教案:不传播不实信息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防止恶意谣言传播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防止恶意谣言传播”展开,所选教材为《道德与法治》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明辨是非,拒绝谣言”。
详细内容包括:恶意谣言的定义与危害、如何辨别真伪信息、拒绝传播谣言的方法和技巧、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恶意谣言的定义、危害以及传播途径,增强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提高网络素养。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辨别真伪信息,拒绝传播谣言。
教学重点:恶意谣言的定义、危害以及防范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道德与法治》学习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恶意谣言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谣言传播的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恶意谣言的定义与危害: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如何辨别真伪信息:教师举例讲解,学生互动讨论。
(4)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教师讲解,学生分享心得体会。
3.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六、板书设计1. 防止恶意谣言传播2. 内容:(1)恶意谣言的定义与危害(2)辨别真伪信息的方法(3)拒绝传播谣言的技巧(4)积极参与网络文明建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恶意谣言的定义及危害。
(2)列举三种辨别真伪信息的方法,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3)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拒绝传播谣言。
2. 答案:(1)恶意谣言是指故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对他人、集体或社会造成损害的言论。
其危害包括:损害他人名誉、引发恐慌情绪、破坏社会秩序等。
(2)方法一:核实信息来源。
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等途径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方法二:对比多方信息。
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辨别真伪。
初中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教案: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组成部分,它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
但与此同时,网络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对于初中生来说,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要牢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一、防范网络诈骗1.要认真阅读网站的隐私协议和条款,不要随意注册一些不知名的网站,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例如用于报名一些免费的优惠活动等。
2.在使用电子邮件、社交软件、即时通讯等工具时,应当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点击附件、链接、下载文件等,更不要将个人信息直接发送给陌生人。
3.通常,网络诈骗往往伪装成由银行、政府机构等名义发出的电子邮件或短信,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有哪些银行、政府机构等单位需要操作你的账户、确认你的信息,可以直接去相关官网或拨打其唯一官方电话进行核实。
二、防范网络欺凌1.网络欺凌是指在网络上针对某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如诽谤、谩骂、传播谣言等。
如果遇到网络欺凌,应该及时向父母、老师或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和求助。
2.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语言文明,不要恶意攻击别人。
同时,也要避免在网上透露个人生活、学校或工作等相关信息。
三、防范网络陷阱1.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定要多做一些思考,不要盲目相信一些网络信息。
同时,要通过正规网站、专业媒体了解事实真相,不要被不实谣言所欺骗。
2.不要随意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下载未知软件、插件、小游戏等,避免病毒或恶意软件对电脑造成损害。
四、合理上网1.记住使用公共场所的计算机,退出登录、关闭浏览器时,一定要清除历史记录和缓存,以免个人信息被他人利用。
2.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遵守版权法规及知识产权法规。
不要通过擅自下载非法的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内容,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3.网络游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避免沉迷游戏,影响正常学习。
网络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学习识别网络谣言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及危害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虚假信息进行传播的不实言论或消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带来了诸多危害,首先是对社会公共秩序和稳定造成威胁。
虚假信息往往会引发恐慌和混乱,影响民众的心理健康和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
其次,网络谣言会给个人权益和利益带来损失。
误导性的虚假信息可能会让人们作出错误决策,甚至遭受经济上的损失。
二、正确识别网络谣言的重要性学习识别网络谣言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高中生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触到大量以虚假为主的信息;其次,高中生还处在一个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正在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掌握正确判断事实与虚假信息的能力将对他们未来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三、培养学生辨别网络谣言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识别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生作为社会的核心群体,他们应该具备辨别事实真伪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来源、作者背景、论据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是指遵循传媒道德规范、具备辨别及评价传媒信息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和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通过相关课程对新闻报道与网络信息进行审查,从而提升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
3. 提供案例分析与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网络谣言的典型特征和常见手段,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以加深对虚假信息产生原因以及其影响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警惕性。
四、网络谣言辨别演练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可以设计一些网络谣言辨别的演练活动。
1. 审查新闻报道。
给学生提供几个具有争议性的新闻标题,让他们分析文章中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足够可信、来源是否权威,并指导他们寻找其他报道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2. 验证社交媒体信息。
防止恶意谣言传播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六章第三节“防止恶意谣言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恶意谣言的定义、特点及危害;谣言传播的途径和应对策略;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辨别真伪信息,避免传播谣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恶意谣言的定义、特点及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具备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拒绝传播谣言。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恶意谣言的定义、特点及危害;谣言传播的途径和应对策略。
难点:如何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辨别真伪信息,避免传播谣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恶意谣言传播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恶意谣言现象。
2. 知识点讲解:(1)恶意谣言的定义、特点及危害:介绍恶意谣言的概念,分析其特点,阐述其对社会、个人及公共秩序的危害。
(2)谣言传播的途径和应对策略:分析谣言传播的途径,如网络、社交媒体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加强信息核实、提高警惕等。
(3)提高信息素养,辨别真伪信息:引导学生学习信息辨别技巧,如查证信息来源、比对多方信息等,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恶意谣言的传播过程及危害,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辨别真伪信息、拒绝传播谣言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以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防止恶意谣言传播板书内容:1. 恶意谣言:定义、特点、危害2. 谣言传播途径:网络、社交媒体等3. 应对策略:加强信息核实、提高警惕等4. 提高信息素养:查证信息来源、比对多方信息等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述恶意谣言的定义、特点及危害。
2. 列举几种谣言传播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3.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提高信息素养,辨别真伪信息。
2024年防止恶意谣言传播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恶意谣言的危害性,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应对恶意谣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和拒绝传播恶意谣言。
二、教学重点1.恶意谣言的危害性及识别方法。
2.如何应对和抵制恶意谣言。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正确识别恶意谣言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拒绝传播恶意谣言。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近年来发生的恶意谣言事件,让学生感受恶意谣言的危害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恶意谣言吗?它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第二环节:讲解恶意谣言的危害性1.介绍恶意谣言的定义、特点及传播途径。
2.分析恶意谣言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层面的危害。
3.讲解恶意谣言的识别方法,如:查证信息来源、核实事实、关注官方消息等。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选取几个典型的恶意谣言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谣言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恶意谣言的传播者?第四环节:讨论如何应对和抵制恶意谣言1.小组讨论:如何正确识别和应对恶意谣言?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和拒绝传播恶意谣言。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成为恶意谣言的传播者。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创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恶意谣言危害性的认识程度。
2.学生识别和应对恶意谣言的能力。
3.学生自觉抵制和拒绝传播恶意谣言的态度。
六、教学资源1.网络素材:恶意谣言事件报道、相关法律法规等。
2.教学课件:PPT、视频、图片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结合实际情况,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恶意谣言案例进行讲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指导。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讲解恶意谣言的危害性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张网络谣言的截图,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个谣言中看出哪些危害?”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截图,讨论可能的危害。
防止恶意谣言传播教育主题班会教案1. 引言恶意谣言的传播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辨别和拒绝恶意谣言的能力,本教案旨在通过教育主题班会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有关防止恶意谣言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2. 教育目标通过本次教育主题班会,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了解恶意谣言的定义和特征;- 学习辨别恶意谣言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信息获取和分享习惯;- 掌握防止恶意谣言传播的策略。
3. 教育内容3.1 恶意谣言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故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恶意谣言的定义和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恶意谣言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3.2 辨别恶意谣言的能力- 分享辨别恶意谣言的关键要素,包括来源可信度、信息一致性等;- 给予学生实践辨别恶意谣言的机会,如通过讨论或文字演示来判断一条信息是否为谣言。
3.3 正确的信息获取和分享习惯- 引导学生了解可信的信息来源,如官方网站、主流媒体等;- 启发学生积极获取多渠道的信息,避免过于依赖单一信息源;- 强调学生在分享信息时的责任和谨慎,鼓励审视信息真伪后再进行传播。
3.4 防止恶意谣言传播的策略- 探讨在第一时间遏制恶意谣言传播的重要性,如正面回应和澄清;-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规范,如不信谣、不传谣;-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传播真实信息的行动中,如转发可信信息,举报恶意谣言等。
4. 教学方法4.1 情境引入法通过情境引入法,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感受到恶意谣言对社会和个人的伤害,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重视。
4.2 讨论法通过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并能从多个角度探讨防止恶意谣言传播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3 角色扮演法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遭遇恶意谣言时正确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5. 教学过程安排5.1 引入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入恶意谣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唤起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恶意谣言的传播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主题班会教案禁止谣言传播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到谣言传播的危害性以及个人责任- 培养学生辨别谣言和真相的能力- 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避免谣言传播2. 教学内容2.1 谣言的定义和特征- 介绍谣言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分析谣言的常见特征,如不实信息、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等2.2 谣言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引导学生思考谣言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误导行为、损害信任、制造恐慌等- 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谣言的严重性2.3 辨别谣言和真相的方法- 教授学生辨别谣言和真相的常用方法,如核实信息来源、查找证据、比较不同报道等- 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真假信息2.4 避免谣言传播的策略- 提供学生有效的策略,如不轻易转发不明来源信息、事实核实后再转发、鼓励个人负责任的行为等- 强调个体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引导学生拒绝参与谣言传播3. 教学过程3.1 导入活动- 引入话题,提出关于谣言和信息传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感知到问题的重要性3.2 知识讲解- 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谣言的定义和特征,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3.3 案例分析和讨论-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谣言内容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4 辨别谣言的方法演示- 示范辨别谣言和真相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供正误判断的训练3.5 策略分享和总结- 分享避免谣言传播的有效策略,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充当防控谣言的角色- 总结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给予正面评价4. 教学评价- 进行个人或小组练,考察学生对谣言和真相的辨别能力- 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通过讨论和问答形式,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5. 课后延伸- 建议学生寻找更多关于谣言和信息传播的实例,进行研究和讨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避免谣言传播的策略,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上是主题班会教案禁止谣言传播的大致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谣言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
2024年一年级防止恶意谣言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一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做个有礼貌的孩子”中的第8课“不传谣言,做诚实孩子”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谣言的危害,了解谣言的定义,学习辨别谣言的方法,培养不传谣、不信谣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谣言的定义,认识到谣言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辨别谣言的能力,学会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3. 培养学生不传谣、不信谣的良好习惯,提高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谣言的危害,学会辨别谣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不传谣、不信谣的良好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因谣言而引发的矛盾冲突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谣言的危害。
2. 讲解谣言的定义及危害(10分钟)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谣言的定义,认识到谣言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
3. 辨别谣言的方法(15分钟)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来源、内容真实性等方面辨别谣言,提高识别能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几个典型的谣言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辨别谣言的方法。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辨别谣言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谣言的经历,以及如何应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不传谣言,做诚实孩子2. 内容:谣言的定义谣言的危害辨别谣言的方法不传谣、不信谣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说说谣言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请举例说明你是如何辨别谣言的。
(3)请谈谈你在生活中遇到谣言的经历,以及你是如何应对的。
2. 答案:(1)谣言会引发恐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对个人名誉、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等。
(2)通过信息来源、内容真实性等方面辨别谣言,如:查证信息来源、对比多个信息源等。
网络谣言初中安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辨识网络谣言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防范网络谣言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
2. 辨识网络谣言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辨识网络谣言的能力。
2. 提高学生防范网络谣言的意识。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视频或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网络谣言?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网络谣言?二、讲解网络谣言(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和危害。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网络谣言案例,让学生了解网络谣言的真实面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危害。
四、辨识网络谣言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辨识网络谣言的方法,如查证信息来源、比对多个信息源、理性分析等。
2. 学生进行互动练习,模拟辨识网络谣言的过程。
五、防范网络谣言(5分钟)1. 教师强调防范网络谣言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保持警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防范措施,如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网络谣言辨识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防范网络谣言。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辨识网络谣言的能力。
3. 学生防范网络谣言的意识。
主题班会教案禁止谣言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五单元“法律与我们”,具体章节为第11课“禁止谣言传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谣言的定义、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的特点、如何辨别谣言、法律法规对谣言的制约以及如何自觉抵制谣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谣言的定义、危害及网络谣言的特点,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辨别谣言的能力,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抵制谣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辨别谣言、法律法规对谣言的制约。
教学重点:谣言的定义、危害、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自觉抵制谣言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网络谣言案例,引发学生对谣言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谣言的定义、危害、网络谣言的特点、辨别谣言的方法以及法律法规对谣言的制约。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谣言,分析其危害,并提出应对策略。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一道关于谣言辨别的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谣言辨别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禁止谣言传播2. 内容:(1)谣言的定义与危害(2)网络谣言的特点(3)辨别谣言的方法(4)法律法规对谣言的制约(5)自觉抵制谣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教材,简述谣言的定义及其危害。
(2)列举三种网络谣言的特点,并说明如何辨别。
(3)谈谈你如何在生活中自觉抵制谣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答案:1. 谣言的定义:未经证实的信息,通过网络、口头等途径传播,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信息。
谣言的危害:破坏社会稳定、影响个人名誉、损害公共利益等。
2. 网络谣言特点:(1)传播速度快(2)影响范围广(3)难以追查来源辨别方法:关注官方信息、核实信息来源、理性分析、不轻信传言等。
不传播不实信息
教育目标:
教师:通过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传播不实信息造成的误解与伤害。
引导学生学会避免传播不实信息。
学生:体会被人误传信息的感受,学会避免传播不实的信息,学会分辨是非、与人沟通。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猜谜语:有嘴没有脑,像朵喇叭花,不管对和错,你说它也说。
(喇叭)
师:不管什么信息,只要你对小喇叭一说,它就会把话传出来。
二、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你看到老师今天穿了
件漂亮的新衣服;某某同学向你介绍了一本新书,某某同学告诉你他从某某哪儿听来的消息,等等。
这一切都是信息。
那么我们是怎么来处理这么多的信息呢?有的信息我们记在脑子里,有的信息我们会忘了,有的信息我们会传递给其他人。
2、做传递信息的游戏——传悄悄话。
将学生分成四组,提出游戏规则:
(1)由老师将同一句话说一遍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听。
(2)每组的第一个人回到组里,分别向第二个人悄悄复述老师的话,第二个人再传给第三个人听,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人。
比赛哪组传话最快。
(3)由最后一人站起来向大家复述他听到的内容,比赛哪一组传话准确。
3、通过刚才的游戏,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体会。
4、师:同学们,传话出现错误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有时候
是因为传话的过程出了错误,有时候是因为一开始就有错误出现了。
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三、小品
1、看小品“谁是小喇叭”
大意:小兰带了一本新书向同学炫耀,大家纷纷传阅。
中午,小兰书找不到了,她随口对小明说了一句:“可能是小强拿走了。
”小明就告诉同学说小强是小偷。
后来,小兰从老师办公室领回了掉在办公室的书。
2、如果小强听到了这样的传言,会怎么想?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笔,画一画小强的表情。
3、交流: 谁能把自己画的表情向大家展示一下,说一说当时小强会有什么想法?
4、学生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1)谁是不负责任的“小喇叭”?
(2)这个不真实的传言对小强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果你是小兰,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小明,在当时,你又会怎样去做?
5、请扮演小兰和小明的角色向小强道歉。
6、师:同学们,“小喇叭”只有嘴,没有头脑,任何消息一张嘴就传出去了,我们能做“小喇叭”吗?(不能)在生活中,我们一直与他人交往,沟通信息,如果对待信息的态度是不负责任,那么就可能传播出不如实的信息,造成危害,那么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信息呢?
7、出示图片:小兰悄悄告诉小强,小明在背后讲小强的坏话。
讨论:小强怎么做才不会影响同学关系。
四、联系实际
1、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碰到或传播过不实的信息?你能不能诚实的面对自己?
2、老师自我表露:其实,老师小时候也曾传播过不实的信息。
我10岁时,有一个叫小红的女同学告诉我,有个叫小芳的同学拿走了她的橡皮擦。
我听了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别人。
第二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笑小芳。
小红却在家里找到了橡皮,小芳很难受,坐在那里伤心地哭。
后来,幸亏老师的帮助,我和小红在全班面前澄清了事实,道了歉,才洗清了小芳的冤情。
可是因为这事,消防后来好几个月都不理我们。
3、组内交流自己碰到或传播不实信息的感受。
全班交流。
5、五、课程结束
在与人沟通交流时,有时候我们会错误地指责别人,有时候是不小心说错话,而听的人没有查证事实就把话给传了出去,一传十,十传百,我们的疏忽和不负责任往往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辨别事实,查证事实。
不能确定的话不要随便传,对人有伤害的话不要随便传,不做有嘴没脑的“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