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第五讲运动和力课时1机械运动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5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知识点,对于解题和理解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考物理《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包括运动的描述、力的作用、力的计算等内容。
1.运动的描述:(1)位置:物体在其中一时刻的空间位置,通常用坐标表示。
(2)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直线距离,用Δx表示。
(3)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用v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
(4)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
2.力的作用:(1)力的定义:力是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简称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称为地球引力或重力,用Fg表示。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g=mg,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3)弹力:弹簧伸长或缩短时对物体的作用力,用Fe表示。
(4)摩擦力:物体表面接触时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表示物体静止和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用Fs和Fd表示。
3.力的计算:(1)力的合成:如果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得到合力。
力的合成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法则两种方法。
(2)力的分解: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平行于物体表面和垂直于物体表面的两个分力。
4.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也称为惯性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合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都满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的法则。
5.动力学:(1)质量: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的物质属性,用m表示。
(2) 动量:物体运动的属性,计算公式为p=mv,其中p是动量,m是物体的质量,v是物体的速度。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而机械运动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了物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移动的规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概念: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改变位置的现象称为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位移称为速度,而速度改变的速率称为加速度。
3.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质量*加速度”称为力的大小的计算公式。
二、匀速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平均速度。
3.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三、变速直线运动1.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不等的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2.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速度-时间图像的切线得到。
3. 加速度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当加速度为正时,速度随时间增加,物体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负时,速度随时间减小,物体减速运动。
四、自由落体运动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称为重力,通常用g表示。
2. 自由落体运动: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3. 下落距离和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中,下落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可以用公式h=1/2gt²来表示。
五、抛体运动1. 斜抛运动:物体在一个平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和一定的抛射角度进行抛体运动。
2. 水平抛体和竖直抛体:当抛射角度为45°时,抛体的水平速度和竖直速度相等。
3. 最大高度和飞行时间:抛体运动的最大高度是抛体运动到达的最高点的高度,飞行时间是抛体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
六、力和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称为惯性定律。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m=10dm 1dm=10cm 1cm=10mm ) 1km=103m 1m=103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 2=102dm 21dm 2=102cm 21cm 2=102mm 2)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也是中考物理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下面是关于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帮助同学们复习和准备中考物理考试。
1.力的定义和计算: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者改变方向的原因。
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所受的加速度。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或物体的静止状态将保持不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即物体如果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它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3.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下,将产生加速度的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4.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也就是说,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一个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5.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指的是将多个力按照矢量相加的方法得到一个合力。
力的分解指的是将一个力按照垂直或平行于一些方向的分力进行分解。
6.平衡力和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称为平衡力。
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为静力平衡,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动力平衡。
7.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是两个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指的是两个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8.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形变后所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与物体形变的大小和方向相反,并且遵循胡克定律,即弹性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9.简谐振动和弹簧振子:简谐振动是物体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沿一些方向来回振动的运动形式。
弹簧振子是一种简谐振动,它由固定在一端的弹簧和挂在另一端的物体组成。
2019年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5.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运动和力1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现象;运动状态分为静止和运动,运动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另一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①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如,研究汽车运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即认为地面不动。
②选择参照物不同,结论一般不同,如:两列火车并排同向匀速前行,若以对方车为参照物,车是静止的;若以地为参照物,车是运动的。
可见,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的描述: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
计算——v=s/t单位——1m/s = 3.6 km/h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此法即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快慢另法:相同路程比时间)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力为平衡力速度大小不变沿直线运动。
v=s/t对于匀速运动而言可以认为是平均速度也可以认为是任意时刻、时间的速度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变化或不沿直线运动。
可以用v=s/t计算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总时间包括停留时间)例小明上学从家出发到学校共400m,共花3min20s,其中因为红灯路中停了20s,则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m/s)例一小轿车在路上匀速行驶,前两秒走了15m,则前3s走了几米?第五秒的平均速度多大?(22.5m 7.5m/s)2力力的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两者同时改变)力的单位:牛(顿), N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效果)力的示意图:是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表示作用点(也可是终点)注意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2.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①弹性:象直尺、弹簧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②塑性:象橡皮泥、面团,形变后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③弹性限度:有弹性的物体,若受力过大不能完全复原,我们就说超过了弹性限度④产生弹力的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归纳在中考物理中,机械知识点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涵盖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的描述、简单机械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基本概念- 力: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惯性: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
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
- 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等。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反映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
-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和方向。
- 路程: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
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简单机械- 杠杆:利用杠杆原理可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 滑轮: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或省力。
- 轮轴:一种特殊的杠杆,可以省力并改变力的方向。
- 斜面: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所需克服重力的力。
功和能量- 功: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
-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流体的重量。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物理机械知识点的归纳,可以看出,机械部分的知识体系是相互联系的。
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深入理解,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讲:运动和力第一节——机械运动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3、机械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二、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常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该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该物体就是静止的。
注意:(1)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2)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3)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一般未做说明的,均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相对于这个物体是静止的,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可能是运动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以司机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事先不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判断。
四、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作速度。
2、意义: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反之速度越小。
3、公式:根据速度的定义,可得速度=路程/时间,可以表示为s v t=(其中速度用v 表示,路程用s 表示,时间用t 表示)。
4、单位:国际单位为m/s(读作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读作千米每时),两者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 。
根据速度的定义,某物体的速度为10m/s ,表示该物体在1s 内通过的路程为10m 。
2019-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第五讲运动和力课时1机械运动试题脉搏跳一末端移动的速分析上表可知,河北近5年中考每年都会对机械运动进行考查,主要在选择题中出现,涉及长度、时间等的估测、运动状态的判断和参照物的选取、速度公式的相关计算,每年涉及分值为3分左右。
预计2017年河北中考可能考查长度、时间或速度的估测,在选择题中出现;考查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及参照物的选取,在选择题或填空及简答题中考查;也可能考查速度公式的相关计算,在计算题中涉及考查分值为2分左右。
,中考考点清单)长度、时间及其测量(高频考点)1.长度的测量续表和分度值【提示】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使某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一端,然后另一端的刻度值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就得出测量物体的长度了。
2.时间的测量3.误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高频考点)【提示】参照物不能选定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高频考点)【提示】(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不能说速度与路程成正比,或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在这种情况下,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2)全程的平均速度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中考重难点突破)长度、时间、速度的估测【例1】(2014河北17题)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D )A.一只信鸽的质量约为5 kgB.电冰箱冷冻室内的温度约为4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3 m/sD.篮球板上篮圈到地面的距离约为3.05 m【方法技巧】估测类型的题目,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数据,或者是与本地气温、昼夜交替等相关,亦或是与我们身体相关的数据,更可能是我们的学习中司空见惯又熟视无睹的物品。
要正确解决这类问题,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多积累、多识记,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数据中,甄别出最接近实际的那个。
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
【针对性训练】1.(2016唐山路北区中考模拟)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B )A.教室里的黑板宽约为4 mB.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2 ℃C.一支普通水笔的质量约为1 kgD.“和谐号”动车组正常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70 km/h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2】(2014河北19题)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了车尾。
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C)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方法技巧】小明先看到火车的车头,后看到火车的车尾,可能有:如果汽车静止,火车是向前运动的;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如果汽车是向后倒车或反方向运动,火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运动。
【针对性训练】2.(2012河北中考)如图是运动员在空中降落时的图片。
请回答下列问题: 针对运动员匀速降落过程,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__以降落伞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__? 回答:__静止的__。
3.(2015河北23题)假期,小明坐客车去旅游。
当客车行驶到高速公路保持车距标识牌0 m 处时,恰好 后面一辆小汽车行驶到客车旁,此时客车上速度计显示为80 km/h 。
当客车匀速行驶到标识牌100 m 处时,小汽车匀速行驶到标识牌200 m 处,小汽车__已经__(选填“已经”或“没有”)超速。
以小汽车为参照物,客车是向__后__(选填“前”或“后”)运动的。
(此高速路段限定小汽车最高速度为120 km/h)速度的理解和计算【例3】(2013河北26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球同步卫星人造地球同步卫星发射过程可简化为点火加速、离开大气层后关闭发动机自由上升和调整姿态三个阶段。
从地面上看,它相对于地球静止于赤道上空,与地球转动同步,故称地球同步卫星,在赤道上空约为36 000 km 的高度上布设3颗通讯卫星可实现除两极外的全球通讯。
地球同步卫星常用于通讯、气象、广播电视、导弹预警、数据中继等方面,以实现对同一地区的连续工作。
(1)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是__静止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从地面发送电磁波信号通过同步卫星返回至少需要__0.24__s 。
【方法技巧】应用速度公式时的注意事项:(1)公式v =s t可用于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2)速度的变形公式的应用:利用s =vt (路程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利用t =s v(时间等于路程与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针对性训练】4.(2016邯郸二模)人们佩戴智能运动手环,用来测量记录人的运动情况。
以佩戴者手腕为参照物,手环是__静止__(选填“运动”或“静止”) 的;它还可通过__电磁波__以无线方式向手机发送运动数据。
该佩戴者以9 km/h 的速度跑完3 000 m 的时间是__1__200__s 。
,中考实验突破)测平均速度(2016年23题)命题点:1.实验依据的原理(v =s t)2.测量工具(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和读数 3.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4.实验中,斜面的坡度不宜太大的原因(坡度过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时速较大,其运动时间较短,因而不便于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5.平均速度的计算或大小比较6.实验方案的评估(①误差分析;②实验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例】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__40__ cm ,如果测得时间t AB =1.6 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25__ cm/s 。
(2)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会偏__小__。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__不正确__,理由是:__从A 点释放时,小车过B 点的速度不为零,从B 点释放时,小车在B 点的速度为零__。
2019-2020年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编教材知识梳理第五讲运动和力课时2力运动和力试题从上表和近5年中考试题的命题情况来看,本讲知识中力、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惯性、摩擦力、力与运动的关系考查频次较高,多在选择题、填空及简答题中考查,分值为5~7分。
预计2017年河北中考可能在选择题和填空及简答题中综合考查力、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史、惯性、二力平衡、力与运动的关系,分值5分左右。
,中考考点清单)力(2012~2014年均考查)__ 弹力 重力 摩擦力(2012、2013、2015、2016年均考查)_续表小的时,接触面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二力平衡共线: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提示】(1)判断二力是否平衡既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也可以根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来确定受到的是否是平衡力。
(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中考重难点突破)力、弹力、重力、摩擦力【例1】(2016株洲中考)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C.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方法技巧】这类试题基本上是力基本知识的小综合,掌握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和基本规律,就能顺利解决。
【针对性训练】1.(2016益阳中考)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系B.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加了力,桌子对手没有施加力C.弹簧被拉伸时产生的力是弹力,钢丝绳悬挂重物的力不是弹力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2.(2016唐山路北区二模)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1、F2作用而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5__N;若仅撤去F1,则物体__仍保持静止__(选填“仍保持静止”或“开始运动”),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为__3__N,水平向右__。
3.(2016河北32题)用直角三角尺,重垂线来判断桌面是否水平。
(1)操作方法:(也可用图描述操作方法)__实验操作:将重垂线固定在锐角顶点上,将三角尺竖直放在被测桌面上,使一直角边与桌面重合,观察重垂线是否与另一直角边平行,改变三角尺在桌面上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
用图描述的实验操作,如图__。
(2)实验现象:①若桌面水平:__重垂线始终与另一直角边平行__;②若桌面不水平:__重垂线与另一直角边不平行__。
(3)实验中利用的物理知识:重力的方向总是__竖直向下的__。
惯性【例2】(2016河北19题)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C)A.太空中的宇航员不具有惯性B.物体运动时具有惯性,静止时不具有惯性C.汽车在转弯时减速,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D.运动员起跑时用力蹬地,是为了增大惯性提高成绩【方法技巧】解决与惯性有关的问题时,要明确惯性是性质不是力,它是物体具有的,不是受到的,只跟物体质量有关,与运动状态无关。
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先确定哪部分由于惯性保持了原态,哪部分受力改变了运动状态,再进行分析。
【针对性训练】4.(2012河北20题)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A.运动员跳远时助跑,利用了惯性B.司机驾车时系安全带,可以减小惯性C.自行车停止蹬踏后,仍继续前行,是因为人和车都具有惯性D.地球由西向东转,人竖直向上跳起来,仍落回原地,是因为人具有惯性5.(2016保定调研)(多选)体育活动中蕴含了很多物理知识,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BC )A.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B.百米运动员冲刺后,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不会立即停下来C.踢出去的足球在地上越滚越慢,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D.抛出去的实心球会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才落回地面,是因为实心球具有惯性且受到重力作用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例3】(2014河北21题)(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A.汽车突然开动时,站在汽车上的人会向后仰,是由于人具有惯性B.竖直抛向空中的石块,运动得越来越慢,是由于石块的惯性越来越小C.人沿水平方向推停在水平面上的车,车未动,车受到的推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D.打乒乓球时,球拍对球施加力的同时球拍也受到球的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一定相等【方法技巧】要判断是否为平衡力,首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