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效果,为提高脑出血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研究组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给予简易钻颅抽吸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进行有效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研究组脑出血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1.43%、平均住院时间为21.24±2.37天、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42.86%、平均住院时间为49.81±6.53天、并发症发生率为46.43%,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临床ct医学影像检查,确定患者血肿发生部位以及血肿量,选用万特福科技公司生产的型号为yl-1颅内血肿穿刺针对患者颅骨进行穿刺,穿刺针长度应根据患者发生血肿中心至穿刺点距离确定,穿刺完成后将针尾与电转夹具连接,使患者颅骨及硬脑膜转透,之后将金属内芯拔除,更换为塑料内芯,将盖帽拧紧,利用负压于侧管对患者脑部血肿进行抽吸(若患者脑部出现肿块,应首先对肿块进行冲击,待其击碎后进行负压抽吸引流治疗)。
首次抽吸血肿量应不大于患者脑部血肿总量的三分之一,抽吸完成后插入冲洗针,使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进行冲洗,待冲洗液性质变为清亮后将1万u尿激酶注入,尿激酶注入前应首先使用1毫升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尿激酶注入完成后夹闭二至四小时,之后再次将引流管放开(若患者病情严重可缩短夹闭时间),每日重复进行上述措施二至四次。
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对其脑部血肿情况进行ct医学影像复查,根据患者复查结果将穿刺针深度进行适当调整,治疗三至七天后根据患者血肿消失情况确定拔针时间;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给予简易钻颅抽吸术进行治疗,术前进行ct医学影像检查以便定位血肿,使用颅骨钻将患者颅骨及硬脑膜钻透,利用导丝经穿刺针引导入血肿中心部位,之后将针芯拔出,使用规格为10毫升的注射器对患者血肿进行抽吸,根据患者血肿清除程度适当于颅脑内部注射尿激酶,之后置管保留六小时再次进行血肿抽吸,直至患者脑部血肿清除。
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现状摘要:目的:研究通过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来治疗脑出血所产生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将本医院192例进行了脑出血手术的患者,通过采用吸引术以及骨瓣治疗进行分组治疗,将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通过限定参照条件与设置对照的手段进行研究。
结果:在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与严密的比对之后,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情况较好,风险更低,预后较好。
结论:在未引起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下,采用血肿抽吸引流术来治疗脑出血对患者的治愈率较高。
关键词:血肿抽吸引流术;脑出血;治疗【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42-01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一种疾病。
由于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容易引起更大的出血等情况,因而该病的预后往往较差。
而医务工作者在进行手术时未能找到具体的出血点就盲目的进行电凝止血,也有可能伤及神经,造成患者更大的生理功能障碍[1]。
迄今为止,医学界在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更有效的治疗脑出血的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议,既包括手术中对神经损伤的产生原因、环境、临床的治疗方法及手段的不明晰,也包括在该研究领域收集的资料的完整性较差。
而近几年来推出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方法在对脑出血进行治疗时有着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对脑组织损伤较小,手术风险较低,治疗耗时较少以及费用更低廉的特点,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许多患者家属的好评。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为192例进行了脑出血手术的患者,其年龄跨度在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6岁,其中男性130例,女性62例。
其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118例,出血部位分别为:丘脑出血 64 例,壳核出血 106 例,脑叶出血 22 例。
其中实质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为50例,血肿量为\20ml。
根据从发生脑出血到实际就诊的时间不同,主要分为两例:7h内进行早期手术的有98例,7h~48h内进行手术的有94例。
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作者:张小军罗湘辉何佳宏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2期[摘要]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实验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实验组治疗后14 d的临床疗效及术后随访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微创血肿穿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简单,安全,可靠,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 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分析[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48-02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危害性大,死亡率高[1],单纯保守治疗对重症患者的疗效欠佳,而开颅清除血肿的创伤大,年老体弱者常难以耐受。
近些年微创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因其安全性高、创伤小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地应用,笔者选取本院采用该法治疗的患者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为基底节区血肿,全部破入脑室,发病时间均在24 h以内。
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40~74岁,平均(57.2±7.8)岁,出血量32~78 mL,平均(55.2±9.4) mL;对照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2±8.2)岁,出血量31~82 mL,平均(56.8±9.2)mL。
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或发病时血压高,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自发性脑出血。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 治疗方法实验组:对头皮行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局麻。
以CT片为参考选择患者脑部血肿最厚层面的中心点进行穿刺,注意参考CT来确定进针的深度,并注意避开颞浅动脉、脑重要功能区、侧裂池以及静脉窦。
2012年7月第9卷第21期·临床研究·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 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致残率及死亡率最高的一种自发性脑出血[1],是高血压伴脑小动脉瘤、血压骤升使动脉破裂所致[2]。
HICH 患者在出血后24h 之内死亡的占42.1%~70.6%,在1周内死亡的占72.8%~92.5%[3]。
目前国内外统计的外科治疗HICH 患者的死亡率为3%~51%,20%所占的比例较多,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的50%~90%,说明外科手术治疗HICH 的主要手段,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微创手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治疗HICH 的临床疗效,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4]。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继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开颅血肿消除术的一种新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快速、安全、简便、创伤小等优点,现已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而得到广泛应用,其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已被国内外所认可[5]。
本文通过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 的疗效及其优缺点,探索出更具优势的外科手术方法,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依据,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HICH 患者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5~76岁,平均(63.5±6.4)岁,高血压病史3~30年,平均(11.6±3.8)年;术前意识状况分级:Ⅰ级0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26例,Ⅴ级16例;头颅CT 显示:丘脑出血14例,脑叶及基底出血30例,小脑出血4例。
其中不同程度血破入脑室者13例;血肿量40~60mL 者23例,血肿量<40mL 者18例,血肿量>60mL 者7例;中线结构移位≤10mm 者36例,>10mm 者12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13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无散大27例。
螺旋CT监视下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螺旋ct监视下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hich 的疗效。
方法分析45例采用ct监视下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的hich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对出院患者继续随访1~6个月,观察出院患者生存状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45例患者采用螺旋ct监视下微创颅脑血肿清除术,术中ct扫描穿刺针尖均位于血肿内,术后8 h对患者进行cgs评分,平均增加2.3分,拔针后复查血肿清除率平均为78.2%,其中29例血肿完全清除,术后死亡1例;对出院的44例患者继续随访1~6个月,adlⅰ级和ⅱ级共8例,ⅲ级22例,ⅳ级12例,ⅴ级1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并发心肌梗死。
结论螺旋ct监视下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hich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有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ct监视[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101-02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脑内原有硬化性病变的小动脉破裂出血,在脑内形成血肿或破入脑室,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是本病的特点[1],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hich急性期主要的治疗目的就是尽快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的生命。
2011年3月~2012年8月我院采用螺旋ct监视下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hich,更准确和更有效地清除脑内血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神经内科收治的hich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0~75岁,平均51岁。
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突然发病,ct 检查血肿位于基底节区26例,丘脑区9例,外囊区10例;血肿范围12.5~58.8 ml,平均35.6 ml;患者cgs评分10~12分19例,6~9分18例,3~5分8例。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体会摘要目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临床棘手的问题,探讨以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和临床体会。
方法:收治脑出血患者73例,回顾微创治疗的实施方法与临床效果。
结果:根据抽出量和ct复查结果计算血肿清除率,初次血肿清除率平均70%,引流管拔出后ct复查血肿清除率平均92%。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减少了患者痛苦及治疗经费;可明显改善预后。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74近年来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升高,且该病合并症多、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为特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2001年开始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资料与方法2001~2011年收治脑出血患者73例,男48例,女25例,均有高血压病史,1~23年以上;年龄37~76岁,平均567±11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24小时内41例,72小时内28例,72小时以上4例;发病到微创血肿清除术时间6~96小时,其中24小时内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53例。
临床表现:73例患者均有头痛、呕吐、肢体偏瘫等症状。
入院时意识清楚39例,意识障碍14例,gcs评分为3分21例,4~7分38例,8~10分4例。
ct资料:丘脑基底节区46例,小脑8例,脑叶出血3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4例,血肿清除原发性脑室出血量30ml以上,其中30~60ml38例,61~90ml27例,90ml以上8例,中线结构偏移57例,脑室受压5例。
血肿穿刺点定位方法:在头颅ct片确定血肿量最大的层面,计算出这一层血肿距0m线的实际高度,头颅表划出0m线平行的层面线,再求得该层面血肿与额骨外板枕骨外板的实际距离,用直角尺(直角尺—臂必须与矢状中线平行)量出这一距离与层面线相交,交点取为穿刺点。
从穿刺点头皮到血肿中心约垂直距离即为选用穿刺针的长度,定位无误可将金属物放置在穿刺点上复查头颅ct,根据金属物的影象确定穿刺位置。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治疗脑出血中的
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和实验组(行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均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内压、吸氧等相关内科保守治疗,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压、血糖等变化,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实验组:40例患者均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通过头颅ct定位患者血肿位置、大小以及在颅骨上钻孔的最佳位置。
用小颅锥进行颅骨钻孔,穿透后插入硅胶软管至患者血肿当中,开始抽吸,首次抽吸不能超过1/3血肿量,结束后注入约2万u的尿激酶并置放引流管,夹闭3 h开放引流。
术后根据残留血肿量用适量尿激酶和生理盐水(5 ml)进行灌注,每次注入后夹管3 h后开管引流,2次/d,直到血肿彻底清除后拔管。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评判[3] 治愈:意识清楚,能够正常应付日常事务,肢体肌力评测≥ⅲ级;有效:患者意识稍有模糊,或肢体肌力评测在ⅲ级以下;无效:意识完全模糊或死亡。
1.3.2 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评判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4],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评为:轻型缺损:0~15分,中型缺损:16~30分,重型缺损:31~45分。
最低分0分,最高分45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比较
经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有报道显示脑出血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其较高的致死、致残率已严重威胁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安全。
高血压引起脑出血是非外伤性颅内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是伴有脑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导致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
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的传统内科保守治疗对于小量出血(<30 ml)的治疗效果还较为满意,但当出血量大特别是在60 ml以上时,内科保守治疗则基本无效。
据相关研究报道内科保守治疗脑出血在国外病死率达到56%~90%,在国内也达到
25%~91%之高[5],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内科保守治疗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及时彻底地清除血肿,导致周围正常组织受血肿压迫从而形成脑疝[6],使呼吸中抠及心血管活动中枢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危害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在脑疝形成之前或者刚形成时及时彻底地清除大部分血肿,减轻周围组织受到的压迫,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外科手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清除血肿,但传统的开颅手术不仅使患者在术中受损伤大、对术者技术要求高,并且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等致命并发症的概率也大大上升[7]。
微创抽吸引流消除血肿作为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颅内血肿的手术方法,在早期对脑内血肿行抽吸引流,也包括对部分患者的脑脊液进行引流治疗,降低患者颅内压,有效减轻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坏死程度,提高脑组织血氧含量,使残余血肿吸收加快,缩短患者急性期,使患者康复期时间得以提前。
微创抽吸引流术与传统开颅术相比较,更是有操作简便、损伤小且术后感染有效降低等多种优势,其效果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和传统外科开颅手术治疗。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对颅内血
肿的治疗效果,旨在为脑出血颅内血肿的外科治疗做出建议。
由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2.5%,明显高出对照组有效率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专业评分,发现对照组患者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提示微创抽吸引流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总而言之,采用微创抽吸术治疗脑出血并颅内血肿不仅疗效显著,并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快,可作为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文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内科保守治疗对照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6(5):609-610.
[2] 陆晓,陆文.应用改良体积公式计算颅内血肿量[j].法医学杂志,2010,4(3):177-180.
[3] 杨正伟.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3,5(1):42-43.
[4] 陶子荣.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信度\效度及敏感度的评价[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9,9(3):283-285.
[5] 胡漪玲.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45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5(7):96-97.
[6] 黄巍,王文浩,郁毅刚,等.重型颅脑创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成因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13(6):607-609. [7] 易振恒.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9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3):78-80.
(收稿日期:201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