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护理体会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骤、病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高达50%—60%【1】,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有效地解除颅内出血占位效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创伤小,操作简单,能尽快缓解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我科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9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龄55~73岁,平均60岁,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以上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血肿位于基底节区14例,破入脑室1例,位于皮层下出血5例,丘脑出血2例,血肿量20~60 mL。
经治疗及护理后,19例患者好转17例,占89%,死亡1例(死于再出血),病死率5.3%。
1.2 治疗方法1.2.1 定位方法:严格按听眦线(OM)线,根据C扫描显示血肿的最大层面,利用直角尺测量血肿中心距头皮的最近距离,按CT比例换算三维立体定位,用龙胆紫作标记,确定穿刺点。
1.2.2 穿刺方法:常规消毒皮肤,局部麻醉,根据换算,选择适合长度的YL一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穿刺针直达血肿中心,抽出针芯,密封顶扣,从侧引流管中用注射器抽吸血肿,然后捅人血肿粉碎针,用冲洗液反复冲洗至颜色变浅。
然后给尿激酶2~4万U+生理盐水4 mL注入,留置4 h后行闭式引流,每隔8~12 h冲洗1次,至血肿清除>80%,拔除穿刺针。
1.3 适应证与禁忌症【l_】适应证:普遍临床用于治疗脑出血,特别适合于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或外伤导致的颅内血肿,也适合大小脑半球因血肿引发明显临床症状如头痛、抽搐等症患者。
禁忌症:由于该手术对患者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无需全麻,故不需开颅手术那样严格,适应证广泛,无绝对禁忌证,但对年龄大,过度衰竭,已发现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危及生命者应慎用,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所致出血者慎用。
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
方法:通过对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控制好血压,做好血肿腔引流管的护理及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结果:完全恢复自理26例,部分生活自理8例,卧床但意识清楚2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4例。
结论:相应手术护理可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临床资料2010~2011年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8~78岁,平均63岁;有明显高血压病史32例,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2例;血压高达178~246/105~150mmhg 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18例,头痛28例,恶心呕吐11例,小便失禁7例。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术前以和蔼的语言向患者或家属反复讲解该手术的优点及手术的必要性,针对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期望,有针对性地交流,向其介绍术前各项检查及准备,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鼓励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利于手术进行和术后的护理工作。
②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呼吸不畅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有效地控制血压,术前应将血压降至160/90mmhg,以防血肿清除术后继续出血,影响手术效果。
③术前备皮:备2%普鲁卡因5ml,液化剂(尿激酶10万u),速止2支,备穿刺针及电钻1套,无菌治疗巾、小碗、注射器、引流袋、纱布、手套、头套等。
行ct检查并作穿刺标记。
术后护理:脑出血患者脑组织水肿明显,再加上手术刺激,术后血压再度升高等是颅内出血的再发危险期。
术后1周内为脑水肿的高峰期,也是呼吸阻塞、应激情溃疡出血、压疮等并发症的多发期,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变化非常重要。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心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将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即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配以生活护理和有效的功能训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一年后的并发症率、生活自理率、存活率、手术满意度进行调查回访。
结果:两组患者采用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显著,满意度高;研究组患者通过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率和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结论:常规护理加以生活护理和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对于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率、挽救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7-02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食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由于高热量、高糖、高盐等过度摄入,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患病率在不断升高。
高血压脑出血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且发病急,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操作简单、对患者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可以及时排除患者颅内淤血,对于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病有显著疗效。
作为医护人员,能够找到一种最优的护理方法应用于术后护理对于手术的疗效十分重要。
本研究中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对于有效的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率、挽救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的就诊于我院内科并住院进行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1月所在医院6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进行治疗,根据治疗期间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接受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治疗期间,为其配合全面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住院时间,控制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护理干预脑出血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若在治疗期间配合良好的护理干预,可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1]。
本研究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月所在医院62例脑出血患者作为主要探讨对象,分析围手术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现做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62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符合脑出血疾病诊疗规范,且患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
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进行分组(n=31),即观察组和对照组(n=31)。
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48-79岁,平均年龄(68.52±3.49)岁。
合并症:高血压25例,糖尿病14例。
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8.01±3.52)岁。
合并症:高血压26例,糖尿病12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条件。
1.2排除标准[2]本研究内容满足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超过80岁或高危手术风险者;(2)无法耐受或无法配合相关诊疗者;(3)合并肝肾、心肺功能严重损伤者;(4)合并精神疾病及无法定监护人者。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室引流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室引流的护理体会。
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微创颅脑血肿清除术,术后对患者脑室引流进行护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方式。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可达到90%,明显高于对照组(70%)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通过本次护理结果显示,针对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室引流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颅内感染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理想的临床运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室引流;护理工作Nursing experience in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hematoma and ventricular drainageWang XiaoPeople's Hospital of Liuhe District, Nanjing City, Nanjing 211500,Jiangsu, ChinaAbstract: Purpose: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ventricular drainage in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Methods: In this experiment, 200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April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craniocerebral hematoma removal and postoper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drainage.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patients were pided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0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ceived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thods, and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s.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nursing work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patient's nursing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reach 90%,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0%). The dat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s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nursing show that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and ventricular drainag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hich has ideal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removal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ventricular drainage; nursing work引言颅内血肿代指患者颅腔内汇集了脑内出血,一旦达到某一程度,患者脑组织便会受到压迫,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1]。
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术后护理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急症,30 d死亡率达52%[1]。
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对189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行了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抽吸术,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89例患者中男107例,女82例,年龄35~67岁,并经颅脑CT确诊,均有明显的高血压病史。
偏瘫109例,失语117例,血肿:右侧82例,左侧107例,皮层下10例,壳核出血98例,尾状核出血55例,丘脑出血26例,破入脑室者44例,出血量最少38 ml,最多65 ml,平均55 ml,出血破入脑室。
2 治疗方法根据颅脑CT定位,选无重要血管及非功能区、易接近血肿中心处为穿刺点,局部麻醉下选合适长度的YL<SUB>1</SUB>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2],安装于枪式电钻后进针,进入血肿中心后拔出钻芯加盖封帽,连接侧管,选用10 ml或20 ml注射器轻缓、定量抽吸血肿,切忌用力抽吸,以防再出血,接着配合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量出为入,待冲洗液基本澄清时,将尿激酶1~3万U/3~5 ml生理盐水喷注到血肿各部,夹闭4~6 h后开放引流,每8 h重复1次,如有新鲜出血,向血肿内注入立止血1 000~2 000 U。
根据动态颅脑CT结果及引流液的色泽决定拔针时间。
严格参照改良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研究组拟订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好转:功能缺损评减少18%~89%,病残程度1~3级;未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3 结果痊愈85例(45.0%),好转54例(28.6%),未愈34例(18.0%),恶化8例(4.2%),死亡8例(4.2%)。
4 术后护理4.1 病情的观察及护理4.1.1 神志观察微创颅内血肿粉碎抽吸术后,由于颅内血肿被抽吸,脑组织受压减轻,患者意识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98例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护理体会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行之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98例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制订护理方案,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患者引流管放置3~10 d,72例治愈,治愈率为73.5%,因出血量较多致呼吸衰竭死亡14例,中途自动出院12例,平均住院18 d。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在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血肿抽吸引术后的护理中有重要作用,可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救治的整体水平。
标签:高血压;脑出血;锥颅引流术;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30-0062-02目前脑出血的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微创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其特点是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1]。
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对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其术后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于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8例,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47~85岁,平均69.5岁;出血量30~110 ml;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20 h;出血类型:壳核出血40例,脑室出血28例,小脑出血18例,丘脑出血12例。
1.2 手术方法在相关仪器的辅助下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在相应头部的位置常规备皮,消毒备皮部位皮肤,铺无菌布巾,在穿刺前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在CT的引导下对血肿定位,采用锥颅专用穿刺针穿刺血肿腔,成功穿刺后,将针芯拔出,置入引流管,将陈旧性积血抽出,反复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冲洗至颜色变浅,拔出脑穿针,置入外径4 mm多孔硅胶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
术后8 h或次日行尿激酶溶凝血肿治疗,1次/d,直至引流液变清、引流量减少,相关的症状得到改善,CT检查确定血肿完全吸收后拔除引流管。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接受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8例,通过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对接受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效果,疗效十分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效果目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脑出血作为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治疗时,通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近年来,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患者高血压脑出血,虽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但是也需要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才能够实现治疗的效果。
因此,选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接受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8例,通过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则采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价具体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接受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8例,通过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4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为38-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4±1.3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3例,女性患者为21例,年龄为3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44±1.4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体会。
方法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68例,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
给予对照组行止血、血压控制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给予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总结其护理经验。
结果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研究组治愈15例,好转17例,死亡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保守治疗配合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提高其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期间给予患者行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对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出血和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护理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目前临床中治疗颅内血肿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具有使用器械少,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脑出血患者68例(男45例,女23例),年龄45~85岁,平均(58±5.6)岁;CT检查其出血量为30~60ml者20例,出血量为60~100ml者25例,出血量大于100ml者23例;G1as-gow计分结果:小于6分者为22例,6~9分者为28例,9~12分者为18例。
将所有患者分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行止血、血压控制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之上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脱水、止血、利尿、血压控制等常规治疗。
研究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为:对患者进行CT扫描,确定具體的血肿部位;以2%的龙胆字体进行定位,即将手术的穿刺范围明确标出,并选好最为合适的微创颅内血肿穿刺针;术前对患者进行消毒和局部麻醉工作,用针刺入血肿的中心,并连接引流管,使用注射器将血肿液体吸出,通常首次的抽血量要控制在计算量的2/3左右;手术第2d,向管内注入尿激酶1~2万单位,夹闭1~4h后再将引流管放开,保持2~4次/d[1]。
1.3护理措施术前护理:①及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如脱水、利尿、降血压、减轻水肿以及降低颅内压等工作。
②心理护理。
脑出血患者一般在术前极容易出现焦虑、恐惧以及悲观抑郁等情绪,从而影响手术的依从性。
针对这一情况,护
理人员必须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及时向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其对治疗的信心。
术中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患者的脉搏、瞳孔、意识以及呼吸变化等。
术后护理:①体位与病房环境管理。
术后保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的干净、整洁以及室内通风。
②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严密监察,如每半小时进行一次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的测量;合理控制血压,防止患者发生脑水肿;③引流管护理。
保持患者的引流袋不低于其头部20cm左右,患者翻身时保证不牵扯到引流管,防止其拔出、脱落;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工作;
④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维持血压稳定,合理给予止痛药及镇静剂,防止患者发生再出血。
保证患者合理卧姿,鼓励其积极进行咳嗽、排谈,适当给予雾化吸入治疗,预防肺部感染;⑤定期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做好患者皮肤的消毒和清洁工作,防止发生褥疮;⑥及时更换衣裤,保持床单被褥等的清洁,并叮嘱患者定时排尿,消毒尿道口2次/d,以免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1.4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研究组治愈15例,好转17例,死亡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快清除患者的脑部血肿,也是决定患者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2]。
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法治疗脑出血,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临床中治疗颅内血肿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即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使用器械少,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是由于该手术方式治疗脑出血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较高,并且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较多,因此治疗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3]。
本文研究表明,两组治疗后结果比较,研究组治愈15例,好转17例,死亡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17例,死亡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保守治疗配合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且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实施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对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出血,减少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爱平.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10,25(11):17-19.
[2]陈小飞,康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49-50.
[3]赵连江,李振富,金绪玲.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55例[J].医学前沿,2012,23(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