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32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要点尽管近年来医学科技已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直到今天医生们所面临的多数疾病,如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是无法彻底治愈的,即使最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也往往需要终生不间断治疗。
感染性疾病与上述疾病截然不同,其中大多数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都可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彻底治愈。
感染可发生在临床各科,人体任一部位,因此,与感染有关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是所有临床医生均应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如只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有时会遇到困难,如某些老年性肺炎,可以无发热,或仅有轻微发热,也可缺少呼吸道症状,可能只表现为意识的某些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没有实验室相关检测指标的帮助就可能发生误诊。
某些非感染性疾病也可有一些酷似感染的临床表现,如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等,此时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鉴别诊断的参考意义更大。
除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外,某些生物标志物对判定患者的预后与确定抗感染疗程也有较大帮助,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细菌、真菌、结核、病毒)。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决定编写此共识,争取尽量系统、客观、全面地向临床医生介绍常用的和即将在临床推广的与感染相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供大家在临床实践中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传统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白细胞升高合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提示急性细菌性感染,特别是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
少数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也可有上述表现。
此外,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非感染原因,也可引起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及常用血清标志物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病毒科,具有明显的种属及嗜肝特性(尽管其亦可感染肝以外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如脾、辜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可致持续性病毒感染。
我国在世界上属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者己超过10%,通常判断mv感染及其状况的指标为HBV的血清学标志物,如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mc(即所谓的"两对半")、抗HBc IgM和HBV DNA等,了解这些指标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及其临床意义,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来说,亦具有重要意义。
1. 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机体感染HBV后,HBV的包膜和核壳抗原作为外来抗原物质可激发机体产生针对其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应答通过T细胞膜上抗原受体复合体的α自异二聚体识别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的与HLA分子结合的病毒抗原短肤进行,而体液免疫应答是基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特异识别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分泌型或结构型病毒抗原,且根据在抗原结合中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又分为T细胞依赖性和T细胞非依赖性两种方式。
1.1.细胞免疫应答机体对HBV感染的细胞免疫应答包括HLKII和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
HBV的包膜抗原和核壳抗原均可激发机体的川一个或多个表位的HLA一II类限制性CD4+和I类限制性CD8+T 细胞应答。
机体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对HBV的T细胞免疫应答针对的是HBV的核壳抗原(HBcAg),且反应强烈,相对来说,针对mv包膜抗原(HBsAg等)的T细胞应答则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对HBV核壳抗原的这种强烈的HLA-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与病毒的清除有重要关系。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病毒特异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作用及通过旁路机制辅助HBV 包膜特异性的B细胞产生抗ms中和抗体。
后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抗HB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急性乙肝时,针对msAg的HLA一II类限制性T细胞应答很弱。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红细胞沉降率、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隐球菌荚膜抗原等呼吸科临床感染标志物作用及临床意义生物标志物检测是诊断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原分析、预后判断、抗感染方案确立的基础。
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CRP),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当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症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含量极微量,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
CRP 的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超敏CRP与CRP区别:超敏CRP就是CRP, 只是常规 CRP 检测下限较高,当 CRP 低于10 mg/L 时,仪器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值,直接出一个 < 10 mg/L。
其实很多是异常,需要更灵敏检测手段而已,那就是超敏 CRP。
临床意义:1.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指标:病毒感染时 CRP 测定值多没有明显增高,而细菌感染时 CRP 多明显升高。
革兰阴性感染可发生最高水平的 CRP,有时高达500 mg/L;革兰阳性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通常引起中等程度的反应,典型的是在100mg/L 左右;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应最轻,不超过50mg/L,极少超过 100mg/L。
2.自身免疫性疾病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 CRP 往往无明显改变,若存在发热为并发感染而非疾病的恶化;而风湿性疾病 CRP 多明显升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CRP 多高于 200 mg/L。
3.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以引起 CRP 明显升高,升高或正在升高的 CRP 预示着预后不良,明显升高的 CRP 往往提示肿瘤转移。
降钙素原参考值:< 0.05 ng/mL降钙素原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C 反应蛋白升高的8 种临床意义解读C 反应蛋白(CRP)是肝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质,其正常参考值<5 mg/L。
检验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检测CRP 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现有检验仪器可测出样本血清中极低浓度的CRP,即为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时,CRP 在血浆中急剧上升,通过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发挥作用,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因此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CRP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记物,其升高不能简单地断定细菌感染。
除感染外,组织损伤、炎症和应激也能使CRP 在6 h后开始升高,且在1~2 d达到高峰。
CRP 在炎症反应中的病理机制较复杂。
如图 1 所示,在外周系统中,炎症触发因子诱导细胞因子(如IL-1β或IL-6)的释放,肝脏合成CRP。
CRP 激活补体系统和单核细胞FcγR 受体,促使巨噬细胞活化、运输并诱导炎症信号级联。
该级联反应亦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内皮细胞FcγR 受体活化,小胶质细胞上调CRP 表达。
图 1 CRP 在外周和 CNS 炎症反应中的病理机制[1]CRP 与补体C1q 及FcTR 的相互作用使其产生多种生物活性,包括宿主对感染的防御反应、对炎症反应的吞噬和调节作用等。
因此,CRP 与受损细胞、凋亡细胞及核抗原的结合,使其在自身免疫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RP 作为临床常用的感染或炎症相关生物标志物,其数值对临床评估感染病原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鉴别感染或非感染疾病等具有重要价值。
当病因明确后,CRP 的升降与治疗措施是否得当、疾病转归的判断密切相关。
CRP 用于感染病原体的判断病毒感染者的CRP 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而细菌感染者的CRP 数值上升更明显;80% 细菌感染者的CRP >100 mg/L [2]。
另有研究指出,CRP <10 mg/L 基本可排除细菌感染。
PCT检测及其临床意义PCT(Procalcitonin,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的前生物体,它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很少存在于循环系统中。
然而,当机体面临感染时,特别是细菌感染,PCT的合成与释放会显著增加。
因此,PCT测定已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
PCT测定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感染与非感染性炎症常常难以鉴别,而PCT测定可以有效帮助鉴别两者之间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非感染性炎症如创伤、烧伤等引起的炎症反应,往往不伴有显著的PCT升高,而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PCT的显著升高。
因此,通过测定PCT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反应的原因,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感染的程度评估:PCT水平的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一般来说,感染程度越重,PCT水平越高。
临床上,可以通过监测PCT水平的变化来评估感染的进展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
3.引导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临床上一个严重的问题,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
PCT测定可以帮助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研究表明,当PCT水平较低时,表明患者的感染可能由非细菌性病原体引起,此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而当PCT水平较高时,表明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抗生素的使用是必要的。
4.监测治疗效果:在感染治疗的过程中,PCT的水平可以反映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当感染得到控制和治疗有效时,PCT水平会逐渐降低;当感染未能得到控制或治疗无效时,PCT水平可能会持续升高。
因此,通过监测PCT水平的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PCT测定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可以帮助鉴别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评估感染的程度和进展,引导抗生素的使用,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合理使用PCT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
细胞因子测定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引起的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重大威胁。
在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准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动态监测治疗效果非常关键。
细胞因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
细胞因子是一类分泌性蛋白质信号分子,可以调节和协调机体免疫反应。
它们在感染时迅速释放,作用于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参与细胞信号转导、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常见的几种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家族、干扰素(IFN)家族和趋化因子等。
细胞因子的测定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许多细胞因子在感染发生后会迅速释放,例如TNF-α和IL-1,在感染早期就能检测到其升高的水平。
通过监测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可以早期判断感染的存在,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例如,在临床上血清中可测定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当其浓度明显升高时,可提示感染性疾病的存在。
同时,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还可以帮助判断感染是否已经控制、治疗是否有效。
例如,在感染治疗过程中,监测细胞因子IL-6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和治疗效果,指导医生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干预。
细胞因子的测定对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细胞因子的浓度与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例如,在严重感染患者中,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常常明显增高,而轻度感染患者的浓度则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细胞因子的测定还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往往较低,从而反映了患者对感染的易感性和抵抗能力。
细胞因子测定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一方面,通过测定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例如,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浓度的下降与治愈的相关性较高。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摘要:临床医学检验中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治疗反应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分子生物标志物、细胞生物标志物、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和其他类型的生物标志物是常见的分类。
评估和验证生物标志物包括确定其临床意义、评估灵敏度和特异度、验证和认证,以及建立标准化和标准参考范围。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临床医学检验、疾病诊断前言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于疾病的诊断、分型、预后评估、治疗反应监测、药物研发和个体化治疗,以及预防和筛查。
评估和验证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验证和认证,并建立标准化和标准参考范围,是确保其可靠应用的关键步骤。
这样的工作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治疗的效果,并为个体化医疗和疾病预防提供重要支持。
一、生物标志物的分类和特点分子生物标志物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广泛应用的生物标志物类别。
它们是通过分析体内分子水平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监测疾病进展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
分子生物标志物可以是蛋白质、核酸、代谢产物等,常见的包括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水平和代谢产物的变化等。
细胞生物标志物是通过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疾病状态的指标。
它们可以包括细胞计数、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分化状态等。
细胞生物标志物在肿瘤学、血液学和免疫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利用医学影像技术获取的图像信息来评估疾病状态和治疗效果。
它们可以是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代谢活性等。
常见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包括肿瘤的大小、形状、血管密度以及脑部疾病中的神经元活动等。
除了上述分类外,还存在一些其他类型的生物标志物。
例如,微生物标志物可以通过检测体液或组织中的微生物存在来诊断感染性疾病。
遗传学标志物可以通过检测基因组中的特定变异来预测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药物标志物可以通过监测体内药物代谢产物的水平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