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完美讲解
- 格式:dps
- 大小:14.77 MB
- 文档页数:129
社会大课堂教育——国家大剧院实践案例一、基地情况分析(一)基地资源概况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
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是亚洲最大的剧院综合体。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壳体结构: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国家大剧院声学分析之歌剧院国家大剧院声学分析之歌剧院一.体型分析主要用于大型歌舞演出。
观众厅视觉为马蹄形的金色金属网面,网面后的墙面为矩形。
品字形舞台,台口宽18米。
观众厅一层池座:台口中线到后墙长32米,最宽处35米,第一排座位顶棚高度20米。
共三层楼座。
座位数2416,容积18900平方米,每座容积7.8立方米。
平面图剖面图剖面透视图二.材质分析1 “蛋壳”底层喷涂纤维素防止雨噪声国家大剧院的4万m2“蛋壳”屋盖非常巨大,为减轻结构荷载,采用了钛金属为装饰面的轻型屋盖。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降雨时,室内会受到雨点撞击金属屋面所产生的雨噪声干扰。
在清华大学建筑物理实验室进行了该屋盖结构的空气声隔声和雨噪声隔绝实验研究,在进行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在屋盖底层采用纤维素喷涂防止雨噪声的方案,并最终得到了应用实施。
即在屋盖板下,喷涂一层25mm厚的K-13纤维素喷涂吸声材料。
实验显示,未喷涂纤维素前,屋盖空气声隔声量最高只能达到Rw=37dB。
喷涂后,屋盖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可提高到Rw=47dB。
在雨强1mm/min的大雨下,雨击隔声量可达到Lpn,w=40dB,估算大厅室内噪声小于25dB(A)。
纤维素喷涂能够大大提高屋盖隔声性能的主要原因是:一、纤维素均匀喷涂附着在屋盖底的2mm厚钢板上起到了一定的声阻尼作用,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中低频的隔声性能。
二、纤维素为密实颗粒状粘稠材料,喷涂后起到了良好密封作用。
另外,纤维素喷涂材料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据检测,25mm厚纤维素喷涂层降噪系数NRC达到0.75。
国家大剧院的屋盖经纤维素喷涂后,大厅内混响明显降低,语言清晰度明显提高。
另外,纤维素喷涂还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建筑节能效果明显。
纤维喷涂吸声材料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使用历史,但在国内,国家大剧院剧院声学设计工程首次大规模应用。
因其良好的声学、环保、防火、粘着力强、易于施工等特性,必将广泛地被体育、文化等大型建筑场所采用。
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国家大剧院是一个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建筑物,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场所之一。
该剧院被设计为一个拥有多个功能空间的综合性建筑,它将提供丰富多样的舞台剧目和演出,同时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的平台。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方案采用了现代化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整个建筑由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剧场,一个长方形的音乐厅和一个矩形的艺术中心。
这三个部分以不同的形状和尺寸相互交叠,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和现代感的整体。
圆形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它有一个弯曲的屋顶,看起来像一个高大的帐篷。
它的外部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这使得剧院可以自行供电。
剧场内部有多个层次的座位,能够容纳上千名观众。
舞台和音响设备非常先进,可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演出需要。
音乐厅是国家大剧院的第二个主要部分。
它被设计成一个长方形的建筑物,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幕墙,可以让人们从内部欣赏到外面的美景。
音乐厅内部有一个高大的舞台和多个座位,适合进行交响乐演出和其他音乐会。
艺术中心是国家大剧院的最后一个主要部分。
它是一个矩形的建筑,有多层楼和各种功能区域。
艺术中心内有多个演播厅、画廊和展览室,能够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展览。
此外,艺术中心还设有教室和工作室,供艺术家和学生使用。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方案还包括了一个大型的公共广场和花园。
这些地方将成为人们休闲和放松的好去处,也可以作为文化活动和表演的场所。
广场和花园都有绿树环绕,非常和谐自然。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的建筑方案将以其独特的形状和创新的设计理念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
它将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体验,并为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和学习的优越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诞生将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国家大剧院方案1. 简介国家大剧院(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简称NCPA),俗称鸟巢,在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长安街与人民大道交汇处,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相邻,毗邻首都歌剧院。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表演艺术中心之一,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和运营对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2. 设计与建设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元素,于2001年动工兴建,于2007年建成。
总建筑面积达166,000平方米,外立面由椭圆形台地、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构成。
整个建筑呈现出流线型的外观,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灯塔。
2.1 建筑设计理念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理念包含了多个层面的考量: - 与现代化协调: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化的要求,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大剧院建在西部水帘树湖上,几乎完全被水池环绕,既提供了优美的视觉效果,也为剧院提供了舞台布景的可能性,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 文化融合:大剧院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的“人工山水山石与水景“的组合,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的结合。
2.2 建筑特点国家大剧院建筑特点如下: - 主体建筑呈半悬挑式的结构,通过细长的倾斜柱和大片玻璃幕墙相连接,展现了轻盈、优雅的外观。
- 进入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处设有巨大的地下广场,为观众提供便利的交通连接和休息场所。
- 剧院内部设有2100个观众席位,舞台和观众席之间的距离设计得很近,使观众能够更加亲近演员和舞台表演。
- 大剧院的音效设备和灯光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以提供最佳的音效和视觉效果。
3. 功能与项目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心,承担着各种艺术演出和文化交流的任务。
主要项目包括:3.1 歌剧院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1108个座位,是举办大型歌剧、音乐会和舞剧的主要场所。
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三个剧场既相对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歌剧院2398席(含站席),音乐厅2019席(含站席),戏剧场1035席(含站席),以及一个试验小剧场。
一、声学设计:声学设计实际上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主要的设计方式是将建筑模型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专业的软件(如ease)法国CSTB进行建模,提出方案,针对不同的声场使用不同材料的扩散体和反射体。
整个过程十分严密,包括考虑厅堂的混响时间1.2、2.2、1.7、频率响应、声音辐射特性、隔声特性以及美观等因素。
房子里面再套一个房子。
透声的金属网, MLS数码墙,小剧院墙面是丝织品包成的,相对音乐厅和歌剧厅来说比较干,适合京剧和话剧之类的演出。
二、声音系统:1、扩声系统:(1)剧场扩声系统扩声对于古典音乐来说本来是不需要的,对独奏或独唱演员进行声压级的补充;在音乐厅的舞台台唇地面上有很多跳线板,可以接话筒和音箱。
平时这些话筒和音箱就放在设备间中,演出需要时再搬上台。
这要求在施工的时候提前做好走线的工作,可以使整个舞台美观整洁。
但如果有流行演出或者摇滚演出,通常是演出团队自带音响师和音响设备。
这就要求剧场的后台能够给外来设备提供电力(音响、灯光)设施。
(2)公共广播系统(包括广播、火警、紧急疏散等)大剧院的公共广播系统是配合视频系统的,在每个剧场里都有摄像头,向剧场外显示据场内的情况。
演出前播放的钟声和观众须知等等,都需要通过场内的扩声系统来进行。
2、录音系统:是否配备录音系统是一个音乐厅规格高低的标志。
北京只有国家大剧院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有专门的固定的录音系统,这种录音系统通常分为四个部分:(1)舞台上方的话筒即相关信号线,(2)设备机房,(3)用于音乐会实况录音或转播的录音控制室,(4)专门的录音棚。
(1)在舞台上方,通常会悬吊一系列的话筒,话筒线直达天花板,在天花板上方是音频传输缆,这些线缆将信号送往设备机房。
吊点的信号通常是送到机房的,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也可以将信号送到后台。
1. 前言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表演中心之一,它坐落在北京市中心,是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的聚集地。
本文将介绍国家大剧院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以及中国方案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国家大剧院的历史与背景国家大剧院的建筑是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建于2001年,总建筑面积超过17万平方米。
该建筑造型独特,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自国家大剧院建成以来,它已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艺术表演场馆之一。
它每年举办各种音乐会、戏剧演出、芭蕾舞蹈和歌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3. 中国方案的重要性国家大剧院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方案的推动。
中国方案是中国政府为了提高文化产业水平和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与方案。
3.1 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方案推动了国家大剧院等文化机构的发展。
政府加大对艺术表演领域的投资,改善了表演场馆的设施和设备,提高了演出的质量。
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内外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3.2 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方案也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家大剧院通过与国外艺术团体和机构的合作,带来了世界一流的演出和表演艺术家。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观众的文化体验,也增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3.3 人才培养中国方案注重人才培养,为国家大剧院和其他文化机构提供专业人才的支持。
政府鼓励学生学习音乐、戏剧和舞蹈等艺术专业,并提供奖学金和培训项目。
这有助于提高中国艺术家的技能水平和创作能力。
4. 中国方案的影响中国方案的推行对国家大剧院和整个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艺术表演水平的提高国家大剧院通过引进国际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演出,提高了自身的艺术表演水平。
观众们可以欣赏到更多高质量的演出,增加了对艺术表演的兴趣和热爱。
4.2 展示中国文化形象国家大剧院定期举办展览和演出,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成果。
这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形象,增进国际间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3 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国家大剧院声学分析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心脏地带西长安街沿线,其主体建筑为独特的超椭球形钢结构壳体,壳体表面由钛金属板和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巧妙的拼接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四周由大片绿地组成文化休闲广场。
歌剧院华丽辉煌,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有观众席2398席(含站席)。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整个建筑风格简约大气,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精美的抽象艺术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有利于声音的扩散。
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音乐厅的顶部、墙壁、地面、舞台、坐席与管风琴的色调搭配和谐优美,处处传递着音乐殿堂的非凡气质,其混响时间为2.2秒,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音乐厅“魅顶”除了为音乐厅增添艺术的氛围,它还是一个考虑声学效果的设计。
对于音乐厅来说,第一重要的就是声音,一切建筑和装饰设计都要为声音效果服务。
凹凸不平的顶棚,更加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不规则图形的浮雕顶棚,就是一个声音扩散器,把舞台上发出的声音扩散到观众席的每一个角落。
浮雕顶棚只是大剧院声学“窍门”中的一个,为声学考虑的精巧设计,处处可见。
歌剧院室内看上去是椭圆形的,但观众眼镜看到的形状却是个“假相”。
负责大剧院室内音质测试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物理实验室燕翔教授介绍说,从视觉美观上讲,弧形墙面的椭圆剧场,会更加美观,但圆弧形对于音质来说却是致命的形状。
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她”有内涵很漂亮当然也很贵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土方工程:约127万m3;护坡工程:约3.2万m2;降水工程:范围40,000m2左右;深度达-43m;钢结构工程:约5,000吨;椭球钛合金装饰板及玻璃幕墙工程:约35,000m2;钢筋混凝土工程:约22万m3;室内装饰工程:总面积约155,000m2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预算成本26.88亿整个项目约需40亿实际造价30.67亿(基本在预算控制之内)
你觉得她值几个钱?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真的有必要吗?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引言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确定了建设地点、审定了设计方案。
文化大革命
经济危机
1998年4月,国务院发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立项建设。
2001年12月6日,国家计委批准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工报告。
2003年壳体钢结构安装完成
2006年院壳体工程全部完工
2007年6月15日,国家大剧院外观整体亮相。
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工程基本完工。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8
命途多舛花谢花开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灵感由来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非洲的seed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外部景观——➢大剧院犹如一颗巨蛋屹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没有绚烂的灯光和彩色的喷泉,在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旁略显黯淡,却自有创意无限的大气蕴含其间。它的建筑屋面成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壳体覆盖,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弧面的玻璃幕墙切面。
➢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建筑物在水面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而整个建筑仿佛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
缔造传奇
外形简洁视觉冲击力强
建筑风格多样化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建筑内部——从北入口走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剧院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像俯瞰效果下的小剧院,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再往前,就到了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的开阔空间——公共大厅。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北京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穿过大厅,即可看到国家大剧院的主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功能不同,主色调和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
歌剧院
•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
音乐厅
•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
戏剧场
•观众座位556席,上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
小剧场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细部设计1、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2、大剧院的屋顶是个椭圆大穹体,其壳体结构由一根根弧形钢梁组成,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壳体钢结构建筑。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3、基于国内许多建筑存在保养不善的问题,例
如坐落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广州大剧院挂石板因不堪重负曾出现大块脱落,又如日本许多钛表面的建筑老化严重,导致极易沾灰。故国家大剧院的玻璃表面经过纳米处理,以使它们不易沾染灰尘,更易保养。钛保持其未处理的状态,以呈现天空的反射,还对钛进行了特殊氧化以经得起将来的清洗。壳体外的玻璃是防弹的,外层还涂有一层纳米材料,当雨水落到玻璃面上时就像水滴落在荷叶上一样,不会留下水渍。同时,钠米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灰尘的附着力。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4、对于地板,国家大剧院采用了20多种天然石
材,这些石材全部来自国内各省市,虽然有的区域使用的是同一种石材,但由于石材切割的方向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纹理,效果自然也就不同,如此丰富的地砖也给大剧院带来无比美妙的艺术气息。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无论使用何种石材,大厅中的地砖反光力极强,以至于在室内看穹顶,亦有倒影显露在地砖上,室外的感受再一次在室内得到了重拾。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2020/6/28
中国国家大剧院
5、为保证大剧院周围的水池冬天不结冰,
夏天不长藻,大剧院采用了“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这套装置的基本构造就是从地下水部分和人工湖部分分别抽出一部分水在各自的管道中循环,两个管道在墙体内都呈螺旋状交错在一起,这样,既能互相传递温度,又不会因为水源直接交换而引起浪费、污染。这个装置使人工湖内的水温不致过冷或过热,冬季不会因过冷而结冰,夏季不会因过热而长藻,一举两得。
《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在国家大剧院景观水池池水调温工程中的应用》来自道客巴巴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水晶蛋壳”在艺术上的“多功能”,曾经是中国传统建筑界颇感疑虑的焦点之一。有些人认为,安德鲁的设计是个“花架子”,耗财而不实用。安德鲁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认为:“现在界定剧院的功能,如果还是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看戏”这唯一概念之上,就是大大落后于国际潮流了。”
评论: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这是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在这个处处充满着设计的社会,不仅建筑需要设计,服装需要设计,课程需要设计;其实最需要设计的是生活本身。与传统和国外的许多大剧院仅仅设计为看剧的目的不同,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所有人未见过的方案。2020/6/28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