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8
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National Theatre),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场所,是中国的国家级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独特,引人注目,成为北京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它是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艺术界的重要舞台。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和自然元素,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概念。
整座建筑呈半圆形,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构成,外观看起来宛如一个华丽的水晶宫。
建筑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圆形舞台,既能容纳大型歌剧、舞蹈和戏剧表演,也可以进行一些小型音乐会和演讲。
舞台上方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幕,可以根据演出需求来调整大小和位置。
国家大剧院内部的设计也非常精致和现代化。
观众席分为三个区域:正厅、二楼和上层包厢。
正厅的观众席设计成两层楼高,可以容纳约2000名观众。
观众席的设计注重舒适度和视野。
每个观众席都配备了舒适的座椅和足够的腿部空间。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一些豪华的包厢,供一些特殊的嘉宾和贵宾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要承办各种艺术表演,包括歌剧、舞蹈、戏剧、音乐会等。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舞台,还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团体和演员前来演出。
每年,国家大剧院都会举办一系列的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国家大剧院还提供艺术教育和培训服务。
它设有专门的艺术培训班和工作坊,为有才华和兴趣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国家大剧院还与一些国内外的艺术学院和机构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除了艺术表演之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一些餐厅和商店,提供各种饮食和购物选择。
观众可以在看表演之前或者之后在这里休息和品尝美食,购买一些艺术品作为纪念品。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是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艺术表演场所,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艺术享受,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国家大剧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推广者和交流平台。
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国际艺术界的人士,都能够在这里体验到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2]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
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
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
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中国国家大剧院外景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
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
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
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
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中国国家大剧院内部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
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第一篇: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
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
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
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
国家大剧院说明文全新五篇【文章一】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一座集艺术、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建筑。
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方、圆、天、地”,外形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卵形。
大剧院分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三个主要的演出场馆。
其中歌剧院能容纳约2,400人,音乐厅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音乐演出场馆之一,戏剧场则可以容纳约1,035人同时观看舞台剧和戏剧表演。
此外,大剧院还设有艺术展厅和排练厅等场馆,以满足不同类型演出和文艺活动的需要。
大剧院每年都会举办多种类型的演出和活动,如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民族音乐、戏剧、话剧等等。
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歌唱家、演员、导演、艺术家等也曾经在大剧院上演出或参加过活动,大剧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文章二】国家大剧院设计特点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特点独具匠心,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视觉风景。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内部则采用了采光、音效和舞台等一系列设计手段,以满足各种表演要求。
此外,大剧院采用了先进的空调和环保技术,确保了演出场馆整体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大剧院还设有大量的艺术装置,包括观众厅内的1,450多个“龙形椅”,这种椅子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
另外,大剧院的墙面、地面、天花板上都配有不同材质、颜色的石材和彩画,这一设计旨在营造出一个多彩的、让人瞩目的艺术氛围。
【文章三】国家大剧院的文化地位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它不仅是吸引外国人观赏中国艺术的重要通道,也是让国内观众了解国际一流文艺演出的窗口。
大剧院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一流艺术团体及明星来演出,并作为国内举办多种名家讲座、艺术展览、音乐节等大型文艺活动的首选场地。
这些活动往往汇聚了国内外的艺术名流,成为文化界一道别样的风景。
【文章四】国家大剧院服务体系介绍国家大剧院的服务体系完善,旨在为观众打造舒适、便利的观演体验。
国家大剧院历史背景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
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
历史记录1958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并批示,地址“以在人民大会堂以西为好”,国家大剧院的建设被列入“十大国庆工程”。
但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限制,这一工程未能实施。
70年代末,文化部曾重提兴建国家大剧院之事,仍未实现。
1990年,文化部再次提出在原址上兴建国家大剧院,并成立了筹建办公室。
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2010年前要建成两个国家重要文化工程: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
1997年10月,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空地尽快兴建国家大剧院。
1998年1月8日,中央决定成立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和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
确定建设规模12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4个剧场,用4年左右时间建成。
据估算,国家大剧院约需投资25.5亿元,外汇额度1亿美元,其来源将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
剧院规模国家大剧院分别由一个250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2000座位的音乐厅、一个1200座位的戏剧场和一个300至500座位的小剧场四大部分和相应的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艺术商店、快餐厅、咖啡厅和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组成,设备配置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国家剧院标准相当。
工程设想国家大剧院工程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确定设计方案和进行设计、监理、施工、设备招标,约一年时间;第二个阶段进行主体工程施工,约一年半时间;第三个阶段进行装修、设备安装及调试、室外工程,约一年半时间。
该工程自1998年4月公开进行国际招标,预计在2002年底,外部工程将全部完工,内部工程基本完工,2003年3月,全部工程竣工。
(东方网资料)设计师;保罗·安德鲁,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
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
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
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国家大剧院建筑介绍
国家大剧院的主体建筑由一座歌剧院、一座音乐厅、一座多功能厅、两个小剧场和一个戏台组成,是国内最大的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
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寓意着祖国和谐统一。
建筑设计通过形态优美的弧线及丰富多变的立面效果,将“音乐”与“舞蹈”两个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歌剧院的外形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折面形式,内部又分为多个层次,如同音乐中丰富多变的节奏与旋律,让人感受到音乐所表达出的无限魅力。
音乐厅屋顶造型如同一片展翅欲飞的树叶,顶部由透明玻璃覆盖,犹如一片浩瀚的蓝天,整个屋顶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
国家大剧院象征着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在设计上体现了“中国元素”、“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
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标志性建筑。
国家大剧院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风范,又反映了现代设计理念和高科技手段,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高科技剧院。
—— 1 —1 —。
国家大剧院常识《国家大剧院常识》国家大剧院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现代化大型综合性艺术表演场所。
坐落在天安门广场北侧,占地广阔,曲折错落的设计风格独特,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建筑之一。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的传统元素,以其外观独特的椭圆形状而闻名。
剧院的外墙用特殊材料覆盖,使得整个建筑物的表面在阳光下会呈现出不同角度光影的变化,给人以绝佳的视觉享受。
因此,大剧院又被戏称为“鸟蛋”。
国家大剧院内部设有三个大型表演场地,分别是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院。
其中,音乐厅是举办音乐会和交响乐演出的场所,座位设有2400个,具有良好的音响效果;歌剧院是演出歌剧、舞剧等大型艺术表演的场所,提供了2000个座位;戏剧院主要用于演出话剧和话剧剧目,可容纳近1000名观众。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表演之外,还注重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
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艺术节、音乐会等活动,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
此外,剧院内设有艺术展览馆、艺术培训中心等设施,以推广艺术和提升公众艺术素养。
国家大剧院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自开幕以来,国家大剧院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演出,还举办了一系列受欢迎的艺术节目和展览。
它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文化名片,为艺术事业的繁荣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你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国家大剧院都会为你带来精彩的艺术享受。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世界一流的表演,领略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国家大剧院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北京的文化生活,也彰显了中国在艺术领域的强大实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大剧院定将继续不断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艺术体验。
无论是国内观众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都会通过国家大剧院感受到中国艺术的魅力,而国家大剧院也将继续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国家大剧院简介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
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
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分析了解国家大剧院的文化职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
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
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国最高的艺术表演中心和国际一流水平的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形象的提升与文化事业的建设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引导社会主流艺术。
国家大剧院要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提供演出服务,组合最好的资源,以此来完成对主流艺术的引导。
三是服务大众。
艺术教育自建院之初,国家大剧院就十分重视所承载的艺术普及教育功能,为艺术爱好者和广大公众提供多样艺术服务和产品。
2007年7月国家大剧院设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自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
每周末举行的“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大师面对面”、“公开排练”、“走进唱片里的世界”等系列活动均已成为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项目。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的公共性内涵,国家大剧院艺术公共性的内涵可以从“社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两个视角来理解。
从艺术教育本身来讲,“艺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国家大剧院以及作者简介:介绍国家大剧院先从简介背景和作者入手。
梦想的追述:建造一个国家级的剧院是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的梦想。
1959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决定建造10座大型公共建筑作为向十周年国庆的献礼。
其中包括一个3000座位的国家大剧院,其中包括一个3000座位的剧院,一个960座位的音乐厅,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建造地点为人名大会堂西侧,后来出于种种原因此项目未能实现,但是要建造一个国家级的大剧院始终是中国人民魂牵梦引的一个梦想。
1998年初我国成立了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负责筹建此工程,1998年4月开始在国内外征集方案。
经过了两轮正式竞赛和修改,产生了3个向中央政府报送的方案。
1997年7月中央政府决定采用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的方案作为正式的实施方案。
经过4年的周密准备,海内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已于2001年12月13日举行开工仪式,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 万平方米。
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26.88亿元,建设工期4年。
目前已开挖土方70万立方米,护坡桩和连续墙等地下工程也在抓紧进行,全部工程计划于2004年9月完工。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
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国家大剧院扣京简介
国家大剧院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长安街的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艺场所,也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的文化工程之一。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的黄琉璃瓦屋顶,其整体造型独特,宛如一艘巨大的太阳帆船,被誉为“东方太阳”。
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开始筹建,2005年正式竣工开放。
大剧
院占地面积18.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6.58万平方米。
其内部设有大剧场、音乐厅和歌剧院三个演出场所,可容纳观众总数近6000人。
大剧场是国家大剧院的核心场所,采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双曲线型设计,舞台面积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名观众。
音乐厅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厅之一,采用了升高式朱红色包厢,以及具有先进音响和声学设备的主厅舞台。
歌剧院则是一座以意大利歌剧为主的场所,具备妥善的灯光和声学效果,能最大程度地展现歌剧演出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文艺演出,包括歌剧、音乐会、舞蹈、戏剧等各类节目。
它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演艺场所之一,也是北京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国家大剧院的建成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生活,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展示窗口之一。
国家大剧院赏析10级土木二班刘群 20100020207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大发展,不同建筑理论和思想流派大大活跃,同时国外各种建筑理论理念的输入,激发了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建筑创作浪潮,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建筑精品。
其中,国家大剧院如一颗闪耀的明珠,璀璨夺目。
一、简介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投资兴建的大型现代文化设施,是中国最高表演艺术中心。
结构主体由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公共大厅、配套用房及外部穹顶等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整个外观建筑是指数为2.2的超椭球体,东西长轴212.20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
该建筑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顶部壳体为钢结构,椭球壳体直接坐落在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和外围护结构上,与其内部主体相互独立。
该椭球体外环人工湖,湖面面积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均设在水面以下。
整个建筑外观像坐落在水面上的一颗明珠。
二、建筑理念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 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它的设计灵魂是外壳、生命和开放。
三、结构设计国家大剧院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非常复杂,整个结构方案中综合使用了多种结构形式和建筑新技术,包括有: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空间网壳和结构转换层。
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
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
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
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
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1938年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1961年)、法国道桥学院(1963)和巴黎美术学院(1968年)。
1967年,他设计了圆形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候机楼。
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设计了尼斯、雅加达、开罗、上海等国际机场,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基本概念也出自安德鲁之手。
他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德方斯地区的大拱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