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1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打印)
- 格式:doc
- 大小:49.66 KB
- 文档页数:4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是知道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课主要由三个子目构成,分别是早期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但是,三个子目之间的联系不强,缺乏系统性,因此,教师对内容进行了整合,主要从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农业的特点和影响、农业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在讲解主干知识的同时联现实,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
重点: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难点:小农经济【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很少参与农业生产、生活经验不足,对有的知识理解时有难度,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形象主观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本课的难点是小农经济,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教师需要对其概念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多角度评价小农经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掌握基本史实。
2.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作用,重点解读小农经济。
3.体会农业生产的作用,理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材料等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提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通过课堂探究,从多角度分析小农经济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体会其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探究当前的农业现状,思考实现农业集体化和规模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不知大家平时坐火车时是否注意过窗外了风景,当列车驰骋在咱们荆州段时,我们看到的最多的景色是什么呢?大片的稻田、劳作的人民勾勒着一幅幅鱼米之乡的美丽画卷,展现了我国农业生产。
那作为农民后裔的我们,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刀耕火种”、“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等词语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简要情况。
(3)简述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课标内容全解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出现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经历了由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的简单模仿到“火耕”的变化。
在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农业生产具有下列显著特点:耕作方式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生产工具只是极端简单的石器;人们受地力所限而经常迁徙,因此生活极其困苦。
总之,“刀耕火种”代表着最原始、最低级的生产力水平。
[“火耕”图片说明]课本插入了两副图片,一是云南独龙族人砍伐森林、准备火耕的场面,二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两个民族都曾经长期采用火耕的方法进行耕作。
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原始社会人们实行火耕的典型遗址,所以两族采用的耕作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人们的耕作方式。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人们无法找到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有力证据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根据部分落后部族的相关情况进行推断。
例如,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远古人类的社会组织情况,就是根据一个海岛上原始部族社会组织、生产生活情况来判断的,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分析,写出了著名的《古代社会》,成为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权威。
[概念理解] “刀耕火种”“刀耕火种”也称为“火耕”。
是在砍伐树木和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以起松土和增加肥力的作用,然后用极端简陋的木器、石器耕种的耕作方法。
这是原始农业曾经长期采用的生产方式,代表的是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
[例1]下面是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回答下列问题:(1)图片反映的耕作方法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你能根据图片谈谈这种耕作方式的基本情况吗?(2)从精耕细作的角度看,这种耕作方式有何弊端?[解析]解答第(1)问时,可以通过观察图片中使用工具的情况及集体耕种和工具原始落后、耕作速度缓慢的劳动场面,结合课本有关知识说明黎族人的农业生产仍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第(2)问要求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的弊端,可以结合对刀耕火种方式的理解,从生产效率、土地肥力保持的情况及环境保护几个方面说明。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集体劳作(1)出现:商周时期。
(2)基础:土地归国家所有。
(3)评价: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工效。
2.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2)原因: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3、情感与价值观: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力。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问《天仙配》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经济模式?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它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
进入新课:探究一: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状况怎样?其出现有何意义?(通过神农故事进行讲解)探究二: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那三个过程,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利用史学原理进行讲解)探究三: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根据课文完成下列表格:探究四:什么是小农经济?(回答导入内容《天仙配》诸问题)板书设计: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远古、商周):1、原始农业:1万年南稻北粟刀耕火种2、商周农业:工具技术品种石器锄耕(七千年前)3、总结规律:①、由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由迁徙到定居;②、农业文明与水源有密切关系,大河文明。
③、属于粗放型经济。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到明清)1、耕作方式的发展与完善:铁犁牛耕耦犁(壁)曲辕犁(评)2、耕作技术的进步: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3、耕作制度的进步: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4、水利灌溉技术进步:①、水利工程:大禹治水——都江堰——治理黄河——坎儿井②、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力高转筒车——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春秋战国开始):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南宁九中李湘玲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一)、教材地位:《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必修二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开篇之章,也是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切入点,从内容上说,古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开篇之章处理得好对普通中学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是否掌握学习必修二经济史的方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培养自主学习、理性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实物体验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会学生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认识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与勤劳的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据】既是课标要求,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归纳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繁荣的原因【依据】现代学生的感恩意识、主人翁心态淡薄,德育教育是当今历史课堂上的必修课。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作为普通中学学生,九中高中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基础较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有限,思维分散,记忆力不佳。
(二)教法与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让历史有“趣味”,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 -
学校 班级 任课教师
课题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2010.3
教 学 目 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
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
的关系。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
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
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
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
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
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
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
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
了最坚实的基石。
教
学 方 法 问题引导法 合作探究法
联系比较法
情境刺激法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 学 准 备 1、制作导学案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2、备课组集体备课,形成成熟的教案。
<
含
教
学
重
难
点
>
关
键
问
题
- 2 -
教 学 过 程(预设)
程 序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1 2 3 导入新课: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
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
农业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一起了解。
检查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 推进新课: 1、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经历了 刀耕火种 — 石器锄耕 — 铁犁牛耕 的过程。 2、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根据课文完成导学案中的表格(略) 3、(1)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合作探究一】: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其出现有何意义? 结构和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意义: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合作探究二】:我国商周时期农业比原始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 【合作探究三】:小农经济产生于什么时候?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条件: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以小组为单位
学生互查。
学生阅读教材,
完成相关填空。
小组讨论
展示成果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认真听讲
并记录
- 3 -
程 序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合作探究四】: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结合材料一、二,上面反映的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 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2)这一生产模式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③精耕细作 ④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落后性)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 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五】: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诗》唐•李绅 结合课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①小农经济规模规模小,难以扩大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②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难以抵御灾荒瘟疫和天灾人祸。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沉重的封建剥削、徭役及社会的动荡。 小组讨论
展示成果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认真听讲
并记录
、
小组讨论
展示成果
学生积极发言
学生认真听讲
并记录
- 4 -
程 序 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
4
5
【知识巩固】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A B C B
题号
6 7 8 9
答案
C B A D
本课小结: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
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
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
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
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
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布置作业:及时完成《同步作业》
学生自主完成,
并订正。
师生共同总结,
整理主要内容。
板
书
设
计
刀耕火种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技术进步 灌溉水平提高 条件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作用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