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5-2016高三第一次调研试卷 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140.00 KB
- 文档页数:14
试卷类型:A卷河北冀州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理科文综试题Ⅰ卷(90*1=90分)31.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利簋(guǐ)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
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
该文物一定程度上说明A.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B.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C.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D.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2.有学者认为:“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这主要强调儒家的A.礼仪和社会责任B.德治和君轻民贵C.仁政与“民本”思想D.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33、“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持该观点的诸子百家学派应该是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3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3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36、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结果不断碰壁,主要原因是A.“仁”的主张太柔弱,不适应当时的战争需要B.维护周礼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C.当时社会紧张,没有处理好与各国国君的关系D.兴办私学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7、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
”“遇事要冷静,以静制动。
”这表明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38.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惘D.知之为知之39、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三调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中国历史绕不开封建制,也绕不开大一统和郡县制,就像中国的今天和未来绕不开现代化一样。
但是要从封建制中找到现代社会的必要元素,显然不大可能。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2.A.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封建的历史3.B.封建制、大一统、郡县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4.C.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研究封建制、大一统和郡县制5.D.封建制中有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只是需要去寻找6.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7.A.权力重心在中书B.皇权逐步加强8.C.外朝受内朝牵制D.三省已具雏形9.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
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10.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11.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12.“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料与“此制”直接相关的是13.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4.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15.C.“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16.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17.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18.A.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裂割据的因素19.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20.C.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1.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2.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1.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
A、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故排除;题干中强调商周时期的文字和文学作品中都多次提到了黍和稷,说明这两种农作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巨大,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作物,故C项正确;在原始社会农业已经出现,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四羊方尊三角援戈人面纹方鼎乐府钟A。
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祀”与“戎”分别指祭祀和战争,结合图片中的青铜器可知,在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
3.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A。
①②B。
②③ C.③④D。
①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古代动力革新经历了人力-—畜力——自然力的演变,图一是畜力,图二、三是人力,图四是水力,属于自然力,①④属于动力革新,故D项正确.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古人一直运用它来安排农事。
由此可以说明影响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A。
气候条件 B.地理环境 C.地质特点 D.生产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可知,气候条件对农耕生产影响较大,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地理环境、地质特点与生产经验的信息描述,故B、C、D三项均错误.5.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2015-2016学年高二第一次会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60分)1.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
A.“无为而治”B. 格物致知C.“仁”与“礼”D.“存天理,灭人欲”2. 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3. 黄宗羲认为:“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
A. 建立一家之法B. 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 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D. 建立君主立宪制4.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这里的“第三种”指( )。
A. 指南针B. 造纸术C. 印刷术D. 火药5.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6.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 )。
A. 文人画B. 山水画C. 花鸟画D. 油画7.“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
这位词人是( )A. 李白 B.柳永 C.辛弃疾 D.曹雪芹8. 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
这本书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9.戊戌变法在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突出的作用是( )。
A.变法思想的宣传B.思想解放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10.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倒贫者也。
2015-2016学年度全国百强校高三历史解析分项版01期必修三专题07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一、选择题1.(【百强校】2016届浙江舟山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乩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下列结论与材料信息相符合的是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迅速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革命③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④以欧美资木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木形成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百强校】2016届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卷)某学者进行了一场学术演讲,演讲提纲如下图所示,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D.伟大的丿力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3.(【百强校】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卷)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4.(【百强校】2016届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卷)著名学者杰里•木特利在《新全球史》屮文版序言屮说:“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备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白发生、发展的过稈,因此不同名bl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Z问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材料解读表述最准确的是A.西方近代的史学发展由片血不完善走上全血完善B.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C.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D.全球史观应该成为当今研究世界历史的唯一科学方法5.(【百强校】2016届福建师大附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力国Z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Z国土人Z倒悬……有识者以推理Z,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Z人也……世可以见大地Z非圆也。
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安、宿迁四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安、宿迁四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2.《汉书·董仲舒传》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天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
”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A.土地兼并出现B.官民矛盾尖锐C.官吏滥用权力D.农民生活艰难3.“心者,万事之原也。
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6.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
表中数据表明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7.右图是吉林省档案馆收藏的日本昭和12年(1937年)12 月23日出版的《大阪每日新闻(奈良版)》。
其标题有:《南京总攻击观战记》、《情思远飞故里举杯共忆苦战》、《悼念战友誓死杀敌》、《在夷为废墟的敌都迎接新年》等。
这些报道①美化侵略行为②颠倒战争是非③否认屠杀暴行④助长侵略气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
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方此举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9.《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
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A.重视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提高农业产量B.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业产量C.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2. 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
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3.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反映出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4. 2013年7月,在浙江金华发现了西周古墓群4号坑。
其中出土器物中有铜环、陶器、玉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原始三脚瓷鼎。
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较为合理的是A.反映西周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墓葬主人应为手工业工匠C.反映了西周时期私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D.此三脚瓷鼎应该是一种釉陶5. 《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
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
八年级历史质量调研试卷(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共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
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它们的确定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A.关天培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2、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
这种“变局”开始于()A. 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是()A.香港岛B.广州C.澳门D.厦门4、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5、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图1遗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是()A.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B.沙俄侵占雅克萨C.英军攻陷广州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6、在中国近代史上,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俄国B.英国C.法国D.日本7、驳斥放弃新疆,力主收复失地,制定“先北后南”和“缓进速战”方针,挥师入疆的是()A. 林则徐B.曾国藩C.左宗棠D.李鸿章8、“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幅对联赞颂的是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A.戚继光B.郑成功C.左宗棠D.邓世昌9、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0、某校八年级3班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
24.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二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25.《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日.:‘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统治地位B.儒家思想有助于提高政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26.明朝后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 )A.区域性长途贸易繁荣B.工商业规模庞大C.产生雇佣劳动关系D.是全国纺织品交易中心27.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8.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认识方法的是(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29.下图(“新式五味瓶”)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
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30. 1934年,国民政府公布《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是“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之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上之利益与生活之改善”的团体,它是不同于公司的另一经济组织形式。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 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B. 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 C.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 D. 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2. 《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 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3. 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4.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5.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6. 清人袁枚认为,封建是“道可行而势不可行”。他说:“先王有公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治。后世有私天下之心而封建„„故封建行而天下乱。无先王之心,行先王之法,是谓徒政。”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袁枚主张实行分封对抗专制 B.封建本意含有公天下之心 C.后世分封不符合先王本意 D.后世分封体现专制色彩 7. “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软的和硬的限制君主暴政的理论。于是,在天子之上,就有了道理、法律、天道。官僚们既可以依据这些理论来对君主实行软的教育,启发其自律。如不奏效,则施以硬的强谏乃至废黜。实际上,在中国存在君主的时代,多数情况下,官僚们正是依据这些理论来左右名义上尊崇的君主,主导政治运作。”作者强调 A.理论不完善必然导致君主专制政体出现弊端 B.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才能有效抑制君主暴政 C.封建社会行政效率取决于君臣关系尊卑分明 D.限制君权理论的建构推动社会政治有效运作 8.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9.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 “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 A.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
分类 人类人身人伦人的活动 动物狩猎畜牧 植物农事耕作 天象气侯时间 山川河流方位 战争兵器 服装居住 交通 文化娱乐 宗教 数量物性
比值(%) 20 17 15 9 7 8 7.7 3.6 3.1 3.6 3.6 C.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10. 《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畲认为:“地理非图不明,图非履览不悉。大块有形,非可以意为伸缩也。泰西人善于行远,帆樯周四海。所至辄抽笔绘图,故其图独为可据„„此书以图为纲领,图从泰西人原本钩摹。”在这部著作中收图42幅,其中只有一幅关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图未用西方所绘地图,其余都按西方原图描摹。这反映出 A.作者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B.全盘西化思想在士大夫群体中大为流行 C.现代地理学在中国得以确立 D.中国为“世界之中”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 11. 近代一著名历史人物曾说:“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 如此。中国创其法,西入袭之。”据此他认为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根据材料判断,这一历史人物应为 A.倭仁 B.奕 C.谭嗣同 D.孙中山 12. 《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 A.该报使用白话文 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 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 D.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 13. “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14.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多种观点。丁一平在《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中认为:纵观世界海战史,在一场海战中,一支海军舰队战死或以身殉国、尽节以终的将领占到高级指挥军官半数以上,是极为罕见的。这有力地驳斥了 A.“清政府昏庸腐败”的观点 B.“李鸿章避战求和”的观点 C.“中国战略战术落后”的观点 D.“北洋海军腐朽无能”的观点 15. 李大钊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总人口 中他们占据了重要地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重要的一部分”。这一看法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直接影响是 A.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促进了正确革命道路的选择 D.导致了共产党内右倾错误的发生 16. 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共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A.“三大改造”的启动 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 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17. 1949年12月,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 长期“左”倾冒进 B. 缺乏连续性 C.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 具有时代性 18. 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件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 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 19.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l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20.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A.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21. 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无锡国民党县党部认为城墙是封建落后象征,拆城即革命,以建设布新。无锡民众包括工商教育界人物以影响治安、拆让房屋损害市民利益为由主张暂缓拆城。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