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2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3、指导书写“赠”(1)学生观察“赠”(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5)展示、评价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3、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
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5、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2、汇报交流3、相机板书“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赠、刘”等7个生字,会写“赠、刘”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赠刘景文》,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赞美之情。
4.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理解诗人对友人的鼓励之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讲述苏轼与刘景文之间的友情故事,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让学生谈谈对友情的理解和感受。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赠”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贝”,右边是“曾”;“刘”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文”,右边是“刂”。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赠”可以组成“赠送”“赠礼”“赠品”等;“刘”可以组成“姓刘”“刘海”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等词语的含义,感受秋天的萧瑟和菊花的坚韧。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解释“好景”“君”“最是”“橙黄橘绿”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秋天美景的赞美和对友人的鼓励。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赞美之情。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刘禹锡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2. 诗歌内容:详细解读《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的每一句诗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3. 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如对仗、押韵、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赠刘景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朗读。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赏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如对仗、押韵、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交流: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总结。
6. 背诵: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2. 诗歌内容:逐句解读诗意,展示诗歌结构。
3. 艺术特点:对仗、押韵、意象等。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赠刘景文》。
2. 摘抄诗歌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三年级上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中的《赠刘景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诗人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诗人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整首诗意境高远,融情于景,是古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但是,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体会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领悟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3、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教案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让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1)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秋天景色,理解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意。
(2)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韵味,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你们能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吗?为什么?(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它的名字叫《赠刘景文》。
(板书课题)2、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正音和指导。
3、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古诗中的生字新词:赠、刘、擎、菊、残、犹、傲、君。
(2)学生认读生字,教师强调读音和字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指导“赠、擎、残”等字的书写。
4、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勉励友人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让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6、朗读背诵(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
【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
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
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
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
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
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
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
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⑴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⑵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
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
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
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