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和翻译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
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
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
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
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
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
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
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
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
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
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
《脉经》西晋王叔和目录说明脉经卷第一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平脉早晏法第二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持脉轻重法第六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辨脉阴阳大法第九平虚实第十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迟病短长杂病法第十三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脉经卷第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平奇经八脉病第四脉经卷第三肝胆部第一心小肠部第二脾胃部第三肺大肠部第四肾膀胱部第五脉经卷第四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平杂病脉第二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诊损至脉第五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诊百病死生决第七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脉经卷第五张仲景论脉第一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扁鹊脉法第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脉经卷第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肾足少病不可阴? ?さ诰?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脉经卷第七发汗证第一病可发汗证第二病发汗以后证第三病不可吐证第四病可吐证第五病不可下证第六病可下证第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病可温证第九病不可炙证第十病可灸证第十一病不可刺证第十二病可刺证第十三病不可水证第十四病可水证第十五病不可火证第十六病可火证第十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脉经卷第八平卒尸厥脉证第一平痓湿暍脉证第二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痰饮脉证第十五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平小儿杂病证第九脉经卷第十手检图三十一部说明《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31】【132】【133】展开全文【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方一。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陈修园:今试言结胸之因,并详其状而及其治。
病发于太阳,太阳主外,宜从汗解,而反下之,则热邪乘虚而入,结语胸膈有形之间,因作结胸;病发于少阴,少阴主里,当救其里,而反下之,邪若结于下,则为脏结矣。
今不结于脏,而结于心下,因而作痞。
痞证发于阴,原无法下,不以下之迟早论也,其证治另详于后。
而阳证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试再由其因而更详其状。
太阳之脉上循头项。
今结胸者,气结于内,遂不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其项亦拘紧而强,犹如柔痓反张之状。
下之,令内之结气一通,则外之经输自和,宜大陷胸丸方。
张钱塘云:此言结胸、结脏之所因,而欲脏结之中,复又推言痞结,以见痞之同发于阴,而不与脏结同者,脏结结于下,而痞结结于上也。
结于下者,感下焦阴寒之气;结于上者,感上焦君火化也。
黄元御:承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来。
(在太阳首篇)。
病发于阳,风伤卫也。
风伤卫气,遏逼营血,而生内热,藏阴衰者,先作,以阳盛于上也。
热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气受伤,升降倒置。
胃土上逆,胆木不得下行,君相合邪,刑克肺金,肺热愈隆。
而皮毛不泄,经络之热,遂内入胸膈。
经腑之气,两相拒格,硬满作痛,是为结胸。
病发于阴,寒伤营也。
寒伤营血,束闭卫气,而生外寒,腑阳弱者,多传于太阴。
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
未下之前,经热非盛,故下后原无热入,但痞满不消,久而郁甚,则生热耳。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
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
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
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
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6.伤寒论卷第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卷第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大法,春夏宜发汗。
【译文】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使用汗法的一般原则。
【评析】本条讲概言治法运用当结合时令。
春天阳气初升,夏天阳气旺盛。
在春夏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之而浮盛于外,感邪后亦以表症为多,所以治宜发汗。
《内经》上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正是指治病应适应天时变化而因势利导的原则。
当然,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辨证为前提,随症治之。
【原文】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译文】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无须一剂药都服完。
【评析】本条讲服药应注意中病即止。
服药的目的,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邪去正复,即应停药,以防过剂伤正。
“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单指发汗方药,其他吐下诸法,都应遵循这个原则。
【原文】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
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译文】凡是应该发汗,如没有汤剂,丸剂和散剂也可以使用,总需要得到汗出,病始可解。
然而毕竟不如汤剂那样,便于随症加减的效果良好。
【评析】本条讲发汗以汤剂最好,丸散只可从权使用。
方药剂型有汤、丸、散、膏等多种,各有所宜。
发汗最好使用汤剂,因为药力发挥快,特别是可以随症加减化裁,使之更切合于病情,从而有利于提高疗效。
丸、散剂的剂型固定,不能随症加减,而且药力发挥缓慢,用于发汗,一般不如汤剂。
但是,如果一时取不到汤药,丸散也可暂时使用,不过,仍应以汗出方可病解。
【原文】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
设利者,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
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译文】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道只有大便硬结。
若使用泻下法,即为严重错误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症属表里皆病,应当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评析】本条讲表症便硬,治当发汗解表。
脉浮大,是邪气盛实于外,自当治以发汗解表,然而必须没有虚象,这时询问大便情况,颇有参考价值。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130>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方一】<132>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3>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三。
用前第二方】<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四。
用前第二方】<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
(一云日哺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五。
用前第二方】<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方六】<139>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若利止。
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卷第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大法,春夏宜发汗。
【译文】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使用汗法的一般原则。
【评析】
本条讲概言治法运用当结合时令。
春天阳气初升,夏天阳气旺盛。
在春夏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之而浮盛于外,感邪后亦以表症为多,所以治宜发汗。
《内经》上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正是指治病应适应天时变化而因势利导的原则。
当然,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辨证为前提,随症治之。
【原文】
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译文】
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无须一剂药都服完。
【评析】
本条讲服药应注意中病即止。
服药的目的,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邪去正复,即应停药,以防过剂伤正。
“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单指发汗方药,其他吐下诸法,都应遵循
这个原则。
【原文】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
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译文】
凡是应该发汗,如没有汤剂,丸剂和散剂也可以使用,总需要得到汗出,病始可解。
然而毕竟不如汤剂那样,便于随症加减的效果良好。
【评析】
本条讲发汗以汤剂最好,丸散只可从权使用。
方药剂型有汤、丸、散、膏等多种,各有所宜。
发汗最好使用汤剂,因为药力发挥快,特别是可以随症加减化裁,使之更切合于病情,从而有利于提高疗效。
丸、散剂的剂型固定,不能随症加减,而且药力发挥缓慢,用于发汗,一般不如汤剂。
但是,如果一时取不到汤药,丸散也可暂时使用,不过,仍应以汗出方可病解。
【原文】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
设利者,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
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译文】
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道只有大便硬结。
若使用泻下法,即为严重错误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症属表里皆病,应当
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评析】
本条讲表症便硬,治当发汗解表。
脉浮大,是邪气盛实于外,自当治以发汗解表,然而必须没有虚象,这时询问大便情况,颇有参考价值。
如大便干硬,表明里气不虚,汗出则病解,因为脉浮为正气抗邪向外,所以当用汗解。
如果不是便硬,而是里虚下利,则表邪极易内陷,所以断为大逆。
所谓硬为实,说明里气不虚,并不是已具阳明里实。
这种便硬,一般不须治疗,迨汗出表解之后,邪去正复,大便可能自通。
假使未通,再略进通下,也不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