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8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和翻译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原文及翻译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作者:张仲景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
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
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
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
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
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
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
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
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
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
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
《脉经》西晋王叔和目录说明脉经卷第一类次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平脉早晏法第二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持脉轻重法第六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辨脉阴阳大法第九平虚实第十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迟病短长杂病法第十三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脉经卷第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平奇经八脉病第四脉经卷第三肝胆部第一心小肠部第二脾胃部第三肺大肠部第四肾膀胱部第五脉经卷第四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平杂病脉第二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诊损至脉第五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诊百病死生决第七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脉经卷第五张仲景论脉第一扁鹊阴阳脉法第二扁鹊脉法第三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脉经卷第六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肾足少病不可阴? ?さ诰?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脉经卷第七发汗证第一病可发汗证第二病发汗以后证第三病不可吐证第四病可吐证第五病不可下证第六病可下证第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病可温证第九病不可炙证第十病可灸证第十一病不可刺证第十二病可刺证第十三病不可水证第十四病可水证第十五病不可火证第十六病可火证第十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脉经卷第八平卒尸厥脉证第一平痓湿暍脉证第二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痰饮脉证第十五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脉经卷第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平小儿杂病证第九脉经卷第十手检图三十一部说明《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十二经络超链接图: (2)《注解伤寒论》序 (2)《伤寒论》序 (3)卷一辨脉法第一 (3)卷一平脉法第二 (8)卷二伤寒例第三 (13)卷二辨湿脉证第四 (18)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20)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23)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35)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42)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50)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50)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51)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56)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60)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61)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62)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63)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64)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64)卷八辨可吐第十九 (64)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64)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66)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67)注解伤寒论作者:成无己朝代:金年份:公元1144年·《注解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伤寒论》序·卷一辨脉法第一·卷一平脉法第二·卷二伤寒例第三·卷二辨湿脉证第四·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卷八辨可吐第十九·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十二经络超链接图: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十二经络超链接图: (2)《注解伤寒论》序 (2)《伤寒论》序 (3)卷一辨脉法第一 (3)卷一平脉法第二 (8)卷二伤寒例第三 (13)卷二辨湿脉证第四 (18)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20)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 (23)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 (35)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42)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50)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50)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 (51)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56)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 (60)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 (61)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62)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63)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64)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 (64)卷八辨可吐第十九 (64)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64)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66)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 (67)注解伤寒论作者:成无己朝代:金年份:公元1144年·《注解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伤寒论》序·卷一辨脉法第一·卷一平脉法第二·卷二伤寒例第三·卷二辨湿脉证第四·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卷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卷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卷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卷七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卷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卷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卷八辨不可吐第十八·卷八辨可吐第十九·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卷九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十二经络超链接图:手三阴: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
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我考虑到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卒时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很难做到的,所以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
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
同时,还时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
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就容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伤寒论』《伤寒论》全文翻译16.伤寒论卷第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卷第七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原文】大法,春夏宜发汗。
【译文】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使用汗法的一般原则。
【评析】本条讲概言治法运用当结合时令。
春天阳气初升,夏天阳气旺盛。
在春夏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之而浮盛于外,感邪后亦以表症为多,所以治宜发汗。
《内经》上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正是指治病应适应天时变化而因势利导的原则。
当然,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辨证为前提,随症治之。
【原文】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译文】大凡服汤药发汗,汗出病愈就应停止服药,无须一剂药都服完。
【评析】本条讲服药应注意中病即止。
服药的目的,是扶助正气,祛除病邪,邪去正复,即应停药,以防过剂伤正。
“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不单指发汗方药,其他吐下诸法,都应遵循这个原则。
【原文】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
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译文】凡是应该发汗,如没有汤剂,丸剂和散剂也可以使用,总需要得到汗出,病始可解。
然而毕竟不如汤剂那样,便于随症加减的效果良好。
【评析】本条讲发汗以汤剂最好,丸散只可从权使用。
方药剂型有汤、丸、散、膏等多种,各有所宜。
发汗最好使用汤剂,因为药力发挥快,特别是可以随症加减化裁,使之更切合于病情,从而有利于提高疗效。
丸、散剂的剂型固定,不能随症加减,而且药力发挥缓慢,用于发汗,一般不如汤剂。
但是,如果一时取不到汤药,丸散也可暂时使用,不过,仍应以汗出方可病解。
【原文】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
设利者,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
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译文】症见脉浮大,询问病人,回答道只有大便硬结。
若使用泻下法,即为严重错误的治疗方法。
这是因为脉浮主表,大便硬为实,症属表里皆病,应当用发汗解表,汗出邪散则里自和。
【评析】本条讲表症便硬,治当发汗解表。
脉浮大,是邪气盛实于外,自当治以发汗解表,然而必须没有虚象,这时询问大便情况,颇有参考价值。
卷第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译文】
我以为疾病发展迅速,病情十分危急,要想在仓促间内寻求到辨证治疗的要领,是不容易做到的,故重新收集各种可与不可的诊治原则和方法,整理成可与不可诸篇。
这与三阴、三阳篇中相比,更容易查找。
同时,还有三阴、三阳篇中没有的内容,也补充在可与不可各篇中。
【评析】
本条说明重集可与不可与诸篇的动机和目的。
本条主要说明重新收集整理,编写可与不可与各篇的目的意义,旨在便于了解和掌握汗、吐、下等法的宜忌,从而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同时并补充了六经病篇没有涉及的部分内容,更有利于解决仓促寻按,要者难得的困难。
【原文】
脉濡①而弱②,弱反在关,濡反在巅③,微反在上④,涩反在下⑤。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⑥,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注释】
①濡(rú):脉搏浮而无力。
②弱:脉搏沉而无力。
③巅:这里是指关脉的部位,即高骨也,故名曰“巅”。
④上:寸脉的部位。
⑤下:尺脉的部位。
⑥无血:阴虚血不足,不是谓没有血。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微主阳气不足,涩主阴血亏虚。
阳气虚弱而又阴亏,则易出现中风多汗、烦躁不安、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阳虚发汗,就会引起亡阳,出现烦躁、不得安眠的变症。
【评析】
本条说明脉见濡弱微涩,不可发汗。
脉象濡弱,含有柔和之意,即《内经》“脉有胃气”,但必须寸、关、尺三部均濡弱而不弦硬,方为无病。
今濡弱仅见于关部,不能上及于寸,下至于尺,是为胃气不足,所以说“弱反在关,濡反在巅”。
寸脉在上主阳,寸脉微为阳气不足;尺脉在下主阴,尺脉涩是阴血虚少。
阳气不足则卫虚不固,是以中风多汗,汗出则阴阳更虚,遂致躁烦。
血少不能荣于四肢,于是肢厥且寒。
阳气已虚,再误用发汗,必致阳气更虚,所以躁扰不得安眠。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
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译文】
脐左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肝气虚,不能发汗。
误发其汗,则会引起头晕目眩、汗出不止、筋肉跳动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肝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左,是为肝气虚,故不可发汗。
肝为风木之脏,藏血而主筋。
误用发汗,必致肝气更虚,虚风上扰,则头晕目眩,即《内经》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汗出不止则阴液阳气俱伤,筋脉与肌肉得不到温煦和濡养,则发生筋惕肉。
【原文】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
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译文】
动气在脐的上部,不可发汗。
误汗就会发生气上攻冲,正当心端。
【评析】
心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上,乃心气虚弱,心阳不振,所以不可发汗。
误用发汗则心阳更虚,势必导致下焦水寒之气,上逆凌心,故气向上冲而直抵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
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译文】
脐下有气筑筑然跳动,是肾气虚,不能发汗。
误发其汗,则会出现汗闭不出、心中烦躁厉害、骨节疼痛、头晕目眩、怕冷、进食即吐、食物不能进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肾气虚误汗的变症。
动气在脐之下,是肾气虚,故不可发汗。
肾主水,为闭蛰封藏之本,虽用发汗方药,亦不得汗出,反致肾气愈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而心火无制,因而心中大烦;肾主骨,肾虚寒滞,故骨节苦疼;骨之精为瞳子,肾虚而精不荣于目,故目运眩;肾虚火衰,故恶寒;火衰无以生土,则食人反吐而不得下行。
【原文】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
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踡卧,不能自温。
【译文】
咽中闭塞不利,不可发汗。
误汗会发生吐血,气微欲绝,手足厥冷,喜欢蜷卧,不能自动回复温暖。
【评析】
本条讲咽中闭塞误汗的变症。
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
咽中闭塞,是少阴之气不能上通,所以不可发汗。
如误用发汗,就会损伤阳络,随虚阳浮越而吐血。
少阴之根本被夺,则气微欲绝。
手足为诸阳之本,少阴之阳大虚,故手足厥冷,欲得蜷卧而不能自温。
【原文】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
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一云小便难胞中干)胃躁而烦。
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译文】
凡是见到动数微弱脉象的,不能发汗。
误发其汗,就会导致肠胃干燥,出现大便难以解出、心烦不安等变症。
其表现虽然相似于阳明腑实症,但病源却有本质的区别。
【评析】
本条讲阳盛阴虚误汗的变症。
脉数动而按之微弱,多属于阳盛阴虚,或表实里虚,因此不可发汗。
假使只据数动,认为邪势盛实于外,忽略了按之微弱的里虚病机,而误用发汗之法,必致津液更伤,肠干胃燥,发生大便难、躁烦等变症。
【原文】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
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
咳而发汗,踡而苦满,腹中复坚。
【译文】
咳嗽剧烈,频频吐出涎沫,咽喉干燥,小便不通畅,腹中感觉饥饿,心中烦躁不安,一昼夜一发,似疟疾,但只有畏寒甚至寒战而并不发热,这是肺虚寒饮内停所致。
若把咳嗽当做表寒而发汗,就会出现身体蜷曲而卧、胸中满闷、腹中坚硬的变症。
【评析】
本条讲寒饮剧咳误汗的变症。
寒饮所致的咳嗽,当咳剧时,多频频吐出涎沫,由于津液停聚为饮,不得输布上下,所以咽中必干,小便不利。
寒饮阻于胸膈,胸阳被遏而失展,所以心中饥嘈繁杂。
同时为气血流注大会于肺的时刻,与停饮相搏,故晬时而发,好像疟疾的定时发作。
不过,是寒饮为病,不是外邪,所以有寒无热,寒饮既停,阳必不足,所以虚而寒栗。
这种剧咳,自然不可发汗,不可发而误发,势必阳气更虚,不能外温肢体,则身体蜷曲;寒饮凝聚更甚,则胸中苦满而腹中胀硬。
【原文】
厥,脉紧,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咽嘶①,舌萎②,声不得前。
【注释】
①声乱咽嘶:语声散乱,咽喉嘶哑。
②舌萎:舌体萎软无力。
【译文】
手足厥而脉紧,不可用发汗法。
误用发汗,就会语声散乱,咽喉嘶哑,舌体萎软无力,声音不能发出。
【评析】
本条讲寒盛阳虚误汗的变症。
手足厥冷,脉紧,症属阴盛阳虚,自当禁用发汗。
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挟咽,舌为心苗,言为心言,不应汗而误发其汗,则心肾之气大伤,因而咽喉嘶哑,舌萎无力而声难外发。
【原文】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一云谵言目眩睛乱者)死命将难全。
【译文】
各种四肢厥冷症,不能发汗。
若误发其汗,病变轻的,不易治愈;病加重的,就会导致神昏语言错乱、目眩等变症,难以保全其性命。
【评析】
本条讲阴盛阳衰厥逆误汗的变症。
诸逆,应是指各种厥逆,一般都不可发汗,而阴盛阳衰的厥逆,尤其不可发汗。
如果误用发汗,轻者,阳气更虚,比较难治;重者,阳气外越,精气衰竭,出现语乱目眩,成为死候。
即使暂时未死,命亦终难保全。
【原文】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
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译文】
咳嗽而小便多,或小便失禁的,不可用发汗方药。
如误用发汗而汗出,就会发生四肢厥逆。
【评析】
本条讲阳虚咳嗽,误汗的变症。
咳为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理应小便少而不利。
今咳而小便自利,或咳时小便失禁,乃因下焦阳虚,膀胱不能约束所致。
治当温下焦之阳为主,而严禁发汗。
倘使误汗,则下焦之阳虚更甚,不能温煦肢体,四肢失温,必致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