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1.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气阴两虚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
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4.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
舌淡白,脉软。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1.肺卫不固证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失调证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
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4.湿热迫蒸证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
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5.气阳不足证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
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1.穴位敷贴疗法(1)选用方剂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3:10: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1:1:3:3:3:1。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汗证小儿汗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中医儿科临床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该病证的特点是小儿出汗较多,且症状较为明显。
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生在临床上对小儿汗证的诊疗,制定了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汗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小儿体质薄弱、阳气不足、体液代谢失调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小儿出汗过多,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导致消耗过多的阳气,进而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并容易引发其他相关疾病。
二、临床表现:1.夜间多汗:小儿在夜间睡眠中出现明显的多汗,汗液呈稀水状,如脸部、头部、脖颈等部位容易出汗,严重时可能出现全身大汗。
2.体虚乏力:小儿常常感到乏力无力,嗜睡,头晕眼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3.呼吸困难:小儿可能因为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不足,出现口渴、咽干、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4.羞明:小儿出现眼部疼痛、视力模糊、明目困难等症状,可能是因为过多的阳气消耗,导致眼部血管扩张。
5.头晕目眩:小儿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尤其是在运动或体力活动后更加明显。
三、辨证施治:对于小儿汗证的辨证施治需要充分考虑小儿体质差异,综合分析小儿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进行诊断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
1.药物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小儿汗证的方剂有八正散、桂枝汤、阿胶六黄汤等。
具体的方剂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体质而定,不同的药物配方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2.针灸疗法:经络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汗证的方法。
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经络进行刺激,调节小儿的阳气,提高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对于小儿汗证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局部热灸来刺激小儿的经络,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调节体温,从而改善小儿的症状。
四、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证的辅助治疗,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
建议小儿多吃一些有助于益气养阳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红枣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等。
小儿汗证4大原因3大调理方法给妈妈们说说小儿出汗那些事汗,乃人之津液。
存于阳者为津,存于阴者为液,发泄于外者为汗。
汗所主在心,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
《素问评热病论》说:人所以出汗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说明人体的汗液来源于水谷之精气。
《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说明汗出系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
小儿通过适量出汗可疏通腠理,抗御外邪,调整气血,维持体内阴阳平衡。
若汗出过多则耗阴竭液,气随汗泄,阳随津脱,导致病理变化。
《中医儿科学》之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某个部位汗出过多为主的一种症候。
多见于2-6岁的小儿。
汗证多发生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常称为虚汗。
睡时汗出,醒时汗止者,称为盗汗。
不分寤寐(wmi,义:1、醒和睡。
指日夜),无故汗出者,称为自汗。
根据汗出部位可分为全身汗、头汗、手足汗等。
时时冷汗微出,发根如贯珠,面额上濈(ji)濈(ji)然者,称为惊汗;热病中,全身寒战,继之周身汗出而后热退身凉,称为战汗,是正气抗邪气,邪气由内达外的佳兆。
《中医儿科学》之汗证,主要讲的是自汗和盗汗。
小儿汗证的发病原因:1)、小儿自汗,主要是表虚卫外不固所致。
卫,卫气也。
卫气行于人体肌肤之表,负责汗孔的开合。
卫气不固,腠理疏松而致津液向外泄,自汗溱溱(zhenzhen)。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不论何脏器阳气虚弱均可导致卫气不固而汗出。
但,与肺、脾两脏的虚、损关系尤为密切。
2)、小儿汗证,又因营卫失和所致,即阴阳失衡。
3)、气血虚弱,也是导致小儿汗证的病机之一。
这种情况常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受损,或见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体弱小儿。
4)、脾胃积热,也可导致汗证。
因为小儿脾常不足,若恣食肥甘过度,积滞内生,郁而生热,积热蒸腾,迫津液外泄,则会夜汗不已,尤其多表现于四肢部位。
小儿汗证的中医疗法:1)、药物外治(1)牡蛎粉、五倍子粉,等量调和均匀,适量外扑;或用龙骨、牡蛎等分,研为极细粉末,每晚睡前外扑。
【小儿汗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和调护】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我们搜集整理了“【小儿汗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和调护】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1.肺卫不固证主症: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活动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质淡,荅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2.营卫失调证主症: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畏寒恶风,不发热或伴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常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3.气阴亏虚证主症: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
常用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预防与调护1.预防(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2.调护(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
勿食辛辣、煎炒、炙馎、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DOI :10.13463/j.cnki.cczyy.2014.06.044小儿汗证的中医药治疗范双双1,孙轶秋2*(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南京210029)摘要: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因患儿气阴不足、营卫不和、卫表不固或脾胃湿热而致,病机之关键在于阴阳失调、腠理开合失司和湿热郁蒸。
中医药治疗主要以药物内服辨证施治,或以药粉外扑、洗浴、敷脐止汗,或施以针灸推拿,疗效均较肯定,且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今后应结合多种方法,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体系,并积极进行中药剂型改革和中药外治法的拓展。
关键词:小儿;汗证;气阴不足;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7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258(2014)06-1079-03作者简介:范双双(1989-),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儿肾脏疾病研究。
*通信作者:孙轶秋,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电子信箱-sunyiqiu88@126.com 。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for pediatric sweat syndromeFAN Shuangshuang 1,SUN Yiqiu 2*(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China ;2.Pediatrics of Jiang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 ,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 :Pediatric sweat syndrome refers to the children in the normal environment of quiet condition ,systemic or lo-cal sweat is too much ,even be drenched in sweat.This is because of children with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disharmo-ny between Ying and Wei ,instability of defensive Qi or with damp heat in the spleen and the stomach.The key of pathogenesis lies in the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the disorders of Couli ’s function and depressive hot and humid.There are internal treatments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r powder on outside ,scouring bath ,applying the um-bilicus in order to restrain the sweat ,or using acupuncture and massage.These treatments all had certain curative effect and hardly any adverse reactions.It should found a treatment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combining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 ,reform the dosage form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and extern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children ;sweat syndrome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多发生于5岁以内小儿[1]。
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汗病是指小儿体表多汗,或病后出现出汗增多的病症,常见于小儿时期。
中医认为,小儿汗病与先天体质、气血津液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
下面是一份试行版的儿科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施治1.湿热内蕴证:汗出黏稠,体温偏高,体表皮肤湿润,睡眠不好,红舌少苔,脉象滑数。
方剂:四逆散合茯苓四逆散,临证加减。
2.心肾不交证:汗出较多,尿量不足,面色苍白,气短懒语,红舌少津,脉象沉缓。
方剂:黄连阿胶汤合参薏苡散,临证加减。
3.脾胃虚弱证:汗出较多,皮肤湿润,饮食不香,口干舌燥,大便稀溏,红舌苔薄白,脉象缓弱。
方剂:理中丸合麦冬胶囊,临证加减。
4.外感风寒证:汗出较多,恶风怕冷,发热畏寒,鼻塞流涕,红舌薄白,脉象浮紧。
方剂:藿香正气散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临证加减。
5.脾虚湿阻证:汗出黏稠,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胸闷,舌苔薄白滑,脉象滑弱。
方剂:二陈汤合山药扁豆汤,临证加减。
二、饮食调理对于小儿汗病患者,合理调整饮食有助于改善病情。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1.多喝水:适量增加饮水量,帮助排出体内湿气。
2.少食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易激发汗液分泌,不宜多食。
3.多食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体内的水分,帮助排出湿气。
4.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缓解汗病症状有一定作用。
5.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食容易造成脾胃不和,加重病情。
三、日常护理1.适当减少穿戴厚重衣物,保持室内通风。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避免过度劳累。
3.保持正常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4.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皮肤护理产品。
5.避免频繁洗澡和热水浴,以防过度刺激皮肤。
小儿多汗的桂枝龙牡汤中医经典方
一般来说,小孩比大人爱出汗。
如果排除佝偻病、结核病等器质性多汗,孩子仅在刚入睡时、游戏后出汗多,多属正常的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白天或夜晚入睡后,孩子始终多汗,甚至汗湿头发、衣被,中医认为多是营卫失和之象。
看看小儿多汗的桂枝龙牡汤中医经典方。
一般来说,小孩比大人爱出汗。
如果排除佝偻病、结核病等器质性多汗,孩子仅在刚入睡时、游戏后出汗多,多属正常的生理性多汗。
但如果白天或夜晚入睡后,孩子始终多汗,甚至汗湿头发、衣被,中医认为多是营卫失和之象。
对此,中医有个经典验方,即桂枝龙牡汤。
具体方法是:取桂枝3克,白芍9克,龙骨、牡蛎各15克。
将上药与大枣2枚、
生姜2片共煎,取汁100毫升,于早中晚3次分服,一般5~10剂可见效。
此方尤适宜3~5岁小儿。
方中桂枝能和阴阳、调营卫;龙骨可入心;牡蛎可入肾,使心肾相交、阳固阴守。
小儿汗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4-94)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2.昼日汗出溱溱,动则尤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颈、胸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平时易患感冒。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营卫失调证:自汗或盗汗,遍身汗出而不温,畏寒怕风,不发热,或时有低热。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3.气阴两虚证: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汗出较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唇干。
舌质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4.湿热迫蒸证:汗出以额和心胸为甚,见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5.气阳不足证:自汗或盗汗,面晄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或伴遗尿,口淡不渴。
舌淡白,脉软。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煮散剂)、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黄芪、白术、防风、煅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失调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浮小麦、煅牡蛎等。
中成药:黄芪颗粒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黄芪散加减。
太子参或沙参、生地、麦冬、五味子、黄芪、煅牡蛎、瘪桃干等。
中成药:槐杞黄颗粒等。
4.湿热迫蒸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泻黄散加减。
生石膏、栀子、防风、藿香、甘草、麻黄根、糯稻根等。
5.气阳不足证
治法:温阳扶正。
推荐方药:附子合麻黄根汤加减。
附子、麻黄根、生牡蛎、浮小麦、黄
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甘草等。
(二)外治法
1.穴位敷贴疗法
(1)选用方剂
方一:五倍子、煅牡蛎、丁香,比例3:10:1。
方二: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比例1:1:3:3:3:1。
方三:五倍子、五味子,比例2:1。
方四:郁金、五倍子、黄柏,比例2:1:1。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3)制备方法:以上药物按各自比例,将药物研末过80目筛,以醋或凡士林调和。
(4)操作规范:取配制成药3g,置于无菌敷料中,敷于脐部神阙穴、足底涌泉穴,夜敷晨取,连用5~7天为一疗程,可用2~3 疗程。
(5)注意事项:
①贴药后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
②贴敷后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为正常反应。
③贴敷后皮肤反应不明显,说明皮肤对药物耐受度较好,不影响疗效。
④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和以往贴敷中药过敏者,注意易出现过敏现象,严禁抓挠。
2.捏脊疗法
(1)穴位定位:“夹脊”穴,位于腰背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
下两侧,后正中线旁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2)操作方法:
①让患儿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②施术者站在患儿后方,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前捻动。
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每捏3下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共捏3~5次。
③最后用两拇指揉按心俞、肺俞、脾俞3~5 次。
④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
(3)注意事项
①操作前可在局部涂撒爽身粉或润滑油起到润滑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②晨起或临睡前捏脊较适宜
③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操作者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④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⑤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⑥本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的患儿。
年龄过小者皮肤娇嫩,易损伤表皮;年龄过大者背肌较厚,不易提起,影响疗效。
⑦局部皮肤破损者,或发热时不宜行本疗法。
3.足浴疗法
(1)选用方
方一: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煅牡蛎。
方二:五倍子、乌梅、艾叶。
方三:黄芪,瘪桃干,糯稻根,麻黄根。
(2)适应证型:各型汗证。
(3)制备方法:将所选药物先浸泡20 分钟,后将药物煎煮,取汤汁备用泡足。
(4)操作规范:将煎煮后的药汁加入适宜温水中泡双足,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宜临睡前操作,连用7天为一疗程。
(5)注意事项:水温不宜过烫,防治烫伤双足。
4.中药直肠推入保留给药法
(1)适应症:无急性感染、肠道及肛周疾病的汗病患者。
(2)操作方法:患儿取肘膝位,灌肠时用20ml 或50ml 注射器抽取适量适温方药,在注射器顶端连接一次性灌肠软管,用石腊棉润滑肛周及灌肠软管,将软管另一端缓慢插入肛门,将药液缓缓推入,推入时间2~5分钟,同时注意观察患儿耐受情况,推注后抽出灌肠软管,嘱患儿俯卧位10分钟左右,让药物充分吸收。
(3)注意事项:
①直肠给药深度6~10cm。
②推入液体的温度控制在36.5~38Co,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刺激直肠粘膜,造成局部损伤及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吸收。
③推注速度缓慢,以免速度过快,不利于药物保留。
④对于有肛周疾病、严重腹胀极不配合者不予应用。
5.中药外扑法:龙骨粉、牡蛎粉、五倍子粉各等量,调匀,撒布于出汗部位。
6.针灸疗法:主穴取大椎、曲池、合谷;配穴取三阴交、肺俞、肾俞。
(三)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运动适度。
汗出患儿腠理疏松,体表潮湿,宜用干毛巾擦拭,不宜坐卧当风。
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可用清洁纱布或干毛巾垫于背部,防止感冒。
2.饮食调护:辛香之品具发散之性,香窜刺激,不适宜本证。
生冷、粘滑食物亦损伤胃气,饮食当慎。
3.情志调摄:建议患儿宜循循善诱,防止情绪及精神紧张造成汗出。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自汗、盗汗的疗效标准判定。
以汗出症状计分为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无出汗。
显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汗出明显减少。
有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汗出较治疗前有所减少。
无效: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出汗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汗出症状计分:由患儿家长每天根据患儿的汗出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及记录:
总分值=自汗计分+盗汗计分
小儿汗病主症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