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1
心电图基本知识展开全文一、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波段心电活动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PR段主要反映激动通过房室交接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PR间期P波与PR段合计,房室传导时间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ST段代表心室早期复极(2期平台)的电位和时间的变化T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3期)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的改变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U波一般认为是心室肌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所造成,也有人认为是心室的后电位所致二、心电产生的原理1.静息电位心肌细胞未受到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以细胞膜为界,膜外呈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并稳定于一定数值的静息电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2.动作电位为心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电位波动。
(1)除极过程:又称0期。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直至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的过程,称为除极。
心室肌细胞除极(0期)占时约1—2MS。
(2)复极过程:发生除极后,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称为复极。
1期复极占时约10nu。
2期复极又称为平台期,持续100—150MS。
3期复极速度加快,占时约100-150n~。
4期是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到极化状态后的时期。
通过Na'—K'泵的作用,使Na+、Ca2'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K'又回到细胞内,心室肌细胞逐渐恢复到0期除极前状态。
3.动作电位与心电图的关系0期除极相当于心电图上QRS波群所处的时间;1期复极相当于J 点;2期复极相当于$-T段;3期复极相当于T波;4期相当于T-P段。
三、心电图电位强度与形态的决定因素1.形态探查电极面对心肌除极的方向,可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
探查电极面对心肌复极的方向,则可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
2.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②与探查电极和心脏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③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脏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越大,电位越小。
心电图操作规程
《心电图操作规程》
一、患者准备
1. 劝说患者保持安静,避免运动、说话或呼吸过快。
2. 要求患者脱下衣服或解开上衣,并在胸部贴上心电图电极。
二、设备准备
1. 确认心电图仪器的工作状态良好,电极接触良好。
2. 确认心电图仪器的纸张和墨盒充足,可以录制完整的心电图。
3. 调节仪器的增益和速度,确保心电图信号清晰可见。
三、进行心电图记录
1. 将心电图电极粘贴在患者的胸部位置,按照正常心电图的导联布置。
2. 开始记录心电图前,提示患者不要移动并且放松。
确保患者不会在记录心电图时产生干扰。
3. 开始记录心电图,注视监控仪器显示屏,观察心电图信号是否稳定和清晰。
必要时可以调整仪器的设置。
四、记录结果
1. 当完成心电图记录后,及时停止记录并保存数据。
2. 将心电图结果进行打印或存储,必要时进行标注和解读。
3. 确认心电图的记录完整、清晰,并且标注了患者的基本信息和记录时间。
五、清理工作
1. 移除心电图电极,清洁患者的胸部以及移除多余的胶布残留。
2. 关闭心电图仪器,清理并整理记录好的心电图结果。
以上是心电图操作规程的基本步骤,操作人员在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并且确保设备的准备充足。
四个肢体导联电极中,铁片上分别缠上1-2层的纱布,每天第一次做时,把纱布浸湿,这样跟肢体的接触会比较好,虽然纱布本身可能加大了电阻,但事实上,这样做出的图比较清晰,干扰较小,特别是冬天皮肤干燥时,效果更明显。
另外,纱布一次浸湿后,整个半天你就高枕无忧了,不需要每个病人反复用水擦拭皮肤和电极,对工作量大的科室,特别是体检时,大大增加工作效率。
(虽然看似节约的时间不多,但做一个心电图本身也就1-2分钟,体检时往往连续几个小时不间断,每个病人节省10秒钟,最后效率会差很多)截肢的病人可以将夹子夹高点或者在患者的肢体残段处贴上电极片把夹子的头端换成小夹子(夹电极的专用夹子)前天在神内做了个缺氧性脑病的患者去皮质强直状态肌张力高浑身有细颤把夹子夹到肢体的最近端实习心电图时,曾经给一位帕金森患者做过心电图,当时用的是全导联一块出图的那种心电图机,做出来后Ⅱ导联明显F波(感觉比房扑患者的F波还典型,呵呵),大概3:1传导,很规则,心室率不快,询问患者以前有无房扑病史,患者家属说没听说有这病啊,带教老师看了一眼图和患者,让患者躺下又做了一份图,这回老师把夹子夹到患者肘上,但还是有明显的貌似F波的干扰,最后老师让我用力把患者的双手按住紧贴患者的身体,并把夹子夹到接近腋窝部位了,作出来的图才可清晰辨认P波。
在呼吸科ICU做心电图难度最大,发现交流电干扰特别大,简直无法识别任何波形。
又不敢停他们的监护仪,呼吸机和一堆的微量泵,但是图还是要做的吧!没办法,只能一个个的停,反复停了多次以后,最后发现离心电图机最近的微量泵一般干扰都会很大,停了之后在就清晰多了。
以后我就远离微量泵,如果不行,就停最近的那个微量泵。
1、有时候做图时,电压电脑自动调节为5mm/MV,或者2.5mm/MV,P波不清楚,这时候应该手动调为10mm/MV,甚至加大电压20mm/MV,利于分辨。
2、还有是III、aVF导联的Q波,可能存在位置性Q波,其原因是心脏呈横位或接近横位,此时可嘱被检查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使膈肌下降,牵拉心脏同横位转为垂位,若原先异常Q波变小或消失,提示为正常变异,若无变化,则提示为病理性Q波。
临床心电图诊断特征一、正常心电图特征1、窦性P波:P波在I II aVF 直立。
A VR导联中倒置。
P波呈圆椎形,较光滑,标准导联中振幅<0.25mv,P宽度<0.11s。
2、P-QRS-T:波群顺序出现,形态正常,节律规则,成人心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0.20s。
4、P-P间隔之间相差<0.12s。
5、心率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逐渐变快或变慢,这种变化终止也是逐渐的。
二、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1、窦性P波。
2、心率>100次/分,一般不超过160次/分。
3、P-R间期:0.12~0.20s。
4、P-P间期规则或轻度不规则。
5、压迫颈总动脉窦心率常逐渐减慢。
三、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1、期前出现的房性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代偿间期不完全。
四、交界性期间收缩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室上性QRS波群。
2、QRS波群前无P波,若有P,常为逆行的(倒置),P′- R<0.12s。
P′出现于QRS波后,则R- P′<0.20s。
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中不易分别辨。
3、代偿间期完全。
五、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2、QRS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相反。
3、代偿间期完全。
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1、QRS形态为室上性。
2、心率快且规则,频率在160~250次/分;3、P波常重叠于T波或QRS波中而不易辨认。
4、发作时可伴有ST-T改变。
5、发作前后常有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形态相同的期前收缩。
6、起止突然,按压颈动脉窦可突然终止其发作。
七、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QRS可为一种,两种或多种形态。
3、窦性P波与QRS波无关(房室分离)。
4、心率快,稍有不规则,R-R间期互差<0.04s,频率多在140~180次/分。
正常心电图电极安放部位肢导:红(右上)黄(左上)绿(左下)黑(右下)胸导: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6:左腋中线与V4、V5同一水平V3:位于V2和V4连线的中点;V3R:与V3对应部位的右侧;V4: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4R:与V4对应部位的右侧心电图波形的名称:P波P-R段QRS波群S-T段T U1、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
正常值:高<0.25mV 时限<0.12s2、P-R段:相当于激动通过房室结及房室束的总时间(P波终点到R波或Q波起点)此为等电位线. P-R<0.20s >0.12s3、QRS综合波:代表全部心室的除极波. 由Q、R、S三个波组成振幅:Q;在同导中深度<1/4R波,时限<0.04sR和S波::R波I<1.5mv II<2.5Mv, III、aVF<2.0mV、aVL<1.2mV。
aVR<0.5mV;V5 V6 <2.5mV;V1<1.0mV;S波v1<2.5mV。
宽度:小于0.04s Rv1+Sv5<1.2mv Sv1+Rv5<3.5mv(女) --<4.0mV(男)时限:00.6-0.10s4、J点:为QRS波终了及ST段开始的结合点。
多位于等到电位线上,上下偏移<0.1mV,5、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终了到心室复极开始的一短暂时间。
任何导联:<0.05mV 肢导<0.1mV胸际<0.3mV (v1_v3达0.3mV)6、T波:代表心室复极波。
振幅:同导联1/10R 胸导正常可高达1.2-1.5mV,aVL aVF可高达0.4-0.5mV Tv1>0.4mV,方向:与QRS主波一致。
7、QT:从容不迫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的时间。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QT正常值=0.39 < 0.40sQTc:称为纠正后的QT间期。
12种心电图牢记法 来源: 姚升刚的日志
1,正常心电图:不用说了,它有可能是把那几个波和导联都斩一段下来,每一个波给你3个
周期,分成几行给你看,要注意 2,左心室肥大:只要看V5大于5格,也是上下纵的5格 + 左偏 3,右心室肥大:只要看V1大于2格,是上下纵的2格 + 右偏 4,心房颤动:大小不等的f波;R--R绝对不齐 5,窦性心动过缓:每个心动周期都大于5个格(是左右横的格) 6,窦性心动过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3个格(是左右的格) 与阵上速相比有P波 7,房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个波的QRS-T形状是正常的,只是提前了,但是伴室内差异性传导v1呈M型波,QRS也可以增宽),接下去又是正常的波 有P'(大多代偿不完全) 8,阵上速:每个心动周期都小于2个格,节律规则,QRS正常,无P,T
9,典型心肌缺血:V456的ST段下移 ; 上抬:v12>0.3mv v3>0.5mv v45>0.1mv 10,急性心肌梗死:Q波增宽+ST段弓背向上抬高,注意:前间壁看V123;前壁看V456;下壁看Ⅱ,Ⅲ,aVF ;侧壁,Ⅰ,v56,aVL 11,室性期前收缩:前面几个正常的波,接着一个波提前(注意:这时候R波宽大畸形),接下去
又是正常的波无P,T与主波相反 (大多代偿完全) 12,3度阻滞:P频率>QRS频率,P-P
心 电 图 学 习 与 总 结 写在前面: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和心脏的机械舒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本文共十节,基本上罗络了临床上常见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心电图内容,适合于临床参考和入门者的学习。 临床分析心电图的简捷门径: 一个段:ST段,看有无上下移动。二个期:P-R间期和Q-T间期,看其时间。三个波:P波看方向、形态、时间、振幅;QRS波看方向、形态、时间、振幅、Q波;T波:看方向、形态、振幅。 分析心电图时看图的方法: 1 先看电阻,正常电阻是1 mv,方形。 2 导联是否正确:一般是Ⅰ、Ⅱ、Ⅲ、avR、avL、V1、V3、V5。 3 电轴正常的Ⅰ、Ⅱ、Ⅲ向上的波为主,肩并肩轴不偏;电轴右偏则Ⅰ导联波向下,Ⅲ导联波向上,肩对尖轴右弯;电轴左偏则Ⅰ导联波向上,Ⅲ导联波向下,口对口向左走。 4 心律:窦性则在Ⅰ、Ⅱ、avF上是直立的,在avR上是倒立的。 5 心率:0.6~1.0秒之间,如心动周期小于0.6秒称心动过速;大于1秒则称心动过缓。 6 测量:一个段,ST段的上下;二个间期P-R间期、Q-T间期;三个波,测高时间。 7 相互关系。 心电图的报告原则: 1 如果都在正常范围内则报告“大致正常心电图”或“正常范围心电图” 2 如果不正常,可确诊心梗、心律失常者则直接诊断。 3 如果不正常,又不能明确确诊者就只报现象,请结合临床考虑某病,或在怀疑诊断名词后 打问号。 对心电图诊断的评价: 1 有确诊意义的只有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 2 有参考价值的①心房、心室肥大②冠状动脉缺血③各种心脏病,如肺心、风心、先心,只是间接地根据心脏的大小判断④心肌病、心肌炎⑤心包炎⑥洋地黄中毒⑦电解质的影响。 3 无价值的是心衰(收缩性) 第一节 心电原理 一 定义:心电图是利用特殊导联系统把心肌收缩前后微弱的电生理改变加以描记、放大所形成的图。 二 电生理知识 1 电的概念:离子的存在与离子的流动。 2 自动节律性:我们的心脏内有特殊细胞,他们具有自动除极作用,它的第四相是缓慢的钙离子内流,这种细胞称为P细胞,又叫起搏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所以窦房结每分钟可释放60-100次的冲动。其次,P细胞还存在于房室结,有释放50-70次/分冲动的能力。最少的在希氏束,所以希氏束有每分钟释放25-40次冲动的能力。心肌则无起搏细胞。 3 传导性:心脏有特殊分化的组织,失去了收缩性具备传导性,它的传导速度比心肌快,但在房室结有一个生理性的传导延迟作用,如心动周期为0.8秒,这个传导就要延迟0.1秒,以便心室有足够的时间充盈和休息。 4 兴奋性:心肌能够接受冲动并发生电的改变及机械性收缩的能力,不同的心动周期兴奋性不同,刚兴奋之后不会被再次兴奋称完全不应期。 三 心脏的静息膜电位 将一个微电极插入心肌内可测得一个—90mv的电压,称为静息膜电位。 四 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其亚微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于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加大,从而造成钠离子快速内流,此时可测得+30mv的电压,这就是动作电压。这时细胞膜上的Na+—K+ATP泵逆浓度差把钾离子送回细胞内而排除钠离子,恢复原有的极化状态。 五 除极和复极 1 除极:指细胞由静息膜电位转变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不消耗能量,其速度较快。 2 复极:指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的过程,消耗ATP,逆浓度差进行,速度较慢。 3 除极时正电荷在前,负电荷在后(指在细胞外);人为地使对着正电荷描记向上的波、对着负电荷描记向下的波。 六 综合向量 1 向量是一种既能表示方向又能表示力量大小的物理学名称,一般用“箭矢”表示。 2 心脏是由无数个心肌构成的,综合方向就是它的代数和。 七 容积导电 1 描记的电压与距离有关,距离近的电压高,距离远的电压低。 2 电磁场的大小有关:电磁场强则电压高,电磁场弱则电压低。故心脏肥厚电压高,心肌梗死时电压低;心室电压高,心房电压低。 八 总结记忆 心电原理要记清,除极较快复极松; 面对正电波上行,面对负电是下峰。 距离越近波越强,磁场越强波越长。 第二节 心脏的导联 一 定义:导联是含有正负电极的线(正极探查)。 二 标准导联: Ⅰ把探查电极(正极)放在左手,无关的负极放在右手上。 Ⅱ探查电极置于下肢,无关电极放在右手上 Ⅲ探查电极放在下肢,无关负极置于左手上。 三 单肢加压导联 把三个无关的负极用一个线取代,从而使电阻降低而使敏感性上升。把三个探查电极分别放在右手、左手、下肢(注:右手—avR,左手—avL,下肢—avF) 四 胸前导联(横面观察) V1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V2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V3放在V2~V4之间,V4放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放在V4水平的腋前线,V6在V4水平的腋中线,V7在V4水平的腋后线,V8在V4水平的左肩胛线,V9在V4水平的正中线。 五 总结记忆 五彩电极手中拿,红与黑来右侧抓; 左上是黄蓝在下,白色导联胸前挂。 第三节 心向量环与导电轴 一 心向量环 向量,有方向和力大小的单位。 每一瞬间心向量都不同,如依次连结它的顶点就形成一个环,把心房除极形成的环称为P向量环,把心室除极形成的环称为QRS向量环,把心室复极形成的环称为T向量环,它们的大方向都是指向左下方。 二 导联轴:暂缺 第四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 心电图纸 横代表时间,每小格是0.04秒;竖代表电压,每小格是0.1mv 二 心电图波的命名 1 心房除极——P波 2 心室除极——QRS波群 第一个向下的波——Q波,向下波后第一个向上的波——R波,R波之后第一个向下的波——S波,如波形的电压>0.5mv用大写字母,如电压<0.5mv用小写字母。 三 心率 1 规整的心率测量时,则心率=60/心动周期,即心率相当于60/(P-P或R-R间期) 2 不规整的心率的计算:数30个大格内有多少个R波,则R波的10倍就是心率。(或心率=60/5-6个(R-R)或(P-P)间隔的平均时间) 第五节 正常的心电图 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如下: 1 P波: 意义:代表两心房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包括窦房结,P波的前半部是右心房,后半部是左心房。 方向:正常P波在Ⅰ、Ⅱ、avF是直立向上的波,在avR导联则是负向的波。 时间小于0.11秒;振幅小于0.25mv 变异:①逆行P波是结性心律。②左心房大则P波呈双峰状、有切迹,时间大于0.11秒,常见于二尖瓣病变,即“二尖瓣P波”。③右心房肥大则P波高尖大于0.25mv,多见于肺心病,即“肺性P波”。 2 QRS波群: 意义:代表两心室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 方向:①额面心电图avR向下,其它大多向上②横面:V1导联R<S,V3导联R=S,V5导联R>S 时间:成人是0.06~0.1秒,儿童是0.04~0.08 振幅:①右室:V1导联上R波<1.05mv、avR导联上R波<0.5mv②左室:V5导联上R波<2.5mv,RⅠ<1.5mv,RⅠ+RⅡ<4.0mv,RavL<1.2mv,RavF<2.0mv Q波:V1、V2无q波,其它导联均可有Q波。深度<1/4R波,时间<0.04秒。 变异:(QRS波的变异)①QRS宽大畸形者多见于室性心律失常。②左心室肥厚看V5,V5电压超过2.5 mv③右心室肥大看V1,V1电压超过1.05mv④如Q波>1/4R波,即大于0.04秒者称为坏死性Q波,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 3 T波: 意义: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最高不超过1.5 mv,最低不低于1/10R波。 变异: (1)T波高尖>1.5 mv,①见于高血钾,血钾>6mmol/L,有T波高尖②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大量钾离子外流所致) (2)T波低平,T波<1/10R波①见于低血钾,血钾<3.5 mmol/L,有T波低平②见于慢性心肌缺血。 4 P-R(P-Q)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 意义:代表从心房开始去极化至心室开始去极化所需时间,即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所需的时间。 时间:0.12~0.20秒,心率快时P-R间期相对缩短。反之,则延长。 变异: (1)延长>0.20秒,见于房室 传导阻滞。 (2)缩短<0.12秒,见于预激症候群。预激的意义:①心动过速②不能用西地兰治疗 5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 意义:代表心室开始去极至复极完毕所需的时间 时间0.32~0.44秒,于心率有关,心率快时Q-T间期相对缩短,反之则延长。 变异: (1)缩短,见于低血钙或洋地黄中毒。 (2)延长,①心肥厚时可延长,与心包积液相区别②判断心梗预后,Q-T间期越长,死亡率越高。③监测药物安全性,如治疗房颤时用奎尼丁和乙胺碘肤酮,如Q-T>0.44秒,就应停药。 6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时间。 意义:它代表心室已经全部去极。 上下移动(看基线)正常心电图上ST段抬高,不能超过0.1 mv(但V1~V3上可抬高0.2~0.3mv)下移不能超过0.05mv。 变异: (1)ST段抬高:①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在相应导联ST段抬高,其特点是弓背向上。②急性心包炎,R波为主的导联上ST段广泛抬高,其特点是弓背向下的。 (2)ST段下移>0.05mv。①见于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R波与ST段的夹角>90℃时有意义②ST段下移与R波夹角<90℃无意义,偶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 7 U波:是在T波后出现的振幅很低小的波,方向大体与T波一致,发生机制不清,U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