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复习参考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6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作者: ————————————————————————————————日期: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年份地区学校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推免人数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45202 (专业硕士)运动训练16 6 37.5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71005 微生物学 2 2 10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45106 (专业硕士)学科教学(化学) 3 2 66.67%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1 文艺学25 11 44.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70205 凝聚态物理8 5 62.5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70207 光学 1 1 10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71009 细胞生物学 3 1 33.3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70301 无机化学 4 1 25.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040107 成人教育学8 2 25.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63 16 25.4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7 3 42.86%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70302 分析化学 6 2 33.3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8 5 13.16%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15 3 2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30300 戏剧与影视学186 29 15.59%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17 3 17.65%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71300 生态学 6 3 5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70303 有机化学17 9 52.94%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19 4 21.05%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45104 (专业硕士)学科教学(数学) 6 3 5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7 2 28.57%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45 17 37.78%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70304 物理化学 2 2 10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45108 (专业硕士)学科教学(英语)22 13 59.09%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70101 基础数学30 8 26.67%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38 11 28.95%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045114 (专业硕士)现代教育技术 6 2 33.3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80502 材料学 1 1 10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69 27 39.1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23 6 26.09%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1 教育学原理38 4 10.5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70102 计算数学10 3 3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6 2 33.3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077503 计算机应用技术23 4 17.39%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83001 环境科学 3 1 33.3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2 12 54.55%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045110 (专业硕士)学科教学(地理) 6 4 66.67%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10102 中国哲学10 5 5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42 9 21.4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3 5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70104 应用数学15 5 33.33%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6 4 66.67%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078401 教育技术学16 5 31.25%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83002 环境工程 1 1 100.0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55101 (专业硕士)英语笔译27 11 40.74%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070501 自然地理学19 8 42.11%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10103 外国哲学8 1 12.50% /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3 教育史 4 1 25.00% /年份地区学校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推免人数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4 比较教育学9 2 22.22%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13 4 30.7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130100 艺术学理论7 2 28.5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6 2 33.3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083500 软件工程 3 2 66.6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36 17 47.22%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85229(专业硕士)环境工程1 1 10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地理与资070502 人文地理学62 39 62.90% /大学源科学学院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10105 伦理学 5 3 6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8 22 45.8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5 学前教育学67 14 20.9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120201 会计学7 2 28.5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45109(专业硕士)学科教学(历史)5 3 6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085211(专业硕士)计算机技术7 7 10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030104 刑法学24 7 29.1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7 3 42.86%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30200音乐与舞蹈学83 33 39.76%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35101(专业硕士)音乐175 40 22.86%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30505思想政治教育26 12 46.15%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6 高等教育学38 7 18.42%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60200 中国史105 47 44.76%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35107(专业硕士)美术29 8 27.59%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085212(专业硕士)软件工3 1 33.33% /程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030105 民商法学30 9 3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045102(专业硕士)学科教学(思政)1 1 10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8 2 25.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60300 世界史12 10 83.3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030106 诉讼法学7 2 28.5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13 4 30.7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109 特殊教育学 3 1 33.3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20203 旅游管理12 4 33.3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040107 成人教育学23 2 8.7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10106 美学69 30 43.48%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45105(专业硕士)学科教学(物理)7 4 57.14%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20101 政治经济学7 3 42.86%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6 7 10.61%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25400(专业硕士)旅游管理16 5 31.25%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42 9 21.4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70201 理论物理 3 1 33.3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20104 西方经济学 1 1 10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58 25 43.1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5101(专业硕士)教育管理24 1 4.17%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45107(专业硕士)学科教学(生物)8 6 75.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120201 会计学15 3 2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045103(专业硕士)学科教学(语文)27 16 59.26%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 1 10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0202 企业管理26 7 26.92%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45201(专业硕士)体育教学6 2 33.33%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5118(专业硕士)学前教育12 6 50.00%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71001 植物学 3 1 33.33% /年份地区学校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报录比推免人数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66 7 10.61% /2012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030106 诉讼法学7 2 28.57% /四川师范2012 四川文学院050101 文艺学25 11 44.00% / 大学。
宋史院校分布——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选择建议康默发表于 2012-5-11 21:21:59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包伟民学术专长在于宋代社会经济史。
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师从徐规先生,后北上北京大学,投入邓广铭先生门下攻读宋史获博士学位。
中国文化被侵略浅谈当代中国文化的被侵略现象杨国春(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1、辉煌的中国文化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历史的发展总会对文化有着一定的冲击,文化也正是在这种冲击中不断发展的。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着连续的,悠久的文化的国度。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没有能够得以延续。
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的悠久文化也没有得以延续至今。
古印度文明,也经历过文化侵略,自己纯正的古国文化已经不再保留的那么完好,也在岁月中被各国文化加以渲染,基本已经失其本真。
唯有中国文明,黄河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不断发展,不断长大,形成了一种纯正的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文化,是在是历史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优秀文化。
中国文化发展至今,一直面临着其他文化的入侵,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是没有动摇过的。
2、文化的是根本关于文化的定义,这是一个很难定义的名词。
我想是因为它太大,太广,太重要,所以人们几乎不能达成一直的对文化的定义。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是根本,是事物发展的风向标。
它从无到有,有了之后就逐步发展,逐步壮大,逐步变得重要,逐步成为根本。
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认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增强国家实力的保证。
第50卷第6期2023年11月V o l 50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朋乐 蔡威2023年8月17-19日,由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广元市召开,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㊁中国人民大学㊁四川大学㊁西北大学㊁陕西师范大学㊁湖北大学㊁西南大学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㊁西南民族大学㊁成都体育学院㊁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院㊁四川师范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㊁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㊂其中,12位专家作了现场主题发言,3位专家作了线上视频主题发言㊂本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㊂一 司马错入蜀史事辨析及其重大历史意义的阐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唐飞㊁郑万泉‘司马错入蜀相关地理及其遗存问题的研究“一文,对司马错举兵入蜀相关问题,尤其是入蜀道路问题进行了探讨㊂作者运用 白水关 附近先秦遗存㊁ 葭萌关 附近先秦遗存㊁金牛道南段先秦遗存㊁彭山武阳城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的材料,从 石牛道(金牛道)的历史变迁 ㊁ 现有考古材料对先秦蜀道的佐证 ㊁ 司马错灭蜀时的行军路线 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司马错入蜀的行军路线,对探索古代大蜀道各个时期交通网络体系具有较大意义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剑华在‘秦并巴蜀与司马错的功绩“一文中指出:秦国经过改革变法,日益强盛㊂而末代蜀王贪图享乐,与巴国相互争战㊂秦惠王采取了司马错的战略,抓住机会,派遣秦军攻取了蜀国与巴国㊂秦并巴蜀之后,修筑了成都城,移民驻兵,设立郡县,加强了对蜀地的统辖㊂巴蜀地区物产丰富,从而为秦朝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㊂司马错的军事战略,不仅为秦朝建立了杰出的功绩,也对中国走向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彰显了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㊂成都体育学院郝勤‘论司马错伐蜀战略的形成与历史影响“一文,亦系统梳理了‘华阳国志“㊁‘史记“㊁‘战国策“等史书典籍中司马错伐蜀的相关历史记载,对司马错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作了全面勾画,客观地分析了张仪在伐蜀问题上认识的不足,从先秦时期 华夷观 ㊁ 天下观 等视角论证了司马错长远的眼界和格局,系统性地总结了司马错伐蜀的战略意义,全面地概括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和地位,认为司马错伐蜀战略及其实施是秦统一中国的起点,为秦最终灭楚㊁进而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㊂陕西师范大学李宗俊在‘司马错平蜀与秦完成统一对后世的影响“中认为,秦国在遭遇 韩㊁赵㊁魏㊁燕㊁齐帅匈奴共攻秦 的被动局面之际,在究竟是先要伐韩㊁魏,还是先要伐蜀的问题上,曾展开了国内大讨论㊂司马错的战略,首先,要让秦国优先壮大自己的实力,解除后顾之忧;其次,抓住 苴㊁蜀相攻击 的绝佳机会及时灭蜀;再次,选择攻蜀,也就是选择了先易后难,暂时避开敌人视线,避开主要敌人的被动局面,为实现将来的目标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㊂秦灭蜀而兼并天下的战略,与司马迁 做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的历史观,均对后世影响深远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董春林‘从 三资备 到 利尽西海 :司马错伐蜀战略观念考论“一文还从 三资备 ㊁ 利尽西海 等战略术语入手,对司马错入蜀的战略思想进行了解读,认为王天下需具备 扩地㊁791作者简介:刘朋乐,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E -m a i l 505579083@q q c o m ;蔡威,男,贵州威宁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㊁中华传统文化学院讲师㊂富民 及 博德 三资条件,是一种符合实际情况的长远谋略;所谓 禁暴止乱 是一种建构秦人灭蜀道义话语体系的现实谋略,故所谓 利尽西海 的说法更多指向政治观念,而不是指占尽蜀川之物质财富㊂秦人灭蜀后在蜀地推行侯相并置的治蜀模式,以羁縻政策践行和回应 禁暴 ㊁ 止乱 的政治举措,但并未彻底解决蜀侯对秦国的威胁,或者说蜀人对秦人的不认同一直以蜀侯体制存在而延续,故诛杀蜀侯是司马错早期战略谋划的延伸㊂秦人伐蜀与治蜀的矛盾与调和,融通了司马错战略谋划的内涵,并一定程度上也将这一谋略延伸推展㊂四川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熊芙蓉‘从 廷辩 看司马错的天下情怀“一文以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文王前的宫廷大辩论为切入点,分析了司马错与张仪 廷辩 的前因后果,认为司马错 博其德 的主张守住道之底线, 不伤众 的理念秉持了春秋大义㊂通过司马错从石牛道的行军, 大一统 的观念在蜀地得到强化,巴蜀文明融入华夏文明,黄河㊁长江以及更加广阔的各民族文化互动交流,一同融入中华文明㊂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司马错 大一统 天下情怀的当代价值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赵心宪在‘司马错:开启巴蜀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中国历史名人近期巴蜀文化研究文献细读辑要“中则认为,秦 西并巴蜀 及统一诸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与西汉时 西南夷 并入国家版图,标志着西南地区 区域性的㊁自在性的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结束,进入到中华民族整体性的㊁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一元化阶段;而西南族群的演化格局关系,战国秦汉亦可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㊂因此,司马错当之无愧是开启巴蜀融入中原华夏文明的中国历史名人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王川㊁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刘波在‘司马错伐蜀对秦 大一统 国家形成的历史意义“一文中指出,纵观这一历史事件前后可以发现,秦国之所以取得伐蜀的胜利,是数十代秦国国君不断积攒国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对以往秦国发展策略的一次挑战及创新㊂司马错伐蜀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巴蜀大地建构出先进政治运转模式及社会秩序,助秦统一六国之地,而是突破了 华夷之辩 的局限性,对整个 大一统 国家的塑造,包括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的华夏关系,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格局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㊂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吴艾坪‘司马错军事征伐系年要录“一文,亦通过史料中对司马错本人相关记载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并从司马错的事迹中窥见其政治地位及战略思想㊂作为秦惠文王时期秦国重要的军事将领,司马错伐蜀的事迹在‘史记“㊁‘战国策“㊁‘华阳国志“㊁‘蜀王本纪“等史书典籍中均有较多记载㊂学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研读,系统性地概括了司马错入蜀的主要历程,全面地总结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认为司马错入蜀不仅对秦国军事势力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秦汉时期的 大一统 格局亦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将司马错入蜀及其历史地位放置在中华民族早期形成的过程㊁中华区域文明的交流互动㊁秦汉 大一统 国家产生形成等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考察㊂二 秦国和巴蜀的历史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研究所谓 中原化 ,即在政治㊁经济㊁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原地区的认可和同一㊂有学者在谈论战国㊁秦汉时期的政治格局时指出: 在秦汉魏晋时期帝国政治体的长期存在,使得华夏被转化为秦汉式帝国政治体成员的自称,这一政治体因此可以称为华夏帝国㊂简言之,一个人群的华夏化首先是融入或建立具有秦汉魏晋式政治文化的帝国政治体的过程㊂ ①从这个层面而言,战国末年巴蜀地区 中原化 进程的重要表现,是对华夏文化共同体的认可,也就是从非华夏的身份转变为自认且被承认的华夏身份②㊂司马错入蜀之前,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并不属于同一个系统,巴蜀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以及异于中原文化的典型特征,两地的民众无论在语言文字㊁生活习惯,还是信仰习俗等方面,均有着较大差异㊂为此,秦人不惜移民万家来充实巴蜀大地,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巴蜀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改造㊂大量移民进入巴蜀社会,将越来越多的中原文化元素传播进来,对巴蜀地区旧有的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使之有日趋衰落891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②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㊂刘力㊁卢江‘秦汉帝国治域下巴蜀的华夏化“,‘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第37页㊂的趋势①㊂最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巴蜀文化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的体系,以秦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最终取代了巴蜀文化②㊂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中,许多专家学者就秦国与巴国㊁蜀国等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进行了解读㊂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柏权‘从巴蔓子事迹传承演进看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路径“一文通过对史书典籍中有关巴蔓子事迹的系统梳理,认为巴蔓子事迹在传承演进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追忆性传承㊁创作性传承㊁礼仪性传承和符号化传承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样化的不断传承,巴蔓子的英雄形象更加固化,升华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爱国主义符号㊂从巴蔓子事迹的传承演进可以窥视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一般规律㊂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在‘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 秦并巴蜀的历史意义“中认为,秦并巴蜀是中国从多元走向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样本㊂战国时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一是中华大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重要条件;二是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构成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思想基础,而政治㊁经济㊁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统一国家的建立㊂秦并巴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中国西南地区整合到统一的版图之中,也促进了长江上游巴蜀地区经济㊁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开创了天府之国的新气象,同时也推动巴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体系天府文化㊂西南民族大学赵心愚在‘秦统一巴蜀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秦统一巴蜀战略行动的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对巴蜀地区与秦地的交通及秦军进兵路线的选择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战国七雄对抗所带来的华夏形势变化与秦战略方向调整是司马错伐蜀的内在原因㊂文章还从秦军南下的战略意图㊁秦统一巴蜀的意义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收蜀的重要意义,认为秦统一巴蜀之后,巴蜀地区纳入诸夏区域,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在统一国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㊂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彭邦本‘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㊁实施和历史意义兼论司马错在上述历史进程中的功绩“一文,亦系统分析了司马错在秦并巴蜀的战略决策和实施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秦惠文王伐巴蜀战略时机的选择,并从决策过程中的功绩㊁开启天府之国建设进程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司马错的历史功绩㊂文章认为,打造天府之国的历史进程在李冰之前即已经肇端,李冰建造都江堰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则是其集大成的光辉杰作㊂而司马错作为平蜀建郡的功臣,和李冰之前励精图治的蜀郡郡守,对天府之国伟业的创建,同样功不可没㊂广元市石窟研究所唐志工㊁杨栋㊁马敏㊁张勇‘战国㊁秦汉时期秦㊁巴蜀与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初探“一文认为,从广元出土的公元前4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文物及墓葬,可以看到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前后,广元市不同区域出土的不同考古学文化因素,反映出秦并巴蜀后的文化因素多样性变化㊂由之前的单一巴蜀文化,到之后的秦㊁巴蜀与楚文化交融发展过程㊂其源可追溯到秦孝公时期,可以说是商鞅变法持续深化发展的结果㊂青川秦武王二年木牍的发现,可见到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与战略地位,对其后秦国的建立及大一统起到了关键性的资源保障作用㊂同时,又反映出在秦大一统之前,巴蜀地区已显现出多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和平性的融合㊂公元前316年的司马错入蜀,首次将巴蜀地区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在秦的统治下,巴蜀的巴蜀一步步成为中国的巴蜀,巴蜀地区的巴蜀人也一步步成为华夏的巴蜀人③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和巴蜀的历史联系与巴蜀地区的中原化进程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认识㊂伴随着秦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蜀地的推行,以及大规模中原移民的进入,原本生活在这一土地上的巴人㊁蜀人以及其他濮㊁賨㊁苴㊁僰㊁冉等各族民众,在生产生活上开始 染秦化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巴蜀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过程㊂此后,巴蜀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至迟在西汉武帝时代,当司马迁撰写‘史记“时,原本被称为蛮夷的西南许多民族地区,已经完全融合成为新的汉族聚居地㊂991刘朋乐 蔡威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①②③廖红梅‘四川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版,第35-36页㊂谭红‘巴蜀移民史“,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36页㊂段渝‘四川通史(卷一先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60页㊂三 秦国对巴蜀地区的治理及蜀道相关问题的探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不再像春秋时期那样追求获得霸主的权势,转而以获取领土㊁提高军事实力为各国的发展目标㊂因此,在新的领地获得以后,如何利用好领地中的各种资源,维护好领地中的安全稳定,使新领地能够为后续的兼并战争发挥出预设的功效,就成为了获得领地之后各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㊂司马错伐蜀后,秦人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领土的措施,根据巴地㊁蜀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了差异化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模式㊂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得到后续治理者的延续,为巴蜀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㊂为此,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秦国在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㊁蜀道的开辟及其意义㊁秦蜀间的交通线路㊁蜀道线路上的军事堡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㊂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刘朋乐‘司马错伐蜀后蜀地的社会治理及其重要影响“一文,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秦人在巴蜀地区的社会治理,指出司马错伐蜀后,蜀地旧贵族的势力依然强大,当地民众在生活习惯㊁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也为秦国在这一地区的治理增加了难度㊂为此,秦国统治者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新领土的措施,根据蜀地不同的社会环境,制定了差异化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模式㊂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此后的百余年间得到后续治理者的沿袭,为蜀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使巴蜀地区成为了秦统一六国兼并战争中的 王业之基 ㊂秦人在蜀地的有效社会治理,不仅维护了蜀地长期的繁荣稳定,而且促进了蜀人对中原地区社会文化的认同,完成了思想上的 中原化 进程㊂此种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和铸牢亦发挥了重要影响㊂四川大学李勇先‘金牛道历代变迁与蜀道历史作用“从金牛道的开辟分析了蜀道在区域间交流交通的重要作用,认为金牛道至少开拓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可以说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㊂金牛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㊁最兴旺的商贸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㊁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古蜀人不畏艰险㊁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㊂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延续到今天,已经不仅是一条交通古道,还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是中华文明传承㊁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㊁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㊂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甘娜㊁龚玉虹‘秦统一前后川陕的地理与交通“,系统梳理了秦统一前后川陕的地理与交通,对蜀道的独特价值给予了肯定,认为蜀道串联关中㊁汉中㊁成都 三大平原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北南下的重要通道㊂古蜀交通成为蜀地对外交往的纽带,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㊁民族融合㊁文化交流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㊂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宋蒙蜀道争夺中的苦竹隘“重点研究了蜀道上的关隘问题,对宋蒙战争时期苦竹隘的争夺进行了梳理㊂文章认为,宋蒙战争前期,双方的攻守争战集中于蜀道之上㊂在蒙古 破关入蜀,顺江东下 的灭宋战略下,蜀道的控制实质上关乎蒙古的兴盛和南宋的存亡㊂在蜀道的争夺中,利州控制权的归属是蜀道争夺的重要标志㊂文章对苦竹隘的地理概况㊁苦竹隘的修建㊁苦竹隘的攻守㊁苦竹隘的遗迹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苦竹隘在整个宋蒙战争中的地位不容忽视㊂蒙古攻占苦竹隘完成了对蜀道的控制,打破了宋军利用蜀道关隘遏止蒙古深入巴蜀内地的企图,直接把战线推到钓鱼城和重庆城等沿江地带㊂统一政治经济和整合多元文化,是秦汉史上的两大时代主题 ①㊂从公元前316年司马错入蜀,到其后近百年对蜀地的治理,是秦人治理新兼并地区的典范㊂对于新兼并的地区,秦国采取的统治策略较为灵活,一方面在政治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将旧有的贵族地位进行削弱,派遣中央官吏对新兼并地区进行垂直管辖,有效地维护了秦人在当地的统治权威;另一方面,又根据兼并地区的实际情形,推行了许多符合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改革举措,稳中求变㊁开拓创新,并不拘泥于制度的原始设计,实行了程度不等的经济发展策略㊂四 结语在本次研讨会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司马错入蜀的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㊂著名秦汉史专家㊁中0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①段渝‘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㊂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㊁西北大学教授王子今在研讨会视频发言中指出:司马错入蜀实现了跨越秦岭军事文化沟通的作用,此后秦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开通蜀道,为秦昭襄王时代国家的治理积累了经验,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㊂中国历史研究院二级教授李大龙在视频发言中亦认为:司马错伐蜀及其后郡县制的设置,是地方进入多民族国家传统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对秦统一六国发挥了重要的意义㊂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孙家洲在视频发言时进一步强调:司马错伐蜀是两种不同战略的角逐,南下攻占巴蜀可以使秦国获得实际的意义,为秦国扩大战略纵深度发挥了重要作用㊂此外,此次司马错入蜀学术研究课题组还组织了 司马错与蜀道 大型科学考察队,穿越川陕两省五市十二个县区进行考察㊂通过对蜀道沿线浓郁的人文气息㊁乡村风貌和历史遗存的综合性实地考察,课题组对蜀道的历史成因㊁发展历程㊁文化传承以及所蕴含的蜀道基因与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㊂同时,课题组对蜀道沿线石窟㊁文物㊁村落和地方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是寻访到了战国后期秦将司马错的墓地,了解到当地民众对于司马错的真实情感以及民俗故事,深化了对于司马错入蜀重大历史意义的理解以及蜀道贯穿古今㊁连通内外的精神内涵的把握㊂与会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司马错入蜀的军事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调动秦军的积极性,是先进制度战胜落后制度的典型事例㊂作为秦军将领的司马错,带兵成功地实现了对巴蜀的兼并,完成了自身的军事任务,但对巴蜀地方的治理却不如行军打仗一般直接㊂此后的百余年间,张仪㊁张若㊁李冰等官员陆续来到蜀地,为蜀地带来了秦国的文化价值,使得巴蜀风习有所改易;为蜀地带来了新的社会制度,让郡县为基础的 大一统 秩序得以展开;为蜀地带来先进生产和灌溉方式,巴蜀从此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①㊂正是在一代又一代同司马错一样的秦国官吏的不懈努力与奋力追求下,西南地区的社会治理才能不断赓续前进㊂总之,秦汉 大一统 政权的建立,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此以后,尽管大的历史朝代之间难免会有短暂的分裂割据,但统一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旋律㊂自此以后,中国朝代的更替㊁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在统一的基调上展开㊂无论是处于中央强势的大一统政权统治下,还是中央权势衰微或者政权更迭频繁的动荡时代,追求统一的基调都没有改变, 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深处㊁意识之中②㊂纵观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曾出现过不少地域辽阔㊁辉煌一时的大帝国,其中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就有波斯帝国㊁古罗马帝国等,然而,这些名噪一时的强大帝国无不在盛极一时之后走向衰亡,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㊂唯有 大一统 的中国,从秦汉时代奠基开始,历经两千余年,仍然保持着民族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虽然发展进程中历经磨难㊁饱受曲折,但最终依然能够以顽强的姿态屹立世界㊂从这个层面而言, 大一统 的思想理念㊁崇尚统一的政治追求,直到今日依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回响㊂[责任编辑:唐 普]102刘朋乐 蔡威 司马错与蜀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司马错入蜀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学术研讨会综述①②常璩撰㊁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202页㊂刘正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1期,第108页㊂。
★★新手入门贴★★--2013年历史学考研--【含自主命题高校】2012年初试成绩陆续公布的同时2013年的新手们开始了新一届的考研历程,长孙博在此祝福你们,预祝你们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混迹于本坛五年有余,看到新手不停的询问相似甚至重复的问题,一一回复未免麻烦,想我注册之初,也曾问过同样的问题,而热心的网友给与耐心的回复。
为方便今年备考的研友查找,长孙博整理出此贴,供新手们参考,同时邀请考上的朋友在历年真题、参考书、院校专业选择等各方面提供自己的成功经验。
2013年考研可谓是变化多端的一年,历史学首次实现统考与自主命题并行,为方便报考自主命题高校的同学查找信息,本贴将新增自主命题高校的信息。
目录2楼-----历史学专业课概述【统考部分】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二、答题方式三、内容比例四、试卷题型结构五、考查范围【自主命题】一、自主命题高校概览二、试卷题型结构三、考查范围3楼-----历年真题一、考研历史和高考历史区别二、真题下载三、考场原版真题四、真题分值分析4楼-----参考书一、《考试大纲》和《大纲解析》二、参考书推荐三、历史学名词解释5楼-----院校专业查询【附】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招生信息一、招生简章二、南大历史系师资介绍三、统考以来南大历史学复试线四、复试情况五、部分历年试题2楼-----历史学专业课概述【统考部分】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三、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30% (90')中国近现代史约20% (60')世界古代史约20% (60')世界近现代史约30% (9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的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五、考查范围分中国史(上古--1992)和世界史(上古--1991)具体可参考下贴2楼研友alnz/viewthread ... =%E5%A4%A7%E7%BA%B2【自主命题】一、自主命题高校概览2013年历史学统考与部分高校自主命题同时进行,虽然试题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研究生入学考试,这就决定了考试内容必须为历史学基础史实!切记此点。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共招生21人,有4个专业,分别是考古学、中国史、历史教育学、世界史。
二、考试的科目三、导师介绍袁广阔,男,汉族。
1963年1月出生于河南镇平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
已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
自1986年以来,在河南先后主持发掘的重要遗址有汝州煤山、南阳叶胡桥、汝州洪山庙、伊川南寨、辉县孟庄、焦作府城、固始高墩等,其中一些为重大考古发现。
刘乐贤,男,1964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江县。
198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2年至今,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工作,现为研究员。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侧重于简帛学、古文字学及古代数术史研究等领域。
欧阳启名:1985至1986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毕业,1986至1990年国家图书馆馆员,1990至1992年日本富士文化学院学生,1992至1995年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1992至1995年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辅助员,1995至199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硕士学生,1997年至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邓京力,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专业领域: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历史价值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20世纪中西史学比较与交流等。
江湄,历史学博士,研究和教学领域是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对宋代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代表作为《创造“传统”——梁启超、章太炎、胡适与中国学术思想史典范的确立》。
张金龙,1965年出生,甘肃甘谷人,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历史学学士,北师大博士,历史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博士后,出版专著数部,论文数十篇。
在史学研究方面,张金龙教授勤勤恳恳,二十余年如一日,发表论著超过500万字,独立写作完成的《北魏政治史》是近年少见的厚重之作。
2015年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考研专业目录学院及代码专业及代码类型招生人数接收推免生限额考试科目本专业特殊要求007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1中学历史教育研究02大学历史教育研究03旅游教育研究学术型2 0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14教育学基础(学校自命题)无007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45109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专业型6 3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39历史学基础(学校命题)无007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60200中国史01中国古代史02中国近现代史03专门史(包括旅游文化史、中国民族史、巴蜀文化史、历史教学术型30 9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37历史学基础(由本学院统一命题)无育史4个方向)007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60300世界史01专门史(中外关系史)02世界近现代史学术型12 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637历史学基础(学校命题)无007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20203旅游管理01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02旅游企业管理03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学术型6 2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820管理学无007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25400旅游管理(专业学位)专业型5 0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文章来源:文彦考研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资料请关注文彦考研论坛。
中國歷史地理 1 Created by LHX 中國歷史地理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 《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 《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 《方舆胜览》,南宋—祝穆。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宋代府 北方:真定府(河北正定)、应天府(河南商丘)、河南府(河南洛阳)、大名府(河北大名)、 太原府(山西太原)、京兆府(陕西西安)等。 南方:成都府(四川成都)、兴元府(陕西汉中)、江陵府(湖北江陵)、江宁府(江苏南京)。 消失的湖泊:大陆泽,巨野泽,云梦泽,雷夏泽、菏泽,孟诸泽、蒙泽、荥泽、圃田泽等。 交通路线变迁而衰落的城市:敦煌、酒泉、张掖、扬州、济宁、泉州等。 唐五京:北京:太原 南京:成都 东京:洛阳 西京:凤翔 中京:长安 宋代印刷中心:开封府、杭州、绍兴府、湖州、衢州、建康府、成都府、建宁府、福州 宋代产纸中心:徽州绩溪纸、江西饶州纸、福建藤纸、建宁竹纸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其相关的郡县、城市、风俗等。《水经注》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博览大量前人著作,重视实地考察,具有相当的史学价值。许多后世学者围绕此书进行校注、辑佚工作,形成“郦学”。 《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所著的地方志,记载了远古至东晋巴蜀的史事与人物。该书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史料可靠,考证翔实,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的重要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顾祖禹所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该书军事地理色彩浓厚,总叙历代疆域形势,将有关史事附于重要关隘,强调人地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思想,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军事地理著述。 《禹贡》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尚书》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禹贡》全书1100余字,记载了先秦时期九州的山川、河流、物产等因素,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之一。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理学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多人。全书共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书中以山脉为经、川河为纬,论及古代部族和古国150多个,涉及我国先秦时期的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穆天子传》是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旅游地理著作,一般认为是战国时赵国人所著。《穆天子传》共6卷,前5卷记周穆王在昆仑山寻宝和访西王母为目的地之西游经历;第6卷记盛姬死事,涉及今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河南等地,记载大量沿途山川、物产和历史传说,特别记载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人(今河北涿州),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他博览群书,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风土人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资料,撰成《水经注》四十卷。全书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其相关的郡县、城市、风俗等,既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又因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侨州郡县:东晋为安抚南渡士族百姓而建立的以北方州、郡、县命名的行政区划。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前后持续两个世纪。为了安置庞大的移民队伍,东晋南朝中國歷史地理 2 Created by LHX 政府设置侨州、侨郡、侨县,仍用北方故地州、郡、县名称。侨民另立白籍,并减免赋税。侨州郡县的设置起到了安抚流民、稳定政局的作用。土断之后,侨民加入当地户籍,侨州郡县随之撤销。 土断:东晋政府“侨州郡县”的政策,造成了地方机构交叉重叠,给户籍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为此,东晋南朝政府相继实行了“土断”,就是一居住地(“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撤销、合并一些侨州郡县,将侨民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与当地农户一起纳赋税。土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和兵源,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 前朝后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一种方式。典出《周礼·考工纪》,自西周城市合一阶段起,赋予了城市经济功能,便出现以皇城为中心,前面设朝廷,是帝王上朝听政之处,后面设市场,是都城的商业中心,它与左祖右社构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在秦汉时期多被广泛使用,后在魏晋被打破。 毛乌素沙漠: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西北部的沙漠。其在第四纪以来就有小沙地存在,但是面积不大,期间还分布着广泛的草原、沼泽等。自407年,匈奴赫连勃勃在此修建统万城,后来唐宋开荒、宋夏交战、明代的屯田政策和清代的走西口移民,使得这一地区土地变为黄沙,进一步沙漠化。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的总趋势 1.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气候 ①.距今10000年前至距今5000年前,出现了气候温暖时期。这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创造了良好条件。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的繁荣期,均处在距今6000年至4000年的气候最佳时期中。这是适应当时采集、狩猎经济和向原始农耕经济过渡的生产力水平的。 ②.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出现了5000年以来的第一个寒冷期。寒冷期正是我国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起始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环境压力之下,北方的游牧戎狄民族纷纷南下,对西周王朝的压力特别大,以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到春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更是大批南下,形成“南夷与北狄交侵”的局面。与此相应横断山地区发生了许多从北向南的民族迁徙,为了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存,一部分人只有下到河谷地带从事对寒冷气候更有抵抗能力的农耕和家畜饲养。 当河谷不能容下更多的人口从事农耕时,只有大批往南迁徙寻求更温暖更广大的生存环境。 2.春秋战国到西汉的温暖气候 从春秋战国到秦、西汉时期,出现了长达800年的温暖期。亚热带植物在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秦王朝与西汉王朝连年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屯戍、移民实边,都为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向北传播提供了条件。在这一时期,新筑长城往往在旧有长城以北。 两汉之际,曾经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 3.东汉魏晋南北朝气候变迁 公元前100年至公元500年左右,出现长达600多年的相对寒冷期。黄河流域原先繁茂的竹林遭到破坏。在汉代,匈奴的威胁一直是王朝的心腹之患,因为2至3世纪匈奴所处的大漠南北经历了近200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大旱灾,这次大旱灾席卷整个欧亚大草原。这个时期,我国沙漠南进,一些城镇消失,丝绸之路南路湮灭。楼兰古城消失,居延汉简埋藏均发生在此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迁徙,即所谓“五胡乱华”。从宏观上来看,自然环境的变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因素对民族迁徙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中國歷史地理 3 Created by LHX 气候的恶劣,也影响王朝政治。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南迁到洛阳,重要原因之一是平城地区气候恶劣。 4.隋唐温暖气候与唐代兴衰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温暖湿润时期。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游牧民族生产相对正常,社会往往相对稳定,对南方农业民族的影响相对较小,南方农业民族的北面压力相对小,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唐代能够迅速击败突厥,唐与回纥保持基本良好关系,与亚洲内陆草原气候相对较好存密切关系。 唐代气候变得温暖湿润,农牧线北移,农耕区扩大;气候转暖往往使自然灾害频率减小,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气候转暖使供农作物生长的周期增长,熟制增加,复种指数增大,单位面积总产量增大。同时气候温暖湿润使水源更充足,水稻的种植面积拓展,粮食产量提高,而竹类、桑类植物在北方生长更好,使北方地区有更多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5.宋元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南下 唐代后期至宋代气候开始相对寒冷,寒冷事件频繁发生,寒冬代替了暖冬。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契丹、女真和蒙古的南迁,正好对应这一相对寒冷期。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在宋元时期气候变化总的趋势日益干冷,这便造成了我国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向南退缩,干旱和半旱区向南扩展,农牧业区线南移,进而使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缩短,熟制减少;同时还造成自然灾害频率增大,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减少,水利工程功效衰落;北方水稻种植萎缩,粮食单产量下降。由于北方汉族农耕区的农业生态也同样恶化,经济衰落,从而难以抵御游牧民族入侵。 6.明清小冰期与王朝兴亡 明清中国气候十分寒冷,有明清小冰期之称。明清小冰期使蒙古人虽已退出中原,但仍对长城以北保持高压状态,不断进入长城抢掠。而东北北部的女真族因气候寒冷而南迁到辽东地区,由游牧转为农耕。使明王朝重修长城。而明代对长城西北沿边地区的驻军与大规模屯田,又破坏了北方已变得脆弱的草原生态,使之多为荒漠和沙漠。 结合气候变迁,分析重要王朝的兴衰(温暖期以唐为例,寒冷期以宋为例)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温暖湿润时期,年均气温比现在高1度左右,降水量也较充沛。 农业方面,气候温暖湿润,热量条件好,农作物的生长时间就会加快,生长的周期加快,熟制增加,复种指数增大,粮食产量提高。同时气候温暖湿润使水源更充足,水稻的种植面积拓展。农牧线北移,农耕区扩大。气候转暖往往使自然灾害频率减小,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气候温暖湿润也使经济作物的种植线北移,农业产出多样性。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中国黄河流域更是明显。唐代在黄河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动了关中经济的恢复。 军事方面,气候温暖湿润,农牧线北移,农耕区扩大,游牧区受到削弱。农耕区扩大,使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也使唐朝的边防有一定的当地给养支持。 民族关系方面,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游牧民族生产相对正常,社会往往相对稳定,对南方农业民族的影响相对较小,使唐与匈奴、回纥保持基本良好的关系,保持了西北丝绸之路的畅通。 综上所述,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唐代的繁荣创造了环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政治稳定、军事强盛和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宋代正处于由暖转寒的相对寒冷期,这一时期寒冷事件频发,气候寒冷干燥。 农业方面,由于气候干冷,农作物难以存活,粮食产量下降,水源减少,水稻面积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