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1)
- 格式:pptx
- 大小:47.43 MB
- 文档页数:143
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措施一、职业危害预防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一)一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职业危害因素对人的作用,即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合理利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以减少工人接触的机会和程度。
将国家制订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等作为共同遵守的接触限值或“防护”的准则,可在职业病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前期预防的要求,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危害防护需求相适应的设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5)设备、工具、用具及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6)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国家实行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持的职业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即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提交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这些措施均属于第一级预防措施。
(二)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和发现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程度,控制职业危害,加强防毒防尘,防止物理性因素等有害因素的危害,使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危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一、职业病预防原则职业病防治应当遵循职业卫生(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原则,实行综合治理。
一级预防:从根本上防止工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主要指新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改善现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减少危害和污染,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级预防:即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特征和职业病。
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进行健康监测、早发现、早识别、早诊断;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测,使工作场所的有害因素达到国家标准。
三级预防:也就是说,患有职业病的员工应该尽快得到正确的诊断。
对确诊的患者,保证其享受与职业病有关的治疗,并及时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不能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患者,应当调离原岗位,妥善处理。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一)职业危害因素的管理1、职业卫生标准车间空气中常见毒物的最高允许浓度(mg/m3)如下:一氧化碳:30;氨:30;苯:40;甲醛:3;氯气:1;甲醇:50;汽油:300;硫化氢:10;铅:0.05;二氧化硅:2;粉尘:水泥6;煤尘:10;石棉粉尘:2。
2、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中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体系,可以按照下列规定执行:(1)产生粉尘、噪声、毒物、辐射、高温等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应实行评价监测和定期监测制度,对超标的作业环境及时治理。
(2)评价和监测由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格的机构承担,并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评价和监测。
对生产生命周期在2年以上的大中型人工骨料生产系统,在正式投产前应进行评估和监测。
(3)定期监测可由施工单位自行监测,也可委托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监测,其监测周期为:①粉尘:各粉尘作业区至少每季度测定一次粉尘浓度,作业区浓度严重超标的,应及时监测量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和分散度应根据粉尘类型每年测量一次,特殊情况下应及时取样分析。
② 噪声:每个噪声作业点至少每季度测量一次声级,每半年进行一次频谱分析。
③ 毒物:每半年至少对每个毒物作业点进行一次测量。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范文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长期或慢性的有害因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对工人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控制职业病的危害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职业病的危害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的职业病,如尘肺病和支气管炎等。
对于这类疾病,关键是减少工作场所的粉尘污染。
首先,应加强通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保证通风良好。
其次,应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和呼吸防护器具,确保工人的呼吸系统不受粉尘的侵害。
另外,还需要加强粉尘污染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阻止粉尘扩散的情况。
其次,噪声是另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为了控制噪声的危害,首先应优化工作环境,减少噪声产生的源头。
例如,可以采用隔声材料进行隔音处理,或者调整机器设备的运转速度,减少噪音产生。
其次,应加强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耳塞或耳罩,保护工人的听力。
另外,还应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噪音进行检测和监测,确保噪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另一种常见的职业病是振动病,主要是由于长期暴露于机器设备的振动中。
为了控制振动病的危害,首先应采取技术措施,如改进机器设备的设计,减少振动产生。
其次,还可以采用减震措施,如使用减震器、减震垫等,有效地减少振动传导到工人身体的程度。
此外,对于特别娇弱的工人,还应提供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如振动吸收手套、护腰带等,进一步减少振动对工人身体的损伤。
此外,工作环境中的化学品也是职业病的重要危害因素之一。
为了控制化学品的危害,首先应对工作场所的化学品进行分类和标识,明确其危害性质和使用方法。
其次,要加强化学品的储存管理,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另外,应加强个体防护措施,如佩戴化学防护服、手套、眼镜等,有效地阻止化学品对工人身体的损害。
最后,还应加强化学品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化学品泄漏和事故。
在实施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为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职业病预防制度。
一、职业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二、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由安全部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负责人、项目部的项目经理对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责任。
三、职业病防治工作需的费用在施工安全措施费中列支。
四、公司各部门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加强个人防护,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
五、加强机电设备的管理,防止有害、有毒物的跑、冒、滴、漏,污染环境,要采取通风法、排毒、降噪、隔离等技术性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生产性有害因素。
六、对施工现场易产生粉尘、焊接弧光、噪声、苯类等有害因素,加强监测管理,配备齐全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需加强对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合理安排员工休息,注意营养,增强机体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防止有害物质进人体内。
七、采购设备和材料,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确实需要使用存在有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化学材料的,应该注明其成份、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维护和使用方法,并应提供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八、在公司的各项生产活动中,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卫生制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要将各项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
九、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将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2)一、制度目的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影响,建立和完善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条例》5.《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规定》6.《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三、制度的实施范围适用于公司的全体员工及合作伙伴,并包括公司所有场所和设施。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211-2008《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2008-11-20发布2009-05-15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汉林、闫雪华、陈建雄、邹剑明、温翠菊、唐国汉、吴邦华、黎世林、李文勇。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要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防护措施及应急救援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的企业、事业及个体经济组织的职业病危害预防及卫生行政部门、建设主管部门和项目监理对施工企业的职业卫生监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88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T 193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GBZ/T 205 使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GB/T 3608 高处作业分级GB/T 18664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施工现场CONSTRUCTION SITE经批准进行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和拆除等施工活动所占用的施工场地。
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措施职业病危害的预防措施引导语:职业病危害的发生不是生产中存在有害因素的必然结果。
原因在于人体有一定的防御解毒和修复功能,当有害因素的剂量或作用强度未超过机体的耐受限度时,是不会发生职业病的。
尽可能减少生产过程中有害因素,及时发现并减少乃至消除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保护和加强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为此目的,而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及卫生保障措施等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一、组织措施1、用人单位应建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保健组织和制度。
企业领导应把搞好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经常检查执行情况,并指派一名副厂长或总工程师亲自抓,坚决避免出现无人懂、无人管、无人问的局面。
2、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止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这些法规标准具体而明确,只要本企业落实好法规标准,就会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3、合理组织劳动,减少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妥善安排女工等也是组织措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卫生技术措施1、卫生技术措施的具体目标有以下方面:(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化学性、生物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物理、放射因素和其他职业有害因素的强度必须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工作场所对劳动者的健康基本无害,这是对工作场所最基本的职业卫生要求。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职业病防护设施是以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所达到职业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健康目的的装置,如通风、排毒、除尘、屏蔽、隔离、防护等设施。
配备什么设施,要根据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情况确定,可以单独配备。
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较低、工人密度低,则可采用自然通风设施;如工作场所可能生产较高浓度的粉尘,则应采取系统的机械通风和除尘设施;如工作场所存在强度较高的放射线,则应采取防护屏蔽和隔离措施等等。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2016年4月份第四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宣传资料一、职业病1、职业病的概念:职业病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
发病具有潜伏期的特点。
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2、法定职业病:许多国家由政府立法明文规定了职业病的范围,将列于职业病名单上的疾病称为法定职业病或规定的职业病。
我国法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我国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57年为14种;87年为9类102种;2002年为十大类115种职业病。
3、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种,主要有:◆尘肺病(13种):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等。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职业中毒(56种):铅、汞、锰、镉及其化合物中毒,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甲苯、三氯乙烯等中毒。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中署、高原病等。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炭疽、布氏杆菌病。
◆职业性皮肤病(8种):接触性皮炎、电光性皮炎。
◆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白内障、电光性眼炎。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噪声聋、铬鼻病。
◆职业性肿瘤(8种):苯所致白血病、石棉所致肺癌。
◆其他职业病(5种):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
4、职业病特点:a、病因明确。
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以消除或减少发病。
b、存在剂量-反应关系。
所接触的病因大多可以检测和识别的,其强度或浓度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致病c、有一定的发病率。
在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d、早期是可逆的。
大多数职业病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往往是可逆的,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
e、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1. 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 职业危害:是指存在于工作场所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相伴有,对从事该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造成健康伤害或者影响的各种危害。
3. 有害作业:是指在施工生产环境和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4. 职业禁忌症: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普通职业人群耿易遭受职业危害和易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情加重。
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可能导致对他人健康构成危害的特殊生理或者病态状态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
主要表现为: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 115 种。
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
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
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
发病人数从上世纪 90 年代初逐年下降, 1997 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
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
3.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 71 %,中毒占 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 90%。
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
4.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1000 亿元,间接经济损失 2000 亿元。
5.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
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6.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一)、职业病防治措施根据公司职业病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要求,特制定本措施。
1、粉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1.1、粉尘的危害:一个成年人每天大约需要19M3空气,以便从中取得所需的氧气。
如果工人在含尘浓度高的场所作业,吸入肺部的粉尘量就多,当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肺组织发生前卫化病变,合肺组织之间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称为尘肺病。
按发病原因,尘肺可分为五类:1.2、矽肺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原称“矽”)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矽肺。
建筑行业中与矽接触的作业是隧道施工,凿岩、放炮、出碴、水泥制品厂的碎石、施工现场的砂石、石料加工、玻璃打磨等。
1.3、硅酸盐肺吸入含有硅酸盐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硅酸盐肺。
如:石棉肺、滑石肺、水泥肺、云母肺等均属硅酸盐肺。
建筑行业中接触较多的是水泥尘和石棉尘。
接触石棉尘,不仅容易发生硅酸盐肺,而且可能导致石棉癌。
1.4、混合性尘肺吸收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混合性肺。
如:建筑业、机械制造、修理的翻砂、铸造等作业。
1.5、焊工成肺电焊烟尘的成分比较复杂,但其主要成分是铁、硅、锰。
其中主要毒物是锰、铁、硅等。
毒性虽然不大,但其趁粉极细(5um)以下在空中停留时间较长,容易吸入肺内。
特别是在密封容器及通风除尘差的地方作业,对焊工的健康将造成危害。
尘肺就是其中之一。
1.6、其他尘肺吸入其他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称为其他尘肺。
如:金属尘肺、木屑尘肺均属其他尘肺。
吸入铬、砷等金属粉尘,还可患呼吸系统肿瘤患尘肺的发病率,取决于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高低和粉尘粒子大小凡浓度越高、尘粒越小,危害越大,发病率越高。
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直径5um以下的细微尘粒,因其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所以最容易被作业人员吸入肺部而患职业性尘肺病。
2、除尘措施:2.1、水泥除尘措施流动搅拌机除尘。
在建筑施工现场搅拌机流动性比较大,因此,除尘设备必须卡率适合流动的特点,既要达到除尘目的,又做到装拆方便。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或工作环境中接触有害物质、受到有害因素或工作方式所致的疾病。
职业病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害1.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粉尘、烟尘、有毒气体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职业性肺病,如尘肺、石棉肺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 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有害物质会导致皮肤炎症、过敏反应等职业性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皮肤瘙痒、红肿、溃疡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和伤残。
3. 职业性听力损失: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中,会导致职业性听力损失。
这种损失通常是不可逆的,会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失聪。
4. 职业性骨骼疾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姿势不良的工作,会导致职业性骨骼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骨关节炎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背痛、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残疾。
5. 职业性神经系统疾病: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职业性神经系统疾病,如中毒性脑病、周围神经病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和智力下降。
二、职业病的预防措施1. 完善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各国应制定和完善职业病防护法律法规,明确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护责任,保障工人的健康权益。
2. 加强职业病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职业病监测体系,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因素。
3. 提供个人防护用具:用人单位应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为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防护服等,减少有害物质对工人的直接接触。
4.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工人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教育工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和采取正确的工作姿势。
5. 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用人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和使用,如改进生产工艺、使用替代品等,减少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范文职业病是指由于长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受到有害因素的暴露,导致工作者患上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预防职业病危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危害的防护措施。
一、了解有害因素及其危害特点了解有害因素和其危害特点是职业病防护的第一步。
各行各业存在不同类型的有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粉尘、毒物等,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等,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等。
了解这些有害因素的特点和危害程度有助于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工作场所改进和环境治理工作场所改进和环境治理是预防职业病危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改进工作场所设计、改变工作方式,降低工作人员的暴露程度。
例如,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工作场所中,应尽量减少有害物质的带出,合理设置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检测、监控和维护,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三、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是保护工人健康的重要手段。
工作人员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同时,还应加强个人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等,以减少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四、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估是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的关键。
通过对工人的身体健康状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
此外,还应加强对职业病的研究和监测,不断完善工作环境和防护措施。
五、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培训和宣传是提高工人职业病防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职业病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要加强职业病防护宣传,提高公众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在广大工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六、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的执行监督检查和法律法规的执行是保障职业病防护措施落实的重要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