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企业投资行为的非理性

在企业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企业投资内部结构成存在很大差别,有企业主动扩大

生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p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也有因企业销售困难而被动增加的存货资;还有企业通过合资经营?p兼并收购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的股权投资;等等。企业投

资结构不仅决定着企业投资效益的好坏,而且对一国经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深化有有深

远影响。

1.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不足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决定我国企业投资结构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基本建设投资占据主

导地位。这种投资结构在20世纪初90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远大于要素投入的贡献,技术进步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

关键因素。原有的企业投资结构中由于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不足,迟滞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从长远看,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企业价值。

尽管技术改造开发投资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认识,但是从实际的技术

改造开发投资情况看,更新改造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八五”以来逐年下降,从“七五”时期的35%左右下降到30%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显得很低。美国20世

纪80年代初这一比例高达77%,日本制造业在同期该比例达到50%,原材料行业达60%,

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改造投资比例也都在40%以上。从企业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看,

我国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133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339亿元,增加近2倍。但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却仍然只有1.37%,而这一比例在发达国

家一般为3%到5%左右。

造成我国企业投资结构中技术改造开发投资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技术进步

的动力来源于采用新技术?p新工艺?p创造新产品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技术进步的压

力来自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国有企业还不是真正自主经营?p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缺

乏自我改造?p自我发展的动力和压力,缺乏应有的风险机制和责任机制。第二,我国目

前的技术创新机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机制下,首先由国家制定

科技发展战略,科研单位?p高等院校接受上级的技术研究和发展任务,完成任务后交给

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会同主管生产部门商量新技术的中试和生产安排。企业在接到任务

后在实验?p调试,直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在这种僵化的技术创新机制中,生产和科研脱节,企业没有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承担起技术开发,中试和试生产的主要任务。第三,

企业技术开发投资相对于企业的一般投资项目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项目,一项产品创新,

从构思到设计,从开发到中试,最后成功地投入市场,成功的几率只有1%-2%。产品从开

发?p中试到投入生产的资金需求之比大致为1:10:100。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企业的

金融支持主要通过向其提供低息贷款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不相适应,影响了我国的创新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对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企业缺乏相应的

金融支持制度,限制了这种具有高技术开发投资倾向的企业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制度,限

制了这种具有高技术开发投资倾向的企业发展,这也是构成我国企业技术开发投资比重过

低的原因之一。

2.企业购并投资不足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着增长方式转变和重大结构调整的任务。党的

“十五”大提出,需要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一批跨地区?p跨部门?p跨所有制和跨国经

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收购兼并被提到战略高度。然而,反观90年代以来我国的企业

收购兼并所走过的历程,政府干预式的非市场化痕迹十分明显。政府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阻碍本部门或本地区企业被其他

部门或地区企业兼并,分割企业购并市场;二是政府硬性牵线搭桥,进行“调整合并”。

这种通过行政手段,为了消灭当地企业亏损需要而促使资产流动的“调整合并”,由于忽

视了通过市场化的产权转让优化配置存量资源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效率不高,没有真正

实现企业购并的目的。

相对于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的结构调整任务,企业购并投资显得微乎其微,难以胜任

企业购并市场的主角位置。我国企业购并投资之所以没有在企业投资中占一席之地,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就企业投资选择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对于发起购并的企业来说,购并往往涉及一次性较大的现金支持,这对企业内部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是十分严峻

的考验。我国企业大多数是以银行为融资来源,单一的企业融资渠道,使企业缺乏稳定的

资本资金来源,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水平和融资能力的扩张,进而使大批潜在

的企业购并投资由于财务和融资方面的限制难以实现。此外,为了降低购并一次性支付的

额度,发起购并企业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策略,以低成本达到购并的目的,如以获得控制权

方式或以争夺股东代理权方式等等。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企业购并基本上

采取整体接受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购并策略难以实施,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并购并

投资的难度。其次,企业购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并对象选取是否得当和发起购

并企业的出价是否合理,这需要对购并对象的经营情况和资产质量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估。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持续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市场价值指标为发起购并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决

策依据,从而大大地降低了企业购并市场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国企业产权证券化比例较低,企业购并更主要依靠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中心。这种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中心一般有沟通

信息?p咨询服务?p资产评估和法律顾问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专业化的服务降低企业

购并市场的交易成本。然而,目前的产权交易中心一般有地方政府的体改委或国资局牵头,地方在政府批准,普遍带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和行政色彩,交易主体职能?p中介职能和监

督职能容易混淆,仍旧是市场化程度很低的产权交易组织,这使得我国企业购并投资与新

增投资相比交易成本过大,一般企业大都偏向于新增投资,抑制了企业购并投资动机。

3.企业投机偏好明显

在企业技术改造开发投资与购并投资不足的背景下,企业?p尤其是国有企业则由于

投资环境?p治理结构和自身竞争的制约,不愿对实体经济领域进行长期投资,产业资本

失去对实体经济领域投资的兴趣,为获得短期收益,将大量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使得市场

价格水平不断升高,既形成了实体经济中的泡沫成分,也逐步加大了虚拟经济中的泡沫,

并成为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危机的潜在因素。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变化中,年

终不分配红利的上市公司比例由1994年不足10%上升到1997年的48%,而1998年更高达55%以上。市场对资金的引导作用也显现出来,当企业意识到市场这一特点后,纷纷将企

业投入到高收益的短期投资中。2000年,深沪股票市场发行上市了133只新股,一级市场有效申购冻结资金共157560.8亿元,每只新股平均的申购资金为1184.66亿元。按每只

新股3天的冻结期计算,2000年一级市场每只新股的申购资金总额为3553.98亿元。按开盘价和上市最高价平均计算,一级市场申购者从中获利834.48亿元。全年申购资金的收

益率为23.48%。1996年为7.40%,1999年为8.07%,2000年为7.55%,基本处于下降趋势。而515家国家重点企业在2000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7.15%,远低于同年投资深沪两市股票的收益率和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收益率。另外一种投机方式则是1998年以后,出于对

开放创业板市场的预期,大量的投机性资本投入到创业企业中,以获取一级市场和二级市

场间的投机性资本收益,是投机资本新的表现形式。

我们从上述分析中看出,影响国有企业投资偏好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结构的约束,软

约束下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必承担经营失败的责任而影响非国有企业投资偏好的主要是诸

多投资领域的进入障碍,如技术壁垒?p行业准入许可等。如政府在资本市场设立租金,

为证券机构获得高额租金提供了机会;加之金融长期以来就是高度垄断性行业,获得高额

垄断性租金的机会较多,当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参与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搞所谓多元化

经营时,大量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通过证券机构流入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赚取暴利的示

范作用引导上市公司效仿,纷纷将募集资金委托给证券公司?p资产管理公司?p投资顾

问公司等证券投资机构来管理。15家最大的证券公司在1999年的平均税前净资产收益率

达19.74%,而2000年则提高到31.92%。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好朋友快乐同分享,好朋友同舟共相济,好朋友不需多言语,好朋友心灵总相契,好朋友时时来惦念。轻松随意的日子,愿亲爱的朋友心情愉快,万事顺利!

理性行为疗法

理性行为疗法 着 历史渊源 绪论 安可夫与格拉赛(Arnkoff & Glass,1992)曾简略介绍过认知治疗法的历史。这些治疗取向都是在行为疗法当红时兴起的。五O年代,艾里斯发展出着名的理性疗法,该法旋即改名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到了一九九三年,他又宣称改名为「认知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理由是本疗法强调认知、情绪、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跟拉扎击斯的多重模式治疗法一样,认知行为疗法开创了许多思考、感受与行动导向的方法。跟行为疗法一样,认知行为疗法之间也有许多分歧,并且尽管它们之间有其共通处,但是却很难准确地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认知行为疗法与另外几个学派不相同--即精神分析疗法、个人中心疗法、和完形疗法。艾里斯的认知行为疗法能挑战我们去思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课题。认知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强调思考、判断、决定、分析、

行动。认知行为疗法具有高度的教诲性及指导性,对想法与感受都很重视,其假设是:认知、情绪、和行为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而且有可逆的因果关系。由于认知行为疗法在发展上不断强调这三者的重要性和它们的因关系,因此可视为多模式和折衷取向的学派(Ellis,1979a,1979c,1979e,1987a,1994,1995)。 行为疗法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视认知是行为的一部分,也是可以学习和矫治的。玛赫尼(Mahoney,1977)更以「认知革命」一词来形容这个新观点,也即开始认清个人事件与人际互动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这次革命中,许多治疗方法与技术开始将认知的观念融进行为的临床实践中。虽然这次革命曾经受到行为疗法一些从业人员的抗拒,但它还是业内生存下来了(Dobson,1988b)。 当REBT变得更广为人接受时,行为疗法也开始发展认知方面的观点,并设计出矫治认知的技术。其观点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对于生活中事件与情况的理解,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认知行为疗法对认知的观点则是:重整一个人的自我陈述语句将会导致行为的重整。麦新懋(Meichenbaum,1977)提到,在学习理论的构架下,当事人的认知就像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一样可以加以矫正。因此,行为技术除了可用来矫正外显行为,如操作制约、示范、和行为练习(在治疗中练习某一技能,为预期的情境

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规范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治理制度 200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投资治理,规范公司投资行为,提高资金运作效率,保证资金运营的安全性、收益性,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规定,并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各子公司及各分公司的投资行为。 第三条本制度所指的投资,包括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两部分。对外投资指将货币资金以及经资产评估后的房屋、机器、设备、物资等实物,以及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

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活动;对内投资指利用自有资金或从银行借款进行差不多建设、技术更新改造以及购买、建筑大型机器、设备等投资活动。 第四条投资的目的 1、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或其他资产,进行适度的资本扩张,以猎取较好的收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2、改善装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条投资的原则 1、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必须符合公司的进展战略; 3、必须符合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原则; 3、必须规模适度,量力而行,不能阻碍自身主营业务的进展; 4、必须选好合作伙伴,多方比较,充分论证,洞悉投资背景。 第二章对外投资 第六条对外投资按投资期限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1、短期投资一般包括购买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或国

库券以及特种国债等。 2、长期投资一般包括:(1)出资与公司外部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成立合资或合作制法人实体;(2)与境外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开办合资、合作项目;(3)以参股的形式参与其他法人实体的生产经营。 3、公司所有对外投资的项目,均由总公司分管经理、总经理批准或由总公司总经理提请总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批准,各控股子公司、分公司无对外投资权,但享有投资建议权。 第七条投资业务的职务分离 1、投资打算编制人员与审批人员分离。 2、负责证券购入与出售的业务人员与会计记录人员分离。 3、证券保管人员与会计记录人员分离。 4、参与投资交易活动的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有价证券的盘点工作。 5、负责利息或股利计算及会计记录的人员应同支付利息或股利的人员分离,并尽可能由独立的金融机构代理支付。 第一节对外投资——短期投资

企业投资管理制度

XXX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管理制度 二〇一八年一月

xx投资有限公司 投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治理.规范公司的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范投资风险,促进公司及投资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投资,是指运用公司所管理的资产对外进行的股权投资及其他类型的投资行为。 第三条投资管理制度体系是指公司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有效开展,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组织机制、管理办法、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投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本制度、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中有关投资管理的内容及公司关于投资管理的规章制度。 第四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参与投资管理业务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第五条公司投资管理业务采用集中领导、科学决策、分级管理、及时反馈的投资管理模式。

第二章投资管理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第六条投资管理制度的总体目标: (一)保证公司运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规则,形成守法经营、规范运作的经营思想和经营风格。 (二)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益,确保经营业务的稳健运行和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公司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七条公司投资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健全性原则。投资管理须覆盖公司投资相关的各部门和各级岗位,并渗透到投资业务的全过程,涵盖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经营环节。 (二)有效性原则。通过科学的内控手段和方法,建立合理适用的投资决策流程,并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维护投资决策的有效执行。 (三)成本效益原则。公司运用科学化的经营管理方法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合理的投资管理成本实现最大的投资产出。 第三章投资范围 第八条投资主要分为对外投资和对内投资两部分,对内、对外投资合称“投资项目”。“对内投资”主要是指公司为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或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技改扩建、研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研究分析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作者:————————————————————————————————日期: 2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摘要: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注重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解释了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异象,并从投资者的各种行为偏差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投资策略。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异化;投资策略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153-021 引言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在同质预期的假设下市场是有效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基于现在可获得的信息获得超过均衡的预期收益之上的超额收益(fama,1970)。然而,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存在异象,表现出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相悖的情形,如:股利之迷,赢者输者效应等。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和利用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对现在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2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分析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但人们在判断和决策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情绪、意志、欲望、信仰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偏差。一方面,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在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下,并不总是遵循贝叶斯规则,从而产生一种启发式的认知捷径,包括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

公司投资管理人员行为守则(新)

公司投资管理人员行为守则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规范公司的投资和交易行为,防范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本公司以中国证监会的相关指导意见为基础,参照国内外规范私募基金运作的基本模式和惯例,特此制定《公司投资管理人员行为守则》,望公司相关人员遵照执行。 1.本《行为守则》中的投资管理人员,是指下列在公司负责投资、研究、交易的人员以及实际履行相应职责的人员: (一)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 (二)公司分管投资、研究、交易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 (三)基金经理、交易员; (四)公司规定的其他人员。 2.公司建立内部防火墙制度,在管理帐户与自营帐户之间设置隔离,并由不同的基金经理进行操作管理,避免利益冲突。 3.每一管理帐户根据契约的规定及产品特点设立操作的规避名单,并加以严格遵守。 4.新任基金经理在上岗前须接受《公司投资决策及风险控制管理条例》和《公司投资管理人员行为守则》等一系列公司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 5.同一基金经理在操作管理多个帐户时,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不可偏向,严禁在不同帐户之间进行利益输送,同

时在操作中要避免相同风格的帐户在同时段内收益相差过大。 6.基金经理和交易员不得在本人名下的帐户内买卖股票。 7. 公司对投资管理人员实行守信承诺制度和定期申报制度,即投资管理人员承诺严格遵守《公司投资管理人员行为守则》中的相关条款并签署承诺书,公司在每年度末,将公司一年内操作品种中涉及流通市值小于25亿或流通市值在所有A股股票中排名后50%的股票(短线操作品种除外),由风险控制总监列出名单,并提供给相关人员核对,各相关人员如发现本人或本人实际控制帐户内的股票交易品种与该名单有相重叠之处,需将该股票买卖交易清单交公司风险控制总监审核备案。 8. 公司优先鼓励员工及家属认购公司发行的各类产品,并将提供费用及其他政策方面的优惠,公司倡导员工进行长期投资,购买基金,ETF产品,沪深300指数股及流通市值超过25亿和流通市值在所有A股股票中排名前50%的大盘蓝筹股。 9.基金经理及交易员在交易过程中应严格禁止反向交易,交叉交易,对敲等可能导致不公平交易和利益输送的异常交易行为,并由风险控制总监负责日常监控。 10.结合恒生资产管理系统,风险控制总监可在必要时在交易系统上设置交易限制。 11.风险控制总监须定期审核管理帐户与自营帐户的持仓情况和交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基金经理进行沟通。 12. 公司投资管理人员所投资股票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的,需及

企业投资决策方法比较分析

企业投资决策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刘小平地址:湖南湘潭 摘要: 鉴于时下学子和学者们对企业投资方法各抒已见,本人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企业投资决策方法阐述下自已的见解:希望对各位读者有用。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基本理论; 二、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三、分析各种企业投资决策方法的利弊; 四、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五、实际投资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六、优化企业投资决策的思路和措施; 七、当前形式下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投资决策、满意度、环境因素、人定胜天、度、内部扩大、回原(创新)、专域。 正文 一、企业投资决策方法的形成与基本理论 因为发现、需要、发展、义务和责任而产生的投资者需付出一定数量的资产或权益才能达到目的的行为统称为投资;投不投,怎么投即是投资决策;决定投资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即是投资决策方法;好的投资决策方法能使企业或投资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不投以往回损失;决定投以获取更多的权属和利益。其关键在于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断(这种方法就是投资决策方法)。

企业的投资决策是每个企业在创办、发展状大及转型期间所经常面临的问题;一般分为老板或总裁决策(如:重大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向)和管理层决策(如:在运营过程中与相关企业之间物权采买等)两种;前者关系到公司的长期发展与远期利益;后者关系到公司短期获利与稳定。企业投资决策是决策者或管理者根据公司现状和外部环境对企业远景发展或短期利益所做出的一种资产、资金的付出行为。此决策一旦做出并付诸实施;直接关系到投资成败和利益补偿;重大投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投资有风险……”。这是所有投资者时常谨记的一句话;所以,投资决策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 也是网友和学者学子们人云亦云的方法,也做了很多专业的论断和阐述;大致是这样分的(虽然作者不完全赞同):下面用通俗的方法加以介绍下。 1、传统投资决策方法 a)投资收益法 主要是预策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是否产生收益;产生的收益是否大于企业在非投资情况下(如企业把钱存入银行)的利益;企业往往从会计报表上查看资产(尤期是流动资产中的现金、银行存款及营业收入等数据分析)得出是否可期续性投资或加大力度投资等决策(如一般的商业和生产型企业)。 b)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是每个投资者以资金回笼为关键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决策;投资者在考虑企业或部门的自身承载能力,预策投资行为是否能在设定时间范围内回笼并能产生收益而决策是否投资(如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 c)净现值法(NPV)

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也蓬勃向上,股票市场的起起伏伏让我们众多投资者心理更是跌宕起伏。在我国这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股票市场中,我们如何能够消除自身的心理误差,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以获得期望的回报,正是我们下文将要着重探讨研究的投资者行为金融学问题。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一道,是演化金融学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作为传统金融学的有效补充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传统金融理论同样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 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行为是由物质动机驱动的,并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结果。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的决策。决策同时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对将来的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慎密的权衡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决策者个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理性地识别并解释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意识觉察的因素系统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总体而言,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的。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论社会中的非理性博弈行为 学号:141030017 姓名:陈俊 摘要:传统的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在完全市场信息的条件及有限理性的限定下,通过重复博弈达到合作的局面基本无法实现。特别是在现今政治、军事、文化冲突下,非利益目标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由此决定了人们很可能采取一种非理性博弈行为。因此,本文在认识“囚徒困境”的基础上,结合非理性因素对于现实博弈的影响,试图论证了在非理性博弈中亦能达到重复博弈期望达到的合作的可能性。 关键字:囚徒困境、非理性博弈、合作 一、囚徒困境及社会中的理性与有限理性行为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具体内容如下: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逮捕,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审讯,警察告诉他们,如果两个人都坦白,那么每个人判刑8年;如果两个人都抵赖,每个人判刑1年(或许因为证据不足);如果其中一个人坦白,另一个人抵赖的话,坦白的人释放,抵赖的人判刑10年。 在这个博奕中,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尽管从总体上看,(抵赖,抵赖)是对两个人都有益的结果,但由于不构成纳什均衡,所以不是该博奕的解。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坦白,AB最优战略的组合(纳什均衡)却不是总体最优的选择。有没有可能其中一个人选择抵赖呢?按照人是理性的假设,没有人会积极地这么做,因为如果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被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风险的。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 在这个博奕中,两个博奕方对对方的可能得益完全知晓,并且各自独立作出策略选择。每个博奕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得益的影响,因此他会根据对方两种可能的选择分别考虑自己的最佳策略。 通过运用有限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奕的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如果该博奕在后来的时期内不断重复,由于每个博奕方互相知晓对方可能的得益,他们明白即使在最后一轮博奕中,也可能会被对方出卖。因此,在任何一次重复的博奕中都不存在合作的激励因素。从头至尾他们都会出卖对方。博奕双方在决策时

企业集团控制子公司投资行为的理性思考-最新范文

企业集团控制子公司投资行为的理性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企业集团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然而,当前许多企业集团内部还没有理顺明确的产权关系和内部控制权,尤其是那些靠非经济因素和非市场行为等强行组建成的企业集团,从而使国企改革和发展中的资本市场面临许多尴尬的局面,造成了一系列治理上的难题。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对子公司(包括子企业,下同)资产运行机制缺乏必要的约束,导致子公司滥用投资职权,严重地损害了集团公司的利益,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地区某集团公司为例,参考其他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法律制度下对如何控制子公司投资行为的问题做些探讨,并提出若干对策。 二、问题的分析 1.”多级法人”的存在是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1)效益良好的孙公司没有向子公司分配股权收益或者分配比例非常少。有9家孙公司由于市场需求大、产品科技含量高,2001年市场销售额平均比上年增长了29%,税后利润达5500万元。然而,2001年的股权收益只有705万元。 (2)子公司对外股权投资情况因地域不同而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经济效益。在121家孙企业中,企业经营场所在本地的有56家,2001年

有利润的有15家,破产的0家,撤消和注销的16家,停业的25家;企业经营场所在外地的有65家,2001年有利润的有6家,破产的3家,停业的20家,处于亏损状态的36家。 (3)子公司对经营效益不好的孙公司资产处理持消极态度。45家停业公司中,只有5家通过撤销或破产解决了资产债务问题。其中18家自停业以来就一直搁置着,原先还有价值的设备、原料都因久拖不办而失去了价值,时间拖延最长的已达6年,最短的也有1年多。 2.子公司为孙公司和其它公司的乱担保行为严重,使相当部分子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在统计中的34家子公司中,没有对外担保的债务只有3家,有过担保行为但债务已经不存在的有5家,其余26家累积对外担保债务已达7567万元,超过全部注册资本(6500万元)。还债相当困难,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究其原因,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一是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为与企业毫不相关的债务作担保;二是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漏洞导致无法约束这种严重危及企业生存行为的出现。我国《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没有限制董事、经理为其他公司及其法人股东作担保,也没有限制公司本身的担保行为能力。另外,我国《新的担保法司法解释》还在第27条作出如下规定:”保证人对债务人的注册资金提供保证的,债务人的实际投资与注册资金不符,或者抽逃转移注册资金的,保证人在注册资金不足或者抽逃转移注册资金的范围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这种现象在实践中也是普遍存在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二)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 金融行为学:2005年获诺贝尔奖 一锚定效应 1.锚定效应:用以前的思维和眼前所见的现状判断操作 2.案例:大盘下跌,越来越恐惧,只看到以前,看不到未来,熊市不买股票,牛市不卖股 票,追涨,杀跌 3.股票是投资未来:有未来的股票越跌越有价值,对于高成功率的方法错2次不敢做 二心理账户 1.心理账户:由于经常在内心算账,忘记当初制定的目标,不是追求最终结果,而是想最 满意,少痛苦,这不是客观的是个人主观心理主导的。 2.案例:赚钱了中线做成短线,亏钱了短线做成中线,买了总想快点涨,涨不停。 3.解决方案:按照指定计划进行操作,不过度计算当前得失。牛市少看账户,熊市多看账 户。 三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1.自信心,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构成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 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有自信心的人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困难,能独立地采取决定,处事果断,并且能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常常会攀比自惭,优柔寡断,易受暗示,萎靡不振,拒绝他人,但有时又会突然生出荒诞之念头或举动,掩盖自卑心理,有明显的求败预期倾向。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的独断性的意志品质,是与自觉性品质相反的一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过度自信的决策者总是对自己的决定具有独断性,坚持己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是缺乏自觉性和意志薄弱的表现。 几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存在过度自信,在物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律师、谈判人员、工程师、企业家、证券分析师、驾驶员等的判断过程中,都观察到了过度自信现象。 生活领域中适度的过度自信是有利的,但投资中的过度自信却是很危险的。 2.案例:牛市的时候觉得自己是股神。牛市不卖股票,追加资金总是追加到顶部,大熊市 的反弹抄底对两次后深套。 3.过度悲观:其实就是后悔厌恶 4.案例:恐惧,害怕,后悔,再恐惧,再害怕,再后悔,反复轮回 5.解决方案: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时忘掉自己的操作,大牛市站在场内客观分析,大熊市 站在场外客观分析,包括好消息和坏消息,包括各种技术分析 四代表性偏差 1.代表性偏差: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对于一两件事只看到他的反面没看到正面,形成偏差。 2.案例:证监会出利好而短期下跌,偏差就是证监会是坑害散户的,就是郭树清是不利于 股市的。下调准备金率也下跌,汇金出手也下跌,政策救市都救不起来,这也是偏差3.解决方案:任何事情分两面看,好再哪?坏在哪?短期是好是坏?长期是好是坏?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摘要: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注重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解释了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异象,并从投资者的各种行为偏差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投资策略。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异化;投资策略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153-02 1 引言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在同质预期的假设下市场是有效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基于现在可获得的信息获得超过均衡的预期收益之上的超额收益(fama,1970)。然而,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存在异象,表现出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相悖的情形,如:股利之迷,赢者输者效应等。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和利用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对现在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 2 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分析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但人们在判断和决策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情绪、意志、欲望、信仰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偏差。一方面,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在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下,并不总是遵循贝叶斯规则,从而产生一种启发式的认知捷径,包括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等。这一过程会导致启发式偏差。另一方面,人们所面对的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表述方式、信息的呈现顺序不同也会对人们的判断带来影响,如对比效应、晕轮效应等,从而产生框定依赖。这一过程会导致框定偏差。

现金持有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分析

现金持有动机与公司投资行为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近年来,国外和中国的公司普遍出现大量持有现金的现象,在不同的现金持有动机下,现金持有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现有关于现金持有动机及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一。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将现金持有动机、公司投资行为和公司治理诸因素结合研究,探寻改善经理人行为的有效措施,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关键词:现金持有动机;现金持有量;投资行为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企业出现大量持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现象。而浏览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我们也会发现它们同样持有大量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现金持有虽然能满足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也有利于抓住转瞬即逝的投资机会,然而,大量持有现金也会带来机会成本,同

时也可能引发由于经理人代理成本所造成的投资不足问题。因此,公司持有现金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公司的投资行为的影响将会成为现金持有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公司现金持有动机分析 (一)交易成本动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并且在非完全市场里,任何资产之间的交换都是有成本的,也就是说公司在向外部筹集资金时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所有公司均有可能陷入资金短缺的危机,为了避免在进行外部资本市场融资、变现资产、消减投资及减少股利或者债务重组时承受高昂的融资成本,公司处于交易动机的考虑有必要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Myers和Majluf认为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的最优选择是持有一定数额的现金满足投资性需求。以免失去有利投资机会。Opleretal 发展了交易成本模型,得出类似的结论: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资产出售的融资成本、投资机会等的增长会使公司现金短缺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促使公司增加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姚迪 一、引言 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的前提是将消费者假定为“理性人”,他等同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的“经济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理性人”假定条件下推出的。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非每位消费者时刻都处于绝对理性状态,相反,由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个人精神因素导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重要的一类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从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到消费内容、消费手段等消费行为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中国消费者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者群体相比较,消费观念比较落后,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行为随之越来越普遍,所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令西方的经济学者十分困惑的现象,例如在中国寻常街头,有人背着路易威登的高价包挤公交,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出现价格倒挂;在中国股票市场,全民炒股激热市场,股市进入非理性狂热状态;在房产消费市场,高房价逼出畸形购房心态;在汽车消费市场,大多中国消费者把诸如身份、地位和财富等赋予到了汽车身上,盲目拔高消费……面对这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在嘲笑之余我们还应给更多予以反思。这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消费者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界定 (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 1、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及其表现 如前所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行为时提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以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的终极目的。消费者的消费

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证券投资者在学习证券投资与分析这门课之前,我对投资是很生疏,每次听到财经频道讲解投资技巧,总感觉很深奥,经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股票投资有了更多的认识。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改造自己。 首先是锻炼良好的心里素质。有句名言:谁不能主宰自已,永远是一个奴隶。在短线实战过程中,最大的敌人既不是目标个股,也不是主导股价运动方向的无形力量,而是投资者本身。因此要想征服股市必先征服自我,只有充分过滤人性在实战操作中的负面影响,一切才会变得简单起来。投资股票要有“输得起”的心态,因为股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股价的波动是股市的常态,成熟的投资者不会因为一时的暴涨或暴跌而患得患失,相反,心理素质不好的投资者心情往往会因为股票价值的涨跌而不停起伏,他们看到某只股票暂时的涨势便会迫不及待的买进,没有考虑这可能是机构投资者为大规模做空而做的准备,一时的上涨可能意味着大规模的跳空;他们看到暂时的下跌便会迅速的卖出,没有考虑到这可能是股市暂时的调整,涨势还没有到头,提前卖出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心情频繁的起伏,对投资者身体健康也是很大的威胁。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认识到要想在股票市场中投资取得成功,就必须锻炼坚强的心理素质。若是准备长线投资的话,我应该首先通过

基础分析了解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理念,短线的价值波动不应该动摇我对被投资公司的信心;若是准备短线投资的话,应该充分利用技术分析工具,从股价的波动中赚取利润,掌握多种投资工具,如期权期货远期等,即使在空方市场,也可以获利。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成功的投资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 1)投资心理准备:股票市场人来人往,潮起潮落,是纷纭嘈杂世界的缩影。股票交易有买有卖,有盈有亏,既给你失败的烦恼,又带来成功的喜悦,满足各种性格的人的挑战。如果希望进入股市后仍然能够笑口常开,首先当然应该掌握经济金融、操作分析等等学术知识,也要作些相应的常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锻炼自己不惧风险,知足常乐,不为人言驱使,不为失利动容,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境。2)提倡投资,减少投机,侧重于投资行为的投资者,也希望能获得价差收益,但他们的行为较为保守,更倾向于较低的投资风险。倾向于投机的投资者则相对富于冒险精神。他们不甚关心对证券发行者的考察分析,而更多的关心市场行情的变化和可能引起行情变化的各种信息,因为投机性投资的前提就在于正确预测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买进卖出,赚取价差。长期的投资行为是发行公司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投机行为则是影响股市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但是,投机行为的迅捷获利对一切投资者的诱惑力又直接刺激股票市场的成长和繁荣,继而引来更多的投资资金。因为投机行为充斥较多赌博、欺诈等消极因素,有较大的风险性,所以,股市上更提倡健康的投资行为。3)理智投资,量力而为,明智的投资者为了增强自身对风险的防范能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在投资活动中,个人投资者常常表现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之一是他们没有按照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风险。首先,他们的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数量远远低于分散风险所要求的数量,因此不足以分散风险。造成这种分散风险不足的原因是投资者的过度乐观、过度自信。投资者在组合自己的股市投资时相信自己具有准确选择股票的能力;相信了解少数几个公司并投资于这些公司比分散投资更能降低自己投资的风险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选择少数几只股票并只投资于这些股票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并同时获得高于市场的回报。这导致他们将投资集中在少数资产上。 其次,投资者在组合自己的投资资产时即使考虑了分散风险,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幼稚型分散风险”的倾向,即将投资在各种资产中频军分配。这种倾向是两个方面的心理原因导致的:第一,幼稚型平均分配资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将少未来的遗憾。再分配投资资产时,投资者有两种方法分配资产。方法之一就是依照1/N简单经验法则,在各种资产之间平均分配自己的投资资金;方法之二就是依据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而组成一个效率组合。按方法二分配资金可能在未来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遗憾。这是因为如果投资这一局资产组合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而将70%的资产投资于股市,而股市随后大幅度下跌,时候宗明会导致投资者相信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故事会下跌,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不应该那么多的资金投资于股市。更让投资者感到遗憾的是,本来就有一个简单、无需大量计算的分配资产的方法(即1/N经验法则),自己却放弃了这个简单的方法,并遭受了重大损失。第二,幼稚型分散风险符合人们的维持现状偏好。由于有界理性,人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是常常尽量将问题简化。再组成资产组合是,1/N经验法则简单而直观,而资产组合理论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因此投资者可能将1/N经验法则作为分配资金的当然方法或者自己的习惯行为。 再次,投资者以跨期投资法分散风险。他们认为,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股市的风险也就相应降低。投资者相信跨期投资能够分散风险首先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将小概率事件当做零概率事件,即相信股市长远投资者获得负回报的概率为零。其次,跨期分散风险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它可以帮助驼子这推迟将账面上的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 另外,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还表现出明显的本地偏好。投资者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在自己所居住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而且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在自己任职的公司及公司总部距离自己居住地近的公司中。造成这种本地偏好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投资者受到信息幻觉得影响,即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具有对国内公司、本地公司、自己任职的公司信息上的优势;第二,投资者认为他们更熟悉国内公司、本地公司、自己任职的公司,因此这种熟悉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投资;第三,投资者对自己过度乐观,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国家的股市、自己公司的股票比其他国家股市、别的公司股票的风险更低且回报更高。 投资者常常过于频繁的买入、卖出股票,而交易过量导致投资者的回报率下降。投资者过于频繁的交易是他们过度自信导致的。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认为自己对信息的处理比别人争取,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从公开的信息中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潜在信息。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自己能够比别人更准确的预测市场的走向或者更准确的评估资产的价值,从而进行投机性交易。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自我归功的心理偏向以及信息幻觉、控制幻觉等等又强化人们的过度自信倾向。 投资者在卖出股票的时候,常常是将已经获益的股票卖掉,而不是将亏损股票卖出。之首先是因为投资者错误地相信,即使在很短的时间中,股市也会表现出回归平均值的特征,即股票价格在下跌之后会很快上涨。投资者对损失的厌恶也导致他们不愿将已经亏损的股票卖掉,从而避免将账面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在买入股票的时候,投资者买入的股票常常是

企业投资的意义、分类、原则

幻灯片1 第二篇资金投放 投资管理是公司理财的重要内容之一。投资决策的好坏会给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一系列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企业怎样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投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篇主要就投资管理的基本理论、现金流量分析、确定型投资决策、风险投资决策以及证券投资决策等有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幻灯片2 第三章投资管理概述 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投资决策的好坏会给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一系列不可低估的影响,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把筹集到的资金投放到收益高、回收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章主要对投资的意义、分类、基本原则、投资程序以及投资决策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作简要的介绍。幻灯片3 第一节企业投资的意义、分类原则 一、企业投资的意义 二、投资的企业投资的分类 三、企业投资原则 幻灯片4 一、企业投资的意义 企业筹资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各种资金的最有效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管理所追求的财务目标。在财务管理学上,企业投资通常是指企业投入一定量的资金,从事某项经营活动,以期望在未来时期获取收益或达到其他经营目的的一种经济行为。而投资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投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运用,即企业全部资产的占有,既包括投放在固定资产等方面的长期投资,又包括投资在流动资产等方面的短期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把筹集到的资金投放到收益大,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即能否进行有效的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幻灯片5 (一)投资是企业创造财富,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必要前提。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有充分丰富的物质基础,有效的企业投资活动在为其自身创造财富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满足整个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幻灯片6 (二)投资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投资对企业而言,不仅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及时对所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更新,对产品和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等等;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新建、扩大厂房,增添机器设备,增加职工人数,提高人员素质等。企业只有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投资活动,才能增强企业实力、广开财源,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幻灯片7 (三)投资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

投资者行为偏差

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分析 证券投资者无论是初涉市场的个人投资者还是精明老练的经纪人或是资深的金融分析师他们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决策但作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们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导致金融市场中较为普遍的行为偏差 1.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如果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情绪周期”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遗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与成功的可能性并无必然的联系

过度自信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对可能性作出估计时缺乏准确性;二是人们对数量估计的置信区间太狭窄了 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坚信他们掌握了有必要进行投机性交易的信息并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ed)一般来说男人比女人更加过度自信一些网上交易者比现场交易者显得更加过度自信 2.信息反应偏差 信息反应偏差主要包括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隔离效应 过度反应(overreaction)是指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最近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平均值的不一致个人投资者过于重视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后者更具有广泛性他们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因此价格在坏信息下下跌过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过度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是市场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个人投资者较多地表现为过度反应相反的是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更多地表现为反应不足例如证券分析师往往对成长股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精编版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分析 摘要: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注重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解释了证券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异象,并从投资者的各种行为偏差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投资策略。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异化;投资策略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6-0153-02 1引言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在同质预期的假设下市场是有效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基于现在可获得的信息获得超过均衡的预期收益之上的超额收益(fama,1970)。然而,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将使其实际决策过程偏离经典理论所描述的最优决策过程。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存在异象,表现出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相悖的情形,如:股利之迷,赢者输者效应等。行为金融学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人们在认知和行为偏差的情况下如何理解和利用信息作出投资决策,对现在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投资策略。 2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分析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试图以理性的方式判断市场并进行投资。但人们在判断和决策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认知、情绪、意志、欲望、信仰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偏差。一方面,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在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下,并不总是遵循贝叶斯规则,从而产生一种启发式的认知捷径,包括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等。这一过程会导致启发式偏差。另一方面,人们所面对的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表述方式、信息的呈现顺序不同也会对人们的判断带来影响,如对比效应、晕轮效应等,从而产生框定依赖。这一过程会导致框定偏差。无论是启发式偏差还是框定偏差都会影响人们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使得证券市场上表现出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 一、引言 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研究的前提是将消费者假定为“理性人”,他等同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的“经济人”。“经济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理性人”假定条件下推出的。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并非每位消费者时刻都处于绝对理性状态,相反,由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个人精神因素导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也是消费者重要的一类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同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从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到消费内容、消费手段等消费行为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由于传统文化、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中国消费者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者群体相比较,消费观念比较落后,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行为随之越来越普遍,所以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就出现了令西方的经济学者十分困惑的现象,例如在中国寻常街头,有人背着路易威登的高价包挤公交,国外的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出现价格倒挂;在中国股票市场,全民炒股激热市场,股市进入非理性狂热状态;在房产消费市场,高房价逼出畸形购房心态;在汽车消费市场,大多中国消费者把诸如身份、地位和财富等赋予到了汽车身上,盲目拔高消费……面对这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在嘲笑之余我们还应给更多予以反思。这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中国消费者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消费者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界定 (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 1、理性消费行为的涵义及其表现 如前所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在研究经济行为时提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并以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的终极目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产品的信息接收、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