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行为的博弈过程与资本结构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141.58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博弈问题摘要: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难题,其中博弈问题是最为突出的。
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博弈问题,指出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缓解了压力,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博弈问题、影响因素、解决方法正文: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融资方面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博弈问题。
中小企业在与投资人、银行、股东等多方进行融资时,往往涉及到各种博弈,如信息博弈、信任博弈和风险博弈。
这些博弈不仅会制约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效率,还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
形成原因: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博弈问题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和风险分布不均等因素造成的。
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完全性,导致投资人和银行往往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风险和价值。
同时,银行和投资人的信任对企业的融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任缺失会导致资金难以进入中小企业,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影响因素:中小企业融资博弈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取决于诸多因素,如企业规模、行业特点、政策环境等。
小微企业往往因为规模较小、信息不透明、风险较高等问题,更容易受到融资博弈的制约。
同时,行业特点、政策环境等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博弈。
解决方法:中小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融资博弈的影响。
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对于信任缺失问题,中小企业应建立信任机制,增强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对于风险分布不均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融资风险。
此外,政府也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等措施来帮助其解决融资博弈问题。
结论:中小企业融资博弈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解决该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中小企业、投资人、银行等各方共同努力。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融资是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手段。
创业板企业融资行为博弈分析[摘要]创业板的推出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获得了便捷的途径,但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二级市场的众多投资者承担了不应有的风险。
从一般融资行为出发,以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创业板融资行为进行剖析发现,创业板“三高”现象是因为一级市场投资者的高额固定收益预期及二级市场投资者承受全部风险所造成的,只有从改变投资者的收益函数上入手,打破投资者的高额固定收益,推行退市制度,使得投资者不愿意对高风险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倒逼出发行体制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板的怪异问题和诸多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创业板;企业融资;博弈分析2009年10月30日,孕育10年的中国创业板揭开序幕,开始交易。
然而,在10年怀胎、曲折上市后不到3年时间里,出现了疯狂爆炒、超募造富、高管套现、业绩变脸、众说纷纭的局面,存在制度缺陷、公平失衡、市场泡沫、质疑监管、退市延迟等一系列问题,一度被喻为“疯狂板”、“圈钱板”、“造富板”、“套现板”、“问题板”,市场开始高度关注创业板的未来表现,关注创业板焦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创业板融资行为的问题所在,并对目前可行的解决方法提出论证。
一、一般融资行为博弈分析企业在项目融资时,都会考虑是采用股权还是债权融资,而投资者也会考虑是股权还是债权投资,这样就形成了企业与投资者的博弈。
为便于分析,我们剔除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所得税影响,并假设企业在生命期内的原有利润总额为i,且有高H或低L两种,又假设企业发展一个新项目需要融资总额I,项目投入后产生新的收益R;投资者投入资金I,也有两种选择:一是以债权形式投资,利率为r,其中R>I(1+r);二是资金投入后换取股份S。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可将此博弈描述如下:首先,由“自然”决定企业原有利润状况i=L的概率为p,其次,当企业了解到自身的i时向投资者承诺以一定的股份S换取投资I(0I(1+r)(1)那么,企业在利润i的前提下,选择股权融资就要以下式的成立为条件:SI(1+r),式(4)成立,当p趋向于1时满足:R-I(1+r)>[I(1+r)H]/R-L时式(4)才能成立。
用博弈论浅析企业行为与盈利策略摘要: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分析工具,结合生产实例,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博弈,提出国有企业盈利策略。
关键词:博弈;企业行为;盈利策略博弈无所不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博弈。
无论我们调研、讨论形成结论,或者策划到决策,其过程就是各利益方,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法则,在各种策略中找到寻求出纳什均衡。
以下结合生产实例用博弈论的均衡分析方法,浅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博弈及盈利策略。
2003年12月08日凌晨,某国有发电企业2号主变压器冷却风机电源掉电,因报警信号不完善没有上送中控室,生产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及消除缺陷,造成主变压器过热并喷出少量油,在白班发现后全面检查主变压器无异常,油位仍在正常位置;当天晚峰后2号主变停运进行了预防性试验,各项数据正常主变恢复运行。
当月25 日进行机组年度检修时,要不要2号主变压器进行大修时,该博弈示意如例一图:收益说明:主变大修约需25万,小修需5万;国有企业基层发电企业无经营权,费用由上级划拨,大小修对其一样费用按0处理;2号主变经临检预防性试验及实际运行检验,过热喷油后可以认为设备安全是有保障,即无须大修,但如进行小修又出现应处理而未处理故障(虽然可能性及其微小),保护齐全生产应无直接经济损失,而综合哪怕出现轻微故障对单位的政治安全、形象安全和领导仕途等影响,这是谁都难负之重,此时损失姑且以200万表示;无论上级或发电企业提出大修而一方提出小修,出现故障后另一方也有一定责任,损失以100万表示,而提出小修方加重损失以300万表示。
综上所述,收益数据见例一图,国有企业在此博弈中纳什均衡为“大修”,且为唯一解。
该发电企业对2号主变实施大修,全面检查和试验都正常,与原先分析吻合。
如以效益、盈利为核心的企业或公司,事实上安全有保障情况下,以经济收益(但允许出现些小故障)来衡量企业行动是否理性行为,则2号主变是否大修博弈如例二图:注:在此博弈下,因为经济杠杆调节以及为求对指标进行控制,发电企业大修与否必然分担一些考核费用。
管理者行为与最优资本结构的博弈分析【摘要】资本结构是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行为公司财务与资本结构的研究。
本文主要是以博弈的视角进行分析资本结构中的相关理论以及在资本结构决策中管理者行为与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资本结构;管理者行为;博弈一、引言自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创性文献modigliani和miller(1958)出现以来,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异常活跃,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形成了平衡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等。
其中代理理论,jensen和meckling得到的理论是:均衡的公司结构是有股权代理成本与债务代理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决定的,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公司的总代理成本最小。
不对称信息理论,ross(1977),经理知道、但投资者不知道公司未来收益的分布(信息不对称),公司收益分布可以按照一阶随机占优排序。
在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中,资本结构是公司内部人向外部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信号。
然而,大多数的公司财务理论都是基于理性人假设、有效市场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假设进行研究的。
它并没有考虑公司的行为决策即管理者行为,会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选择。
企业资本结构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及管理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行为。
二、博弈视角的最优资本结构理论分析(一)资本结构理论mm定理是基于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条件提出的。
即观点为:企业价值是由其全部资产盈利能力决定的,而与实现资产融资的负债和权益资本结构无关。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表述mm定理,在下述假设下,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1)没有税收;(2)不存在破产成本;(3)公司的投资决策不受其资本结构变化的影响;(4)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5)资本市场没有交易成本和交易限制;(6)投资者可以按照公司同样的条件进行借贷(唐国正、刘力,2006)。
(二)mm定理中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资本结构的研究不断引入人的行为因素以及经济学、心理学等博弈分析的研究,从而使资本结构的发展更为完善。
合理运用资本博弈战略资本运作在企业和投资领域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它既有利也有弊。
合理使用资本博弈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在风险控制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合理运用资本博弈战略的方法和技巧。
一、用好债券杠杆债券杠杆作为资本博弈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企业和投资者在运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金融工具。
它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使企业和投资者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拥有更大的收益。
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债券杠杆的方式可以让企业和投资者更加高效地把握市场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二、精准定位投资标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和投资者要想在资本博弈中获利,就必须对自己的投资标的进行合理的定位。
只有精准定位了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和细分市场,才能在同行业中处于更有利的竞争地位。
三、防范市场风险在资本博弈中,风险与机会同在。
企业和投资者不仅需要认识到市场的风险,还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范市场风险。
如全球股市崩盘,互联网泡沫破裂等,都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企业和投资者应在资本博弈中严格控制风险,确保自身的盈利能力。
四、加强资金管理资本博弈在企业和投资领域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它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的作用是帮助企业和投资者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增强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状况健康,提高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回收资金速度。
五、积极把握市场机遇资本博弈让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在市场上把握到更多的机会。
哈佛教授泰德·麦苏克所说的一句话:机遇常常在跌倒时出现。
企业和投资者应该通过技术和营销方案来寻找新的机遇,同时要注意保持清醒头脑,不盲目冒进,以免损失过大。
六、拓展投资渠道资本博弈的形式和投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而投资渠道也在不断地拓展中。
企业和投资者要认真审视市场,不断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同时要注意劳动成本和时间成本。
通过拓展投资渠道,更加高效地开展资本博弈,会让企业和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回报。
博弈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博弈论使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中利害冲突和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很好的契合了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
博弈论在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政策选择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博弈论财务管理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政策一、博弈论与财务管理(一)博弈论概述。
现代博弈论的诞生始于1928年,博弈论试图使用严谨的、公式化了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利害冲突和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博弈中的主体不仅要考虑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而且要考虑其他主体的预测和实际行为。
两种比较重要的博弈类型是“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均衡”——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博弈的主体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存在则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均衡”。
(二)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即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对自身的资产购置、资金融通、营运资金、利润分配做出的决策与管理。
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上的,主要研究在价格、收入给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也即只考虑经济主体自身的行为,而忽视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
这显然与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联系相违背。
二、博弈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涉及企业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分配决策,相应的,博弈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也主要体现在这些决策中。
(一)博弈论应用于投资决策。
企业是为了获取利润最最大化而组织的经济主体,通过投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企业投资理论实际上都假设了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信息是对称的,即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参加者(包括普通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所获取的信息是一样的。
这些假设显然与现实不符。
为了考虑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投资决策,便要用到博弈论的思想。
可以通过一下的例子来理解:假设某企业是风险厌恶的,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有如下两种投资选择:(1)购买一年期年利率为6. 5%的国债;(2)购买a公司的股票,持有一年。
资本市场和企业决策者的博弈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决策,以在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
企业决策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投资者、企业和市场三个角度来分析资本市场与企业决策者的博弈关系。
一、投资者的视角对于投资者而言,资本市场是一个获取投资回报的渠道。
他们希望企业决策者能够通过制定比较明智的战略和策略,创造符合投资者预期的盈利。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通常会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战略规划以及竞争力等方面的信息。
对于这些信息,投资者通常会用各种手段进行盈亏的评估和风险把控。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企业决策者需要把握市场供求关系,根据公司内部情况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由于投资人对企业的期望与企业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有时会导致股权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对企业经营带来影响。
当投资者预期不满足时,他们通常会采取抛售股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资产,而这种抛售会造成企业股东权益受到损害,影响到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使其处于被动地位。
二、企业的视角对于企业而言,资本市场是一个融资和发展的渠道。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获得资金,以建设新项目、扩大市场规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这些决策过程并不是纯粹的内部制定,而是需要企业依据市场状况和市场情况反馈等因素,来制定更加符合市场的策略和计划。
由于企业面临的压力,企业决策者会在短期和长期之间进行选择。
在短期内,企业通常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以应对竞争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当一些长期可持续的投资计划无法立即实现的时候,企业决策者也会考虑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实现战略目标。
然而,当这些短期措施导致企业繁荣减退或股权价格下跌时,企业决策者就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行为负责。
三、市场的视角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公正的平台。
虽然市场上的行为通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这些行为却会影响到市场的整体状况。
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一、资本结构效应的理论分析资本结构通常是指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其效应,概括起来主要有“财务杠杆效应”和“治理效应”两种。
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比例的选择而对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影响。
MM理论认为,有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等于无负债公司的权益成本加上一笔风险报酬,而风险报酬的多寡视负债融资程度和公司所得税率大小而定[1]。
根据这一原理,资本结构的财务杠杆效应便可用下列公式加以定量描述:权益资本净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负债利率)×负债权益资本]×(1-所得税率)由上述公式不难看出,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企业适当地多借入资金,就可以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正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小于负债利率时,企业如果不缩减负债规模,就会降低权益资本净利润率,侵蚀股东权益,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财务危机,这就是财务杠杆产生的负效应;当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等于负债利率时,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没什么危害,但由于借入的资金无增值,因此企业如果不尽快地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财务杠杆也会产生负效应。
所以,从理论上讲,在企业里只要有固定资本成本的存在,权益资本利润率的变动幅度就应大于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的变动幅度。
这一特点,在企业财务管理学中被称为“财务杠杆”,也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一种规律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这种规律性,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举债经营决策,提高权益资本净利润率,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
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
威廉姆逊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中,债务和股权不应仅仅被看作是可替代的融资工具,而且还应该被看作是可替代的治理结构[2]。
哈特认为,给予经营者以控制权或激励并不十分重要,至关重要的问题可能是要设计出合理的资本结构[3]。
经济与管理企业合作融资行为博弈分析陈 芳(湖南城市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摘要】企业间合作融资是解决当前我国融资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何种环境下更有利于这种合作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集群的发展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运用各种博弈模型通过揭示合作融资行为选择的耦合过程,证明集群是合作融资行为发生的优势环境,并进一步分析如何塑造有利于集群企业合作融资行为产生条件。
【关键词】企业;合作融资;博弈;集群一、引言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以及各种解决途径的低效性状况,而当生活中的人们面临一种共同危机时,彼此之间就会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此时的人们就容易形成一种共同对抗的意识。
而在地理相邻或环境相近的情况下,就更容易导致他们之间合作的发生。
而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因此“抱团”合作融资成为解决他们融资困境的首要方法。
合作融资就是在民间商会或焦点企业的组织下,一群产业关联、相互了解且有融资需要的中小企业按照自愿加入、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原则建立合作组,统一向外界融资的合作融资制度,是产业和空间集聚优势应用于融资活动的结果。
(曾繁英,2008)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存在着地理的邻近性,合作的网络性和交易的长期和重复性的优势,这就使得合作融资基本上在集群内发生。
单个企业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是自身信用状况不佳所致,而集群合作融资通过组建各种信用合作平台来提升企业的信用,进而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合作融资是一种集体行动,合作方为了共同利益而努力。
我国对于集群合作融资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规范方面的研究,如张丙坤、马建会(2003)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相对单个中小企业的独特融资优势。
陈晓红等人分析了合作融资的运行机制,并归纳出各种集群合作融资方式,如集合发展模式、互助融资担保模式以及“鸟巢”模式等。
在实证方面也有少量的研究成果,如胡红桂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了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效率高于非集群企业的融资效率,并同时分析了集群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投资行为之间关系一、基于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Williamson(1988)人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债务和股权不仅仅应该被看作是不同的融资工具,而且还应该被看作是不同的治理手段。
由于公司投资是公司治理的一种外在行为,资本结构可以通过公司治理来影响公司投资,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也会通过影响公司投资行为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在对公司控制权的行使上是不一样的。
股权资本通常是通过股东大会(投票权)-董事会、监事会(决策权、监督权以及对经理层的任免权)-经理(经营权)这样一个链条来行使权力的,所以股权资本对公司控制权的行使通常是主动的,而债权资本对公司控制权的行使则是被动的。
一方面,当公司净值低于公司应付债务的时候,或者公司的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偿债需要的时候,公司控制权会从股东手中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公司控制权的状态依存。
但是,公司控制权发生向债权人转移不是常态,即使是发生状态依存,也同时意味着债权人的权益已经无法完全收回。
另一方面,与股权资本不同的是,债权资本是有偿的,必须定期还本付息;而且,债权资本的清偿顺序是排在股权资本之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债权资本的利益。
由于在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债权资本对公司是没有控制权的,所以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被动的方式,譬如通过刚性的偿付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破产压力来约束股东和经理。
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股权结构分散导致的后果就是股东控制和监督经营者的激励下降。
由于股权资本对公司治理作用的弱化,债权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凸现出来。
首先是代理成本效应。
根据Jenson&Meckling(1976)的定义,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代理成本就是公司实际价值与公司价值的帕累托值之间的差额,是一种价值损失。
而之所以存在代理成本,主要原因是公司经理并不是100%的拥有公司的股权,这就造成经理的收益和成本不对称,从而公司的行为(主要是投资)偏离最优值。
文章编号:1008-1658(2001)03-0073-06企业融资决策的博弈分析李玉丰,王国成,王 锋(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工商管理分院, 北京100085)摘 要:对企业融资决策进行了研究。
基于信息非对称性,用博弈论方法建立企业融资决策模型。
模型结果:债权融资形成的博弈均衡是高盈利能力企业和低盈利能力企业都能有效融资;股权融资形成的博弈均衡是高盈利能力企业被低盈利能力企业驱逐,形成“柠檬效应”。
最后指出,债权融资应当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关 键 词:企业;融资决策;信息非对称性;博弈论中图分类号:F 275 文献标识码:A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一直成为财务学界和企业界研究、关注的焦点。
本文拟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企业的合理融资方式。
在既定投资决策下,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是寻找最佳的融资渠道,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
同时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对投资者有最大的吸引力。
目前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当投资的预期收益大于市场利率时,企业采用债权融资的方式,成本相对要低一些。
首先,在债权融资中,债券的利息计入成本,因而它有冲减税基的利得;而在股权融资中,向来就存在着对公司法人和持有股份的自然人“双重课税”的问题。
其次,债权融资可以使公司得以更多地利用外部资金来扩大公司规模,提高单位股份的净值,增加公司股东的利润,即产生“杠杆效应”;而在股权融资条件下,新增股东固然可以使公司增加可运用的资金,但同时也扩大了分配公司利润的基数,相对于债权融资来说,单位股权分红的资本利得相对较少。
但是,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角度来说,完全采用股权融资,企业永远不会面临资不抵债的窘境,破产的风险几乎为零,而且,企业股权融资比例越大,说明企业的自有资本比例越多,债权人在投资该企业时所冒的本金和利息不能收回的风险要少,因而更愿意对该企业投资,即企业筹资的难度要少一些。
如果企业债权融资比例过大,由于相应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破产而被债权人接管的可能性加大,企业经理人员面临的去职风险加大也不愿意采取债权融资;同时投资人出于保守的考虑也会对债权融资相当谨慎。
资本市场相对于其他市场来说竞争更激烈,价格变动更无常,波动性更大,“投机性”更强,风险更突出,输赢对抗更加残酷无情。
实际上,这是资本市场博弈特征的反映。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是典型的博弈竞局,是各方参与者之间相互搏杀,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在博弈规则约束下进行博弈的场所。
传统的金融理论仅仅把资本市场当作一般市场来看待,忽视了资本市场的博弈性,难以解释资本市场实践中一系列现象和问题。
博弈论为我们重新透视和研究资本市场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为打开资本市场这个神秘的“黑箱”,深化资本市场理论提供了可能。
一、资本市场是典型的博弈竞局从博弈论角度看,资本市场具备了一般博弈的全部要素,是典型的博弈竞局。
1、资本市场的博弈主体。
资本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和资本融通的场所,其博弈主体主要有股份公司、投资者、交易所、券商、证监会等。
这些主体之间实际上都是博弈关系:股份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是否(以某一价格)发行股票和是否提供资金的博弈;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是否买进股票和卖出股票的博弈关系;券商和公司之间是一种是否愿意代理承销股票的关系;证监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是一种约束与遵守、监管与反监管的博弈关系。
这些参与者构成了资本市场的博弈主体。
2、资本市场博弈的目标函数。
资本市场博弈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具有明确的目标函数。
股份公司的目标是在发行费用最低的前提下,以较高的价格发行股票,筹集最多的资金;投资者买卖证券的目的就是获得股息分红或低买高卖,赚取价差,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券商在代理证券发行时的目标是赚取更多的承销费,在代理证券经纪时则希望交易量越大越好,以获得更多的佣金收入;交易所在股市低迷时希望庄家炒作,活跃股市,在股市过热时则希望投资者理性行动,防止过度泡沫化;庄家炒作时希望散户(中小投资者)跟风,以便进出;散户交易时希望跟庄又不希望被套,赚钱而又规避风险;证监会的目标则是希望资本市场活跃而规范,希望高效运行而又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