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后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35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突发急性心梗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失去生命。
急性心肌梗塞的时候要怎么应急处理呢?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1.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
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
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
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
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
(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
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
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
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
(2)溶栓治疗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
胺碘酮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1.胺碘酮的药理作用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可表现出Ⅰ-Ⅳ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包括①轻度阻断钠通道②阻断钾通道③阻断L型钙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④非竞争性阻断α受体和β受体,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的最大特点是吸收慢,半衰期长,且个体差异大。
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道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
2.胺碘酮在房颤中的应用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在心肌急性缺血或急性心梗或心功能障碍时,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胺碘酮并不增加重症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未促使心功能恶化,使之成为重症情况合并房颤的首选药物。
2.1胺碘酮转复房颤当房颤导致急性心衰,低血压,心绞痛恶化,或心室率难以控制,尤其是房颤经房室旁道前传引起的快速心室率时,应立即实施复律。
影响或决定房颤复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病程。
七天上下是划分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界限,无论是七天以上或以内,胺碘酮都是充分证实有效的转复药物。
在重症心血管病合并房颤,Ⅰ类及部分Ⅲ类药物相对禁忌使用,胺碘酮可作为首选复律药物。
2.2胺碘酮用于房颤后维持窦律2.2.1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效果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6-12个月时能够保持窦律者不及50%而胺碘酮仍有50%-70%可以维持。
国内临床经验表明,对房颤往往只需较小剂量即可保持窦律,如200mg 隔日1次或200mg/d,每周5天。
若是应用某个维持剂量仍有发作,可以适当短期增加剂量,以后给予新的维持量。
用药期间如果仅有偶尔发作,发作时频率不快,持续时间不长,不应视为失败,可继续原剂量维持。
2.2.2控制房颤发作或控制心室率的选择AFFIRM试验明确指出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控制房颤发作并不比控制心室率更好,控制心室率还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前言本指南中对某些治疗适应证的建议,以ACC/AHA指南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和治疗;II类:指那些有用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和治疗;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或)有效;II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有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和治疗。
二、诊断与危险性评估(一)急诊科对疑诊AMI患者的诊断程序1、目标:急诊科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min内完成临床检查,描记18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分析,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 0min内开始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2、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患者的筛查:询问缺血性胸痛史和描记心电图是急诊科医生迅速筛查心肌缺血和AMI的主要方法,对缺血性胸痛和疑诊AMI的患者的筛查和处理程序见图1。
(1)缺血性胸痛史:AMI疼痛通常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上臂、颌部、背部或肩部放散;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
疼痛常持续20min以上,通常呈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或紧迫、烧灼感,常伴有呼吸困难、出汗、恶心、呕吐或眩晕等。
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其他不典型表现,女性常表现为不典型胸痛,而老年人更多地表现为呼吸困难。
要与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及急性胸膜炎等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2)迅速评价初始18导联心电图:应在10min内完成。
18导联心电图是急诊科诊断的关键。
缺血性胸痛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对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 1%,敏感性为46%。
患者初始的18导联心电图可用以确定即刻处理方针。
①对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应迅速评价溶栓禁忌证,开始抗缺血治疗,并尽快开始再灌注治疗( 30min内开始溶栓或90min内开始球囊扩张)。
心律失常常见症状及治疗方法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律的疾病。
它可能表现为心率过缓、心率过速、心跳不齐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1. 心悸:心律失常患者常感觉自己的心跳速度明显加快,甚至出现心悸的感觉,这是由于心脏跳动不规律所导致的。
2. 疲劳乏力: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得机体供氧不足,引起乏力、疲劳等症状。
3. 晕厥:某些心律失常患者可能出现晕厥症状,这是由于心脑血供不足所导致的。
4. 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时心脏的脉搏不规律,血液供应不足,导致机体组织缺氧,进而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5. 胸闷: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不适的感觉,这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所引起的。
二、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大多数轻度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心脏电传导系统,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2. 电生理治疗:对于一些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可能有限,此时可以考虑电生理治疗。
该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插入心脏,释放电能来矫正心律失常。
3. 起搏器:对于心脏节律过缓的患者,可以植入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起搏器可以发出脉冲信号,通过电刺激来促使心脏跳动。
4. 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烧灼心脏组织的治疗方法,能够破坏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电路,从而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5.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顽固性的心律失常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比如心脏射频消融术、心脏搭桥手术等,这些手术可以通过调整心脏电路或改善心脏供血来修复心律失常。
结语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更加了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症状及其治疗方法,以便及时就医,并得到有效的治疗与帮助。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引言1 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
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受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本指南今后尚需结合新的研究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
2 关键建议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本指南推荐的中药,中成药或其他中西药联合应用等疗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对疾病辨证(症)论治的建议:AMI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为了规范中医辨证,本指南推荐以临床常见的复合证(症)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及正虚阳脱证型进行辨证(症)论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及张敏州教授牵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在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联合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方法学领域的专家制订而成。
通过全国6大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及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希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起到进一步引领作用。
3 介绍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凶。
一、院前急救1、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2、患者的现场急救:嘱咐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嘱咐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 或速效救心丸10粒。
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立即给予吸氧。
因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3、医生到达现场后急救:(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镇静止痛;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
(3)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4、安全转运: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进一步治疗,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因此,安全转运十分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STEMI治疗指南(含表格)一、心肌梗死分型二、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三,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一)溶栓治疗1. 对发病3 h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2. 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
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
3. 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较大。
4. 适应证(1)发病12 h以内,预期FMC至PCI时间延迟大于120 min,无溶栓禁忌证(Ⅰ,A);(2)发病12~24 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若无直接PCI 条件,溶栓治疗是合理的(Ⅱa,C);(3)计划进行直接PCI前不推荐溶栓治疗(Ⅲ,A);(4)ST段压低的患者(除正后壁心肌梗死或合并aVR导联ST段抬高)不应采取溶栓治疗(Ⅲ,B);(5)STEMI发病超过12 h,症状已缓解或消失的患者不应给予溶栓治疗(Ⅲ,C)。
5. 禁忌证绝对禁忌证包括:(1)既往脑出血史或不明原因的卒中;(2)已知脑血管结构异常;(3)颅内恶性肿瘤;(4)3个月内缺血性卒中(不包括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5)可疑主动脉夹层;(6)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7)3个月内严重头部闭合伤或面部创伤;(8)2个月内颅内或脊柱内外科手术;(9)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对紧急治疗无反应。
相对禁忌证包括:(1)年龄≥75岁;(2)3个月前有缺血性卒中;(3)创伤(3周内)或持续>10 min心肺复苏;(4)3周内接受过大手术;(5)4周内有内脏出血;(6)近期(2周内)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7)妊娠;(8)不符合绝对禁忌证的已知其他颅内病变;(9)活动性消化性溃疡;(10)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越高,出血风险越大。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摘要】本文章探讨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其药理特点、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剂量和用药时间的影响、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药物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结合实践经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我们探讨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
【关键词】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剂量、用药时间、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联合治疗、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心脏并发症,是心梗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室颤动、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心梗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1.2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药理特点1. β受体阻滞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通过竞争性地结合于β受体而阻断儿茶酚胺的作用,从而抑制心脏对交感神经冲动的反应,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耗氧量,减少心肌的损伤程度。
2. 抗心律失常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可延缓心房和心室内的传导,减轻自律性增加及传导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
3. 缓释机制:该药物以缓释片剂型出现,通过缓慢释放维持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使其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减少了血药浓度的波动,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明显的药理特点,其作用机制涉及心率的调节、心律失常的抑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缓释特性,适合用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