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后心律失常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36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突发急性心梗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急性心肌梗塞失去生命。
急性心肌梗塞的时候要怎么应急处理呢?下面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及急救措施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1.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
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
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
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
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
(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
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
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
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
(2)溶栓治疗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
胺碘酮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1.胺碘酮的药理作用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断剂,可表现出Ⅰ-Ⅳ类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
包括①轻度阻断钠通道②阻断钾通道③阻断L型钙通道,抑制早期后除极和延迟后除极④非竞争性阻断α受体和β受体,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动脉,降低外周阻力。
胺碘酮药代动力学的最大特点是吸收慢,半衰期长,且个体差异大。
胺碘酮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道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
2.胺碘酮在房颤中的应用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在心肌急性缺血或急性心梗或心功能障碍时,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胺碘酮并不增加重症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也未促使心功能恶化,使之成为重症情况合并房颤的首选药物。
2.1胺碘酮转复房颤当房颤导致急性心衰,低血压,心绞痛恶化,或心室率难以控制,尤其是房颤经房室旁道前传引起的快速心室率时,应立即实施复律。
影响或决定房颤复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其病程。
七天上下是划分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的界限,无论是七天以上或以内,胺碘酮都是充分证实有效的转复药物。
在重症心血管病合并房颤,Ⅰ类及部分Ⅲ类药物相对禁忌使用,胺碘酮可作为首选复律药物。
2.2胺碘酮用于房颤后维持窦律2.2.1胺碘酮在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效果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6-12个月时能够保持窦律者不及50%而胺碘酮仍有50%-70%可以维持。
国内临床经验表明,对房颤往往只需较小剂量即可保持窦律,如200mg 隔日1次或200mg/d,每周5天。
若是应用某个维持剂量仍有发作,可以适当短期增加剂量,以后给予新的维持量。
用药期间如果仅有偶尔发作,发作时频率不快,持续时间不长,不应视为失败,可继续原剂量维持。
2.2.2控制房颤发作或控制心室率的选择AFFIRM试验明确指出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控制房颤发作并不比控制心室率更好,控制心室率还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
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某医院急诊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入选病历均符合who定的ami诊断标准。
抽选我院从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以其中发生心律失常进行72h连续心电监护的150例列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01例(67.3%),女性49例(32.7%),年龄在50-65之间。
2结果分析2.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段。
3护理对策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最高,因此在上午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远离急性心肌梗死来源:三九养生堂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但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不算了解,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吧,帮助大家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还有我们如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
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
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那么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到底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1、先兆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
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
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先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部位为胸骨后直到咽部或在心前区,向左肩、左臂放射。
疼痛有时在上腹部或剑突处,同时胸骨下段后部常憋闷不适,或伴有恶心、呕吐,常见于下壁心肌梗死。
不典型部位有右胸、下颌、颈部、牙齿、罕见头部、下肢大腿甚至脚趾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引言1 关键事项本指南由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从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中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病专家及方法学专家经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专家论证等规范程序而制订(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文献收集和评价组,对中医辨证,中成药,其他疗法及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AMI的古今文献以GRADE系统进行评价和推荐。
任何一个指南都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进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受现有文献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质量等因素影响,本指南今后尚需结合新的研究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
2 关键建议AMI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快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进行再灌注治疗,本指南推荐的中药,中成药或其他中西药联合应用等疗法并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对疾病辨证(症)论治的建议:AMI可归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
为了规范中医辨证,本指南推荐以临床常见的复合证(症)型分为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滞血瘀、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及正虚阳脱证型进行辨证(症)论治。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是由陈可冀院士、葛均波院士及张敏州教授牵头,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在国医大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联合全国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及方法学领域的专家制订而成。
通过全国6大相关学会和行业组织及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365心血管网联合发布,希望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方面起到进一步引领作用。
3 介绍AMI是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在我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现代医学中AMI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其核心是再灌注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理流程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凶。
一、院前急救1、患者的急救准备: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出诊电话后,立即出车,并根据呼救者在电话里描述的病情,做好相应的准备。
2、患者的现场急救:嘱咐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并保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要帮助患者就地平卧进行家庭急救。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禁忌剧烈搬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轻微的活动都会增加心肌工作量,从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加重心肌缺血,继而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嘱咐患者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 或速效救心丸10粒。
这些药物虽不能根治疾病,但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防止梗死面积的进一步扩大,为下一步急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立即给予吸氧。
因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所以吸氧不但可以提供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3、医生到达现场后急救:(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将患者就地平卧,立即给予吸氧、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T改变,询问病史,测量血压、脉搏、体温及呼吸。
同时,给患者以精神安慰,以稳定其情绪。
(2)镇静止痛;AMI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如不及时止痛,会加重心肌缺血。
应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如不缓解可肌注度冷丁50~100mg。
(3)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我们常选用粗大且直的肘正中静脉,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用敷贴妥善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4、安全转运: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院内进一步治疗,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因此,安全转运十分重要。
心肌梗死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心肌梗死概述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由于供应心脏血液流动的主要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
临床上以左心室心肌梗死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口痛、发热以及频繁的恶心、呕吐等,甚至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
英文名称:myocardial infarction,MI其它名称:心梗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心脏常见症状:急性剧烈而持久的胸痛、心悸、气急主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查项目:心电图、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BNP 或 NT-pro-BNP 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磁共振成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负荷试验重要提醒:心肌梗死较危险,一旦发作,需尽快呼叫120急救中心并且到医院治疗。
临床分类:1、根据心电图分类心肌梗死可分为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两类:(1)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为普遍性ST 段压低,临床表现与心绞痛相似,主要通过抽血检验血清心肌标志物明显升高来确立诊断。
(2)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特点为 ST 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有胸痛、发热、烦躁、心悸等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一般临床常见的心肌梗死症状主要为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2、根据血清心肌标志物分类可将心肌梗死分为急性进展性和陈旧性两类:(1)急性进展性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标志物典型的升高和降低,且至少伴有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病理性 Q 波形成、ST 段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已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上述情况之一。
(2)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为①系列心电图检查提示新出现的病理性 Q 波,患者可有或可不记得有任何症状,心肌标志物已降至正常。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摘要】本文章探讨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效果。
通过对其药理特点、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证据、剂量和用药时间的影响、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药物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结合实践经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我们探讨了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
【关键词】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剂量、用药时间、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药物联合治疗、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心脏并发症,是心梗患者面临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室颤动、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及时有效地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对于心梗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1.2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药理特点1. β受体阻滞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通过竞争性地结合于β受体而阻断儿茶酚胺的作用,从而抑制心脏对交感神经冲动的反应,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耗氧量,减少心肌的损伤程度。
2. 抗心律失常作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可延缓心房和心室内的传导,减轻自律性增加及传导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
3. 缓释机制:该药物以缓释片剂型出现,通过缓慢释放维持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使其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减少了血药浓度的波动,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明显的药理特点,其作用机制涉及心率的调节、心律失常的抑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缓释特性,适合用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