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心律失常风暴
- 格式:ppt
- 大小:10.15 MB
- 文档页数:41
急性心肌梗死行 PCI 术发生反复电风暴的救治赵倩;计光;陈骁;支绍册;吴斌;李萌芳;卢中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发生电风暴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成功救治的1例 AMI 行 PCI 术反复电风暴、护理操作失误导致咽后壁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例因突发胸闷5 h 到我院就诊,诊断为下壁AMI,急诊行PCI 术,术中及术后反复发生电风暴(室颤),予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后转复。
但患者电风暴发作过程中因意识障碍,咬碎口中的体温计,随后出现口咽部、下呼吸道及胃管内流出大量血性液体,急行胃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为咽后壁出血,予保护胃黏膜、抑酸、抗凝等处理后,出血停止,住院21 d病情好转出院。
此后多次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结论对于 AMI 患者要警惕电风暴,及时、谨慎处理救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方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electrical storms in the proces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treatment,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and solutions.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a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se undergoing PCI surgery, and suffering repeated electrical storms and pharynx posterior wall hemorrhage because of nursing error was made. Results The patient had sudden chest tightness for five hours, and was diagnosed with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ring the emergency PCI surgery, electrical storms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occurred repeatedly.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lectric defibrillation, the patient regained normal heart rhythm and survived. Butin the process of rescue, the patient bit a clinical thermometer in hismouth when unconscious. Subsequently, a large amount of blood flowed into air-way, oropharynx and the stomach tube. The bleeding was found from pharynx posterior wall through emergency endoscope and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examinations. After treatment of protecting the gastric mucosa, acid suppression, and anticoagulant,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with recovery on the 21st day. Since then the patient has been in a stable condition as the follow up showed. Conclusion Clinicians must be alert for the electrical storm which may occur in AMI patients, and timely and pru-dent measures can prevent adverse events.【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下壁心肌梗死;PCI;电风暴;咽后壁;出血;护理失误【作者】赵倩;计光;陈骁;支绍册;吴斌;李萌芳;卢中秋【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325000 浙江温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电风暴是指24 h 内反复发作2 次或2 次以上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室颤),通常需要电转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1]。
第37卷2013年第10期黑龙江医学H E I L O N G JI A N G 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V oL37.N o.100c L20131039个案报道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抢救成功1例报告史有全,李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8300)摘要:鼻的提高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抢救成功率。
方i虫以我科2008年3月收治的1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抢救措施、最新进展展开探讨。
继善抢救过程中结合临床特征运月多项措施,经随访3年,病人情况良好。
结论对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病例抢救过程中应该针对病因,及时对静脉应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尽快电除颤和电复律。
关键词: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抢救doi:10.3969/j.i s sIL l004—5775.2013.10.078学科分类代码:320.2410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急性心肌梗死(A M I)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临床上少见,但病情严重,经过积极抢救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可长期存活。
我科于2008年3月6日收治l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例,泵功能Ⅲ级,治疗好转7d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经抢救成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抢救措施及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1病例简介女,74岁,以反复胸闷、气憋半月加重2d,收住我科。
患者自诉在2008年2月19日凌晨2点左右无明显原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背部疼痛30I I l i n左右,呼吸困难,伴恶心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未就诊。
此后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未诊治。
3月6日出现胸闷,气憋,夜间不能平卧,急送我院门诊以“冠心病、急性左心衰”收住。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平时身体健康,对“磺胺”过敏。
吸烟60年,40支/d,47岁绝经。
人院时体温36.8℃,脉搏105次/r I li n,呼吸26次/nl i n,血压135/75nl m H g,神志清,精神差,坐位推人病房。
1 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交感电风暴患者的护理【摘要】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交感电风暴暴发。
通过对交感电风暴对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科2019年7月收治的1例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电除颤等相关治疗后,最终12天后康复出院。
【关键词】交感电风暴;心梗;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AMI) 起病急、病程快,随时可发生心功能不全及各种恶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骤停死亡[1]。
电风暴又称交感电风暴,是指24小时内发作3次或3次以上明确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需要电除颤(或抗心动过速起博)治疗的临床综合征,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需要立即电转复治疗,如不及时除颤很快导致心脏骤停[2]。
本科室2019 年7 月27 日收治1 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的患者,经反复6 次电除颤、积极的抢救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后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严XX ,男,75岁,于7月27日下午13时发生无诱因突发活动后胸痛,呈压榨感,胸闷持续不缓解,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年、痛风病史5年,于20时45分自行来急诊科就诊,20时47分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梗,心电监护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交界性心率(波动于48-105次/分),于20时55分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3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口服。
诊断: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3级,心功能3级、慢性肾衰竭、痛风。
21时05分复查18导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21时40分到达介入室,生命体征:体温36.6C°,脉搏 60次/分,呼吸 20次/分,血压150/90mmhg。
手术记录:21时46分行临时起搏器术;21时48分造影提示:左前降支中段斑块病变,狭窄30-50%,左回旋支中段斑块病变,狭窄50%,右冠近端闭塞;22时04分由于右冠细小,故未行支架植入术,22时15分结束手术;22时25分固定临时起搏器电极时患者突发心室颤动,立即予非同步单向波200j电除颤,此后15分钟内患者反复发作心室颤动4次,均及时给予电除颤成功,期间给与倍他乐克。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及护理(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
(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 常见症状(1)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②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
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心力衰竭: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 对症护理(1)妥善安置患者,做好护理准备:安排患者在监护病房,嘱其绝对卧床,耐心细致全面地介绍监护室的环境;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消除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稳定其情绪,使其尽快进入病人角色;如经医生确定需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则积极做好急诊开通血管准备,遵医嘱进行抗凝扩血管B治疗。
(2)积极进行止痛治疗,做好用药护理:积极有效的止痛,可防止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而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和促发心律失常,对无低血压者可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1次/5min,连续数次,或可用消心痛。
吗啡或呱替啶对止痛有明显疗效。
在运用止痛药物时应做好用药护理,在观察患者疼痛症状变化的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3)尽可能减少耗氧,给予高流量吸氧:绝对卧床、稳定情绪、给予止痛等都可以减少耗氧,由于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疼痛等都可使心率加快,此时可遵医嘱给予减慢心率药物,减少心肌耗氧,与此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增加血氧浓度,缓解心肌缺氧。
(4)采取预见性护理,做好排便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绝对卧床,极易导致肠蠕动减慢而致便秘。
用力排便时,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认为较正常排便增加5倍,心肌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疼痛加剧,梗死范围扩大,往往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
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某医院急诊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入选病历均符合who定的ami诊断标准。
抽选我院从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以其中发生心律失常进行72h连续心电监护的150例列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01例(67.3%),女性49例(32.7%),年龄在50-65之间。
2结果分析2.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段。
3护理对策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最高,因此在上午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间。
特别关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的分析与护理王凯焕 (德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德阳 618000)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已经成为临床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如果患者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到相应的治疗,很容易引发并发症状,尤其是心律失常问题,会导致病情逐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急性心梗患者在心律失常的状态下,身体存在着极大的波动性,这就需要对患者展开密切的监护。
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方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血氧饱和程度以及注入心率等多方面内容展开必要的监测,并进行详细记录;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呼吸状态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或是呼吸困难等不良情况,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上报,确保医生能够对症处理。
通常情况下,这部分患者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段主要在5:00~12:00,需做好必要的重点巡视工作,每10 min左右就要对患者的血压、尿量以及呼吸频率进行观察记录,保证能够及早发现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对应的抢救。
同时,确保所用的各类急救设备始终维持在备用状态中,以便在急救过程中能够正常使用。
对患者的服药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尽量将给药时间稳定控制在5:00、14:00和22:00。
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还要密切监测基本的生命体征,以及服药过后是否产生了不良反应。
对心律失常的各种诱发因素进行严格管控。
在实际治疗过程当中,严格控制好来访人员的具体数量,尽量创造出一种洁净、温馨、安全的疗养环境;同时对患者的胸痛情况展开评估,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医嘱来选择相应的止痛药物,防止患者产生代谢紊乱或是便秘等不良情况。
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身体机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过后,就可以引导其进行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练习,比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而在活动过程当中,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轻微疲劳为宜。
一旦产生了胸闷气短等不良反应时,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当立刻休息。
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律失常的深入分析一旦患者出现冠脉供血中断,或是严重的急性缺血情况时,很容易引发心肌梗塞;同时,还会伴随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状。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
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
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
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
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急性心梗合并电风暴电风暴(室速/室颤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小时内发作≥3次室速/室颤,通常发生突然、凶险并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急性危重性症候群。
由于其病死亡率高、处理棘手和预后恶劣,而近年倍受临床关注。
AMI 合并电风暴不少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室速/室颤发生率由于再灌注治疗及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而呈下降趋势;但在急性期仍有6%~8%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室颤,通常表现为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快速单形性室速等。
院前的心脏猝死主要由室速/室颤所致,尽管患者已经行血运重建、抗心律失常治疗,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发生电风暴。
AMI 导致电风暴的机制1. 缺血导致心室的缺血和再灌注导致心室肌的电生理异质性,易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下。
∙ 细胞膜泵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内酸中毒、无氧糖酵解改变跨细胞膜离子平衡;∙ 细胞内Na+、K+蓄积,细胞内K+迅速外流,细胞外K+升高;∙ 离子流的失衡导致静息膜电位水平降低(除极化),引起快钠通道失活、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短联律间期室早触发折返及非折返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如下。
∙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转运变化;∙ 钙离子超载导致延迟后除极。
2. 浦肯野纤维在缺血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延迟后除极常触发AMI 的室速风暴,其机制如下。
∙ 浦肯野纤维细胞内糖原浓度高(可以无氧代谢),抗缺氧能力强;∙ 浦肯野纤维浸浴在血池中抗缺氧能力强;∙ 瘢痕边界存活的浦肯野纤维具有高自律性,导致延迟后除极相关心律失常。
3. 其他机制∙ 急性缺血后的代谢障碍: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细胞内外环境变化及一系列氧化磷酸化反应异常。
∙ 自主神经平衡失调:降低迷走神经张力或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均易导致心室颤动。
∙ 再灌注损伤:产生氧自由基,导致氧化损伤。
∙ 精神心理应激:可诱发心律失常,降低室颤阈值。
AMI 合并电风暴的发生时期及评估流程AMI 时室速/室颤的发生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早期、心肌损伤数小时后和心梗后24~48小时。
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交感电风暴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李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心肌梗死是一个十分凶险的疾病,它的一个并发症—心律失常将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交感电风暴是因为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缺氧而在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的严重心律失常。
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者的症状、患者的心律、及时除颤、用药护理、尤其心理护理等降低患者烦躁紧张的情绪,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痊愈出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交感电风暴;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3—0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心肌电活动极不稳定,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室颤动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病突然,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等,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ICD电风暴。
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律终止。
2011年4月29日我心内二科收治了一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引发交感电风暴患者,经过51天精心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于2011年4月29日以间断剧烈胸痛3天,加重2小时为主诉入院。
该患者近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每次发作呈间断性及撕裂样疼痛,向咽喉部放散,呈烧灼感,每次持续30-60分钟不等,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早,V1-V4ST段抬高成单项曲线,CK-MB273U/L,CK2531U/L,血压211/149mmHg。
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泵功能Ⅱ级,高血压病3级。
给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
入院3天后,由于出现大面积皮下瘀斑,被迫停用抗凝药物。
10天后患者突发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频繁室速、室颤,立即实施心脏电除颤、电复律抢救成功。
每次发作前患者都自觉咽部成辣感后表情痛苦发作阿斯综合征。
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摘要】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对于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在护理急性心梗的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对心律失常的情况,要根据具体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及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
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精心的护理,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减轻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
在护理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过程中,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提供及时温暖的护理,同时要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而努力。
【关键词】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护理,重要性1. 引言1.1 概述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痉挛或梗阻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急性心血管事件。
心梗通常会引起心绞痛,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急性心梗患者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将会增加病情的危险性并影响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律,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发生心脏骤停。
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对急性心梗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将对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心脏功能,降低心梗及心律失常对身体的损害。
护理人员在对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进行综合护理的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有效处理。
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营养支持,帮助患者走出疾病阴影,重返健康的生活轨道。
护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全面的护理下,患者才能更好地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正文2.1 急性心梗的护理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及时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至关重要。
以下是针对急性心梗的护理措施: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是护理的首要任务。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电风暴患者的护理作者:秦彩萍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42—01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是指24h内发生≥2-3次室速/室颤,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的急性危重性症候群,简称电风暴[1]。
我科于2009年5月~2013年3月收治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的患者,经反复电击除颤,积极的抢救和治疗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53~69岁,平均年龄61岁,3例为急性下壁心梗,1例为急性下壁、右室心梗,1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1例为急性前间壁心梗。
1.2 治疗方法6例患者出现室颤及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时均予电除颤,电除颤的次数最高达9次,并配合静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艾司洛尔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中1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塞的患者伴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予行急诊PCI术及临时起搏器植入。
2 护理2.1 病情监测6例患者均收入CCU病房,予卧床休息,吸氧,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心律,及早发现室速、室颤的先兆如频发室早、多源室早、短阵室速、RonT现象,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及时处理。
抢救物品、药品特别是处于备用状态,除颤仪备于床边。
2.2 抢救的配合电除颤是室颤、部分室速病例急救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2]。
发现患者发生室速、室颤,护士应沉着冷静,配合医生抢救,协助除颤、胸外心脏按压,必要时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或配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开通两条静脉通路保证抢救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的输入,准备行急诊PCI术及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积极术前准备。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高超的抢救技能,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保证患者的安全。
2.3心理护理电风暴患者均为多次室速/室颤发作,多次除颤,每一次的除颤抢救对患者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患者都会出现恐惧,害怕抢救不过来,害怕下一次的发作。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诊疗(一)心律失常1.心动过缓窦缓或交界区心律,多见于下壁梗死,系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如心率慢于50次/min,伴低血压或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应早期用阿托品0.5mg静注。
如疗效不好,可考虑静点少量异丙肾上腺素,约1μg/min。
2.心脏传导阻滞对房室传导阻滞,需识别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区或束支系统。
结区多见于下壁梗死,心电图上QRS不宽,心室率不低于50次/min,且较稳定,持续时间不长,1~3天内自行恢复,一般不需安装起搏器。
如出现心衰或低血压,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可考虑安装临时起搏器。
发生在束支系统的传导阻滞多见于前壁梗死,梗死面积大,且多为永久性。
表现为QRS增宽,心室率很慢,在30~40次/min,且不稳定,易出现停搏,应及时安装起搏器。
药物治疗可用阿托品和激素。
但由于梗死面积大,常伴泵衰竭,故预后不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无论是单纯右束支阻滞,或双束支阻滞(如右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与左束支阻滞交替出现),病死率均高。
可无先兆,突然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故有人主张安装预防性起搏器。
3.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如合并心衰,首选西地兰。
如非心衰所引起,可试用维拉帕米,以5mg溶于20ml葡萄糖液静脉缓慢注射,4~5min注完。
如心率减慢,恢复窦律,立即终止给药。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对房颤常用西地兰转复,或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
房扑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常不满意,而同步直流电转复疗效较高,且所需电量较小(50~100Ws)。
4.室性心律失常(1)室早: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检出率很高,在发病的头2~3天内常可出现室早、短阵室速,可为致命性的室速或室颤的先兆。
常用药物为利多卡因,也可用安搏律定或普鲁卡因酰胺。
是否常规用利多卡因预防室速或室颤的发生,意见不一致。
有认为严密监测,如偶有室早,一般不需治疗。
如出现室早成二联、频发(>5次/min)、多源或室早落于T波上,则应用利多卡因。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为剧烈持久的心前区疼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致死率极高,这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急性血栓,造成患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长达半小时以上,并且伴随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急性心梗是临床严重病症,其中三大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极高,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心肌梗死后很容易在急性期发生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普遍症状,心律失常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急性猝死。
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神经重构,梗死区域的神经内分泌环境变化,引起心脏交感神经的双重变化,所以很容易发生梗死后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病理变化,临床病理变化是梗死部位的心肌受损坏死,受损心肌部位去神经支配,正常情况下心脏遍布神经纤维,从心内膜一直分布至心外膜,但是由于缺血的心肌失去了神经支配,所以心肌的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明显的只有神经递质浓度梯度。
这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明显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近两年来研究显示除以上因素以外,神经交感神经密度在梗死部位逐渐降低。
心肌梗死发生后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并且是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但是在急性期很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在上午的发生率最高,因为上午时分体内的儿茶酚胺等神经内分泌明显变化,上午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最大,导致血压水平升高,心肌的收缩力增加。
纤溶系统不能缓解血栓症状,形成冠状动脉的阻力增加,则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都发生在上午的12点之前以及下午的1:00~4:00等时间段。
下午持续到晚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少,所以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特别是在一天当中的上午5:00~12:00之间,发生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的发生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