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胃镜表现以“疮疡”立论两型论治胃溃疡
- 格式:pdf
- 大小:230.58 KB
- 文档页数:2
温中消疡汤西药联用治疗68例胃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效果胃溃疡是指胃黏膜或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所致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饥饿感和不适感等,严重者可出现黑便、呕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而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腹部冷痛、喜热饮食、疼痛缓解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治疗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温中消疡汤就是其中的一种经典方剂。
温中消疡汤具有温中散寒、消疡止痛的功效,经过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了其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总结温中消疡汤西药联用治疗68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共选取胃溃疡患者68例,均为脾胃虚寒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65岁之间。
均有上腹疼痛不适,喜暖饮食,苔薄,脉沉细等典型症状。
病程在1-6个月之间。
1.2 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取温中消疡汤为基础方剂,并结合西药进行联合治疗。
基础方剂温中消疡汤的组成包括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草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程,合理选取西药进行辅助治疗。
具体用药方案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二、治疗结果经过2周的治疗,68例患者中,症状得到了显著的缓解。
腹痛明显减轻或消失,饮食欲望增加,大多数患者的伴随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等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随访3个月后,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疼痛症状几乎消失,胃部的不适感大大减少。
术后复查胃镜结果显示,溃疡表面得到了愈合。
三、讨论联合中西医治疗胃溃疡已经成为目前的常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胃溃疡能够在疾病病机的调理上起到关键作用,而西药则更加侧重于控制病情,抑制炎症。
本研究中选择温中消疡汤为基础方剂,结合西药进行联合治疗,不仅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还让胃溃疡得到了控制和治愈。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加强对脾胃虚寒体质的调理,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负性情绪的刺激等,以减少胃部的刺激和损伤。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湿热型胃脘痛验案治疗期间共服药31剂,治疗时间1个月。
病案:赵某,男,47岁,2013年8月10日。
主诉:胃痛胀年余,加重2个月。
初诊:胃痛,吐酸,脘胀呃逆,空腹时胃痛明显,脘腹有发热感。
病已年余,时好时发。
近两个月加重,用药不见缓解,前来中医就诊。
脉象沉弦滑,舌红苔白黄膩,面容萎黄,表情苦闷。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便潜血(+),有螺旋杆菌感染,肝胆脾胰彩超未见异常。
查腹软,肝脾未及,上腹有触痛。
西医诊断:溃疡病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审机:肝郁克胃,湿热蕴结于中焦。
治法:疏肝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定痛饮合银翘散加减。
榔片10克白术20克枳壳15克没药15克瓦楞20克连翘30克元胡15克黄芪40克海蛤20克陈皮20克黄芩15克双花30克三七2克(冲服)。
六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8月18日。
病势有好转,胃痛吐酸缓解,尚有呃逆,脘腹发热未除,脉象弦滑,舌苔白腻。
前方加木香5克,乌药15克,七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8月26日。
胃痛吐酸亦然减轻,偶尔出现呃逆,脘腹发热消失。
食饮有所增加。
脉象沉弦,舌苔白。
前方继服七剂水煎服之。
示病情均有眀显好转,神态舒畅。
病属湿热渐消,胃气渐服之候。
仍以前方六剂服之。
四诊:2013年9月2日。
病情大好转,诸症大减,呃逆已除,有时出现隐痛不著。
脘腹发热已不明显。
前方六剂服之。
五诊:2013年9月9日。
病势亦然好转,胃痛已除,饮食增加,查便潜血(±);综上所见,病系向愈之症候,前方有所加减:白术20克砂仁15克枳壳15克没药15克瓦楞20克黄芪40克双花30克连翘30克乌药15克黄芩15克茯苓20克陈皮20克三七2克(冲服)。
六剂水煎服。
临床治愈。
按语本病为临床多见之疾病,与其他类型胃脘痛有所不同,湿热型胃脘痛以空腹疼痛为特征,多数病例临床上出现肝郁犯脾胃湿热蕴于中焦之候。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
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千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2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A1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血水肿明显。
—A2期,清疡覆羔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而,周用充而水肿减轻。
H1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堿;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16期 -55-周学文以痈论治胃溃疡及“毒热”病因病机研究A study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ulcer and Dure byZhou Xuewen王玉涛肖景东*(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中图分类号:R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6-0055-证型:IDGA【摘要】本文根据国医大师周学文教授多年从医经验,对胃溃疡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创新提出“毒热”理论,认为“毒热”是胃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治疗上“以痈论治”,治法以“解毒清热、化腐生肌”为主,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胃溃疡;以痈论治;毒热【Abstract】Based on the years of med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ou Xuewe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gastric ulcer were analyzed, and the theory of Dure (毒热) was innovatively proposed, and that Dure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gastric ulcer was believed. Treating the disease by Yong showed good effects.【Keywords】Gastric ulcer; Treating by Yong; Dur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6.021胃溃疡在全球是消化系统中一种常见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是指胃黏膜缺损超过黏膜肌层而形成的溃疡。
常见于中老年,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