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颗粒尿素
- 格式:docx
- 大小:106.89 KB
- 文档页数:4
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编辑词条尿素CO (NH2)2,亦称脲。
相当于碳酸的二酰氨。
在人的蛋白质分解最终产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普通膳食的情况下,每日尿中可排出25—30克,接近尿中总氮量的87%。
一般来说,两栖类的成体、软骨鱼类和哺乳类具有相同的倾向。
因在这些生物体中,尿素是在鸟氨酸循环中形成的,所以排出尿素的动物具有所必需的整个酶系统,在动物中欠缺其中任何一种酶便排出尿酸(鸟类)或氨(硬骨鱼类)。
刀豆和大豆植物的种子中存在很多的脲酶,它可使尿素水解为二氧化碳和氨。
尿素也是很重要的肥料。
尿素外观为白色晶体或粉末。
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
尿素是哺乳类动物排出体内含氮代谢物的形式。
它在肝合成,其过程被称为尿素循环。
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分子式:CO(NH2)2,分子量 60.06 ,CO(NH2)2 无色或白色针状或棒状结晶体,工业或农业品为白色略带微红色固体颗机无臭无味。
密度1.335g/cm3。
熔点132.7℃。
溶于水、醇,不溶于乙醚、氯仿。
呈微碱性。
可与酸作用生成盐。
有水解作用。
在高温下可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缩二脲、缩三脲和三聚氰酸。
加热至160℃分解,产生氨气同时变为氰酸。
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
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生产方法: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
尿素在酸、碱、酶作用下(酸、碱需加热)能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
对热不稳定,加热至150~160℃将脱氨成缩二脲。
若迅速加热将脱氨而三聚成六元环化合物三聚氰酸。
(机理:先脱氨生成异氰酸(HN=C=O),再三聚。
)与乙酰氯或乙酸酐作用可生成乙酰脲与二乙酰脲。
在乙醇钠作用下与丙二酸二乙酯反应生成丙二酰脲(又称巴比妥酸,因其有一定酸性)。
在氨水等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甲醛反应,缩聚成脲醛树脂。
尿素生产粉尘控制对策之研究摘要:尿素生产伴随的粉尘排放问题对环境与人员健康构成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综合考察封闭式输送系统、湿式抑尘技术及集尘系统设计优化等控制策略,其目的是减少工作场所内的粉尘浓度,提升环境质量,且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尿素生产;粉尘控制;措施引言尿素作为全球广泛使用的氮肥,其生产过程中粉尘的控制是优化生产环境、保护员工健康的关键。
对此需采取新技术合理控制尿素生产粉尘,以达到对环境友好的控制目的。
针对此,本文基于尿素生产过程中粉尘的产生机制,评估了现有控制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了综合粉尘控制策略,目的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环境和经济双重优化。
1、尿素生产过程中的粉尘产生机制1.1尿素生产过程尿素的条件合成基于氨和二氧化碳,其处于高温下会经过合成和结晶两个步骤:在合成阶段,氨(NH₃)和二氧化碳(CO₂)在约150—200摄氏度和150-250巴的压力下反应,生成尿素和水。
具体反应为2NH₃ + CO₂ → H₂N-CO-NH₂ + H₂O。
这一步骤主要在尿素合成塔中进行,而合成塔的设计与尺寸是控制反应效率的关键,其高度可达20—35米,直径在3—5米之间。
当尿素溶液被送入蒸发器,其中水分被蒸发去除,尿素则逐渐从溶液中结晶出来。
结晶过程一般在减压条件下进行,以促进水分的蒸发、尿素晶体的形成。
此时,温度和压力的控制对于获取理想大小和质量的尿素晶体至关重要。
尿素晶体平均直径在0.5—2毫米范围内,此尺寸对尿素最终应用(如肥料或工业原料)影响较大。
而在尿素生产中,粉尘主要在装卸、输送和包装等物理处理阶段产生。
特别是在尿素晶体的破碎、筛选和装袋过程中,由于机械撞击和摩擦,微小的尿素颗粒会形成空气悬浮的粉尘,其粉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小于10微米,容易被空气流动带走,从而导致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升高。
1.2各个阶段可能产生粉尘的原因和机制1.2.1合成后尿素溶液的蒸发和冷却过程在蒸发阶段,尿素溶液被加热至120-130℃下降压力至大约0.3-0.5MPa,以促进水分蒸发和尿素晶体的形成。
尿素的性质及用途尿素百科名片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脲(与尿同音)。
其化学公式为C ON2H4、(NH2)2CO或CN2H4O,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Car bamide。
外观是白色晶体或粉末。
它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
尿素在肝合成,是哺乳类动物排出的体内含氮代谢物。
这代谢过程称为尿素循环。
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
活力论从此被推翻。
生理尿素在肝脏产生后融入血液(人体内的浓度在每升2.5至7.5微摩尔之间),最后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少量尿素由汗排出。
生物以二氧化碳、水、天冬氨酸和氨等化学物质合成尿素。
促使尿素合成的代谢途径是一种合成代谢,叫做尿素循环。
此过程耗费能量,却很必要。
因为氨有毒,且是常见的新陈代谢产物,必须被消除。
肝脏在合成尿素时,需要N-乙酰谷氨酸作为调节。
含氮废物具有毒性,产生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即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在脱去氨基的过程,该过程生成的含氮化合物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为糖类或脂肪等)过程。
大多数生物必须再处理之。
海生生物通常直接以氨的形式排入海水。
陆地生物则转化氨为尿素或尿酸再排出。
鸟和爬行动物通常排泄尿酸,其它动物(如哺乳动物)则是尿素。
例外如,水生的蝌蚪排泄氨,但在其蜕变过程转为排泄尿素;大麦町狗主要排泄尿酸,不是尿素,因为其尿素循环中的一个转换酶的基因坏了。
哺乳动物以肝脏中的一个循环反应产生尿素。
这循环最早在1932年被提出,其反应起点是氨的分解。
1940年代澄清瓜氨酸和精氨基琥珀酸的作用后,它已完全被理解。
在这循环中,来自氨和L-天冬氨酸的氨基被转换为尿素,起中介作用的是L-鸟氨酸、瓜氨酸、L-精氨酸-琥珀酸和L-精氨酸。
尿素循环是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排泄含氮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
全国尿素质量排名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1 概述尿素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化工产品,尿素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含氮量、缩二脲含量、含水量、粒度、强度以及粉尘等。
在实际生产中含氮量基本能够达标,因而其他指标的控制就成为影响尿素产品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如果尿素产品粒子呈现乳白色、结块、不均匀或刺激性气味过大时,说明尿素产品没有达到国家标准,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缩二脲、水、粒度及粉尘等各项指标。
2 影响尿素产品质量因素分析2.1 缩二脲含量影响因素缩二脲是尿素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由于失氧受热而发生异构化作用生成的,因此其含量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尿素溶液浓度,在一定温度下改变尿素溶液浓度,随着尿素溶液浓度的增高,生成缩二脲的速度逐渐加快;氨分压越大,缩二脲含量越小;温度影响,当尿素溶液浓度一定时,缩二脲的生成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快;停留时间的影响,当反应停留时间越长时,缩二脲生成量越大。
根据塔里木油田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化肥厂生成系统检验,尿素汽提塔出来液体中缩二脲的含量在0.2%,至蒸发系统入口增加至0.4%,一段蒸发和二段蒸发过程中缩二脲含量继续增加,至造粒喷头时增加至0.8%。
2.2 含水量影响因素影响水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蒸发温度,二是真空度,三是出现泄漏。
如一、二段蒸发温度不达标会增加水分含量;一、二段分离器真空度不达标也会增加含水量;另外,容易出现泄漏的部件有二段蒸发加热器列管、上造粒塔保温夹套和蒸汽吹出阀、熔融泵进口冲洗水阀、造粒喷头预热蒸汽阀等。
除以上原因外,雨季时空气湿度高也会影响产品含水量。
2.3 粒度影响因素喷射速度、喷量多少、孔径大小会对尿素成品粒度产生影响。
喷孔初速越大,拉断时间短,尿素溶液温度高,粘度小,所的成品粒度小;喷量大,流股变细时间延长,尿液温度下降较多,粘度增加,所得尿素粒度就大;孔径大,流股粗,相同断裂时间时,产品粒度大。
2.4 粉尘的影响因素粉尘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加大尿素产品损失。
尿素液调节大小的方法
尿素液调节大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 稀释法:将一定量的尿素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如水或其他适当的溶液,即可使尿素浓度下降,从而实现大小的调节。
2. 浓缩法:将一定量的尿素液加热或蒸发,使其溶剂部分蒸发或挥发,从而实现尿素浓度的增加,达到大小调节的目的。
3. 调节剂法:通过添加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或调节剂来改变尿素液的性质,从而实现大小的调节。
例如,可以添加一些 pH 调节剂、表面活性剂或胶体稳定剂等物质,来调节尿素液的浓度和稳定性。
4. 冷却法:通过调节尿素液的温度,可以改变其体积。
尿素液在低温下往往会收缩,而在高温下会膨胀,因此可以通过冷却或加热来调节尿素液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尿素液的大小调节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且操作时要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以避免对人身和环境造成危害。
种植技术-水溶肥知识大全农民必看与传统的过磷酸钙、造粒复合肥等品种相比,水溶性肥料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是一种速效性肥料,水溶性好、无残渣,可以完全溶解于水中,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
但是,水溶肥施用时大有讲究。
水溶肥在设施农业上与微喷灌、滴灌等结合运用,以水带肥,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
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施用水溶肥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措施之一。
现将水溶肥施用的核心技术要点阐述如下:1、避免直接冲施:采取二次稀释水溶肥比一般复合肥养分含量高,用量相对较少,直接冲施极易造成烧苗伤根、苗小苗弱等现象,二次稀释不仅利于肥料施用均匀,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2、少量多次施用:由于水溶肥速效性强,难以在土壤中长期存留,少量多次是最重要的施肥原则,符合植物根系不间断吸收养分的特点,减少一次性大量施肥造成的淋溶损失。
一般每次每亩用量在3~6千克。
3、注意养分平衡:水溶肥一般采取浇施、喷施,或者将其混入水中,随同灌溉(滴灌、喷灌)施用。
需要提醒的是,采用滴灌施肥时,由于作物根系生长密集、量大,对土壤的养分供应依赖性减小,更多依赖于通过滴灌提供的养分。
如果水溶肥配方不平衡,会影响作物生长。
另外,水溶肥千万不要随大水漫灌或流水灌溉等传统灌溉方法施用,以避免肥料浪费和施用不均。
4、配合施用:水溶肥料为速效肥料,一般只能作为追肥。
特别是在常规的农业生产中,水溶肥是不能替代其他常规肥料的。
要做到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水溶肥与常规肥相结合,以便降低成本,发挥各种肥料的优势。
5、尽量单用或与非碱性农药混用:蔬菜出现缺素症或根系生长不良时,不少农民多采用喷施水溶肥的方法加以缓解。
在此提醒,水溶肥要尽量单独施用或与非碱性的农药混用,以免金属离子起反应产生沉淀,造成叶片肥害或药害。
6、避免过量灌溉:以施肥为主要目的灌溉时,达到根层深度湿润即可。
不同的作物根层深度差异很大,可以用铲随时挖开土壤了解根层的具体深度。
尿素的性质及用途尿素百科名片尿素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是由碳、氮、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又称脲(与尿同音)。
其化学公式为CON2H4、(NH2)2CO或CN2H4O,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为Carbamide。
外观是白色晶体或粉末。
它是动物蛋白质代谢后的产物,通常用作植物的氮肥。
尿素在肝合成,是哺乳类动物排出的体内含氮代谢物。
这代谢过程称为尿素循环。
尿素是第一种以人工合成无机物质而得到的有机化合物。
活力论从此被推翻。
生理尿素在肝脏产生后融入血液(人体内的浓度在每升2.5至7.5微摩尔之间),最后通过肾脏由尿排出。
少量尿素由汗排出。
生物以二氧化碳、水、天冬氨酸和氨等化学物质合成尿素。
促使尿素合成的代谢途径是一种合成代谢,叫做尿素循环。
此过程耗费能量,却很必要。
因为氨有毒,且是常见的新陈代谢产物,必须被消除。
肝脏在合成尿素时,需要N-乙酰谷氨酸作为调节。
含氮废物具有毒性,产生自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即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在脱去氨基的过程,该过程生成的含氮化合物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为糖类或脂肪等)过程。
大多数生物必须再处理之。
海生生物通常直接以氨的形式排入海水。
陆地生物则转化氨为尿素或尿酸再排出。
鸟和爬行动物通常排泄尿酸,其它动物(如哺乳动物)则是尿素。
例外如,水生的蝌蚪排泄氨,但在其蜕变过程转为排泄尿素;大麦町狗主要排泄尿酸,不是尿素,因为其尿素循环中的一个转换酶的基因坏了。
哺乳动物以肝脏中的一个循环反应产生尿素。
这循环最早在1932年被提出,其反应起点是氨的分解。
1940年代澄清瓜氨酸和精氨基琥珀酸的作用后,它已完全被理解。
在这循环中,来自氨和L-天冬氨酸的氨基被转换为尿素,起中介作用的是L-鸟氨酸、瓜氨酸、L-精氨酸-琥珀酸和L-精氨酸。
尿素循环是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排泄含氮代谢废物的主要途径。
但别种生物亦然,如鸟类、无脊椎动物、昆虫、植物、酵母、真菌和微生物。
尿素对生物基本是废物,但仍有正面价值。
第21卷 增刊2006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B EI J IN G A GRICUL TU RAL COLL EGEVol.21,Sup.Apr.,2006 收稿日期522;修订日期622快速鉴别真假化肥的方法王春娜,赵建庄,贾临芳,吴昆明,魏朝俊,梁 丹,王占英(北京农学院基础科学系,北京102206)摘 要: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针对化肥流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农民提供快速鉴别真假化肥的方法。
该方法易于被农民接受、简便易行、容易推广。
其方法主要是:查化肥的外包装;看化肥结晶的状态和颜色;嗅化肥的气味;摸化肥的手感;看化肥溶解于水的状况;观察化肥灼烧前后的变化;用某些蔬菜汁,与某些化肥溶液混合,观其变化,等等。
用这些方法,快速鉴别真假化肥。
关 键 词:快速鉴别;真假化肥;方法 目前化肥的种类之多,应用之广,不仅农田使用化肥,果树、园林等也都依赖化肥。
然而,就在化肥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和热卖的情况下,假化肥趁机而入。
农民购买化肥时,由于缺少鉴别方法,没有鉴别能力,常被假化肥欺骗。
有些农民由于购买假化肥使土地变成了盐碱地,严重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的发展。
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农业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从我国农业实际出发,针对化肥流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快速识别真假化肥的方法,该方法易于被农民接受、简便易行、容易推广。
一查。
查化肥包装:正规厂家的肥料外包装规范、结实。
注有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厂名、厂址等;假冒的包装一般印刷粗糙,标志不全、不清。
对包装袋封口有明显拆封痕迹的化肥要特别注意,这种现象有可能是掺假。
市场上出现的假冒尿素有两种情况:一是尿素与碳酸氢铵混装,即化肥袋上层装尿素,下层装碳酸氢铵。
上面的流动性能好,下面不流动,甚至结块,并可闻到刺鼻的氨气味。
出现这种情况,就可判定尿素中掺有碳酸氢铵。
真尿素一般包装袋上生产批号清楚且为正反面都叠边的机器封口,假化肥大都采用单线手工封口。
雨季生产中尿素产品的水分及粉尘控制廖名清【摘要】分析了富岛一期尿素装置雨季尿素水分升高、小颗粒以及粉尘增多的原因,提出了优化操作方案.【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1(037)002【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水分;粉尘控制;优化操作【作者】廖名清【作者单位】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东方,572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41.410 引言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富岛一期尿素装置采用的是意大利SNAM氨汽提和海德鲁流化床造粒工艺,生产能力为1 765 t/d,于1996年10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颗粒大小在2.0~4.75 mm的尿素。
投产至今十多年来,装置运行稳定,产品质量优良。
该装置所在地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旱湿两季分明,在夏季多雨的季节,随着环境和循环水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加大,尿素装置蒸发系统真空度下降,造成蒸发系统出液浓度下降,最终导致造粒后的颗粒尿素水分增多。
本装置的水分控制指标为0.2%~0.4%,目前产品水分为0.37%,接近指标上限。
产品中小颗粒的含量增大,这不但降低了产品质量,而且在造粒工序固体物料循环中,小颗粒和粉尘比重增大。
由于小颗粒和粉尘的比表面积比正常颗粒的比表面积大很多,所以整个固体物料在雨季容易吸潮结疤。
吸潮后的小颗粒和粉尘附着在设备内壁或者固体管路中,不但造成设备处理能力下降、能耗增加、造粒机运行周期变短,而且造成振动筛和破碎机堵料,影响正常生产。
为此需要加强尿素生产的工艺控制,保证水分和粉尘含量达标。
1 水分控制尿素生产中影响最终产品水分的因素很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熔融尿素泵出口尿液浓度熔融尿素泵出口尿液浓度直接影响流化床造粒机的造粒效果和处理能力,在流化床造粒机中,压力为0.15~0.20 MPa的微小尿素溶液喷射到悬浮在流化层的晶种(小颗粒尿素)表面进行连续蒸发和固化。
在此过程中,微小尿素溶液中的水分被流化空气带走,尿素则固化在晶种表面。
综述与述评流化床造粒的研究进展王 可,程 榕,杨阿三(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4)摘 要:简述了流化床造粒的主要方法,阐述了造粒的机理主要是团聚和涂布两种过程,总结了影响造粒的因素和研究造粒过程中提高团聚效率的方法,并对流化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流化床造粒;造粒机理中图分类号:T Q0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467(2003)03-0001-03R esearch Progress of Fluidized-Bed G ranulationWANG K e,CHENG R ong,YANG A-san(C 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Abstract:The main methods of fluidized-bed granulation are reviewed.T w o mechanisms of granulation,i.e.agglomeration and layering are introduced.The in fluencing factors of granul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method of collection efficiency of granulation are researched.The future trend of research are forecasted.K ey w ords:fluidized-bed granulation;mechanism of granulation 流化床造粒广泛应用于产品的制造过程,如肥料、药品、工业化学品、食品(尤其速溶食品)、陶瓷、核燃料以及树脂工艺等。
流化床造粒通常是产品干燥所需的预加工过程或后处理过程,或者是与干燥同时进行的过程。
脲铵氮肥执行标准
脲铵氮肥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氮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确保脲铵氮肥的质量和安全使用,我国实行了严格的执行标准。
一、脲铵氮肥的基本性质
脲铵氮肥是一种白色结晶体,易溶于水,其主要成分为尿素和铵盐,氮含量较高,为46%左右。
二、脲铵氮肥的执行标准
(一)化学成分
脲铵氮肥的铵态氮含量不低于42%,尿素态氮含量不低于4.0%,总氮含量不低于46%;氯离子含量不高于0.2%。
(二)物理性质
脲铵氮肥的颗粒大小应均匀,颗粒大小应符合以下标准:通过16目筛的不少于90%;通过60目筛的不少于30%。
(三)质量指标
脲铵氮肥在存放过程中,不应该结块,结皮,析氨。
颗粒的强度应该大于1.5N,颗粒的湿度不应大于0.5%。
三、为什么要执行脲铵氮肥的标准
遵守脲铵氮肥的执行标准,可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障食品安全。
如果脲铵氮肥不符合标准,可能会导致氮肥中杂质过多,其不利影响即表现在肥效降低,嫁接苗枯死,畸形,色素沉淀,甚至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污染。
四、脲铵氮肥的优势
脲铵氮肥除了具有高氮含量、易被作物吸收、肥效可靠、肥力持久、不致盐碱化等优势外,还具有诱导植物抗逆能力、提高作物品质的功效。
因此,脲铵氮肥是当前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优良氮肥。
总之,脲铵氮肥的执行标准非常严格,这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脲铵氮肥具有多种优势,这种肥料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物质。
随着尿素行业的不断进展,尿素颗粒的粒径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从以前的小颗粒尿素,进展到现在粒径较大的大颗粒尿素。
由于大颗粒尿素可节约人工,并能够采纳机械施肥,在发达国家因此取得了推行利用,而进展中国家也在最近几年来开始熟悉和同意了大颗粒尿素。
而二者的区别也要紧体此刻颗粒的规格上,小颗粒尿素粒径一样为0.8~,大颗粒尿素的粒径一样为。
随着国外大颗粒尿素技术的慢慢成熟,其自身优势也取得了慢慢的表现,也慢慢被国内消费者所同意,而由于我国小颗粒尿素技术较为成熟,二者在功效和市场方面各有所长。
1大、小颗粒尿素优势对照大颗粒尿素与小颗粒尿素相较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产品粒度散布范围广颗粒大小的不同,源自于工厂中尿素生产出来后采纳造粒工艺与设备的区别。
2001年中国发布的尿素产品标准(GB 2440-2001)中,关于粒径合格范围的规定共有4个,。
,,另外还有7毫米以上的尿素丸。
2)产品肥效持久大颗粒尿素由于粒径较大,相关于小颗粒尿素,其比表面积较小,在土壤中,溶解速度较慢,肥效较高,但也使其起效时刻较小尿素颗粒较长。
只是,由于大颗粒尿素颗粒本身较重,使得其在水田中能够深切较深下部土壤,挥发损失减少,肥效加倍持久有效。
3)粉尘含量低、产品颗粒强度较高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大颗粒尿素的抗压强度较高,在一样条件下,方便运输,不易破碎和结块。
而且粉尘含量较一样条件下的小颗粒尿素粉尘含量低。
4)产品中缩二脲含量较低丸粒尿素生产工艺要求尿液蒸发增浓至99.7%,而大颗粒尿素生产工艺大多采纳95%~96%浓度的尿液,如此能够有效的减少进程中缩二脲的产生,使得产品关于农作物的有害成份明显减少。
目前市场上大颗粒尿素作为水稻的底肥、深施具有显著的农学和经济方面的优势,能够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水稻田大颗粒尿素深施能够减少温室气体N2O的排放。
大颗粒尿素的直接施用并非多,究其缘故主若是在于认知度问题,即人们对施肥目标的偏移和施肥方式的误导,从进展看,大颗粒尿素在作物产量、养分效率和操纵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作用也需要市场加以关注。
随着尿素行业的不断发展,尿素颗粒的粒径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从以前的小颗粒尿素,发展到如今粒径较大的大颗粒尿素。
由于大颗粒尿素可节约人工,并可以采用机械施肥,在发达国家因此得到了推广使用,而发展中国家也在近年来开始认识和接受了大颗粒尿素。
而两者的区别也主要体现在颗粒的规格上,小颗粒尿素粒径一般为0.8~2.8mm,大颗粒尿素的粒径一般为2.8~8.0mm。
随着国外大颗粒尿素技术的逐渐成熟,其自身优势也得到了逐步的体现,也逐步被国内消费者所接受,而由于我国小颗粒尿素技术较为成熟,两者在功效和市场方面各有千秋。
1大、小颗粒尿素优势对比大颗粒尿素与小颗粒尿素相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产品粒度分布范围广颗粒大小的差异,源自于工厂中尿素生产出来后采用造粒工艺与设备的区别。
2001年中国发布的尿素产品标准(GB 2440-2001)中,对于粒径合格范围的规定共有4个,分别为:0.85~2.80毫米;1.15~3.35毫米;2.00~4.75毫米;4.00~8.00毫米。
目前消费者常见的小颗粒尿素粒径约为1.5毫米左右,大颗粒尿素一般为2.00~4.75毫米,此外还有7毫米以上的尿素丸。
2)产品肥效持久大颗粒尿素由于粒径较大,相对于小颗粒尿素,其比表面积较小,在土壤中,溶解速率较慢,肥效较高,但也使其起效时间较小尿素颗粒较长。
不过,由于大颗粒尿素颗粒本身较重,使得其在水田中能够深入较深下部土壤,挥发损失减少,肥效更加持久有效。
3)粉尘含量低、产品颗粒强度较高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大颗粒尿素的抗压强度较高,在同等条件下,方便运输,不易破碎和结块。
而且粉尘含量较同等条件下的小颗粒尿素粉尘含量低。
4)产品中缩二脲含量较低丸粒尿素生产工艺要求尿液蒸发增浓至99.7%,而大颗粒尿素生产工艺大多采用95%~96%浓度的尿液,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过程中缩二脲的产生,使得产品对于农作物的有害成分明显减少。
目前市场上大颗粒尿素作为水稻的底肥、深施具有显著的农学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可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水稻田大颗粒尿素深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N2O的排放。
大颗粒尿素的直接施用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认知度问题,即人们对施肥目标的偏移和施肥方法的误导,从发展看,大颗粒尿素在作物产量、养分效率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作用也需要市场加以关注。
2工艺对比2.1小颗粒尿素造粒工艺小颗粒尿素造粒技术实际上是熔融尿素在自由落体作用下形成球状液滴,接着被逆流方向来的冷却空气冷却结晶。
大颗粒尿素技术是熔融尿素喷涂在预同化颗粒的表面,多次成层,形成球形颗粒,最后冷却。
很难在技术上对“大颗粒尿素”和“小颗粒尿素”进行严格的区分。
目前小颗粒尿素主要依靠塔式喷淋造粒方法。
其将尿液通过蒸发增浓至99.7%后送至造粒塔顶部喷头,在喷头的旋转作用下,利用离心力尿液从喷头的小孔喷出形成液滴,液滴在下落的过程中,与空气逆流接触,逐步冷却结晶成粒,落至塔底后,通过刮料机送至下料斗。
另外,塔式自然通风造粒仍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尿素成型方式,它具有运行成本低、维护检修简单方便等特点,但其固有的一系列因素却是造成尿素二次成型,致使产品存在空心、粘连、强度低、微粒和粉尘含量大等问题。
其中,喷孔直径是直接形成尿素粒子大小的关键参数,喷孔直径大、密度小,有利于避免粒子的交叉碰撞,但过大的喷孔直径却会造成尿素粘塔等现象,且较大粒子出塔温度高,易造成尿素吸湿粉化现象。
而喷孔直径小、数量多、密度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又容易造成粒子的交叉碰撞,导致二次成型。
以美国“TUTTLE”为例,其梯形圆台有3°左右的锥度,可辅助喷头造粒的截面分布,但主要还是靠喷孔的斜角来完成的,生产中顺喷头运行方向的上部喷孔离心力大,与喷头运行方向相反的下部喷孔离心力小,尿素粒子由里向外分布于造粒塔内截面。
因此,“TUTTLE”斜孔造粒喷头必须保证精确的斜角和方向,任一喷孔角度和方向的偏离,都将导致尿素粒子的交叉碰撞。
图 1 造粒塔示意图2.2大颗粒尿素造粒工艺流化床涂敷造粒的基本原理是将溶液、悬浮液或熔融液喷到已干燥或部分干燥颗粒的流化床床层内,在同一设备内一步完成蒸发、结晶、干燥的造粒过程。
液体喷涂到床层颗粒表面后,热空气和颗粒本身显热足以使涂层物料水分迅速蒸发干燥,这样就产生了颗粒表面逐层涂敷而形成大颗粒,称为涂敷造粒机理。
如果热空气和颗粒本身显热不足以使涂层物料水分迅速蒸发干燥,那么颗粒间便容易形成液桥,液桥固化后,产生了多个颗粒粘结团聚的大颗粒,称为团聚造粒机理。
利用流化床涂敷造粒机理生产的大颗粒尿素,颗粒密实,粒径大,缓释性强,可以大大提高氮的利用率,通过在水稻上的肥效实验表明,大颗粒尿素肥效比小颗粒尿素提高10.9%,且谷物产品产量、品质的改善都比碳铵、普通尿素好。
另外,利用流化床涂敷造粒生产尿素与用传统喷淋方法生产的尿素相比具有更大的强度和密度,适用于飞机撒洒等多种施肥方式。
由于大颗粒尿素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也对流化床涂敷造粒工艺进行了研究开发,得到了粒径为6~ 8mm 的球形大颗粒尿素。
以海德鲁公司的流化床造粒技术为例。
其流化床造粒机为矩形设备,由上室、下室、多孔分布板和溶液喷嘴组成,上室用挡板隔成若干部分,挡板的作用是防止尿素粒子返混;多孔分布板起到均匀分配流化空气的作用;溶液喷嘴位于多孔分布板上方,具有一定的高度,并和器壁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尿液雾滴黏附在器壁上。
95%~96%的添加有甲醛的尿液经喷嘴被低压空气雾化后喷洒到流化床内形成一个倒锥形的细雾区,为避免喷嘴堵塞,雾化用的低压空气需先加热到略高于尿液结晶温度;返料的小颗粒尿素被流化空气吹起后,在流化床内剧烈搅动,形成一个沸腾区;2个区域互相交错,尿液细雾喷涂在尿素颗粒上,经冷却与干燥作用,成为一个较大的粒子。
在流化床搅动过程中,又产生另一个喷涂过程,使大颗粒尿素由于重力作用沉降到底部的多孔分布板上,借助于流化空气在多孔板锥形孔产生的水平推力进到下一室。
根据所需粒径的要求,可在若干室内依次喷涂、依次沉降后推到下一室,直到达到要求的粒径,再从造粒机内排出。
图 2 海德鲁流化床工艺3产品质量对比项目塔式喷淋Hydro流化床产品形状球形接近球形缩二脲含量% 0.8~1.0 0.8~1.0平均粒径mm 1.7 2.5含水量% 0.3 0.2静态强度N/粒10~13 30~35大块不产生产生筛分不要求要求(1)小颗粒尿素较大颗粒尿素来讲形状更加规整。
小颗粒尿素是球形,而大颗粒尿素不是球形,只是接近球形。
而对农业用途而言,尿素的形状至关重要,因为它影响着肥料的掺和、均匀施入土壤等。
但实验表明相对于南方的水田,大颗粒尿素往往会发挥更好的肥效。
(2)两者成品中的缩二脲含量和含水量差不多。
(3)大颗粒的平均粒径较大,其粒径分步也就相对较大。
如能经过细致筛分,可以用于不同的施肥环境。
(4)大颗粒尿素的静态强度是小颗粒尿素的3倍。
坚硬的颗粒在土壤中溶解缓慢,这非常有益于供给水稻和其他农作物养分。
但从运输和储存期间机械荷载阻力的角度来说,大颗粒尿素和小颗粒尿素差不多。
(5)大颗粒尿素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块,因此大颗粒尿素装置需配备筛分和破碎装置。
小颗粒尿素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大块,因而不需要筛分和破碎装置。
4市场及其前景分析据统计,我国2012年尿素总产量为6192万吨,2013年为6707万吨,呈上涨趋势;而国内需求方面,2012年尿素需求量为5400万吨,2013年增长至5730万吨。
而从另外一方面,尿素产能过剩问题却日趋严重,2014~2015年,尿素产能过剩预计将达到2000万吨。
产能过剩造成尿素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实际需求。
2014年春季市场,随着国内新增产能的释放,天然气装置逐渐恢复生产,国内尿素供给量必然增多。
国际小颗粒尿素市场已经连续数周走弱,需求不旺。
大颗粒尿素市场也出现了触顶回落的态势。
四月底,尽管小颗粒尿素市场活跃,大颗粒尿素价格所面临的压力还在加大。
一家阿拉伯湾生产商把对印度市场的离岸价下调至360美元,以和伊朗货源竞争。
有9万吨印尼产大颗粒尿素也在4月17日举行的招标中以离岸价360美元成交,这是两年内中东货源的最低价位。
随着恶劣天气导致的美国市场停滞,供应商不得不争夺其他市场,价格也随之下降。
上周,美国市场离岸价下滑至350美元,泰国价格也下滑至合中东离岸价360~365美元。
就海南而言,海南岛内尿素施用以大颗粒为主,小颗粒做补充。
价格走势方面,春节以来,海南岛内市场价格小幅波动,主流批发价位在1900-2000元/吨。
随着春季作物用肥的展开,需求放量,但受持续到货影响,价格预计以小幅震荡为主。
而目前尿素价格已经跌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
据生意社监测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来,国内尿素出厂价格下跌-9.91%,至4月16日,国内出厂均价为1447.50元/吨,然而去年4月同期国内主流尿素出厂报价为2000元/吨。
市场研究人员预计今年尿素价格难以出现大的转机。
生意社尿素分析师张明指出,目前国内农业市场处于用肥淡季,下一波需求将最早在5月下旬出现。
尿素产业走到如今的窘境并非偶然。
作为重要的农资产品,门槛不高,长久以来广受投资者追捧。
企业装置规模从以前年产不到10万吨发展到如今单套装置超百万吨水平;国内供销局面也从需要进口发展到产量过剩寻求出口。
产业的巨变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近几年一方面新增产能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缺少退出机制管理老旧产能。
不得不承认,全国多于200家的尿素装置年产能已超8000万吨,供应过剩不言而喻。
虽然价格竞争以及地域限制,将尿素装置开工率控制在80%左右,但仍使有限的内需市场难以承受。
特别是今年出口受挫,这种失衡局面愈发凸显,以至于当前尿素价格持续走低,河北、山西尿素出厂价甚至不足1400元。
综上所述,无论大颗粒尿素还是小颗粒尿素,随着尿素产业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已经不言而喻。
而相较于小颗粒尿素,目前主要生产大颗粒尿素的公司海油富岛、赤天化、泸天化、云天化、川化、宁夏石化、湖北宜化、天脊中化、山东华鲁恒升、山西丰喜以及其他小氮肥公司等,总产能约为991×1 04t/a,加上即将建成的塔里木石化80×104t/a大颗粒尿素,国内产能约为11×106t/a。
根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分析预测,预计到2015年大颗粒尿素产量达到18×106t/a,大颗粒尿素所占比例增加到25%,而大颗粒尿素需求达到23×106t/a,缺口达5×106t/a。
因此,大颗粒尿素产品在国内市场仍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