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8.55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摘要]中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治疗慢性心衰,整体审查、辨证施治,拥有多途径,多靶点的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逆转心衰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寿命以及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西医治疗现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各种病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以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危重和终末阶段[1]。
全世界有心力衰竭患者约2600万[2],我国约450万,心衰患病率与年龄相关,超过65岁的老年群体是主要的发病人群[3],<60岁人群患病率<2%,≥70岁以上将高达10%[4]。
有研究表明,未来20年内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将增加25%[5],死亡率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40%-50%,已成为慢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各种心脏病、遗传性缺陷和全身性疾病都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差异,引起心衰的主要病因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6]。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调查研究结果[7]显示,心力衰竭患者中高血压占54.6%、冠心病占49.4%,位于发病因素的前2位,并认为感染(45.9%)、劳累或应激反应(26.0%)和心肌缺血(23.1%)是引起心力衰竭加重的主要诱因。
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但心肌重塑是最基本机制。
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加强血管收缩,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心功能恶化,最终导致心衰[8],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全身外周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多,导致心肌肥厚,使心衰加重[9]。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
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
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
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
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益气活血汤益气活血利水汤加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益气活血利水汤加西医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伴有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kincaid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1],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
单纯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虽可改善部分临床症状,但因该病的复杂性,治愈率不高,且易反复发作[2],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不大。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我院自拟益气活血利水汤剂辅助西医治疗该病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0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3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67例与对照组66例。
所有患者均有平卧困难、气促、心界扩大、心悸、心率增快、左室左房增大等临床表现,经心脏超声心动图、心胸比、X线检查确诊,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男80例,女53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3.5±2.3)岁;心功能分级Ⅱ级65例,Ⅲ级38例,Ⅳ级30例;病程1~3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给予吸氧、限盐、科学作息,药物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血管扩张剂等;口服利尿剂螺内酯片20 mg或氢氯噻嗪片25 mg,3次/d;口服洋地黄制剂地高辛0.125~0.25 mg,1次/d;血管扩张剂为单硝酸异山梨酯针20 mg或25~100 μg/(kg·min),静脉注射。
研究组加用自拟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汤剂治疗。
处方组成:桂枝、火麻仁、汉防己、泽泻、茯苓、猪苓、当归各15 g,党参、赤芍各20~30 g,制附子、葶苈子10~15 g,炒川芎、桃仁、田大云各12 g,甘草8 g,红花10 g,可随证加减。
武火煮沸,文火煎汁,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变化、临床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3个中成药,益气助阳、活血通脉、强心利水,多角度改善慢性心衰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临床上以左心衰、全心衰最为多见。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中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常见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头晕、心慌、乏力、疲倦、双肺闻及湿性啰音、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等。
常用中成药有芪苈强心胶囊、参附强心丸、心宝丸等。
芪苈强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红花、葶苈子、泽泻、香加皮、玉竹、陈皮、桂枝组成。
其中人参、黄芪补益气血、生津养血;附子益气温阳、回阳救逆,联合应用加强温经益气、生津养血的功效;丹参、红花活血通经,配合补气药取其益气活血之效;葶苈子、泽泻、香加皮强心利尿、利水消肿;玉竹养阴,防止利水伤阴;陈皮调畅气机;桂枝辛温通络、益气温阳,为引经药。
纵观全方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功效。
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所引起的证属阳气虚乏、络瘀水停类轻中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患者表现为心慌气短、一动就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口唇青紫。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具有强心、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利尿、抗心衰、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肌重构等作用。
可明显降低BNP水平,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距离。
参附强心丸参附强心丸,由人参、附子(制)、桑白皮、猪苓、葶苈子、大黄等组成。
其中附子助阳补火、回阳救逆;人参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可起到扩张血管、提高正性肌力的功效;桑白皮、葶苈子利水消肿、泻肺平喘;猪苓消肿、利水渗湿,全方可起到益气助阳、强心利水的功效。
适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喘促、面肢浮肿等属于心肾阳衰的患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参附强心丸有强心、利尿、扩张冠脉及减慢心率等作用,故能改善心衰的症状及体征。
临床中常见医生将参附强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由沙库巴曲与缬沙坦组成,具有扩张血管、促进尿液排泄、抑制心室重构、提升患者射血分数、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进而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梁益辉;王国珍;王棱杏;邓欣朝;钟展轮【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7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实验组患者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和6min步行距离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二尖瓣血流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显著改善,6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7(036)010【总页数】2页(P2-3)【关键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冠心病;心力衰竭【作者】梁益辉;王国珍;王棱杏;邓欣朝;钟展轮【作者单位】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内科广东梅州514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心力衰竭是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障碍,引起静脉血液淤积,动脉血流灌注不足的心脏循环障碍[1]。
研究显示[2],心力衰竭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一定关联。
冠心病心力衰竭在中医属心悸,喘证,水肿范畴,中医治疗坚持利水消肿、益气温阳、活血化瘀的功效[3]。
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治疗的78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实验组患者男22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60.64±6.07)岁,按照心功能等级划分Ⅲ级16例,Ⅵ级23例;对照组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61.97±5.41)岁,按照心功能等级划分Ⅲ级18例,Ⅵ级21例。
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陈弦;龚楚桥;沙晨曦;孔俊虹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22(41)8
【摘要】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患者采取活血利水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活血利水法)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析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LVEDD、LVESD、LVEF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效果更显著,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前分析两组的心功能水平可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再次分析可见,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用活血利水法可提高效果,相比常规治疗措施更能改善心功能,且可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陈弦;龚楚桥;沙晨曦;孔俊虹
【作者单位】常州市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益气活血利水法辅助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2.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3.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西药与
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比较的 Meta 分析4.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重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5.温阳益气活血利水法联合八段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不利则为水 理论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王安铸,马晓昌摘要:综述 血不利则为水 理论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认为心力衰竭病人可采用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活血化瘀药物在改善心室肌重构㊁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㊁改善血流动力学㊁调控血脂方面都有显著效果,实际临床中采用活血化瘀或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㊂关键词:心力衰竭;血不利则为水;活血化瘀;水肿;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6 R256.2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0.09.010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临床综合征㊂心肌损害引发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最终演变为心室的泵血功能下降,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即体循环㊁肺循环淤血,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㊁疲乏和液体潴留[1]㊂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状态,治疗情况不容乐观㊂通过对我国50家医院住院病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死亡却占40%[2]㊂按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 水肿 喘证 痰饮 心悸 胸痹 积聚 等范畴,心力衰竭的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心气㊁心阳亏虚为本,瘀血痰浊水饮为标㊂中医药基于 血不利则为水 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拓宽了道路㊂1理论来源张仲景在‘金匮要略㊃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出 血不利则为水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者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㊂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㊂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㊂‘金匮要略“中的虽是在论述妇人经水的病症,但阐述了血瘀引起水肿的机制㊂阳气衰弱,无以推动阴血,停聚为水㊂‘内经“最早论述瘀血导致水肿的机制㊂‘灵枢㊃邪客“: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说明津液在生理上可以转化为血液㊂‘灵枢㊃百病始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273932)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通讯作者马晓昌,E-mail:********************引用信息王安铸,马晓昌. 血不利则为水 理论应用于心力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9):1392-1395.曰: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㊂说明瘀血内阻是导致水液积聚的重要原因㊂并提出 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素问㊃汤液醪醴论“); 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灵枢㊃小针解“); 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灵枢㊃水胀“),即通过活血化瘀来利水消肿的治疗原则㊂对于张仲景提出的 血不利则为水 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深层次的发展,如唐容川在‘血证论“记载: 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 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进一步表明血与水病理生理上相互影响㊂2现代机制2.1对心室重构的影响各种原发性㊁继发性损害都会导致心室重构,重构的过程主要与交感神经系统㊁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㊁细胞因子㊁氧化应激等有关㊂魏然[3]通过研究发现黄芪中的某些成分可使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明显升高,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进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变化㊂陈鑫等[4]研究发现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盐可以增加梗死区血管新生,延缓纤维化进程,达到改善心室重构的目的㊂川芎作为中医在心系疾病中的常用药物,可以发挥改善心肌微循环㊁减少梗死范围㊁降低心脏损害的作用[5]㊂张艳丽[6]研究发现从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可以降低血浆内皮素-1浓度,改善心脏血流,这可能与改善心室重构有关㊂杨伟峰等[7]研究发现,补肾活血方可以延缓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进程,其原因可能与抑制心肌非梗死区的Ⅰ型㊁Ⅲ型胶原纤维的合成有关㊂马新英等[8]的研究显示,补肾活血方能够干预Ⅰ型㊁Ⅲ型胶原表达,抑制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胶原表达㊂邵如宏等[9]通过对高血压病病人一氧化氮(NO)㊁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CP)㊁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㊁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的研究,证明活血补肾法对延缓高血压病人的心肌纤维化进程有积极作用㊂任钧国等[10]的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方可以通过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㊁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平衡发挥延缓大鼠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的作用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心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11-14]㊂束长城等[15]研究显示芪参益气滴丸能够抑制肾性高血压大鼠CTGF 表达,进而抑制心肌纤维化的进程㊂王静等[16]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可以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构的进程,可能与其可调节MMP-9及其内源性抑制剂TIMP-1水平有关㊂2.2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在血小板黏附㊁释放㊁聚集㊁收缩㊁吸附的生理特性及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方面都起到调节作用㊂张明雪等[17]通过研究发现温阳活血中药可以降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从而抑制血小板黏附㊂血小板释放是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二磷酸腺苷(ADP)㊁三磷酸腺苷(ATP)㊁钙离子(Ca2+)㊁血小板因子4(PF4)等物质排出的现象㊂陈章强等[18]研究发现川芎嗪注射液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后P-选择素(CD62p)的水平,间接证明川芎嗪注射液可以发挥抑制血小板释放的作用㊂血小板聚集是在各种诱导剂的诱导下,需要纤维蛋白原㊁Ca2+和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产生血小板黏着成团的现象㊂阿魏酸[19]㊁川芎嗪[20]㊁水蛭肽[21]和红花黄素[22]等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诱导剂的诱导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根据动物模型实验发现,一些常用的活血化瘀组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23]㊁补阳还五汤[24]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㊁抑制血栓形成,这可能与抑制细胞内信号传递的第二信使有关㊂相似的结果在人体实验中也可以出现,如对复方如芎芍胶囊[25]㊁通心络胶囊[26]的研究㊂在与经典药物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比较发现,血塞通[27]㊁大黄蛰虫丸[28]疗效更为显著㊂李艳丽[29]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可以明显抑制ADP诱导的GPⅡb/Ⅲa复合物的分子表达,从而抑制ADP对血小板的激活㊂这一作用在丹参多酚酸盐[30]㊁鸡血藤提取物[31]中同样存在㊂中药有效成分或单体延胡索[32]㊁莪术[33]㊁银杏叶[34]可以发挥钙离子拮抗的作用,降低血小板内钙离子的含量,降低血小板聚集率㊂中药复方冠心Ⅱ方也有类似的作用[35]㊂丹参粉针[36]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与其能降低冠心病病人血液PF4密切相关㊂生理情况下止血栓完成任务后开始逐步溶解,这一过程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㊂詹合琴等[37]研究表明,三七皂苷Rg1可以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和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活性,从而发挥抗血栓的机制㊂周海[38]研究发现蚓激酶既可以发挥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又可以激活纤溶酶原,预防和缓解血栓形成㊂2.3改善血流动力学施佳君[39]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实验结果证实,冠心宁片通过促进一氧化氮释放而实现扩血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Ⅱ)/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通路有关㊂何晓玲等[40]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方可以明显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㊁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㊂丹参所含的多种脂溶性成分中,丹参酮ⅡA最为重要,研究表明丹参可以改善外周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41-42]㊂叶卯祥[43]研究发现,脑脉通胶囊可以通过抑制红细胞聚集㊁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达到降低血管内血液瘀滞的效果㊂2.4调节血脂杜文婷等[44]研究发现,老年病人短期使用益气活血㊁通阳泄浊方(黄芪㊁瓜蒌㊁薤白㊁石菖蒲㊁葛根㊁桂枝㊁丹参㊁益母草等)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并且益气活血㊁通阳泄浊方能有效降低气虚痰浊瘀阻证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颈动脉斑块病人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从而改善心功能㊂陈红宾等[45]研究表明,不同山楂属植物均可以促进小肠运动和降低血胆固醇,但以山楂作用最好㊂林秋实等[46]研究发现山楂及山楂黄酮可以改善大鼠体内脂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并能防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表达的下降相关㊂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产生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研究表明丹参可以拮抗LDL的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47-48]㊂袁晓亮等[49]研究发现自拟复合抗氧化剂(丹参㊁当归等)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㊁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而达到拮抗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㊂3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水肿,基本原则不外乎标本兼治㊁祛邪扶正,主要的方法有发汗㊁利尿㊁攻逐水饮等㊂在‘黄帝内经“中,对于水肿病的治疗首先采用 去菀陈莝 的方法,‘仁斋直指方㊃虚肿方论“也有类似的活血利水法,用于治疗瘀血水肿,这与张仲景的 血不利则为水 理论不谋而合㊂在实际临床中,瘀血与水饮往往相互影响,故治疗上活血与利水同用,对于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偏重㊂现代医家在临床工作中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孙兰军教授认为久病入络 ,临床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常重用虫类药物,以增强活血通络的作用,临床使用的经验方以活血化瘀㊁行气利水为法,具体组方:西洋参15g,桂枝9g,丹参20g,葶苈子20g,益母草15g,川芎20g,枳壳9g,水蛭15g,地龙12g[50]㊂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唐蜀华教授将心力衰竭的病机概括为 虚 瘀 水 虚 ,以阳虚为主,温阳药首推既可以温阳通脉,又兼有活血功效的桂枝(5~10g);阳虚不能温运则产生 寒瘀 ,活血化瘀药宜选用当归㊁红花㊁川芎㊁延胡索㊁姜黄等性味偏温的中药[51]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司庆琳在加味真武汤(制附子15g,白术15g,茯苓皮20g,茯苓20g,白芍9g,干姜9g,党参20g,丹参12g,当归9g,大腹皮15g,桂枝9g,葶苈子15g,三七粉3g,甘草6g)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中发现,加味真武汤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方中活血药物选用丹参㊁当归㊁三七粉[52]㊂4小结目前对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研究不明确,对症治疗㊁提高生活质量㊁延长生存期是目前治疗的主要原则㊂中医药在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血不利则为水 理论指导下的活血化瘀原则在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病症方面有可取之处,但由于中医的临床辨证㊁疗效评价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缺乏大规模循证医学的证据,导致中医的研究结果说服力不足㊂参考文献:[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9.[2]钱俊峰,姜红,葛均波.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5):700-703.[3]魏然.黄芪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1992,5(3):173-174.[4]陈鑫,王上,高玲,等.丹参多酚酸盐介导的心梗后大鼠心功能和心室重构的改善[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7):626-628.[5]林勉生.川芎的药理研究[J].河北中医,1990,8(5):3-4.[6]张艳丽.葛根素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3,10(4):234-235. [7]杨伟峰,李贻奎,杨斌.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纤维化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5):1792-1797.[8]马新英,杨明会,陈劲松.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22-124.[9]邵如宏,王殿军.活血补肾法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肌纤维化的影响观察[J].人民军医,2012,55(12):1214-1215.[10]任钧国,江丽娟,李军梅.益气活血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2,22(2):88. [11]KOITABASHI N,ARAI M,KOGURE S,et al.Increased connectivetissue growth factor relative t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determinant of myocardial fibrosis[J].Hypertension,2007,49(5):1120-1127.[12]OHNISHI H,OKA T,KUSACHI S,et al.Increased expression of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in the infarct zone experimentallyinduced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J].J Mol Cell Cardiol,1998,30(11):2411-2422.[13]CHEN M M,LAIN A,ABRAHAM J A,et al.CTGF expression isinduced by TGF-beta in cardiac fibroblasts and cardiac myo-cytes:a potential role in heart fibrosis[J].J Mol Cell Cardiol,2000,32(10):1805-1819.[14]FINCKENBERG P,INKINEN K,AHONEN J,et al.AngiotensinⅡinduces connective tissue factor gene expression via calcineurindependent pathways[J].Am J Pathol,2003,163(1):355-366. [15]束长城,魏万林.芪参益气滴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及CTGF表达的影响[J].军事医学,2012,36(9):678-686. [16]王静,吴时达,闫亚非,等.温阳法㊁滋阴法㊁活血法及复合法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构及MMP-9㊁TIMP-1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5,35(9):1140-1142.[17]张明雪,曹洪欣,常艳鹏,等.温阳活血中药复方对冠心病(心)阳虚血瘀证大鼠vWF浓度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4):48-52.[18]陈章强,洪浪,王洪,等.川芎嗪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078-1081.[19]李家明,赵永海,钟国琛,等.阿魏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药学学报,2011,46(3):305-310.[20]舒冰,周重建,马迎辉,等.中药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9):1043-1047.[21]姜宗文,赵丽娟,张海,等.水蛭肽注射液抗大鼠血栓形成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4):417-418.[22]秦晓娟,魏宗德.红花黄色素对心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9,24(3):263-265.[23]冯洁,王嗣岑.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2):2261-2263.[24]江劲波,杨静,邓常青.补阳还五汤及有效组分生物碱和苷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及血小板环核苷酸的影响[J].中南药学,2008,6(4):388-391.[25]徐凤芹,陈可冀,马晓昌,等.芎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16-18.[26]刘芳,李金,王新德.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4):304-306. [27]王阶,许军,衷敬柏,等.三七总苷对高黏血症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4):312-316.[28]王东生,陈方平,贺石林,等.大黄蜇虫丸抗血小板活化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8,23(9):818-821.[29]李艳丽.血府逐瘀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8,27(3):228-230.[30]程菲,刘晓凤,冯玉颜.丹参多酚酸盐对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热带医学杂志,2016,16(8):1012-1015. [31]XIE P,CUI L,SHAN Y,et al.Antithrombotic effect and mechanismof radix paeoniaerubra[J].Biomed Res Int,2017,2017(17):9475074.[32]陈岑.活血化瘀中药和食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15.[33]王秀.莪术二酮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2.[34]孙笑槐.银杏叶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11(4):111-116.[35]张荣新,连秀峰,连娜.中药钙拮抗剂治疗心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4):52-54.[36]孔月琼,姚震,云美玲,等.丹参粉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2,10(5):451-453.[37]詹合琴,李平法,杨锦南,等.三七皂苷Rg1对t-PA和PAI-1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7):106-109.[38]周海.蚓激酶的提取纯化㊁酶学性质及抗血栓效果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学院,2010.[39]施佳君.冠心宁片的扩血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8.[40]何晓玲,何刚,刘傲霜,等.活血化瘀通络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5):41-44.[41]徐丽君,黄光英.丹参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1):45-47.[42]赵娜,郭治昕,赵雪,等.丹参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2007,22(4):155-159.[43]叶卯祥.脑脉通胶囊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2):27.[44]杜文婷,明冠,刘萍,等.益气活血㊁通阳泄浊方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1):1322-1325.[45]陈红宾,江京俐.4种山楂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及其LD50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8):454-455.[46]林秋实,陈吉棣.山楂及山楂黄酮预防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研究[J].营养学报,2000,22(2):131-136.[47]杨卫东,朱鸿良,赵保路.丹参的氧自由基清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0(2):118-121.[48]张荣欣,张小澍.丹参抗LDL的脂质过氧化和脑缺血损伤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9,24(6):447-449.[49]袁晓亮,海春旭,梁欣,等.中药复合抗氧化剂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的降脂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3,7(24):3281-3283. [50]郑偕扣,孙兰军.孙兰军教授针对难治性心力衰竭从血瘀证论治的治疗观[J].四川中医,2012,30(2):2-4.[51]刘春玲.唐蜀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91-1292.[52]司庆琳.加味真武汤治疗心肾阳虚型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收稿日期:2019-03-12)(本文编辑郭怀印)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防治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张运娇,赵桂峰摘要: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相关信号通路防治心肌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通路,分别从中药单体及有效组分㊁中药复方㊁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4个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㊂提示中医药相关基础研究已展现出较优越的防治心肌纤维化的作用,以其多靶点的优势从不同角度调控TGF-β/Smads信号通路保护心脏㊂但是目前研究多处于动物或体外细胞实验阶段,虽然对中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契机,尚需进一步临床实验以证实其疗效及明确其分子机制㊂关键词:心肌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中医药;进展中图分类号:R542.2 R256.2文献标识码:A 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0.09.011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异常增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而过基金项目教育部 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No.IRT-16R54);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No.20130218)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380)通讯作者赵桂峰,E-mail:139****************引用信息张运娇,赵桂峰.基于TGF-β/Smads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防治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 (9):1395-1399.度沉积[1],伴心肌胶原,主要是Ⅰ型胶原(Col-Ⅰ)和Ⅲ型胶原(Col-Ⅲ)比例失调及排列紊乱的病理改变㊂心肌纤维化是心室重塑的病理基础,引起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继而导致或加重心力衰竭㊁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心源性猝死㊂研究发现,缺血缺氧㊁炎症㊁机械应力等因素刺激均可导致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主要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㊁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s信号通路㊁RhoA/ RhoA相关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㊁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㊁核转录因子-κB(NF-κB)炎。
·综述与进展·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王鹏军,苗 阳,王 健,刘玲玲 中图分类号:R541.6 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13)01-0067-02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1]。
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中医学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法。
本文从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常用方药、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学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心之气阳亏虚为本,以痰饮瘀血水停为标。
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心阳虚是心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血瘀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环节,痰饮水停是心力衰竭的最终病理产物[2]。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点的文献学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性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痰浊、水饮,以气虚、阳虚、血瘀、水停为主,气虚和血瘀出现频数最多;临床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神疲乏力、气喘、水肿、心悸;证型分布中最多的是气虚血瘀水停(隐形水停或显性水停)。
研究结果显示,气虚血瘀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贯穿疾病的始终,痰饮水停是伴随着疾病的发展而逐渐产生,随着病情发展先后表现为隐性水停与显性水停[3-5]。
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临床常见气短乏力等症状。
心脏负荷增大,体循环淤血,临床常见颈静脉怒张、肝脏淤血肿大、下肢水肿、尿少等;肺循环淤血,临床常见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如李用粹云:“有阳气内虚,心下空豁,状若惊悸”[6]。
气能行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7],故气虚则血行不畅,瘀血内停,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谓“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8]。
气、血、水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血行不畅,逐渐变生水饮之邪,所谓“血不利则为水”[9],“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10]。
病之初表现为隐性水停,如患者表现为小便不利等,随着病情发展则表现为显性水停,如肢体水肿,甚者胸腹积水等。
基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特点及中医证候特点,认为气虚血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提出益气活血、化瘀利水的治疗方法。
2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用方药 陈可冀院士以病证结合为指导,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1]。
益气方以保元汤为基础。
保元汤最早见于明代魏桂岩《博爱心鉴》,该方由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四味药组成[12]。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健脾益肺,肉桂温阳,甘草既可补虚,又可调和诸药,为治疗气虚阳微的基础方剂。
现代研究表明,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保元汤可以明显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减慢心率,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等,提高临床疗效[13-15]。
活血化瘀方以冠心Ⅱ号为基础。
该方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川芎、降香行气活血,丹参养血活血,诸药活血而不伤血,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药。
现代研究表明,冠心Ⅱ号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抗氧化和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缺血损伤;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心血管保护作用[16]。
利水方以苓桂术甘汤为基础。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水,为治疗水肿的基础方剂。
现代研究表明,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苓桂术甘汤能抑制血浆心钠素、AngⅡ、TNF-α、白细胞介素-1的过度激活,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逆转心室重构;显著提高心衰患者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7,18]。
苗阳等[19]对134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分析,杜俊贤[20]对33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研究,陈婵等[5]采用Shannon熵法对常用中药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的研究等表明,治疗心力衰竭益气药使用最多的为甘草、白术、党参、黄芪、太子参,活血药使用最多的为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利水药使用最多的为茯苓、猪苓、泽泻、益母草,与陈可冀治疗心衰常用药物大致相符。
3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显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不良反应,改善心室重塑,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
刘勤社等[21]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利水方药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症状,其改善心功能疗效与对照组相当,但其改善中医证候及心力衰竭症状均优于对照组。
刘韶屏[22]研究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补气活血利水方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症状,而且能够增强患者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增加心脏搏出量,减小左室收缩、舒张末容积。
陶泉等[23]的研究显示,应用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93.5%,2年内未复发率49%(西医常规治疗组为29%),而且减少或不用治疗心衰的有关西药,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
周贻等[24]研究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可以增加6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朱红俊等[25]的研究显示,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配合益气通阳利水方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苗阳·76·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1月第11卷第1期等[26]研究显示,益气活血中药合用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能够提高地高辛停减率达到50%,减少不良反应。
4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
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逆转心室重塑。
研究显示,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调控细胞因子水平等多种途径逆转心室重塑,从而治疗心力衰竭。
4.1 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在心室重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AngⅡ的激活。
研究显示[26],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Ⅱ、醛固酮水平,从而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
慢性心力衰竭时,随心脏压力增大而分泌增多的心房利钠多肽(ANP)和脑利钠多肽(BNP)以及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等都参与了心室重塑。
研究表明,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中药能够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P、BNP、ET-1及NO水平,从而逆转心室重塑[27,28]。
4.2 调控细胞因子 目前有学者认为心力衰竭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参与了心室重塑,慢性心力衰竭时炎症因子分泌增多。
研究显示[29],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能够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从而改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塑。
4.3 其他途径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还可通过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等途径,逆转心室重塑,从而治疗心力衰竭[29-31]。
5 结 语 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理论基础充分,临床疗效明确,然而目前缺少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作用机制尚未阐述明确。
因此,需要继续努力,完善循证证据,阐释作用机制,最终为提高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而服务。
参考文献:[1] 颜红兵,柯元南.美国成人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2] 苗阳,段文慧,吴梦玮,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治疗心力衰竭学术经验[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0,29(7):502-505.[3] 邹旭,潘光明,盛小刚,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7):903-908.[4] 黄平东,罗懿明,黄衍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2):685-686.[5] 陈婵,孟咏梅,张鹏,等.基于Shannon熵法的慢性心衰证候要素诊治规律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80-1083.[6] 李用粹.证治汇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331.[7]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M]//文渊阁四库全书.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6:744.[8] 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6;41;126.[9] 唐容川.血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1.[10] 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7.[11] 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12]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52.[13] 张家鹏,胡绍添.保元汤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射血分数的影响[J].中医杂志,1982,10:68-69.[14] 卢桂云,董艳,邢兰访,等.保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7):1004-1005.[15] 杨清华,邢俊娥,李瑜欣.加味保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Ⅱ、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71-272.[16] 邵峰,王倩,刘亚丽,等.冠心Ⅱ号药理、临床及药动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3):222-225.[17] 方海雁,黄金玲,桑方方,等.苓桂术甘汤对慢性心衰大鼠AngⅡ、ET-1、TNF-α和IL-1β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2):53-55.[18] 李小球,耿小茵,王沙燕,等.苓桂术甘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4):220-222.[19] 苗阳,赵文静,荆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406-409.[20] 杜俊贤.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21] 刘勤社,李静,韩丽英.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25例[J].陕西中医,2006,27(11):1313-1315.[22] 刘绍屏.补气温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2):85-86.[23] 陶泉,金朝霞.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123例[J].四川中医,2001,19(11):37.[24] 周贻,丁远英,谢雄伟.益气温阳利水法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2):70-71.[25] 朱红俊,龚少愚,魏慧渊,等.益气通阳利水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水平及生存率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10):888-889.[26] 苗阳,徐凤芹,汪晓芳,等.益气活血中药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1):668.[27] 杜立建,赵蓉,韩毅,等.温阳利水益气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后心室重塑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1,33(12):1780-1783.[28] 赵海滨,沈承玲,徐向青.健心汤对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网络和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1):17-20.[29] 黄平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干预心力衰竭心室重塑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30] 沈承玲,刘金民,赵海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改变的影响[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26-429.[31] 曹雪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机制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3):2618-2619.作者简介:王鹏军,男,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邮编:100091);苗阳(通讯作者),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邮编:100091);王健、刘玲玲,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