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三步曲
- 格式:ppt
- 大小:808.00 KB
- 文档页数:23
诗歌鉴赏三步分析法⼀、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和表达技巧第⼀、诗歌的形象: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第⼆、诗歌的语⾔1、语⾳上:⾳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风格和意义性:清新⾃然、明⽩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第三、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法1、情景交融、托物⾔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分析法1、形象分析法: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2、语⾔分析法:重点理解有感情⾊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典等。
如:苏轼的《⼘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间幽⼈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疏桐、幽⼈、孤鸿、寒枝感情语⾔:独、飘渺、恨、寂寞、冷象征语⾔:拣尽寒枝不肯栖意境:孤独、凄凉但⼜有坚定的信念。
3、表现⼿法分析法: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4、意境分析法: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活图景融为⼀体⽽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三、表述题解答技巧1、类别⽅⾯: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2、风格⽅⾯:豪放:恢宏阔远、博⼤新奇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沉郁:深沉蕴积直率:奔肆率直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含蓄:藏⽽不露清新:清秀奇丽风趣:幽默诙谐3、技巧⽅⾯:对⽐⽐较;映衬⽐较;虚拟写实;象征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卒章显志;⽩描勾勒、浓墨重彩。
诗歌鉴赏教学三部曲浙江桐乡一中王军在高一学年结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喜欢诗歌的仅占30%,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诗的竟有一半多。
而喜欢诗歌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也多半是小时候在父母的督促下背过几首短小的古诗,对于现代诗歌或篇幅较长的诗歌也常常“视而不见”,因喜欢诗而有过写诗尝试的同学则几乎没有。
学生对诗歌接触太少,初中教材与教学中诗歌往往被忽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为培养学生诗歌兴趣与鉴赏能力提供了契机。
新教材第三册有三个诗歌单元,共选诗歌三十多首。
集中学习鉴赏这些诗歌,对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因为学生兴趣与能力的缺乏,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诗歌(有的还是朦胧诗,有的是原本高三第二学期才学的),数量又那么多,学习中会有一定难度,引导不当,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抵拒的心理,加上应试的观念在师生的头脑中都有点根深蒂固,从高考“实惠”的角度看,有的同学认识上会产生偏差,缺乏诗歌诵读的热情。
鉴赏于上述情况,笔者在教学中,从学生基础、学习心理和诗歌鉴赏规律出发,适当重组诗歌教学内容,有步骤地进行诗情诗趣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小结于下,以就教于同仁。
一.亲密接触,初尝诗趣学生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不能忽略,其中有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诗歌,甚至对诗歌的认识存在误解。
而学生对诗歌产生误解的方面也许正是诗歌的特质所在,诗歌的文学价值所在。
这种现象的存在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因此在诗歌教学当中转变学生对诗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学生易接受的诗歌,作为激发学生学诗的突破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本册教材所选的诗歌篇目较多,古今中外,各种流派都涉及到了。
结合各类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一些浅显而优美的短诗作为诗歌教学的开始是比较合适的。
鉴于以上想法,我把《诗经三篇》作为诗歌教学的第一课,以此来改变观念,引起学诗的兴趣。
诗词鉴赏的三个阶段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1)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2)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第一篇:古诗词鉴赏三步曲古诗词鉴赏三步曲我从1977年开始撰写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文章,迄今已近30年。
虽说一开始便无专门的古典诗词鉴赏理论作指导,但我还是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对古典诗词的鉴赏之路。
我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概括地说,主要靠的是“三步曲”。
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
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
我在“读懂”这一步上,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
1.明字意明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要明了每个字的含义,达到字字落实的地步。
有时候,对一首古诗(词),哪怕是有一个字未理解,也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理解。
比如: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对诗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顷筐”弄不明白,就很难理解全诗。
“顷筐”,是一种簸箕形状的浅筐,对其形状不明了,尚不要紧,但若不知这乃是一种浅筐,就会影响对全诗的理解。
此诗写女子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怀念。
她采卷耳,连“顷筐”都采不满,由此可见她心不①在焉,也可见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如果,对“顷筐”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就很难体察诗中女子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怀念之情,也就不能说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
2.明典故明典故,就是对诗词中所用典故要弄明白。
有些诗词,不用典故,我们阅读的障碍相对来说要小些;而有些诗词,运用典故较多,而且运用得颇为巧妙,如果弄不清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就很难读懂,或者说,很难正确解读其内涵。
比如,读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用“三部曲法”解读诗词赏析题学习目标:在了解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用“三部曲法”具体操作解读古诗词赏析题。
重难点:掌握术语,用规范的方法答题。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环节:自学1、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2、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借景(物、事)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移情,以乐景衬哀情、意象罗列、倒装等三部曲法伤感、寂寞、孤独、恬淡、闲适、欢乐、激愤、思乡,惜时伤春、仕途不得、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3、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
4、进入角色试一试:教材示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才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问:颔联中哪两个字是诗眼,结合诗眼对全诗进行赏析。
点拨:“自”“空”。
用对偶的手法写(表达技巧)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翻译,文学描摹)从“自”“空”二字可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
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感情)第二环节:导学和训练运用“三部曲法”,掌握术语,注意规范答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古诗歌鉴赏三部曲(一)能读懂——意象积累(1)有句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古诗歌中却并不尽然,你看到有些诗句中所写的“事、物、景、人”不一定是“眼见为实”,这些“事、物、景、人”形成的意境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我们要读懂古诗歌,就需要对这些具有特殊情感蕴含的“事、物、景、人”进行些了解和积累。
一、“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极研尽态,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语言鉴赏“三部曲”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语),它是以语言为物质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
文学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上,文学的生命力决定于语言的生命力。
因此,语言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通过对语言的鉴赏,使学生领会内容、感受形象、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提高语言应用的能力,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那么,如何鉴赏语言呢?一般来说,语言的鉴赏有三个步骤:一、诵读——感受语言之美诵读是语言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优秀的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因素往往是语言的语气和语调,只有准确再现作者的语气、语调,“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学生才能“耳醉其音,心同其情”,进入文学的殿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根据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小说、剧本可以分角色朗读;诗歌、散文可以放声朗读或低声吟诵。
通过反复诵读,进而对作品的情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指导诵读的要领和技法,如要读出轻重音和节奏的缓急,要读出感情和韵味,并力争为学生作出示范。
诵读是语言学习乃至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之一,这一点已经被所有的语文教师认可,但是在我们现实的课堂上,诵读在大多数情况下却依旧只能以附属点缀的身份出现。
“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见书声琅琅”,这绝对是不正常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它的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
不诵读就感受不到什么叫倾情投入,什么叫余音绕梁,什么叫润物细无声,什么叫直抵灵魂深处;不诵读就发现不了化繁为简之后的语文是多么的丰姿绰约、美不胜收!我们热切期望琅琅的读书声能重现语文课堂,这样语文教学才实现了真正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