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 格式:pdf
- 大小:833.0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崛起,世界各国纷纷关注和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化。
一、经济实力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贫困发展到现在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持续增长,并在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科技进步和国产高科技产品的壮大。
中国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改善了许多原本存在的问题,如贫穷、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二、文化传播的持续推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在长达200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被抛弃和遗弃,导致许多中国青年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心。
随着中国的国力愈加强大,中国开始注重推广其文化,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
三、政治权力和影响力的提高中国的政治体制得到了显著变化,实行市场经济的同时,政治环境也在快速改善。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也逐步增强,中国在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全球经济、国际环境问题、国际卫生、反腐败等,并且许多国际组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所有这些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四、国防实力的提高中国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军队改革,加强了军队内部管理、武器装备的更新和改善等措施,形成了一支具备强大打击能力的现代化军队,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中国还大量投资于军事科技和研发领域,现有的各类武器装备的性能和水平也日益增强、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军事情报方面的能力。
可以说,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尊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局势。
未来,中国综合国力将继续不断提升,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世界稳定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3课笔记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 背景。
-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这是香港和澳门能够回归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这一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香港回归。
- 过程。
- 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会谈,邓小平明确表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
-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 意义。
- 对中国来说,香港回归洗刷了百年国耻,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对香港来说,香港回归后保持了繁荣稳定,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留,香港继续发挥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重要作用。
- 在国际上,香港回归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3. 澳门回归。
- 过程。
-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 意义。
- 澳门回归同样是中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统一进程。
- 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实现了稳定发展,其旅游业、博彩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二、“一国两制”的意义。
1. 对港澳地区。
- 保障了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等。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百元增加到现在的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大踏步赶超时代潮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全球来看仍然是较高增速。
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适应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就一定能实现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调研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如果从1978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历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7年的254元提高到2005年的10493元,增长40.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7年的73元提高到2005年的3255元,增长43.6倍。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末的8.6亿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141051亿元。
收入水平的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
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5年的5434元。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建国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57%以上,农村居民则高于60%;2005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为36.7%,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为45.5%。
2005年末,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4辆,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摩托车41辆、彩色电视机84台;每百户城镇居民移动电话拥有量达137部,每百户城镇居民接入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数达32.2台(部);农民每百户拥有电话机58.3部,移动电话50.2部。
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扩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
2005年,2.9%的城镇居民家庭居住单栋住宅,33.1%的家庭居住三、四居室,住宅的配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扩大到29.7平方米,其中55.9%的农户人均居住面积大于25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31.1%,居住在砖木结构住房中的农户占58.9%,90.6%的农户的住房拥有卫生设备。
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2005年农村贫困人口降低到2365万人。
提示: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怎样展示它的力量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除极少数国家、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地提出“中国威胁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外,世界上还有相当一些国家及其人民由于对中国了解不够,也担心日益崛起的中国不能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会对现存的国际关系体系和世界权力结构造成强烈冲击,影响到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如何评价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如何对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材料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
它的世界意义在于:(1)使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巨大变化。
(2)有力地冲击了旧殖民统治,为正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树立了榜样,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最终摧垮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3)粉碎了美国控制中国的图谋,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野心,打击了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4)突破雅尔塔体制规定的大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安排,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和平崛起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中国成为和平大国的庄严承诺。
世界的目光都在关注中国的崛起。
阐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对中国来说,可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前进阻力;对各有关方面来说,可消除不安心理,增强互信,有利于亚太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
中国正在和平发展与崛起。
这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走和平发展道路。
它的世界意义在于: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处于破产的边缘,国家贫困,人民生活贫苦,国内经济体系落后,产业水平低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经济开始快速增长,逐渐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
中国的GDP总量、人均GDP水平、进出口贸易额等经济指标逐年攀升,不断刷新着历史纪录。
在科技创新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赶超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诸多重大突破。
中国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都大幅提升,一批世界级科技企业崛起,中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地位日益巩固。
在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备受关注,中国的文学、艺术、电影、音乐等领域获得了世界认可。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媒、影视、文化创意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事务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担当国际责任,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多边主义,支持改革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杨兆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作为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一极,已崭露头角,中国的和平崛起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必须明白,当今的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相比,仍还落后,彻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是国人肩负的历史重任。
笔者以为,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使国人树立起民族复兴的观念,让这一观念始终萦绕着盼望复兴的中国人的心绪,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懈。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研究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少有研究,笔者不揣冒昧,试就此问题予以探讨。
一、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破坏,造成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从清末民初,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民族复兴观念就已开始酝酿并不断发展,这为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做了充分的准备。
据黄兴涛和王峰考证,孙中山先生等在清末时喊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至少是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开始。
【10】但随后情况如何,并未详细说明。
据笔者考证,随后,这一观念开始酝酿并不断发展。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民族复兴的观念已经呼之欲出了。
梁氏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11】(P538)老大中国”相当与中国的中衰,“少年中国”相当于民族的复兴。
这里梁氏把民族复兴的重任寄托在中国少年的身上。
1906年,孙中山先生致俄国民粹派《民意》报主编的函中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中国)的复兴,将是全人类的福音。
”【3】(P477)1917年2月,李大钊在《甲寅》日刊上发表的《新中华主义》提出,“吾族少年光华之理想、崇严之精神者,不再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要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教案繁华初级中学尹丽美【课程标准】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拥护党的领导。
2、能力目标:提高获取知识、分析材料、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及其表现。
【教材分析】“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是第三课的教学重点。
该项目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意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祖国认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搜集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变化(2)搜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2、教师准备整理学生搜集的材料,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工具】多媒体、导学稿。
【教学过程】课前展示课件:背景音乐,播放歌曲《好日子》教师:上课!教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本节课的教师寄语“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我参与,我努力,我成功!”以振奋精神!第一关快乐向前冲环节一:导入新课(3分钟)课件展示:课前延伸案的情况(展示并表扬优秀作业纸;展示对比作业纸等)(2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第二单元—国情篇的学习。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P34的序言,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展示课题)(1分钟)教师板书:感受共和国的巨变环节二:百姓生活大变迁(8分钟)教师:同学们,课前你听到的那首歌曲是什么?(学生答:《好日子》)这首歌映出了老百姓生活变迁、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心情。
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课件:畅所欲言教师:1、照片是生活的历史记录,请同学们观察课本34—35页的照片,谈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2、围绕衣、食、住、用、行几个方面说说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新变化。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略)教师也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和自己家庭生活状况的新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饮食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过去连做梦都不敢想的轿车也开始驶入寻常百姓家教师:我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文化生活呢?教师: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不光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影视歌舞、运动健身------居民的吃、穿、用、住、消费向优质、高档化迈进,花钱买健康、买知识、买时间、买时尚、买新鲜成为居民新的消费观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