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99 MB
- 文档页数:18
王冕《墨梅》优质教案公开课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七章“元明清文学”第二节“元代诗歌”,详细内容为解析王冕的《墨梅》。
通过对此诗的深入探讨,使学生了解元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王冕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墨梅》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赏析王冕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王冕的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墨梅》中意境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墨梅》的背景、意象、意境,体会王冕的品格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墨梅》朗读录音、诗歌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墨梅》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解析:(1)介绍王冕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等。
(3)讲解王冕的艺术手法,如托物言志、对比映衬等。
3. 例题讲解:以“洗砚池头树”和“淡墨痕”为例,分析王冕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意象,进行类似的赏析。
六、板书设计1. 《墨梅》2. 内容:作者:王冕背景:元代诗歌意象:洗砚池、树、花、墨痕等艺术手法:托物言志、对比映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墨梅》中的意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画面。
诗人以洗砚池为背景,将梅花与墨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在这里,洗砚池象征着诗人的文化底蕴,梅花则代表着诗人的高洁品质。
而“淡墨痕”三字,更是巧妙地点出了王冕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解析《墨梅》,使学生了解了元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升了诗歌鉴赏能力。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例: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1:题李世南画扇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短歌行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曹操的生平概况,识记“行”这一诗歌体裁的特点2、能以本诗为例,初步了解曹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风格3、初步明确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基本读懂本诗,初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为培养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做准备教学重点本单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个古代诗歌单元,本诗篇幅短小,又编排在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本诗教学自然就承担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任务引领学生首先要读懂“这一首”,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教学中兼顾诵读,力争让学生当堂背诵教学难点1、初步理解曹操这首代表作“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之特色2、曹操在历史上和在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极其复杂,教学中将避免在人物形象评价上的争议,而将学生的精力引导钻研文本,进而力争合理而多元地阐释文本中的艺术与人物教学方法]讲解、点拨、诵读、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要学生集体背出《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简述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把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但是,也有人说曹诗不好。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当天夜晚,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词就是今天学的《短歌行》。
二、初步感知1、一读诗歌:教师配乐诵读然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2、在检查学生对补充注释后,讨论“朝露”、“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乌鹊”四个意象的内涵(强调:“乌鹊”在文中解释为“乌鸦”,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视为吉祥鸟)教师强调:高中生读诗要学会“鉴赏”什么是“鉴赏”“鉴”是鉴别,说的是“好不好”的问题,要求我们读懂诗歌;“赏”是欣赏,说的是“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的问题,要求我们学会评价诗歌。
古代诗歌五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教案学情分析第1 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读准下面字音。
怆然(chuang)涕下(ti)2)读出韵味和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诗三首教案幼儿园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入杜甫的经典诗作,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幼儿在游戏和乐趣中探索杜甫的诗歌世界,从而提高幼儿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培养幼儿对杜甫诗歌的喜爱和兴趣;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听写能力;3.通过杜甫的诗歌,启发幼儿对自然、人生等主题的思考;4.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朗读及表演,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幼儿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喜好,引发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准备:1.杜甫的诗歌选集;2.PPT课件;3.幼儿绘画、手工制作材料;4.课堂展示板;5.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5分钟)1.引入课程主题,告诉幼儿们今天要学习杜甫的诗歌。
2.通过图片或简单的事例引发幼儿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学习诗歌(15分钟)1.教师向幼儿们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杰出的诗歌成就。
2.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理解能力,选择一首适合的杜甫诗歌进行朗读,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通过幼儿的参与,一起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提高幼儿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三、诗歌表演(20分钟)1.将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表演。
2.组织时间,让每个小组精心排练,设计适合诗歌意境的动作和表情。
3.安排每个小组上台表演,全班同学一起欣赏。
四、诗歌赏析及讨论(20分钟)1.教师向幼儿们展示杜甫的诗歌选集,让幼儿们观察诗歌的格式和字体风格。
2.精选几首杜甫的短诗,带领幼儿一起读诵,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感受。
3.鼓励幼儿们自由发表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五、手工创作(20分钟)1.让幼儿们自由发挥,用纸板、颜料等材料制作与杜甫诗歌相关的手工作品,例如翻译诗歌、描绘诗歌中的自然景色等。
2.鼓励幼儿们在手工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和创造力。
《古代诗歌四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第1 篇一、导入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解题: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
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简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
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客路,指旅途。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优质教案精选《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详细内容为《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描绘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表达归隐田园决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解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崇尚田园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和情感理解,以及对陶渊明归隐田园原因认识。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田园风光画,让学生描述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情感。
3. 讲解:分析诗中意象、修辞手法,讲解陶渊明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其意境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其他句子,进行意境分析和情感体会。
6. 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每组分享一首自己喜欢田园诗,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意境:田园风光、归隐田园4. 重点词汇:采菊、东篱、南山、悠然、归园田居5. 修辞手法:意象、对比、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意境和情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对田园生活看法。
2. 答案示例:在分析意境和情感基础上,表达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诗歌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