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 种子娃娃有办法 幼儿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种子娃娃有办法》教学背景本次教学内容为“种子娃娃有办法”,教学对象为大班学生,主要目标为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生长过程以及种子的功能,培养学生探索与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2.了解种子的功能。
3.认识种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掌握科学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
情感目标1.关注种子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喊口号:我们爱科学,科学是那么的神奇。
2.引入话题:“谁能告诉我种子是什么?”3.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二: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和形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种子的特征。
2.通过图片的展示,向学生介绍种子的三个主要部分:种皮、胚乳和胚芽,并带领学生探究种皮、胚乳和胚芽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通过视频的播放,向学生展示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芽和萌发过程。
步骤三:种子的功能1.以互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让学生找出种子的功能并思考日常生活中种子的用途。
2.带领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植植物或种种子,借此让学生深入了解到种子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
步骤四:小结1.整理所学内容,带领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
2.帮助学生回答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解决疑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生长过程。
2.了解种子的功能。
3.认识种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种子的认知,深入引导学生探讨种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2.增强学生对种子、自然和环保的意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反思本次授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和了解种子,并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和环保的关注。
大班科学说课教案《种子娃娃有办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
2.能力目标:能正确观察和描述种子的外部特征,并能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种子、放大镜、湿纸巾、透明杯、干净的棉花。
2.教材准备:《种子娃娃有办法》的课文、种子图片、种子观察手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有没有想过种子是怎么长成植物的呢?”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课文《种子娃娃有办法》(20分钟)利用幻灯片或者课件展示课文,以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听一遍。
然后,再进行分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种子发芽过程,并加深对种子外部特征的认知。
3. 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2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份种子观察手册,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写在手册上。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并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和大小等。
3.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颗种子,用湿纸巾擦拭每颗种子,观察种子有无外层皮。
4.提示学生用手感受种子的质地,比较不同种子之间的差异。
5.引导学生记录和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种子特征。
4. 种子的水分和营养吸收实验(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颗种子、一张透明杯和一些湿的棉花。
2.学生将湿棉花放入透明杯中,然后将一颗种子放到湿棉花上。
3.学生观察透明杯中的种子,在过程中仔细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4.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种子从湿棉花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结论。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种子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加深对植物种子的理解。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完成一份简单的反馈作业。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种子的结构、功能和生长过程,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起源:秋天來了,我帶領小朋友走進田野,去認識多彩的秋天。
他們看到了紅紅的小野棗,飄飛的蒲公英……自然會產生一些問題,“野棗為什麼會長在這裡?”“蒲公英要飛到哪裡去呢?”……由此我設計了《種子娃娃有辦法》這一活動,讓幼兒探究種子是如何進行傳播的。
依託:《好吃的種子》這課讓幼兒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種子,《風的作用》和《梨子小提琴》都簡單涉及到種子的傳播,基於以上活動,進行拓展和延伸,設計生成了《種子娃娃有辦法》這一活動。
內容:本活動主要以蒲公英,蒼耳,蓮子為例,讓幼兒具體感知種子是如何通過風,動物,水來傳播的,繼而激發幼兒探索其他傳播方式的興趣,最後以《蒲公英的種子》這首兒童詩結束,讓幼兒探索自然的同時提高語言能力,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幼兒基本情況分析】大班幼兒思維已經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了,能認識到事物之間簡單的邏輯關係,而且大部分幼兒能初步運用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也有少數幼兒交流和分享的意識淡薄。
《綱要》中明確指出科學知識是在幼兒的探究之後,在幼兒交流討論中形成的。
所以教師應通過提供交流的平臺,促進有效的互動,鼓勵幼兒交流發現。
本次活動以幼兒為主體,教師在活動中起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並且考慮幼兒對種子已有的經驗和潛在水準之間的距離,在本活動中我預設了以下活動目標1、使幼兒瞭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2、能與同伴共同探究,用適當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3﹑培養幼兒喜愛大自然的感情,產生繼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本活動的重點是在觀察操作的過程中瞭解種子不同的傳播方式,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難點是引導幼兒在提問質疑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極討論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教學準備】1.知識準備: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搜集關於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帶領幼兒到野外實地觀察體驗,收集種子,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
2.實物準備:蒲公英,蒼耳,蓮蓬、放大鏡,臉盆,水,這些實物可以讓幼兒形象直觀的瞭解探究的物件3.課件準備:自己提前製作【教學方法】幼兒是通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和討論交流來進行學習的,我為幼兒提供接近鄉土生活的活動材料,幼兒也更喜歡動手擺弄,這時候他們一定會躍躍欲試,期待著去操作去尋找種子的各種傳播途徑。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种子娃娃有办法》教学背景本次授课是一节大班科学课,主要内容为种子发芽的过程。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和奥秘。
教学准备器材准备:•盛土的小盆或塑料袋•稻草、草籽、花椰菜籽、黄瓜籽、豌豆籽等•洒水器、干净的水•炭棒、医用口罩、隔绝光线的黑布或黑卡纸•彩色粉笔或油画棒、白板和白板擦教师准备:•事先选好草籽、豌豆籽、花椰菜籽、黄瓜籽等不同种类的种子•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设计并准备好教学反思提问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指导学生观察和探讨:种子从哪里来?有什么作用?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种子发芽要在土里面?操作环节1.教师向学生展示带壳的豌豆种子,并请学生观察、比较,列出豌豆种子的特点。
2.授课说明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例如:土壤、水分、氧气和光线。
3.将草籽、黄瓜籽、花椰菜籽放在水里浸泡,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小盆中,并加上适量的土壤。
4.让学生分别在小盆中种上几颗豌豆籽。
5.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和比较小盆中不同种子的生长状态,并做出相应的推断和结论。
结束环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操作过程,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意见。
2.设计教学反思提问,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提问以下是教学反思提问的一些示例:•种子为什么要在土壤里面才发芽?•种子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发芽?•不同种类的种子发芽的速度是否相同?•种子发芽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并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和奥秘。
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学会了观察和比较不同种子的特点、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亲自体验和探究了种子发芽的过程。
本次授课的优点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设立问题、引导思考、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参与。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深入地探究和思考。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娃娃有办法》1200字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2.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种子生长的必备条件。
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2. 种子生长的必备条件3. 种子生长的实验操作三、教学重难点: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2. 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种子生长的必备条件。
四、教学具体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个种子,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猜测这是什么,这样可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等孩子们都猜出来这是一个种子后,教师告诉他们这个种子可以长成植物。
那么,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小小的种子怎么长成大树啊?2. 展开新课(20分钟)(1)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种子的结构,并阐述种子的生长过程。
包括:种皮、种脐、胚根、胚轴、子叶和营养物质等。
(2)教师引导孩子思考,能不能让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生长?孩子们可能会说:“当然可以!”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来验证孩子们的假设。
3. 实验环节(45分钟)实验1:没有光照的情况下,种子会生长吗?(1)材料:干燥的黄豆、水、纸巾(2)步骤:①将黄豆泡在水里,泡2个小时左右,黄豆会慢慢膨胀;②取出黄豆,在纸巾上铺上黄豆,将黄豆包好;③放到一个没有光照的地方,观察几天,看看黄豆有没有发芽。
实验2:没有水的情况下,种子会生长吗?(1)材料:干燥的小麦、两张纸巾、水杯(2)步骤:①将小麦放在一张纸巾上,再将另外一张纸巾盖在上面;②没有加水的情况下,让小麦放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察几天,看看小麦有没有发芽。
实验3:没有土的情况下,种子会生长吗?(1)材料:豆芽、纸巾、水(2)步骤:①将豆芽放在一张纸巾上,再将纸巾从中间分成两半;②用水把纸巾打湿,尽量保持足够的湿度;③观察一下它们能否生长。
4. 结束环节(10分钟)(1)教师总结,提问孩子为什么种子需要光照、水和土?它们对种子的生长有什么影响?(2)教师鼓励孩子总结实验结果,让他们得出结论——种子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生长。
一、教案名称: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教学设计:种子娃娃有办法二、课时安排:1课时(2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特点。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及特点。
难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五、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如苹果、花生、黄豆等)、种子传播方式图片、种子生长过程视频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光线充足。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各种植物的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激发幼儿的兴趣。
2. 种子传播方式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如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等。
3. 观察与操作:教师分发种子,让幼儿亲自观察种子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并尝试用手中的种子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拼图、排序等。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种子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七、作业设计: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中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分享。
八、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操作能力和分享情况,以及对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十、教学拓展: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亲自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六、教学内容:认识种子生长需要的条件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种子生长需要的水、阳光、土壤等基本条件。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和描述种子生长过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关心和热爱。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知道种子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种子娃娃有办法》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种子生长的基本情况;2.了解种子生长的必要条件;3.了解“发芽”这一生长过程;4.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材料1.种子;2.水;3.茶巾;4.透明玻璃花盆一个;5.珊瑚沙(或河沙);6.植物样本:豌豆;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探究教师通过歌曲、图片、简单的语言等方式,引出话题“种子的生长”,并向孩子们提出相关问题,比如:“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吗?它都需要些什么生长呢?”然后,教师给孩子们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孩子们感受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促进孩子们对种子的好奇心。
3.2 小组讨论教师按照小组,将孩子们分成若干组,每组5-6个孩子。
然后,教师将种子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观察种子,讨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讨论时间大约5-7分钟。
3.3 发芽实验3.3.1 实验步骤1.备一片茶巾,将其叠成四层平铺在盘底上;2.将珊瑚沙填土于盘底;3.将洗涤干净并且保持原来水分的豌豆种子排列于沙面;4.再将珊瑚沙平铺于种子上,厚薄适中;5.每天用喷雾器向种子喷洒少许水份,保证其湿润度;6.等待豌豆种子在珊瑚沙中发芽。
3.3.2 实验结果教师带领孩子们欣赏发芽的豌豆种子,引导孩子们发现发芽的过程以及发芽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3.4 整合与提高1.教师让孩子们总结出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并与孩子们共同拓展孩子们的知识。
2.教师将豌豆样本拿给孩子们认识,带领孩子们了解豌豆的生长类型和特性。
3.制作一份手工日记,将豌豆种子的发芽过程记录下来。
4.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了解了种子的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必要条件,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这节课也提高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为后续的科学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种子娃娃有办法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本次教学针对大班儿童,开设科学教学课程,以小组合作和探究方式开展。
围绕种子娃娃主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验,让小朋友们学会如何观察,探索和发现科学现象和规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主要希望大班儿童能够:1.了解种子生长的基本过程和原理;2.学会如何发现和探究科学现象和规律;3.发展小组合作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重点是关于种子的生长过程与原理。
内容涉及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茎的生长等方面。
2.2 教学步骤本次教学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2.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讲解种子的由来和作用,引出本次将要学习的种子娃娃的故事和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2.2 知识讲解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对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根的生长、茎的生长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且播放适当生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2.2.3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将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课后探究课题。
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2.2.4 分享讨论引导小组将探究到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小组,互相讨论和分析,寻找差异和相似点,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2.2.5 总结回顾通过讨论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对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总结,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次探究。
3. 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1.引导问题需要更具针对性:本次教学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并不理解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活动,这时候老师发现问题后就应该引导学生们更加具体的问题,有针对性得去进行探究,让学生更快掌握重点知识。
2.组织形式需要更灵活:当前的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有些时候需要更灵活地进行组织,例如可以采用集体探究,随机组合或者轮流发言等不同的组织形式。
大班科学说课教案《种子娃娃有办法》【科目】:科学【年级】:大班【教学内容】:《种子娃娃有办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种子的外观特征。
2. 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3. 学生能够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1. 大班教室。
2. 种子模型或实际种子。
3. 图书《种子娃娃》。
4. 大白纸、彩色纸、颜料、画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或故事来引入新课《种子娃娃有办法》。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它是怎样长大的?”3. 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动手的欲望。
Step 2:观察种子(10分钟)1. 将种子模型或实际种子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请学生仔细观察种子的外观特征。
2. 学生可以用手或放大镜观察种子的不同部位,探索种子的形状、颜色等。
3. 提醒学生要认真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以便后续讨论和总结。
Step 3:学习《种子娃娃》(15分钟)1.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图书《种子娃娃》。
2. 学生自由阅读,老师可以适时提问促进学生的理解。
3.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图片进行绘画,展示出来分享。
Step 4: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15分钟)1. 要求学生将种子泡在温水中一定时间,观察种子的变化。
2.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观察,并用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种子的变化。
3.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比较观察结果,讨论并总结种子的生长过程。
Step 5:合作完成绘画作品(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将种子的生长过程绘制在大白纸上,可以用颜料和画笔进行创作。
2. 鼓励学生在绘画作品中展示自己对种子的理解和想象。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与合作,可以共同创作一幅作品。
Step 6:集体讨论和展示(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大班《种子娃娃有办法》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种子的生长过程,理解植物的生命力;•学生能够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并理解它们的不同生长方式;•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植物栽种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种植、观察、记录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关注环境、爱护生命、团结合作等。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爱好及兴趣,让学生学会种植花草蔬菜等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种植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技巧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种植,让他们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拿出一些不同种类的植物,让学生看看它们长得一样还是不一样,有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介绍一下植物的种类和植物的生命力。
2.探究活动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如何用种子种出一盆花或者一袋蔬菜。
让学生亲自实践种植,每个学生都要亲自动手,让他们掌握种子的种植技巧。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种子的生长过程,如种子萌芽、吸水、长出根、长出芽等。
3.讲解过程利用多媒体设备或者黑板,让学生了解果蔬类作物生长的环境需求,如何掌握它们的基本环境。
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笔记,把重点写下来,以便后期复习。
4.巩固活动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老生常谈,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游戏对决。
例如,当你的花园里面没有鸟,你会怎么做?当你种了几颗不同的植物,但是它们长得有点奇怪,是不是因为在生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的,也可以让众人互相学习。
5.作业布置布置任务:每个学生会收到一个花盆,他们需要在家里种植一颗植物,把整个过程拍下来,并记录下生长的情况。
要求学生用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等记录下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情感态度,使学生对大自然形成更深刻的认知和思考。
大班科学种子娃娃有办法
大班科学《种子娃娃有办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起源:秋天来了,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
他们看到了红红的小野枣,飘飞的蒲公英……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野枣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娃娃有办法》
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依托:《好吃的种子》这课让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风的作用》和《梨子小提琴》都简单涉及到种子的传播,基于以上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设计生成了《种子娃娃有办法》这一活动。
内容:本活动主要以蒲公英,苍耳,莲子为例,让幼儿具体感知种子是如何通过风,动物,水来传播的,继而激发幼儿探索其他传播方式的兴趣,最后以《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结束,让幼儿探索自然的同时提高语言
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幼儿基本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而且大部分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也有少数幼儿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淡薄。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
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
【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并且考虑幼儿对种子已有的经验和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在本活动中我预设了以下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本活动的重点是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教学准备】
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
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
【教学方法】
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我为幼儿提供接近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幼儿也更喜欢动手摆弄,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
三个平行的小实验也将不断扩展幼儿对种子传播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幼儿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进一步帮幼儿梳理思路,提升经验。
【活动过程】
1.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儿歌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
教师引导,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
”
2. 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①外形:仔细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几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什么颜色的?捏一捏,什么感觉?吹一吹这粒种子,想一想为什么它可以随风飘扬?师生一起交流总结出,种子长着白色的羽翼,这是它飞翔的工具。
③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
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
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
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3 .苍耳的传播方式
①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
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发现“有好多刺”。
②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的刺。
放大镜下,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刺能做关键性性的描述——有个弯弯的钩。
在看清楚小钩钩后,让幼儿快快动手,“把苍耳放到你的衣服上吧,别让它掉下来呀。
”接下来问问幼儿“它们为什么能够牢牢得黏在你们的衣服上呀?”从而总结出: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
③苍耳的传播: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4 .莲子的传播方式
①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
由小朋友动手进行操作和观察,将莲蓬放到水盆里,看看它是怎样的?用你的小手指把它按到水里,当你的手指再次离开的时候,它还在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能漂浮在水中。
②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
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
最后启发幼儿思考:还有哪些植物生长在水中或水边,种子靠水传播。
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5. 经验升华
《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易懂,语
言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途径的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活动延伸】
一个好的活动绝不是孤立的,他必然指向和服务其他的活动。
我会继续做好后续工作。
我会将更丰富的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与环境中,让幼儿继续尝试探索种子的其他传播方式,生成更多的相关种子的其他活动,来满足幼儿探究大自然的强烈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