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始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53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4课时)一、学习提示本章介绍了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的情况。
分5节,用4节介绍建安文学,1节介绍正始诗歌。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主要介绍了他们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也指出了他们对建安文学的倡导和贡献。
第二节:曹植。
着重介绍了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和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肯定了曹植在后世诗坛上的地位。
第三节:王桀、刘桢及蔡琰。
分别介绍了3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并连带介绍了建安七子中的其他诗人,如陈琳、阮瑀、徐干等人。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从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等4个方面论述了“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重点介绍了阮籍82首《咏怀诗》,指出其与建安风骨是一脉相承的。
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
要求能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认识“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和“正始之音”隐晦风格。
要求掌握“三曹”诗歌的主要成就和各自的特点,掌握“七子”中代表的王粲、刘桢、蔡琰等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点,阮籍《咏怀诗》的成就和影响。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对曹植生平及诗歌的了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充分认识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析篇目和导读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独坐空堂上、驾言发魏都)、《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神龟虽寿)、《赠白马王彪》、《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荆蛮非我乡)、《野田黄雀行》、《杂诗》(仆夫早严驾)《送应氏》、《名都篇》二、重点和难点1、曹丕及七言诗。
2、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
3、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4、阮籍《咏怀》82首。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建安文学二、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曹操的家庭出身是微贱的,他的父亲曹嵩是汉桓帝时宦官曹腾的养子,《三国志·魏武帝纪》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可知其先世社会地位不高,为当时的清流所鄙视。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重点是“三曹”和阮籍、嵇康的作品。
教学时要注意将文学史知识和具体作品结合起来;要将本时期文学与前代(汉代)和后代(唐代)文学结合起来比照着来学习;还要了解清楚作家的生平、性格,以做到“知人论世”;本时期历史比较复杂,要弄清楚文学发展的线索;对一些名家名作,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见教材47页注释1)2、曹操的生平。
(见教材47页注释2)3、曹操的诗歌创作。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作品讲读】●《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
正始文学知识点总结一、正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1. 产生背景正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正始文学源自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特别是儒家思想对其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汉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风云变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这些都为正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2. 主要作家及作品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以葛洪的《西京杂记》、王符的《西京杂记》、刘义庆的《太平广记》、许慎的《说文解字》等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形式特点正始文学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叙述性强、大量使用典故、寓言、警句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此外,正始文学还具有语言简练、讽刺犀利、鲜明的寓意等特点,这使得这一文学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正始文学的主题和内容1. 主题正始文学的主题主要围绕着对社会风俗、道德伦理和政治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关注社会民风、风俗习惯、政治风气、人生理想等问题。
这些主题在正始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使得正始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2. 内容正始文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各种寓言故事、诗词歌赋等。
这些内容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伦理、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和观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三、正始文学的意义和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正始文学以其独特的主题和形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手法,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2. 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正始文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化,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始文学的独特价值在今天依然不可忽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仍然持续着。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摘要:一、正始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二、正始文学的特点1.避开现实,具有浓厚哲理色彩2.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三、正始文学的背景1.玄学盛行2.政治现实的恐怖与虚伪3.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正文: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涵盖了从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到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这一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始文学的定义和范围较为明确,一般认为它是指魏厉公曹芳的年号正始(240-249年)期间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包括正始之后直到西晋立国(265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避开现实、充满哲理色彩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核心特点在于其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严峻,文人们不敢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选择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他们将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使得正始文学具有了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文学的创作背景较为特殊,当时玄学开始盛行,这种学说包含了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使文人们具有了清醒的理性态度。
然而,与此同时,政治现实却极其恐怖和虚伪。
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愈发尖锐和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始文学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文人们通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悲哀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使得正始文学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期,其作品充满哲理色彩,深刻反映了当时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