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导学案2-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考点规范练1物质的组成、分类和转化一、选择题1.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大家出行务必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的原料聚丙烯纤维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B.医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约为75%C.居家环境消毒时,不可将“84”消毒液、洁厕灵混合使用D.人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直径>5 μm的含水颗粒)属于气溶胶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NaHCO3(s)Na2CO3(s)NaOH(aq)B.Al(s)NaAlO2(aq)Al(OH)3(s)C.AgNO3(aq)[Ag(NH3)2]+(aq)Ag(s)D.Fe2O3(s)Fe(s)FeCl3(aq)3.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瓷器属硅酸盐产品,“china”一词又指“瓷器”,这反映了在世界人眼中,中国作为“瓷器故乡”的形象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C.丝绸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D.制作“嫦娥”太空飞行器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4.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C.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D.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5.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或应用都与化学知识有关。
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B.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是因为烟尘微粒带电荷C.泡沫灭火器中将Al2(SO4)3与NaHCO3两溶液混合后,喷出大量泡沫,起到灭火作用D.清晨,在森林中人们经常能看到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B.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C.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D.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7.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无机化工流程专题复习〖复习目标〗要求同学能依据流程图分析原理,紧扣信息,抓住关键。
〖学问清单〗题型一物质制备类化工流程题1.明确制备类化工生产流程的特点一个完整的物质制备化工生产流程一般具有下列特点原料―→对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化学反应―→产品的提纯分别―→目标产物2.生疏常用的操作方法及其作用(1)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作用:①研磨——减小固体的颗粒度,增大固体与液体或气体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
③酸浸——与酸接触反应或溶解,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
④灼烧——除去可燃性杂质或使原料初步转化,如从海带中提取碘时的灼烧就是为了除去可燃性杂质。
⑤煅烧——转变结构,使一些物质能溶解。
并使一些杂质在高温下氧化、分解,如煅烧高岭土。
(2)常用的把握反应条件的方法:①调整溶液的pH。
常用于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调整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a.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b.不引入新杂质。
例如:若要除去Cu2+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整溶液的pH,不行加入NaOH 溶液、氨水等。
②把握温度。
依据需要升温或降温,转变反应速率或使平衡向需要的方向移动。
③趁热过滤。
防止某物质降温时会析出。
④冰水洗涤。
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削减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3.识别流程图化工流程中箭头指出的是投料(反应物),箭头指向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返回的箭头一般是被“循环利用”的物质。
题型二提纯类化工流程题1.物质分别提纯的原则(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不削减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别:被提纯物与杂质易于分别。
(4)易复原:被提纯的物质易恢复原来的组成、状态。
2.明确常用的提纯方法(1)水溶法:除去可溶性杂质。
(2)酸溶法:除去碱性杂质。
(3)碱溶法:除去酸性杂质。
酚类【复习目标】1.了解酚类物质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
2.能够举例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
【知识建构】1.组成与结构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结构特点:羟基与直接相连。
2.物理性质颜色状态:,露置在空气中会因而显粉红色溶解性:常温下在水中,高于65℃时;毒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皮肤上不慎沾有苯酚应用清洗。
3.化学性质⑴羟基中氢原子的反应①酸性:电离方程式为:。
俗称,但酸性很弱,不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6H5ONa溶液显碱性,其原理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
②与活泼金属反应: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与碱的反应:苯酚的浑浊液中加入NaOH溶液,现象为:,若再通入CO2气体,现象为:。
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思考感悟: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为何生成NaHCO3而不是Na2CO3,与通入CO2量的多少有关吗?⑵苯环上氢原子的取代反应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常用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
⑶显色反应苯酚跟FeCl3溶液作用显。
利用这反应可检验苯酚存在,这是酚类物质特征反应。
2例题1.天然维生素D (结构如图)存在于槐树花蕾中,这是一种营养增补剂。
关于维生素D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以和溴水反应B .要用有机溶剂萃取C .分子中有三个苯环D .1mol 维生素D 可以和4molNaOH 反应互动探究:1mol 该有机物与足量H 2、浓溴水反应,最多消耗H 2、Br 2各多少摩尔?例题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处理的流程图如下:(1)上述流程里,设备Ⅰ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_操作(填写操作名称)。
实验室里这一步骤操作可用___________进行(填写仪器名称)。
(2)由设备Ⅱ进入设备Ⅲ的物质A 是___________,由设备Ⅲ进入设备Ⅳ的物质B 是___________。
(3)在设备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醛【复习目标】了解醛的组成、结构特点和性质,认识不同类型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能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简单有机化合物。
【知识建构】1.分子结构⑴乙醛的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⑵甲醛的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分子结构中相当于含个—CHO,四个原子。
⑶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结构通式为。
2.物理性质甲醛俗名,室温下是一种无色、有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具有能力,常用来浸制生活标本。
3.化学性质(以乙醛为例)⑴还原反应(加氢)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氧化反应①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银氨溶液的配制:。
③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缩聚反应甲醛与苯酚生成酚醛树脂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考感悟:乙醛能否使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褪色?。
【典型例析】已知一个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两个羟基时,易发生如下转化:⑴E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③的反应类型是,C跟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其燃烧产物中n(CO2)︰n(H2O)=2︰l。
F是电脑芯片中的高分子光阻剂的主要原料,F的特点是:①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②能发生加聚反应;③苯环上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两种。
F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化合物G是F的同分异构体,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G可能有种结构,写出其中任意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仿真练习】1、有以下一系列反应,终产物为草酸。
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大79,请推测:⑴写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B是 D是__ ___ E是___ ___F是⑵写出B→C的反应方程式E→F的反应方程式牙膏、洗涤剂、糖果以及调味品中。
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2(1)推测B侧链上可能发生反应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平衡【复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
3.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4.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建构】一、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在可逆反应中使用。
2.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建立过程:(3)特征: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旧平衡向新平衡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3.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2(2)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之一,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典型例析】1.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 +D(g),下列能表示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2v(B)正=v(D)逆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C.气体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对于反应N2O4(g) 2(g) ΔH>0,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3.对于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1)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________。
化学平衡【复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理解化学平衡的含义。
3.理解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4.认识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建构】一、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在可逆反应中使用。
2.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建立过程:(3)特征:二、化学平衡的移动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以后,若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发生了变化,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旧平衡向新平衡的变化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过程3.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v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1)若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对平衡的影响如下:(2)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之一,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典型例析】1.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A(s)+2B(g) +D(g),下列能表示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2v(B)正=v(D)逆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C.气体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对于反应N2O4(g) 2(g) ΔH>0,将1 mol 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3.对于可逆反应2SO2(g)+O2(g) 2SO3(g):(1)下列描述中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平衡的是________。
第4讲原子轨道杂化类型的判断复习目标1.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
2.掌握判断原子杂化轨道类型的方法知识构建一.杂化轨道理论(1)概念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原子内部____________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原子轨道的杂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组新的原子轨道,叫杂化原子轨道,简称杂化轨道。
特别提醒(1)杂化轨道形成的共价键更牢固。
(2)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与杂化后生成的杂化轨道数目一般相等。
(2)分类二.AB m型离子或分子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的判断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1)价层电子对在球面上彼此相距最远时,排斥力最小,体系的能量最低。
(2)孤电子对的排斥力较大。
指的是成键电子对的立体构型,不包括孤电子对。
①当中心原子无孤电子对时,两者的构型一致; ②当中心原子有孤电子对时,两者的构型不一致。
(2)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能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但不能解释分子的成键情况,杂化轨道理论能解释分子的成键情况,但不能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
两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达到处理问题简便、迅速、全面的效果。
三.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①NH 3分子中,中心原子上的σ键电子对数为________,孤电子对数为________,价层电子对数为________,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杂化,VSEPR 构型为__________,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
②BF 3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杂化,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_______。
归纳总结 判断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的方法 (1)根据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构型判断①若杂化轨道在空间的分布为正四面体形或三角锥形,则分子的中心原子发生sp 3杂化。
②若杂化轨道在空间的分布呈平面三角形,则分子的中心原子发生sp 2杂化。
③若杂化轨道在空间的分布呈直线形,则分子的中心原子发生sp 杂化。
无机化工流程专题复习〖复习目标〗要求学生能依据流程图分析原理,紧扣信息,抓住关键。
〖知识清单〗题型一物质制备类化工流程题1.明确制备类化工生产流程的特点一个完整的物质制备化工生产流程一般具有下列特点原料―→对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化学反应―→产品的提纯分离―→目标产物2.熟悉常用的操作方法及其作用(1)对原料进行预处理的常用方法及其作用:①研磨——减小固体的颗粒度,增大固体与液体或气体间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水浸——与水接触反应或溶解。
③酸浸——与酸接触反应或溶解,使可溶性金属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
④灼烧——除去可燃性杂质或使原料初步转化,如从海带中提取碘时的灼烧就是为了除去可燃性杂质。
⑤煅烧——改变结构,使一些物质能溶解。
并使一些杂质在高温下氧化、分解,如煅烧高岭土。
(2)常用的控制反应条件的方法:①调节溶液的pH。
常用于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调节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两点:a.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b.不引入新杂质。
例如:若要除去Cu2+中混有的Fe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不可加入NaOH溶液、氨水等。
②控制温度。
根据需要升温或降温,改变反应速率或使平衡向需要的方向移动。
③趁热过滤。
防止某物质降温时会析出。
④冰水洗涤。
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3.识别流程图化工流程中箭头指出的是投料(反应物),箭头指向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返回的箭头一般是被“循环利用”的物质。
题型二 提纯类化工流程题1.物质分离提纯的原则(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易于分离。
(4)易复原:被提纯的物质易恢复原来的组成、状态。
2.明确常用的提纯方法(1)水溶法:除去可溶性杂质。
(2)酸溶法:除去碱性杂质。
(3)碱溶法:除去酸性杂质。
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第课时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主备人:李宗来2021/9/30【考纲领求】.认识铁及氧化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 认识 () 、 () 主要性质及制备。
【自主预学】一.铁的性质.物理性质、存在:铁拥有金属的通性,而且能被吸引。
铁在自然界主要以态存在,游离态的铁只存在于中。
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用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以下变化()铁与非金属单质反响( 现象 : 在氧气中点燃,火星四射、生成色晶体)( 现象 : 产生色烟)(现象 : 生成黑色固体)()铁与水、酸溶液反响()〔少量〕(稀) 〔足量〕(稀 )()铁与盐溶液反响.金属的钝化常温下、在浓、浓中使金属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二.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俗称色态铁的价态与盐酸反响的离子方程式三.铁的氢氧化物化学式()色态受热分解.与盐酸反响的离子方程式转变关系实验室制备【研究学习】阻拦了内部金属与酸连续反响。
(). 用足量的复原14g 铁的氧化物的混和物,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积淀克,那么这种混和物可能是,在这些混杂物中,各成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①、②、③、() 的制备原理和方法:用下面三种方法均可制得() 白色积淀。
+方法一用不含的溶液与不含的蒸馏水配制的溶液反响制备。
() 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溶液时还需要参加。
() 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常采用的方法。
() 生成 () 白色积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的溶液,插入溶液液面下,再挤出溶液,这样操作的原由是。
方法二在以以下图的装置中,用溶液、铁屑、稀等试剂制备。
() 在试管Ⅰ里参加的试剂是。
() 在试管Ⅱ里参加的试剂是。
() 为了制得 () 白色积淀,在试管Ⅰ和Ⅱ中参加试剂,翻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 这样生成的 () 积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原由是。
方法三利用电解实验能够制得贞洁的() 白色积淀,如右图所示,两电极的资料分别为石墨和铁。
复习2-1 物质组成、分类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C)
2.认识分类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B)
3.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A)
4.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A)
【课前诊断】
1、二氧化硫是引起酸雨的一种物质。二氧化硫属于
A.酸 B.酸性氧化物 C.碱 D.混合物
2、用生石灰中和法阻止海水酸化是人们的一种设想。生石灰属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3、体操运动员比赛时常在手掌上涂抹碳酸镁粉末以防滑。碳酸镁属于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4、垃圾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制品、旧轮胎、废纸等属于
A.单质 B.有机物 C.氧化物 D.无机物
5、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苏打——NaHCO3 B.胆矾——CuSO
4
C.酒精——C2H5OH D.石灰石——Ca(OH)2
6、当光束通过豆浆或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豆浆和
鸡蛋清水溶液是
A.溶液 B.胶体 C.悬浊液 D.乳浊液
7、用聚光手电筒照射下列分散系,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KOH溶液 B.Fe(OH)3胶体 C.盐酸 D.NaNO3溶液
【基础知识梳理】
1、常见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
金属
单质 非金属 氧化物
纯净物 酸
化合物 无机物 碱
物质 盐
氢化物
有机物
混合物
(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分
(3)根据形成化合物的化学键类型分 、 。
其它如:根据物质的导电性不同将物质分为 、 和 。
根据物质的状态不同可将物质分为 、 和 。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可将物质分为 、 、微溶和 。
2、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得到的混合物。被分
散的物质称为 ,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 。
(2)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微观特点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主要
特征
稳定性
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方法 ——— ———
(3)胶体
①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②胶体的性质
a、丁达尔现象: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从与入射光线传播方向的垂直方向可
以观察到 ,又叫 效应。
b、凝聚作用: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 形成 而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
(4)可溶性铝盐、铁盐净水原理反应方程式 ;
。
【典型例题】
【例1】下列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及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A、硝酸钠、NaNO3、盐 B、氧化铁、Fe2O3、氧化物
C、纯碱、Na2CO3、碱 D、酒精、CH3OH、有机物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
B、生石灰与水混合生成熟石灰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CuSO4·5H2O等结晶水合物属于混合物
【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物质中,均为纯净物的一组是
A、碘酒、干冰 B、石油、液氨 C、Na2CO3·10H2O、Na2CO3 D、石灰石、氨水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黄铜 B、液氯 C、氨水 D、氢氧化铁胶体
3、随着人们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研究的深入,物质的分类也更加多样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SO4、NaOH、NaNO3都是电解质 B、Na2O、Al2O3、Fe2O3都是碱性氧化物
C、磁铁矿、铝土矿、小苏打都是混合物 D、烧碱、纯碱、熟石灰都是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