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157.85 KB
- 文档页数:3
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六)茶黄素的提取制备技术(续)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袁新跃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
【年(卷),期】2009(031)007
【摘要】@@ 3.柱层析法rn无论是采用溶剂浸提法从红茶中提取茶黄素,还是通过体外氧化制备法制取茶黄素,所得的茶黄素纯度仍然不高,限制了茶黄素类相关产品的应用和开发.
【总页数】3页(P7-9)
【作者】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袁新跃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310008;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310008;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310008;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310008;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二)茶多酚的提取制备技术 [J], 尧渝;江和源;袁新跃
2.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三)茶氨酸的提取制备技术 [J], 袁新跃;江和源;张建勇
3.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四)茶皂素的提取制备技术 [J], 袁新跃;江和源;张建
勇
4.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九)茶叶咖啡碱提取制备技术 [J], 袁新跃;江和源;张建勇
5.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制备专题(六) 茶黄素的提取制备技术 [J], 张建勇;江和源;崔宏春;袁新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黄素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刘伟;周洁;龚正礼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13(034)011
【摘要】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茶叶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全面综述了国内外茶黄素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抗氧化、抗癌防癌、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心脑血管疾病、调节神经功能等,可为开发利用茶黄素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依据.
【总页数】6页(P386-391)
【作者】刘伟;周洁;龚正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
【相关文献】
1.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J], 王洪新;孙军涛;吕文平;马朝阳;夏文水
2.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J], 严佳丹; 冯思敏
3.提高中小叶种红茶茶黄素含量研究进展 [J], 宫连瑾;薄佳慧;杜哲儒;杨益欢;肖力争
4.红茶中茶黄素的保健功效及机理研究进展 [J], 彭云;李果;刘学艳;吕才有;熊昌云
5.植物外源多酚氧化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J], 李东;李洁媛;雷雨;童凯;姜斌;李亚兰;唐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黄素在代谢综合征中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晨;陈晓晶;刘琨毅;毕煜辰;徐紫芸;方崇业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24(45)10
【摘要】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是代谢系统疾病中一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生与发展过程涉及多种代谢因子和信号网络。
可食用的天然植物成分由于其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被广泛应用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茶黄素作为茶叶中天然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其食用价值。
综述近年来茶黄素在预防和缓解代谢综合征中应用的研究结果,并总结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茶黄素在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中更进一步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总页数】8页(P217-224)
【作者】张晨;陈晓晶;刘琨毅;毕煜辰;徐紫芸;方崇业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技术与食品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茶黄素试剂法测定茶浸提液中茶黄素的含量
2.姜黄素在炎症相关性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3.自噬在代谢综合征相关的心血管老化中的作用机制
4.金圣草黄素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5.大黄素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功能化研究进展一、概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茶多酚引起了广泛的研究。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因而成为药物和保健品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综述茶多酚提取技术及其在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茶多酚的来源和分布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分析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展望茶多酚在功能性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茶多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茶多酚的来源与重要性茶多酚(Pythagorean Tea Polyphenols,简称TTP)是茶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儿茶素(Catechins)、表儿茶素(Epicatechins)、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等多酚类成分。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多酚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茶叶中自然存在的,通过摘取茶叶叶片经过加工处理而得到;另一种是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通过转基因技术等手段生产。
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因品种、产地、生长环境等因素不同存在一定差异,通常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红茶和乌龙茶中含有较多的茶黄素和茶红素,白茶中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
抗氧化作用: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清除体内过量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并预防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
抗炎抗病毒作用:茶多酚能抑制炎症细胞的活性,减轻组织肿胀、红肿等症状,并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降压降脂作用:茶多酚具有降压、降血脂的作用,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抗肿瘤作用: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
抗菌作用:茶多酚具有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具有抑制作用,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用于制备抗生素替代品。
食品科技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进展龙 娇,王铭海,李 丹,孙 育,汪建超(西乡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陕西西乡 723500)摘 要:茶叶中主要活性成分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无毒无副作用的抗氧化剂,在食品、医药、日化、环保和畜牧业等行业应用广泛,满足了消费者对天然绿色产品的追求。
本文综述了茶多酚的传统提取工艺方法与新型提取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客观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茶多酚提取技术创新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应用;提取工艺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ea Polyphenols LONG Jiao, WANG Minghai, LI Dan, SUN Yu, WANG Jianchao(Food & Drug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f Xixiang County, Xixiang 723500, China)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the main active component in tea, is a natural non-toxic and non-side-effect antioxidant,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daily chem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imal husbandry and other industries, to meet the consumer’s pursuit of natural green products.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new extraction technology of tea polyphenols were brief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nnov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Keywords: tea polyphenol; application; extraction process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约占茶叶干重的15%~30%[1],因其氧化聚合而呈现淡黄至茶褐色,味微涩略带茶香,易溶于乙醇、甲醇、乙酸乙酯、丙酮和热水,不溶于苯及氯仿等有机溶剂,在pH值为2~7条件下稳定,强酸、强碱、高温、光照等条件下易氧化变质。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的初步研究茶皂素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茶皂素的分离纯化对于深入研究其生物活性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初步的实验研究,总结了关于茶皂素分离纯化的方法,以期为茶皂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茶皂素的提取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茶皂素,为了提取茶皂素,首先需要对茶叶进行初步的处理。
一般来说,茶叶经过粉碎、加热等步骤,将茶叶中的茶皂素释放出来。
然后采用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等进行提取,将茶叶中的茶皂素与其他成分分离。
提取操作一般会重复多次,以确保茶皂素的完全提取。
提取得到的混合物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和其他成分,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离。
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色谱层析或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分离柱和溶剂,将茶皂素与其他成分进行有效分离。
这一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以获得高纯度的茶皂素。
分离得到的茶皂素通常还会包含一定量的杂质,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纯化。
可以采用结晶、再结晶或凝胶电泳等方法,将茶皂素与杂质进行进一步的分离。
通过对纯化条件的优化,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茶皂素。
经过分离纯化的茶皂素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可以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鉴定可以确定茶皂素的纯度和结构,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初步探讨了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
通过对茶叶的提取、茶皂素的分离、茶皂素的纯化和茶皂素的鉴定等步骤的研究,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茶皂素。
这对于深入研究茶皂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以获得更好的分离纯化效果。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茶皂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0字】。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儿茶素是茶叶中的一类重要物质,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皮和细胞壁中。
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和聚合反应,儿茶素可以转化为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
聚酯型儿茶素是一种多聚合物,由儿茶素单体通过缩合反应而成。
儿茶素单体与儿茶醛或儿茶酸经过酯化反应,形成聚合度较低的聚酯型儿茶素。
随着反应的进行,聚合度逐渐增加,最终形成高聚合度的聚酯型儿茶素。
茶黄素是儿茶素经过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儿茶素分子中的儿茶醛和儿茶酸部分可能被氧化成为羟基、环氧基、酮基等,从而形成茶黄素。
茶黄素的数量和种类会受到氧化反应的条件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初步研究。
一般来说,当反应温度较高、反应时间较短时,转化成聚酯型儿茶素的速度较快。
而当反应温度较低、反应时间较长时,转化成茶黄素的速度较快。
此外,反应环境的酸碱度也会对转化速率产生影响。
实验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反应条件,例如不同的温度、反应时间和pH 值,来观察儿茶素转化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反应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确定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的数量和种类。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分析,对反应产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反应条件下产物的组成和数量,可以了解儿茶素转化的变化规律。
总之,儿茶素转化形成聚酯型儿茶素和茶黄素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初步了解转化规律,并为进一步研究儿茶素在茶叶中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提供基础数据。
茶黄素的功效与作用茶黄素是一类存在于茶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被广泛认为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和药理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茶黄素的功效与作用,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抗癌作用、降脂作用、抗菌作用等。
一、茶黄素的抗氧化作用茶黄素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茶黄素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这种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缓细胞老化过程,延缓机体的衰老速度。
二、茶黄素的抗炎作用茶黄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炎症是很多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茶黄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减轻炎症组织的损伤。
研究表明,茶黄素能够抑制一系列与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等,从而达到抗炎作用的效果。
三、茶黄素的抗癌作用茶黄素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
研究发现,茶黄素能够抑制各种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促使癌细胞凋亡。
此外,茶黄素还能够减少癌细胞的血供,阻断癌细胞的营养供应。
这种抗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四、茶黄素的降脂作用茶黄素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茶黄素能够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水平,从而改善血脂代谢。
这种降脂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五、茶黄素的抗菌作用茶黄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茶黄素能够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茶黄素的抗菌作用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和抑制细菌的酶活性等机制来实现的。
六、茶黄素的降糖作用茶黄素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研究发现,茶黄素能够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和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茶黄素还能够抑制糖解酶的活性,延缓糖类的消化和吸收,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综上所述,茶黄素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抗癌作用、降脂作用、抗菌作用和降糖作用等。
茶黄素提取专利技术综述李林洁;王士磊【摘要】茶黄素是茶叶中具备调血脂等多种保健功效的活性成分,其提取技术是制约着茶黄素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茶黄素提取的国内外专利文献进行检索、收集、统计及分析,本文从茶黄素的粗提及提纯两方面作了相关专利技术的详细分析.【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263-264)【关键词】茶黄素;提取;提纯;专利【作者】李林洁;王士磊【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天津300304;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天津300304【正文语种】中文1 前言专利技术综述是在整理、分析、比较、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某技术领域相关专利的基础上,必要时考虑非专利文献,以典型技术方案为支撑,描述该领域的主要技术路线、技术发展脉络和趋势等信息,并详细标引出处的研究报告。
本文以茶黄素提取为主要技术领域,重点研究了国内外相关专利申请。
茶黄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成的主要色素物质,这种物质不仅是红茶滋味和汤色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且具有多种药理功效,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产物[1]。
茶黄素具备包括调血脂、抗炎和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故在医药和日用化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对茶黄素的提取和分离研究的较为广泛和深入,其提取方法主要包括直接从红茶中提取,或模拟茶黄素的氧化机理,通过前体物质儿茶素经氧化提取茶黄素,此外还包括层析法、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法以及上述多种方法结合方式来进行提取。
2 茶黄素提取专利技术发展路线茶黄素提取的技术发展主要涉及粗提和提纯两大技术分支。
粗提主要包括直接提取法和模拟氧化制备法,而提纯主要包括纤维素层析法、硅胶层析法、凝胶层析法、高速逆流色谱法,下面就各技术分支进行分别阐述,总结梳理茶黄素提取专利技术发展脉络。
2.1 茶黄素粗提工艺发展2.1.1 直接提取法直接提取法包括Collier法及Ullah法等。
茶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茶,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茶叶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其内含的丰富物质也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健康益处。
其中,总黄酮作为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因此,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茶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对于评价茶叶品质、推动茶叶产业发展以及深入研究总黄酮的生物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茶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旨在找到一种更为准确、高效的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文章首先介绍了茶叶中总黄酮的种类与生物活性,随后综述了目前常用的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包括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光谱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型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如光谱法、电化学法等,旨在为茶叶中总黄酮含量的准确测定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文章总结了茶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茶叶样品:选取市场上常见的多种茶叶,如龙井、铁观音、普洱等,确保样品来源广泛且具有代表性。
2 化学试剂:黄酮标准品、乙醇、甲醇、氢氧化钠、亚硝酸钠、硝酸铝等均为分析纯,购自国内知名试剂供应商。
3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离心机、超声波清洗器等。
1 样品处理:将茶叶样品粉碎至细粉,取一定量(约5g)加入50mL甲醇,在超声波辅助下提取30分钟,提取温度保持在40℃。
提取完成后,将溶液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备用。
2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确称取黄酮标准品,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不同浓度,以浓度为横坐标,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黄酮标准曲线。
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取适量待测样品溶液,按照标准曲线的测定方法,测定其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总黄酮含量。
收稿日期:2007-02-15作者简介:唐 杰(1972-),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提纯。
茶黄素提纯的研究现状唐 杰,王秀峰,李 娟,杨葵华,王晓军(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综述了国内外茶黄素的一些提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基本流程,如Collier 法、U llah 法、柱层析法和高速逆流色谱法等。
简述了某些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
指出了提纯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合理利用影响茶黄素提纯的工艺可以提高茶黄素的品质和提纯量。
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是将现有的两种或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出更为实用的提纯方法。
关键词:茶黄素;提纯;进展中图分类号:S571.101,O6.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20(2007)04-0058-02 茶黄素是红茶的重要品质成分之一,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它是指红茶中溶于乙酸乙酯呈橙黄色的物质,由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氧化缩合而来。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黄素有助于健齿防龋,抑制血压升高和血小板凝集,抗脂质过氧化和DNA 损伤,预防衰老,增强免疫机能,抑制流感传染病毒、轮状病毒和肠病毒传染,抑制食物中毒细菌和肉毒芽孢杆菌的萌发和增殖,对多种病原真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此外茶黄素还用于化妆品、食品着色剂等[1,2]。
因而,茶黄素的提取和分离纯化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而开拓了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茶黄素提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 茶黄素的提纯方法自从Roberts E.A.H.发现茶黄素,特别是自从茶黄素的巨大经济效益被发现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提纯茶黄素方法的研究。
据C ollier [3]研究茶黄素的红外光谱表明,所有茶黄素的最大吸收峰都出现在380nm 和460nm 。
茶黄素的提纯物呈橙黄色针状结晶,熔点237~240℃,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难溶于乙醚,不溶于三氯甲烷和苯。
茶黄素溶液呈鲜明的橙黄色[4],水溶液呈弱酸性,p H约5.7。
颜色不受茶汤提取液的p H 影响,但在碱性溶液中有自动氧化的倾向,且随p H 的增加而加深。
大量的茶黄素提纯方法正是依据其特有的这些性质来设计和应用的。
20世纪50、60年代,Bradfiled Vuataz 等,Roberts 等曾用硅胶纤维层析和纸层析对红茶多酚物质进行分离纯化获得茶黄素没食子酸酯纯品。
1968年,Crisp in 等提出SephadexL H220柱层析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丙酮梯度淋洗分离红茶中茶黄素,可分离出3个峰,达到分离纯化效果。
但是Sephadex L H -20柱层析法成本高,分离时间长,并且多次使用时会造成不可逆吸附,分离效果变差。
2000年,江和源等[5]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茶黄素,茶黄素的4种主要成分均能得到有效分离。
茶黄素的分离提取方法,一般采用热水提取,乙酸乙酯转溶,然后用Sephadex L H -20柱层析分离,茶黄素异构体再辅以制备性纸色谱分离,分离物可再利用Sephadex L H -20柱层析分离纯化,或者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
提纯茶黄素前,常用C ollier 法[3]和U llah 法[6]等来得到茶黄素的粗提物。
C ollier 法的工艺为:将红茶用热水浸提后过滤、浓缩、冷冻干燥,再用甲醇的水溶液溶解,用三氯甲烷萃取;水相减压浓缩;用乙酸乙酯反复萃取,萃取液用MgSO 4脱水即可。
U llah 法[6]的工艺过程是指将红碎茶经沸水浸提,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用三氯甲烷萃取,再用NaH 2PO 4和乙酸乙酯混合萃取多次,乙酸乙酯层经减压浓缩干燥即可。
1.1 柱层析法及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法Crisp in D.J.[7]、Lea A.G.H.[8]和Bajai K.L.[9]等先后应用Sephadex L H -20柱层析分离红茶浸出物取得了茶黄素,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提纯效果。
该层析法[6]的工艺过程为:将粗提纯物加入柱中,用丙酮水溶液淋洗,得到具有淡黄色和淡黄橙色的两种洗脱液,合并同一色带的洗脱液,馏去丙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液用MgSO 4干燥后浓缩至干,即得到色素。
此外,还可以将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起来分离茶黄素[10]。
其工艺过程为:将茶黄素粗提物过Sephadex L H -20柱,用丙酮洗脱,分部收集,再减压馏去丙酮,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用MgSO 4干燥后减压蒸馏至干,得明亮鲜红色固体物,最后经p H 7硅胶色谱分离即可。
1.2 高速逆流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法[11~13]是指不用固态支撑体或载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能实现连续有效的分配功能的实用分离技术。
江和源等[11]指出,在利用高速逆流色谱法提纯茶黄素的过程中,溶剂系统的选择、流动相流速、进样量等均会对提纯茶黄素造成较大的影响,其中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是溶剂系统的选择。
不同的溶剂系统,具有不同的上、下相之比,并且粘度、极性、密度等性质的差异,均会对相同的成分产生不同的溶解、分配能力,形成分配系数的差异,对分离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江和源等外,Qizhen Du [12]和Degenhardt A [13]等人也・85・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出了茶黄素。
此法的工艺流程为[11],首先将固定相(上相)用泵以10ml/min的流速灌满色谱分离柱,然后将柱的首端与六通进样阀相接,开启速度控制器,使高速逆流色谱仪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转速达到800r/min 时开始以一定的流速泵入流动相(下相),并通过六通进样阀进样,待流动相开始流出色谱柱时,即可调节自动部分收集器收集,样品分离结束后,在380nm波长下测定各试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将不同的成分分别收集、浓缩、冷冻干燥。
1.3 高速逆流色谱与Sephadex L H-20结合法该法由李大祥[14]等在用HPLC定量茶色素中茶黄素类时所采用,其工艺流程是,首先选用正己烷、甲醇、乙酸乙酯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作为溶剂系统,取适量茶色素溶解,注入进样环,进行逆流色谱分离,等有色物质开始流出后,进行分部收集,至流出液在380nm下的吸光值在0108以下时停止收集,测定分部收集的溶液在380nm下的吸光值,以吸光值为纵坐标,洗脱体积为横坐标,绘制出色谱图。
根据色谱图的色谱峰,合并相应的收集液,在50℃下减压浓缩至粘稠状,95%乙醇转溶,70℃真空干燥至干得茶黄素的粗提物,将充分预胀的Sephadex L H-20凝胶装柱用45%丙酮洗脱,流速014ml/min,收集主峰,50~60℃下减压浓缩至粘稠状,95%乙醇转溶,70℃真空干燥至干,即可得到纯的茶黄素。
2 茶黄素提纯方法优劣比较上述用于茶黄素提纯的方法各有优劣,C ollier法和U llah法只能得到茶黄素的粗提物,要得到纯的茶黄素还得经过柱层析法、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法,或者高速逆流色谱法等。
另外,操作简单的方法常常得到较差的提纯效果,或者造成原材料的浪费。
经过比较可以发现,高速逆流色谱法是一种较为先进和高效的茶黄素提纯方法,但是在选择溶剂系统时要慎重,选择不当则达不到分离效果。
并且在使用该方法时,还应该与C ollier法和U llah法等结合起来,以利用此2种方法提出的粗提物。
而将高速逆流色谱法和Sephadex L H -20柱层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可以得到较多的茶黄素,其纯度也比一般的提纯方法要高,但该法的缺点是操作工艺过于复杂。
具体的比较如表1所示。
3 一些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在茶黄素的提纯过程中,有些处理工艺会对其提纯的量和提纯方法造成较大的影响。
比如袁弟顺等的研究表明[15],冰冻处理的工夫红茶茶茶黄素(TFS)含量增加2518%,萎凋叶的冰冻处理可以提高红茶的品质与水浸出物的泡出速率。
李立祥和萧伟祥[16]仔细研究了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后指出,放大实验较优化实验茶色素中茶黄素(TFs)含量更高;反应液中TFs萃取效率以第1次最高,其他各次效率依次降低。
对茶色素进行Tris2HCl(p H8~10)洗涤,其洗涤效率也以第1次最高,TFs含量随洗涤次数增多呈现递增趋势。
体外模拟氧化(包括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过去一直作为儿茶素氧化机理及红茶发酵理论研究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萧伟祥等[17]率先将其用来制取茶色素,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李大祥等[18]在此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茶多酚体外模拟表1 茶黄素的提纯方法比较提纯方法优点缺点产物Collier法工艺技术比较简单有机溶剂用量较多茶黄素粗提物U llah法简单,只需1次萃取,分离效果较好茶黄素粗提物柱层析法只需1次层析,提纯效果较好茶黄素凝胶柱和硅胶柱结合法提纯效果好操作较复杂,需要经过2次柱层析茶黄素高速逆流色谱法提纯效果好,可实现连续分离,样品回收率高溶剂系统不易选择茶黄素高速逆流色谱与Sephadex L H-20结合法提纯效果好,所得样品的纯度高、量大工艺比较复杂茶黄素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制取茶色素,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体外氧化制取茶色素与红茶中提取的茶色素进行比较,茶色素中TFs的含量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夏涛等人[19]研究了鲜叶破碎程度、萎凋及冷冻处理对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鲜叶破碎程度的增大,茶红素含量明显增加;适度萎凋可促进茶黄素的形成;冷冻处理明显提高水浸出物、茶黄素等含量从而改善了红茶品质。
4 结束语与展望茶黄素巨大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使得对其提纯的研究进行得非常深入。
茶黄素的粗提物价值较低,要提升其价值需要提高茶黄素的纯度。
与其他的茶黄素提纯方法相比,高速逆流色谱法有较大的优势,但同样有不足之处,因而笔者认为研究探索新的茶黄素提纯方法是研究的重点。
可以将上述的提纯方法加以改进,或者将其中的两种或多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同时,合理的利用一些可以对茶黄素提纯有影响的工艺,还能提高茶黄素的提纯量和提出物的品质。
参考文献:[1]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等.红茶中的茶黄素[J],中国茶叶,1998,20(3):18-20.[2]杜琪珍,江和源.茶色素的药理及其功效[J],中国茶叶,1997,19(5):42 431.[3]C ollier P D,M allow s R,K orver O,et al.Thetheaflavinsof black tea[J].Tetrahedon,1973,29:125-142.[4]Op ie,Clifford,Roberton.The role of(2)2EC andployphenol oxidase in the coup led oxidative breakdown of theaflavins[J].J Sci Food A gric,1993,63:4352438. [5]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高速逆流色谱在茶黄素分离上的应用[J].茶叶科学,2000,20(1):40-44.[6]严鸿德,汪东风,王泽农,等.茶叶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7]Crisp in D J.The separation of theaflavins on・95・sephadexL H220[J ].J Chromatogr ,1971,54:133-135.[8]Lea AG H.Theseparation oftheaflavins onsephadexL H220[J ].J Chromatogr ,1968,37:118.[9]Bajai K L.The effect of (2)2EC on oxidation of TF byPPOfrom tea leaves [J ].A gric Biol Chem ,1987,51(7):1767-1772.[10]WAN G Kun -bo ,L IU Zhong -hua ,HUAN G Jian -an.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Purifica 2tion of Theaflavins [J ].Journal of Hunan A griculturalU 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2,28(4):355-358.[11]江和源,程启坤,杜琪珍.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茶黄素[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4):30-35.[12]Qizhen Du ,Heyuan Jiang ,Y oich iro Ito.Separation of theaflavins of black tea :High -speed countercurrentch ro 2matography vs.sephadex L H -20gelcolumn chromato 2graphy[J ].Journal of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2001,24(15):2363-2369.[13]Degenhardt A ,Engelhardt U H ,W endt A S ,et al.Isola 2tion of black tea pigments using h igh -speed counter cur 2rent chromatography and studies on properties of black tea polymers[J ].Journal of A 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0,48(11):5200-5205.[14]李大祥,宛晓春,刘莉.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 定量[J ].茶叶科学,2004,24(2):124-128.[15]袁弟顺,林丽明,金心怡.冰冻对工夫红茶发酵及水浸出物泡出速率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5):437-439.[16]李立祥,萧伟祥.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工艺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2):99-104.[17]萧伟祥,钟瑾,萧慧.红茶色素形成机理和制取[J ].茶叶科学,1997,17(1):1O8.[18]李大祥.茶叶中儿茶素化学氧化的研究[M ].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0.[19]夏 涛,高丽萍.茶鲜叶处理方法对悬浮发酵红茶品质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1):101-104.收稿日期:2007-03-16作者简介:李玉艳(1979-),女,助研,研究方向:生殖健康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