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 下雨啦 1教案 鄂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科学上册《下雨啦》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
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鉴于以上,我先呈现一段下雨的情景视频,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接着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实验,促使他们投入到有关雨的形成科学探究之中。
最后通过实验探究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2、会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试管夹、烧杯、打火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多媒体播放:下雨的情景视频,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2、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欣赏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想知道什么?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根据你们知道的知识能回答这个问题?抽生说说(二)科学探究模拟雨的成因1、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看看我们能让我们的小天地里下雨吗?(1)、介绍实验材料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试管夹、烧杯(2)、课件介绍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项(3)、提出要求: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4)、教学生模拟下雨实验(分小组进行)师巡视指导(5)、交流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2、思考:(1)、玻璃片儿上的小水珠从哪儿来的?(2)、烧杯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片儿上了”?(3)、玻璃片上的小水珠又为什么掉下来了3、教师板书: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5课《下雨啦》教学设计教材简析:《下雨啦》是鄂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5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节课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明天的天气怎样其中的一课,本单元包括《今天的气温是多少》、《追寻风的足迹》、《是谁制造了风》、《云的观测》、《下雨啦》、《雨下得有多大》、《明天的天气怎样》等七课,涉及气温、风、云、雨等方面的观测和风、雨的成因等内容。
在学生以前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气温、风、云、雨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想到过用科学的方法来观测气温、风、云、雨,没有深层次地思考风、雨的成因等问题,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观测天气,并且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推演自然界的风、雨的成因。
《下雨啦》这节课研究的是雨的成因,教材编排方式是结合生活情景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做模拟实验,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推想自然界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学情分析:下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学生对下雨有着丰富的体验,让学生在已认知气温、风的形成、云的观测等基础之上研究学习雨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成因还不清楚,也是学生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为此,我从学生亲身经历和探究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教材中的实验图示创造性地引导学生模拟实验操作探究雨的成因。
联系雨的成因模拟实验,通过讨论、比较、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1)、让学生思考设计、展示交流、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2)、让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并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认识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4、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精品教案)《下雨啦》讲课稿《下雨啦》讲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讲课稿,讲课稿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
这么写讲课稿需要注意哪些咨询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下雨啦》讲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鸿飞双语学校的老师,谢谢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让我有机遇参加这次竞赛。
今天,我为大伙儿讲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改日的天气怎么样》单元的《下雨啦》。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册中的第三个单元,在学生已有日子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索“雨是怎么样形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缘故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处理依照本课的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增加两幅图片,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在总结自然界雨的形成时增加一具视频短片,使学生对自然界雨的形成更加形象、直观。
三、教学目标1、探索目标:引导学生回想日子中一些有味现象,提浮现象成因的假设;能挑选别同的办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个儿的假设是否正确。
2、知识目标:能用自个儿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看的适应,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秘。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1、能依照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2、懂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要紧是让学生经过实验后,举行观看、推想“雨是怎么样形成的”来达到要求。
五、教法学法在导入和交流实验结果时,我采纳谈话法来解决咨询题;在举行实验时运用说解法和演示法;在探索雨的形成时运用实验法、讨论法、观看法、尝试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索法等。
最终播放视频短片采纳了情景教学法。
这些教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观看和善于动脑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六、教学手段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下雨啦》课件PPT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下雨的定义;2.掌握下雨对大地的意义;3.理解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影响;4.观察和描述下雨时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下雨的定义和形成过程;2.下雨对大地的意义;3.下雨时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下雨的形成过程;2.掌握下雨对大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归纳法:由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下雨的定义和形成过程;3.演示法:用实际操作演示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影响;4.课堂讨论法:带领学生讨论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意义;5.问答法: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思考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利用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下雨”话题,利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下雨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步:新课讲解1.教师示范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下雨的定义和形成过程,以及下雨对大地的影响。
2.教师进一步说明下雨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意义,例如,下雨有助于植物和其他生物生长,维持物种的多样性等。
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下雨的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问答等方式,逐步掌握知识点。
例如:下雨的形成有哪些因素造成?下雨有哪些对大地的好处?第四步: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如何观察下雨时的现象,例如:下雨时地面变湿,雨水流淌;2.学生实践操作,观察下雨时的现象,并描述它们看到的具体的现象。
第五步: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下雨的定义、形成过程和对大地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下雨时的现象,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在学生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等方面,从而不断提升本节课教学质量。
《下雨啦》教学设计黄梅县新开镇中心小学王梦娜教学内容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下雨啦》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活动计划,并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模拟实验计划,并根据实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2、知道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教学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烧杯、玻璃片、试管夹、水等;相关视频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播放今年湖北大暴雨的视频,引出课题。
2、提出猜想:雨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二、制定探究计划1、提问: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2、提问: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3、讨论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三、模拟实验1、教师演示实验。
2、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交流实验现象。
5、小组讨论:实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6、集体交流讨论结果。
7、实验小结:水通过酒精灯加热然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片就形成小水珠,就变成小雨滴落下来了。
四、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1、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认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2、集体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3、比较:我们的结论与实验前的想法一致吗?4、观看有关雨的形成的视频资料。
5、师总述自然界中雨的形成。
五、总结拓展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板书设计:15 下雨啦遇冷水蒸气小水珠受蒸凝结落聚热发下集水雨。
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课设计下雨啦一、学生解析下雨是一种常有的天气现象。
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如何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因此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丈量很有作用。
二、教课理念及思路学生天生好奇、开朗好动,富于想象。
对四周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究,充满向往;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人间万物友善共生,互相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色就是采用小孩身旁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切近学生的的生活实质,学生就越感兴趣。
鉴于以上,我从活动下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课方式,让学生经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察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认识家乡的雨量,让学生认识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课目标和能力要求(1)能用简单的实验资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3)学会使用量雨器丈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课准备: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相关云的资料。
五、、教课要点、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丈量降水量。
六、教课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 ] 下雨的情形,引出中心问题“天上为何会下雨?”[ 教课反思 ] 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形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后由老师指引到教课主要问题,这样既尊敬了学生,又培育了发散思想能力。
[ 教师 ]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1[ 学生 ] 各抒己见[ 教课反思] 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何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一样的见解,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边的正确解说作铺垫,这样做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兴趣,以及更正他们的前看法。
(二)活动一[ 教师 ] 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此刻我们看看究竟“天上为何会下雨?”我们来着手做一个实验。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15课《下雨啦》教案广水市宝林中心小学李绪文目录●【教学目标】 (1)●【教学重点】 (1)●【教学难点】 (1)●【教学准备】 (1)●【教学过程】 (1)一、情景导入 (1)二、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2)三、推想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5)四、拓展 (6)五、总结 (8)【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2、会做雨的成因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4、体会到与人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雨的形成【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教学准备】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片、试管夹杯、水;雨的成因的相关视频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谜语的小游戏吧。
请看大屏幕银线根根长又细,上接天来下着地,线长不能放风筝,线细不能织布匹.(揭示谜底)啊,答案真的是雨,同学们可真是名不虚传,大家的小脑袋不仅很聪明,想象力也真丰富!(2) 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下雨啦”板书:15、下雨啦二、做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一)提出研究问题(1)谈话: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见。
现在老师又要挑战小朋友了,(请看大屏幕。
)出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雨》的图片(3)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对于下雨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4)学生发言:雨是怎样形成的?(5)谈话:同学们的问题问的可真好,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探讨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推断与猜想谈话:通过刚刚同学们积极踊跃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有一双发现生活的大眼睛,同样老师也相信你们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小脑袋,那么雨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猜想吧!学生发言:师:同学们的猜想都很精彩,那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大家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亲自验证一下呢?(想)让我们一起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在教室里制造一场“雨”吧!(三)设计实验(1)提问:如何在短时间内得到足够多的水蒸气?(2)学生发言:用酒精灯加热(3)提问:怎样使这些水蒸气遇冷?(4)学生发言:用玻璃片出示实验参照图,(选择一种)(四)做雨的形成模拟实验1、教师演示实验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先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下雨啦
一、学生分析
下雨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学生已经学过了刮风,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但作为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雨的形成和用雨量器测降水量是还不清楚的,也是很想知道的,所以学生对学习这一内容会很有兴趣的。
加上顺德是个多雨的地方,理解雨的形成及对雨量大小的测量很有作用。
二、教学理念及思路
学生天生好奇、活泼好动,富于幻想。
对周围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肯探索,充满憧憬;也许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小科学家,在研究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相互依存;也许……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选取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科学学习的活动,所要研究的课题越贴近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鉴于以上,我从活动入手设计了这一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下雨的活动和用雨量器测一次降水的降水量的活动,查看课本资料,紧接着又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雨量,让学生了解更多下雨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
(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
五、、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六、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
(一)导入
[多媒体投影]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
(二)活动一
[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
[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
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
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反思]
1.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
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
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
[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
(三)活动二
[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用雨量器
[学生] 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
[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
[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
1.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
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流。
(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
(四)小结
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
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