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黄素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823.00 KB
- 文档页数:5
茶是由来已久的减肥饮品。
《神家本草》中记载“茶,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本草拾遗》认为“茶久食令人瘦、Array去人脂”,在其它医书上也提到茶叶的减肥去脂功效;在西部地区以肉食为主的少数民族,茶水是帮助高脂肪食物消化必不可少的饮品。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黄素具有减肥的功效。
肥胖主要是由于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导致能量以脂肪形式积聚、或者机体能量代谢紊乱导致能量积蓄的结果。
肥胖除了会导致体态的臃肿,使人产生自卑等心理负担外,还可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疾病的发生。
据2005年3月16日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如果不采取相关措施,50年内,肥胖将会令美国人的平均寿命(77.6岁)缩短2至5岁。
据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的最新统计,全球目前有17亿人体重超标,而在中国,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超重和肥胖人口已分别达到2亿和6000万,肥胖已成为人类不能承受之重。
科学家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黄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调整机体的代谢水平,抑制能量摄入、加速脂肪代谢,从而预防和治疗肥胖。
一、茶黄素可抑制脂肪的吸收。
Array日本南条文雄发现红茶多酚(含茶黄素17.4%)可以促进食物中的脂质从粪便排出,机理与其抑制脂肪酶从而抑制脂肪的消化吸收有关,而且其对胆固醇和总脂质的作用明显强于以EGCG代表的绿茶多酚,lkeda等还发现茶多酚类物质可减少胆固醇微胶粒的溶解性。
这一机理可以解释食用茶黄素的部分人群会出现油样粪便的情况。
二、茶黄素可抑制机体对糖类的吸收,从而阻止糖转化为脂肪。
众所周知,体内过剩的糖元常常被转化为脂肪。
茶黄素可以抑制-淀粉酶、蔗糖酶,据报道,茶黄素对蔗糖酶的抑制率高达95.9%,远高于绿茶儿茶素的13.7%,这意味着茶黄素通过对这些酶的抑制作用,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来促进肠道的排泄作用。
三、饮茶还可以加快人体热量代谢,作用与咖啡因无关,可与茶叶中的多酚成分抑制一些生物酶,从而刺激交感神经加快人体的生热反应有关。
茶黄素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刘伟;周洁;龚正礼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13(034)011
【摘要】茶黄素是一种重要的茶叶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全面综述了国内外茶黄素功能活性的研究进展,包括抗氧化、抗癌防癌、抗菌、抗病毒、抗炎、抗心脑血管疾病、调节神经功能等,可为开发利用茶黄素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依据.
【总页数】6页(P386-391)
【作者】刘伟;周洁;龚正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
【相关文献】
1.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J], 王洪新;孙军涛;吕文平;马朝阳;夏文水
2.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 [J], 严佳丹; 冯思敏
3.提高中小叶种红茶茶黄素含量研究进展 [J], 宫连瑾;薄佳慧;杜哲儒;杨益欢;肖力争
4.红茶中茶黄素的保健功效及机理研究进展 [J], 彭云;李果;刘学艳;吕才有;熊昌云
5.植物外源多酚氧化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J], 李东;李洁媛;雷雨;童凯;姜斌;李亚兰;唐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叶中的⾊素有哪些茶叶⾊素分⽔溶性与脂溶性两⼤类。
黄酮类和花青素以及红茶⾊素属于⽔溶性⾊素,叶绿素和胡萝⼘素属于脂溶性⾊素。
⽔溶性⾊素内容在本章第四节茶多酚部分已经有清楚的介绍,所以本节中仅简单地补充说明。
⼀、⽔溶性⾊素1.黄酮类黄酮类(也称花黄素)基本结构是a-苯基⾊原酮(a- phenylchromone)。
结构中C3位易羟基化⽽形成黄酮醇类。
黄酮醇类和黄酮类都多与糖结合形成相应的苷类。
茶叶中黄酮苷类含量较少,主要是黄酮醇及其苷类,它们占鲜叶⼲重的3%~4%,是⽔溶性的黄⾊或黄绿⾊素。
这与它具备吡酮环、羰基等⽣⾊团有关。
但结构上羟基位置对显⾊有不同的影响,⼀般羟基在5、7碳位置上对显⾊影响较⼩,3′、4′碳位置上有羟基的衍⽣物多呈深黄⾊,在3碳位有羟基仅能使化合物显灰黄⾊,但3碳位上的羟基能使3和4碳位上有羟基的化合物颜⾊加深,这就是黄酮醇类在紫外线下显亮黄⾊或黄绿⾊,⽽黄酮类呈棕⾊的原因。
2.花青素花青素在茶鲜叶中约占⼲重的0.01%左右,紫⾊茶芽中含量达0.5%~1%,花青素苷元⽔溶性较黄酮苷元强。
花青素在可见光下的颜⾊随环境的pH改变⽽异,在酸性条件下为红⾊的锌盐形式,近中性时为⽆⾊的a-羟基⾊原烯中间体,这种中间体很不稳定,开环⽽形成查⽿酮,进⼀步碱化则⽣成蓝⾊的醌式。
花青素在茶叶中的形式与积累,与茶树品种、茶树⽣长发育状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有的品种在较强的光照和较⾼的⽓温下,常使茶叶中花青素含量增⾼,茶的芽叶也呈紫⾊,⽤于制作绿茶,叶底常出现靛蓝⾊,滋味苦涩,汤⾊褐绿。
3.红茶⾊素茶叶中含有⼤量的⼉茶素,其含量约占鲜叶⼲重的12%~30%,纯品呈⽩⾊结晶,但由于含有较多的酸性羟基,所以极易被氧化,从⽽⽣成有⾊物质。
茶黄素就是由成对的⼉茶素经氧化结合⽽成的。
茶黄素类含量⼀般占⼲重的0.3%~1.5%,是红茶茶汤中的主要黄⾊⾊素,滋味颇⾟辣,具有强烈的收敛性。
红茶制作中,由于加⼯中酶促氧化作⽤,使花青素得到转化,对品质影响较⼩。
茶黄素与健康茶黄素:降血压,降血脂及血糖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抑菌抗病毒茶多酚:清除自由基,清新口腔,消炎抑菌,抗辐射,降血脂及血糖茶仕利茶口服片是由茶叶中提取的高纯度茶多酚、茶黄素和维生素C等原料经高科技工艺精制而成,是由日本留学回国的茶学博士和浙江大学的资深专家共同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高科技茶健康食品。
经过分析鉴定茶叶内含化合物500种左右。
有些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如维生素类、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类、糖类及矿物质元素等,对人体有较高营养价值。
有些是对人体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成分。
如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
1、饮茶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多种维生素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
按照其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其中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C),通过饮茶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
因此,饮茶是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的好方法,经常饮茶可以补充人体对多种维生素的需要。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能提高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100克绿茶中含量高达100~250毫克,高级龙井茶含量360毫克以上,比柠檬、柑橘等水果含量还高。
红茶、乌龙茶因加工中经发酵工序,维生素C受到氧化破坏而含量下降,每100克茶叶只剩几十毫克,尤其是红茶,含量更低。
因此,绿茶档次越高,其营养价值相对增高。
每人每日只要喝10克高档绿茶,就能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日需要量。
B族维生素中的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B2又称核黄素,B3又称泛酸,B5又称烟酸,B11又称叶酸。
由于脂溶性维生素难溶于水,用沸水冲泡也难被吸收利用。
因此,提倡适当“吃茶”来弥补这一缺陷,即将茶叶制成超微细粉,添加在各种食品中,如含茶豆腐、含茶面条、含茶糕点、含茶糖果、含茶冰淇淋等。
吃了这些茶食品,则可获得茶叶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营养成分,更好地发挥茶叶的营养价值。
2、饮茶可以补充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元素茶叶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主要是磷、钙、钾、钠、镁、硫等;微量元素主要是铁、锰、锌、硒、铜、氟和碘等。
实验五红茶中茶黄素、茶红素的测定一、测定意义茶黄素和茶红素是红茶发酵过程中形的主要氧化产物,是红茶茶汤“浓、强、鲜”等特征的物质基础,对茶汤品质起重要作用,测定其含量,可作为品质感观审评的一种有用的补充,也是品质鉴定的一种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测定红茶制造过程中的在制品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动态,对探明红茶品质形成规律及改进工艺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二、方法原理利用茶黄素(TF)、茶红素(TR)和茶褐素(TB)能溶于不同有机溶剂或溶液来实现三者的分离,该三类物质在波长380nm处有吸收。
茶黄素和茶红素均能溶于热水,用乙酸乙酯可以从茶汤中提取茶黄素和部分茶红素(SⅠ型),一部分茶红素(SⅡ型)留在水相中,用NaHCO3处理前后的吸光度下降值是由茶红素的除去造成的,据此可推算酯相中茶红素的含量,水相中的茶红素通过草酸化,使其成为游离酸加以测定。
三、试剂及主要设备1.乙酸乙酯(AR):为除去其中游离酸和其它水溶物质,使用前用等量蒸馏水洗涤2-3次;2.95%乙醇(AR);3. 2.5%碳酸氢钠(AR):2.5克NaHCO3溶于100毫升水中,须现配现用;4.饱和草酸溶液:20℃时100ml水中溶解10.2g。
5.分光光度计;6.水浴锅、分液漏斗(125ml、60ml)、容量瓶及吸量仪器。
四、测定步骤:1、供试样制备:称取3.00克茶样,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加沸水125毫升,在沸水浴上提取10min,浸提中搅拌2~3次,浸提完毕,趁热抽滤于干燥三角瓶中,冷却至室温。
2、吸取上述供试液25ml于100ml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25毫升,振摇5min,静置待分层后,将乙酸乙酯层(上层)和水层(下层)分别置于100ml具塞三角瓶,将瓶塞塞好备用。
3、吸取乙酸乙酯萃取液2ml,放在25ml容量瓶中,加入95%乙醇定容得a液(TFs+TR SⅠ)。
速强烈振荡30s,静置分层后,弃去NaHCO3水层。
吸取乙酸乙酯上层液4ml,放入25ml 容量瓶中,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c液(TFs).5、吸取第一次水层待用液2ml,放入25ml容量瓶中,加入2ml饱和草酸溶液和6ml 水,并用95%乙醇定容至刻度得d液(TR SⅡ+TBs)。
茶黄素的功能与利用江和源,张建勇,王 斌,黄永东,江用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杭州310008)摘要:茶黄素是茶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对红茶的汤色和滋味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健齿防龋、抗菌、抗病毒、改善血脂、抗炎、抗肿瘤等医药保健功能。
就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及其医药保健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茶学;茶黄素;功能;利用Functions and Utilization of TheaflavinsJIANG Heyuan, ZHANG Jianyong, W ANG Bin, HUANG Yongdong,JIANG Yongwen(Key Laboratory of Tea and Beverage Crops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Abstract: Study on theaflavins is one of the hotspot in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cently. Theaflavin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taste and color of black tea. Furthermore, theaflavins have many kinds of healthy benefits, such as antioxidative ability,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oth prevention, antimicrobial, antivirus, modifying blood lipoprotein, anti-inflammation, antitumor.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aflavins and black tea quality, healthy benefits of theaflavins, and also viewed the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aflavins in the future.Keywords: tea science, theaflavins, functions, utilization茶黄素(Theaflavins ,TFs)最早由Roberts E.A.H(1957)发现,是茶多酚类物质经氧化、聚合后,形成的一类能够溶于乙酸乙酯、含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骈卓酚酮类化合物[1-4]。
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者:丁其欢字成庭周增志吕才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11期摘要茶黄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物,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是,目前对茶黄素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文献参考。
综合国内外有关茶黄素的最新研究报告,对茶黄素的理化性质、形成机理、提取分离与测定以及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为茶黄素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茶黄素;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11-0085-03AbstractTheaflavins are oxides of tea polyphenols, which have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ood,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However, the study of theaflavins is not deep enough at present,and lacks of literature references. In this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reports of theaflavins were integrated,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rmation mechanism,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aflains were elaborated, which will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theaflavins.Key wordsTheaflavins;Physicochemical property;Extraction separation;Biological activity;Research progress茶黄素是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酚性色素,最早由Roberts从红茶中分离得到,是影响红茶品质的重要物质,对红茶的汤色、滋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茶黄素的生理功效研究进展罗奕凡;禹双双;陈勤操;陈丝;王坤波【期刊名称】《茶叶通讯》【年(卷),期】2015(42)4【摘要】茶黄素是红茶中的主要成分,是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一类能溶于乙酸乙酯的、具有苯并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总称,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突变、抗癌防癌、降血糖、降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茶黄素生理功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茶黄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总页数】6页(P3-8)【作者】罗奕凡;禹双双;陈勤操;陈丝;王坤波【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相关文献】1.竹笋多糖的提取、结构鉴定与生理功效研究进展 [J], 陈灿辉; 江文韬; 林彤; 庄玮婧; 郑宝东; 李舒婷; 郑亚凤2.吡啶甲酸铬生理功效及应用研究进展 [J], 热孜万古力·阿不力提甫;单宁杰;张蓓蓓;李慧;丁鸽3.普洱茶茶褐素的制备工艺、组成结构与生理功效研究进展 [J], 孙韶阳;李江;代秋琼4.低热量甜味剂阿洛酮糖的生理功效研究进展 [J], 卫娜;韩诗蕾5.2'-岩藻糖基乳糖的生理功效以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J], 李娜;徐恺;李丽;於昊;徐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叶具有防癌、抗癌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茶多酚、儿茶素单体和茶色素。
一般来说,红茶汤的强度主要决定于茶黄素和未氧化的儿茶素,以及茶红素与茶黄素的协调关系;茶汤的鲜爽度则决定于茶黄素和氨基酸。
迄今发现,从红茶中分离纯化或利用体外模拟体系制备的、由儿茶素参与形成的茶黄素类物质已达25种之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茶黄素(TF1)、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简称TF2A)、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DG,简称TF3)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简称TF2B)等4种。
茶黄素纯物呈橙黄色针状结晶,熔点237~240℃,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和乙酸乙酯,难溶于乙醚,不溶于三氯甲烷和苯。
茶黄素溶呈鲜明的橙黄色,水溶液呈弱酸性,pH 约5.7,颜色不受茶提取液pH 影响,但在碱性溶液中有自动氧化的倾向,且随pH 的增加而加强。
虽然现在茶黄素的开发利用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茶黄素类极易氧化,提取较困难。
如果以传统的提取方法,从红茶原料中提取纯化茶黄素,显然很不经济。
本人实验结果表明,以茶资源的茶多酚为原料,结合现代生物酶工程技术,以酶促氧化手段可以大幅度提高茶黄素的纯度和回收率,能够提供丰富的茶黄素原料,有利于促进其开发利用。
茶黄素金黄色的色素占干茶重量的0.5%到2%,色素的含量取决于红茶加工的方法;由于茶黄素在茶叶中含量极低,提取成本异常昂贵,将其广泛应用于生产上并制成有调节血脂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需利用专利生物技术,同时克服天然产物在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发展滞后缺点,使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茶黄素的产量和品质。
茶黄素的医药保健功能:
1.抗氧化作用,
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3.降血脂,
4.抗菌抗病毒,粗茶黄素或单一茶黄素对肉毒芽孢杆菌的萌发和增殖、对食物中毒细菌中的肠炎弧菌属菌株、黄色葡萄球菌、荚膜杆菌、蜡质芽孢杆菌和志贺氏疾菌等,均有明显的抗菌抑制作用。
5.健齿防龋作用,龋齿的病因是细菌,尤其是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分泌的葡糖基转移酶(GTF),可将人体口腔中的蔗糖变为葡聚糖。
由于这种葡聚糖具有
和细菌相反的电荷,因而细菌很容易粘附在牙表、形成菌斑,同时分泌乳酸导致形
成龋齿。
6.抗肿瘤作用,茶黄素具有抗突变、抑制癌细胞胞外信号和增殖、抗炎和癌症的化学预防等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在肿瘤的起始阶段能够抑制肿瘤的发生,包括阻断
细胞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的启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
7.抗炎等,
茶黄素也能够与其它物质有特异性显色。
当它溶于IBMK溶液中时与α-氨基乙基二苯硼
酸酯(Flavognost试剂)反应有特异性显色,由此建立了Flavognost试剂法分析茶黄素。
它与AlCl3显红色,也被Likoleche-Nkhoma J.M.等(1988)用于茶黄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40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0
19.625
30
35
40
45
5055
6065
70
75
79.7
cm-1
%T 3551.36
3415.203120.20
3000.71
2919.302836.52
1623.09
1589.81
1513.11
1498.471463.181454.251414.85
1347.20
1237.15
1214.41
1183.121145.53
1131.341117.381087.96
1041.17
997.68
967.76
939.87887.69
844.19
814.28
784.74
753.34
727.98
630.82589.49531.18
485.75440.99
甲基化EGC
40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0
25.530
35
40
45
5055
60
65
70
75
80
85
cm-1
%T 3127.96
2954.72
2928.792840.66
1619.331593.14
1503.80
1463.85
1421.00
1371.02
1349.74
1328.95
1236.45
1220.211185.85
1128.841111.01
1037.79
1012.98
946.82
837.77
817.76
796.54762.22727.55
670.17
637.86564.77529.06
3-O-烷基-甲基化EGC
3-O-烷基-EGC 薄层色谱图
40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0
17.720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cm-1
%T
3406.17
2924.19
2853.20
1623.05
1516.49
1465.16
1349.51
1245.60
1187.02
1143.25
1102.06
1029.39
823.48
733.12
531.96
3-O-烷基-EGC 红外图
3-O-烷基- EGC氢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