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黄素的功能与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386.81 KB
- 文档页数:8
茶树根的功效与作用茶树根是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根茎部分,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茶树根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食品、保健品等领域。
以下将详细介绍茶树根的功效与作用。
一、抗菌作用茶树根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茶黄素、茶多酚酶等活性物质,它们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抗菌剂,能够抑制多种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于呼吸道感染、肠胃炎、皮肤感染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二、抗氧化作用茶树根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所带来的损伤。
茶多酚还可以提高细胞对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长期饮用茶树根或使用茶树根提取物,能够改善肌肤质量,延缓衰老。
三、抗炎作用茶树根中的茶多酚和茶黄素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肿胀。
茶树根可以内外服用,用于治疗一些炎症疾病,如胃炎、肠炎、皮肤炎等,有着良好的药用效果。
四、降血脂作用茶树根中的茶多酚和茶黄素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
茶树根还具有保护血管、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五、抗肿瘤作用茶树根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茶多酚还能够增强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饮用和使用茶树根提取物能够作为辅助治疗肿瘤的手段。
六、护肝作用茶树根具有一定的护肝作用。
茶树根中的茶多酚和茶黄素能够清除肝脏内的自由基,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
茶树根还具有解毒、排毒的作用,能够改善肝功能,预防和治疗一些肝病。
七、促进消化作用茶树根中的活性物质能够促进胃液和肠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茶树根还具有抗胃酸过多和抑制胃溃疡的作用,对于胃病、肠胃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八、降血糖作用茶树根中的茶多酚和茶黄素能够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调节血糖水平。
炒茶的功效与作用炒茶,源自中国,是一种传统的茶叶加工方法。
在炒制过程中,茶叶经过高温炒制,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活性物质得以激发,提高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炒茶的功效较多,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炒茶具有消脂减肥的作用。
在茶叶的炒制过程中,茶叶中的咖啡因、多酚类物质等有助于活化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
经常喝炒茶可以加速脂肪的燃烧,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此外,炒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抑制脂肪吸收的功能,可以帮助消化吸收脂肪,减少脂肪的积累,减少体重。
其次,炒茶对心血管系统有好处。
茶叶中的茶多酚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防止血液中的脂肪沉积于血管壁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茶叶中的咖啡因还具有抑制脂肪氧化酶的作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
此外,炒茶还有助于消化和护肝。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此外,茶叶中的咖啡因可刺激肝脏代谢和血液循环,促进有害物质的排泄,达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研究还发现,茶叶中的一些抗氧化物质可以减轻肝脏的损伤,起到护肝的作用。
另外,炒茶还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
另外,炒茶富含的氨基酸可以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研究还发现,炒茶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减少糖类在消化道内的分解,从而减缓血糖的升高速度。
此外,炒茶还具有抗癌的作用。
茶叶中的茶多酚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的损伤。
茶叶中的咖啡因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炒茶中的茶黄素还可以与体内的致癌物质结合,阻止其对DNA的损伤。
大量的研究显示,经常饮用茶叶可以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如胃癌、肺癌、乳腺癌等。
另外,炒茶还有助于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
同时,茶叶中的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可以滋养脑细胞,促进大脑功能的发育和提升。
黄茶的功效与作用禁忌黄茶是中国传统茶叶中的一种,以独特的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
它是乌龙茶和红茶的中间产物,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尝试。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茶的功效和作用,并介绍一些饮用黄茶需注意的禁忌事项。
黄茶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抗氧化作用:黄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减少体内的自由基,延缓细胞的老化进程,从而保护身体的健康。
2. 改善消化功能:黄茶中的茶碱和鞣酸成分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加速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改善消化功能,减少胃酸的反流和胃肠道的不适。
3. 减少脂肪堆积:黄茶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等成分可以促进脂肪的代谢和燃烧,减少脂肪的堆积,有助于减肥和维持体重。
4. 抗菌作用:黄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对口腔和胃肠道的保健效果显著。
5. 降低血糖和血脂:黄茶中的茶黄素和茶多酚等成分可以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水平,有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
6. 改善心理状态:黄茶中的咖啡因和氨基酸等成分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人体的警觉性和注意力,改善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改善心情。
除了以上的功效,黄茶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1. 清热解毒:黄茶中的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毒素,减少中暑和感染的风险。
2. 养肝护肝:黄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减少肝脏的氧化应激,保护肝细胞的功能,预防和治疗肝病。
3. 镇静安神:黄茶中的咖啡因和氨基酸等成分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助于缓解焦虑、失眠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4. 强化骨骼:黄茶中的茶多酚和矿物质等成分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的形成,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5. 抗癌作用:黄茶中的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某些癌症。
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刘昌伟;张梓莹;王俊懿;周方;曾鸿哲;张盛;黄建安;刘仲华【期刊名称】《食品科学》【年(卷),期】2022(43)19【摘要】茶黄素是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成的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它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决定因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被称为“茶叶中的软黄金”,在食品、保健品以及天然药物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茶黄素因其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学活性而受到消费市场追捧,近年关于其具体生物学活性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热点。
目前,众多研究表明,茶黄素具有降血脂、抗肿瘤、调节血糖、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并且其作用机制涉及广泛,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等信号通路,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等作用特点。
但由于高纯度茶黄素与茶黄素单体难以获取,茶黄素性质不稳定、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茶黄素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清晰。
本文概述了茶黄素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以茶黄素为原料的天然膳食补充剂及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借鉴。
【总页数】12页(P318-329)【作者】刘昌伟;张梓莹;王俊懿;周方;曾鸿哲;张盛;黄建安;刘仲华【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1.4【相关文献】1.茶黄素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2.茶黄素的制备、分析、分离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3.茶黄素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4.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的功能活性研究进展5.茶黄素的生物学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藏茶新藏茶是一种高温深度发酵茶,发酵温度在70-80摄氏度之间,俗称乌茶。
一、概述新藏茶是根据现代茶叶科学对茶多糖和茶色素的研究成果,对传统宫廷藏茶工艺进行优化,采用1芽2、3、4、5叶为原料,将制茶重点放到茶多糖、茶色素(茶褐素、茶红素、茶黄色)和茶类芳香物质的转化上,经过鲜嫩叶拼配、杀青、揉捻、烘干、多次高温渥堆发酵、二次烘干、筛分、二次拼配、复试秘制等特殊工序,制成具有“纯和迷甜、圆润厚滑”口感特征;汤色中茶褐素色、茶红素色、茶黄素色明亮清晰,品饮时茶多糖微甜持久;新藏茶香味混合丰富,芳香醇、芳香酶作用明显,具有较高的营养功能价值。
长期饮用对人体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和免疫力系统健康有很好帮助。
新藏茶是相对于老藏茶制茶工艺而言的,与老藏茶存在较大区别,具体在阅读本文第五节《老藏茶与新藏茶的区别》。
二、发展简史【藏茶起源】藏茶出现在唐朝,其前身是雅安高温紧压发酵茶,藏茶因文成公主入藏而起。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16岁时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带去了全国各地的贡茶,经过长期饮用实践,发现只有雅安高温发酵茶最适应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到文成公主50岁去世时,整个藏区已经养成煮饮雅安高温发酵茶的习惯,逐渐成为了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藏族人的生命茶,到了“宁可三日无米,不能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米则病”的地步,至今已经持续了1373年,从未改变。
千百年来,由于西藏的气候土壤不适合茶叶的生长,西藏不产茶,藏茶也不是西藏生产的茶,而是雅安生产的高温发酵茶。
紧压发酵茶始于唐朝,当时茶风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品茶论道,因此就带来了全国制茶水平的空前繁荣,龙团凤饼就是其代表茶品,还有不同形式的紧压砖茶和条茶。
唐朝紧压发酵茶工艺各异,发酵温度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低温发酵、中温发酵和高温发酵。
黑茶属于低温发酵,温度在30°~40°之间;红茶发酵温度在50°~60°之间;雅安发酵茶属于高温发酵茶,发酵温度在70°~80°之间。
了茶黄素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且无毒副作用。
这份研究报告已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JAMA上发表。
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的茶黄素有降血脂的独特功能,茶黄素不但能与肠道中的胆固醇结合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还能抑制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
由于茶黄素在茶叶中含量极低,提取成本异常昂贵,将其广泛应用于生产上并制成有调节血脂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需利用专利生物技术,同时克服天然产物在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发展滞后缺点,使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茶黄素的产量和品质。
茶黄素(Theaflavin)是存在于黄茶、红茶中的一种金黄色色素,是茶叶发酵的产物。
在生物化学上,茶黄素是一类多酚羟基具茶骈酚酮结构的物质。
茶黄素是第一次从茶叶中找到具有确切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经过临床试验,验证了茶黄素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且无毒副作用。
这份研究报告已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JAMA上发表。
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的茶黄素有降血脂的独特功能,茶黄素不但能与肠道中的胆固醇结合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还能抑制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
由于茶黄素在茶叶中含量极低,提取成本异常昂贵,将其广泛应用于生产上并制成有调节血脂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需利用专利生物技术,同时克服天然产物在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发展滞后缺点,使生产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茶黄素的产量和品质。
茶黄素的结构除此结构的化合物外,还有另外三个结构与之相近的化合物,分别为: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BG)茶黄素的功效了茶黄素具有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且无毒副作用。
这份研究报告已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JAMA上发表。
茶黄素被誉为茶叶中“软黄金”的茶黄素有降血脂的独特功能,茶黄素不但能与肠道中的胆固醇结合减少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还能抑制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
1、茶多酚的作用有助于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
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
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活性酶的作用。
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2、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3、茶多酚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硝酸铰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稗益。
4、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吸收放射性物质锶90和钴60毒害的能力。
5、有助于抑制和抵抗病毒菌茶多酚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对病原菌、病毒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消炎止泻有明显效果。
6、茶多酚的作用有助于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毛孔,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1)降血糖作用。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病症。
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供应不足或者胰岛素无法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血液中糖浓度上升,就发生了糖尿病。
口服或腹腔注射茶多糖具有降血糖效果,这个效果在投给后10小时左右出现。
24小时后降血糖效果消失。
茶多糖与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一同使用,能够增强药物的降血糖效果。
用低于50度的温水泡茶,茶汤中茶多糖含量较高,对降血糖有效。
(2)降血脂作用。
给小鼠喂茶多糖,能使血液中总胆固醇、中性脂肪、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浓度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能增加。
茶黄素的功能与利用江和源,张建勇,王 斌,黄永东,江用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及饮料作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 杭州310008)摘要:茶黄素是茶学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不仅对红茶的汤色和滋味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健齿防龋、抗菌、抗病毒、改善血脂、抗炎、抗肿瘤等医药保健功能。
就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及其医药保健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茶学;茶黄素;功能;利用Functions and Utilization of TheaflavinsJIANG Heyuan, ZHANG Jianyong, W ANG Bin, HUANG Yongdong,JIANG Yongwen(Key Laboratory of Tea and Beverage Crops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Abstract: Study on theaflavins is one of the hotspot in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cently. Theaflavin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taste and color of black tea. Furthermore, theaflavins have many kinds of healthy benefits, such as antioxidative ability, 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oth prevention, antimicrobial, antivirus, modifying blood lipoprotein, anti-inflammation, antitumor.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aflavins and black tea quality, healthy benefits of theaflavins, and also viewed the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aflavins in the future.Keywords: tea science, theaflavins, functions, utilization茶黄素(Theaflavins ,TFs)最早由Roberts E.A.H(1957)发现,是茶多酚类物质经氧化、聚合后,形成的一类能够溶于乙酸乙酯、含多个羟基或酚羟基的苯骈卓酚酮类化合物[1-4]。
迄今发现,从红茶中分离纯化或利用体外模拟体系制备的、由儿茶素参与形成的茶黄素类物质已达25种之多[5]茶黄素不仅对红茶的汤色和滋味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茶红素一起构成红茶的“灵魂”,还具有良好的医药保健功能,因而近些年来茶黄素类成分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涉及茶黄素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测定技术,茶黄素的形成、降解机制及其酶学、化学调控等。
本文就茶黄素,其中最常见的是茶黄素(TF1)、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 ,简称TF2A)、茶黄素-3,3’-双没食子酸酯(TFDG ,简称TF3)和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 ,简称TF2B)等4种。
干茶中的茶黄素,一般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分别由简单或酯型儿茶素经两两配对、氧化、缩合而成的儿茶素二聚类氧化产物。
基金项目:863计划课题(2007AA10Z303)、农业部留学基金和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江和源,男,博士,主要从事茶叶化学与加工技术研究。
E-mail: jianghy@在红茶感官品质、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功能进行综述,并展望其开发应用前景。
1 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茶黄素类的发现与红茶加工关键工序——发酵过程的研究是分不开的[6]茶黄素是红茶呈现出汤色“亮”特征的关键化学成分,也是影响红茶茶汤滋味强度和鲜爽度的关键化学成分,同时还是形成红茶“金圈”现象的主要构成物质。
据分析研究,茶黄素与红碎茶茶汤品质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75,说明了茶黄素在红茶产品中的重要性,其实质原因在于茶黄素对红茶汤色、滋味及其品质特征所起的重要作用。
[7]Roberts 对不同品质红茶中茶黄素含量与红茶汤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两者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茶黄素含量越低,红茶汤色越差,反之则汤色明亮度越好,呈金黄色。
红茶的茶汤色泽,除黄烷卓酚酮、三策啶和可能褐变的非酶性产物有少量作用外,应主要归因于茶黄素和茶红素。
竹尾忠一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红茶感官品质越好,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越高,茶褐素的含量则越低。
茶黄素类成分中,TF1和TF2(TF2A 和TF2B 的合称)都与汤色审评的给分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89和0.91;TF3与汤色也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只有0.60。
茶黄素对红茶茶汤的滋味也有重要作用,它与茶红素、未氧化的多酚类一起,决定了红茶茶汤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
一般来说,红茶汤的强度主要决定于茶黄素和未氧化的儿茶素,以及茶红素与茶黄素的协调关系;茶汤的鲜爽度则决定于茶黄素和氨基酸。
Owuor P.O.等根据对肯尼亚无性系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茶分析结果,指出茶汤中TF1、TF2A 、TF2B 、TF3具有不同的收敛性,其比率分别为1:2.22:6.4:2.22,尤其是,TF2或TF3的当量与感官审评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比茶黄素总量更好。
绿茶中儿茶素类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涩味特征,则与茶黄素没有相关性[8-9]Ullah M.R.等。
[10]红茶茶汤的“冷后浑”现象,是指红茶汤冷却后易析出乳状物的特征,通常表明红茶品质优异。
“冷后浑”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茶黄素与茶红素等特征性成分,能够和化学性状稳定而微带苦味的咖啡碱,结合形成具有鲜爽滋味的络合物。
Powell C.等研究发现,不经萎凋鲜叶制成的红茶中,茶黄素含量较高,茶红素含量较低,制成的红茶具有茶汤明亮、茶味鲜爽的优异品质特征;而重萎凋叶制成的红茶,因多酚氧化酶活性下降较多,阻碍了茶黄素形成,茶黄素含量低,而茶红素含量增多,导致茶汤较暗欠明亮。
[11]水不溶性茶黄素,即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不溶性复合物,通常含量为1.0%~5.9%用反相HPLC 分析阿萨姆红茶提取液的组成,表明形成红茶冷后浑的多酚类色素,主要是茶红素(约占86%),其次是茶黄素(约占12%)和黄烷醇配糖体(约占2%)。
冷后浑的形成过程中,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协调作用。
一般来说,茶汤冷后浑出现速度较快,黄浆状现象明显,乳状物颜色鲜明,则表明茶汤质量更佳。
[12]2 茶黄素的医药保健功能。
它与红茶叶底的色泽有关,当红茶中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结合态茶黄素时,红茶叶底色泽则更为红亮。
随着国内外科学家对茶黄素研究的深入,有关茶黄素功能的报道文献也越来越多,其在抗氧化、抗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血脂、调节血压、健齿防龋、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的功效也得到了揭示,为茶黄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2.1 抗氧化作用茶黄素是由两个儿茶素分子经过氧化、聚合后形成的苯并卓酚酮结构,此外还保留了儿茶素分子结构中的苯骈二氢吡喃环结构,含有多个酚羟基团。
一般认为,茶黄素分子的活性来源于没食子酸等基团所含的酚羟基,连苯三酚儿茶素及其氧化聚合产物的活性效果明显优于连苯二酚儿茶素及其氧化聚合产物。
由于茶黄素分子结构上的特殊性,有专家指出,TF3的抗氧化能力很有可能胜过EGCG ,这是从结构上存在的可能性[13]Su Y.L.等。
[14]谢必钧等开展的抗氧化性能比较实验表明,TF3对黄豆15-脂肪加氧酶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并且TF2B 和TF3比EGCG 具有更强的抑制脂肪氧合酶活性效果,后者IC 考察了茶黄素、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在Canola 油中的抗氧化能力,发现在0.5 mmol/L 浓度下儿茶素比茶黄素类的抗氧化性能要强,分别以TF3和EGCG 的性能最强,均远强于BHT 的抗氧化效果,但3’位羟基的甲基化会导致抗氧化性能的显著下降。
50值为10.0μmol/L ,而前两者的IC 50值仅为0.57和0.23μmol/L [15]。
Saha P 等[16]Feng Q.等也证实儿茶素和茶黄素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抗DNA 损伤的作用用茶黄素喂养小鼠后,将其暴露于致癌物二甲基苄蒽(DMBA)中,结果表明茶黄素能明显激活小鼠体内的GST 、GPX 的活性,同时还伴随着脂质过氧化的显著降低。
[17]。
日本原征彦还发现茶黄素对生物膜脂质中因BHP 产生的过氧化反应有强抗氧化能力。
Vernon E.S.等[18]用四豆蔻的佛波醇醋酸酯(TPA)在HL-60细胞中诱导自由基的产生,发现TF3能抑制肉豆寇沸波酯(PMA)诱导的过氧化物的产生,能抑制约60%的自由基的形成,对H 2O 22.2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清除能力则TF2>TF3>TF1>EGCG 。
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TFs 具有较强的抗心脑血管疾病功能,有显著抗凝、促纤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延长血液凝固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等作用,能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和组织代谢水平,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蔡飞等[19]马会杰等采用线拴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探讨了茶黄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发现实验中的茶黄素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系统症状减轻、脑梗塞体积缩小、脑组织MDA 和NO 含量减少、SOD 和GSH-Px 活性增加、脑组织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减少,结果表明茶黄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20]此外,茶黄素保护离体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血管保护机制,马慧娟等以Langendorff 灌注技术探讨了茶黄素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发现茶黄素组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大鼠缺/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的梗死面积,茶黄素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SOD 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DA 含量则低于对照组,表明茶黄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理可能与茶黄素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21-22]证实其可能是抑制钙的超载产生。
实验结果表明,20μmol/L 茶黄素对正常台氏液中心室肌细胞内[Ca 2+]i 有影响,可降低模拟缺血液中心室肌细胞[Ca 2+]i 的增加,原因在于茶黄素可通过抑制钠钙交换体转运和增强肌浆网钙泵活动, 抑制电压门控性钙通道的外钙内流,减少肌浆网的内钙释放,从而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Ca 2+高血压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其中90%以上的本态性高血压均受血管紧张素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