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3
热测试报告产品名称:LED-engine报告人:测试日期:报告日期:目录热测试报告 (1)产品名称 (1)一、系统配置 (3)二、热传测试 (3)1测试目的 (3)2测试说明 (3)3测试设备 (3)4测试条件 (4)5测试步骤 (4)6测试点分布描述 (5)三、测试结果与分析 (5)一、系统配置系统组件图:图1-1 系统测试照片二、热传测试1 测试目的评估LED-engine内部关键器件工作温度是否满足规格要求。
2 测试说明2.1 测试对象选择LED-engine。
2.2 测试方案选择1、光机打白光功率最大情况测试。
3 测试设备3.1 FLUKE手持温度巡检仪(见图3-1);3.2 OMEGA 36#K型热电偶(见图3-2);3.3 OMEGA快速接头(见图3-3);3.4 Kapton高温胶布(见图3-4);图3-1 FLUKE手持温度巡检仪图3-2 OMEGA 36#K型热电偶图3-3 OMEGA快速接头图3-4 Kapton高温胶布4 测试条件测试环境温度:常温5 测试步骤5.1 在常温下运行系统以检查系统是否正常工作;5.2 按测试点的位置安装好热电偶;5.3 启动系统,运行测试模式;5.4 记录温度读数结果,运行至各测试点温度基本保持稳定;5.5 重复动作5.1~5.6,直到完成所有方案的测试;5.6 测试过程中进行相关拍照;5.7 测试完成后,关闭系统电源。
6 测试点分布描述图6-1 LED-engine测试报告主要器件三、测试结果与分析序号位号名称常温推算高温45℃Rjc Tj 规格降额结论1 环境/ 24 45 / / / / /2 MOS1 斩波 MOS靠近风扇54 75 2.5 77.5 150 120 PASS3 MOS2 斩波 MOS中间55 76 2.5 78.5 150 120 PASS4 MOS3 斩波 MOS远离风扇62 83 2.5 85.5 150 120 PASS5 L1 DC/DC电感靠近风扇50 71 / 71 125 100 PASS6 L2 DC/DC电感远离风扇53 74 / 74 125 100 PASS7 U1 8104靠近风扇58 79 8.5 87.5 150 120 PASS8 U2 8104中间51 72 8.5 80.5 150 120 PASS9 U3 8104远离风扇56 77 8.5 85.5 150 120 PASS结论与分析:1.LED-engine在光机系统处于最大功率运行状态下关键器件温度符合温升要求,并且有比较大裕量。
实验二散热器性能实验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1.水位指示管2.左散热器3. 左转子流量计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5. 温度压差巡检仪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三、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Q=GCP (tg-th) [kJ/h]式中:G——热媒流量, kg/h;CP——水的比热, kJ/Kg.℃;tg 、th——供回水温度,℃。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2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2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g时的体积流量。
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
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回水温度tg 与th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本人XX,XX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于2023暑假期间至XX散热器制造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此次实习旨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二、实习内容及收获1. 实习内容(1)了解散热器制造部各部门的职责及工作流程;(2)学习散热器的设计原理、制造工艺及检测方法;(3)参与散热器生产过程中的部分操作,如焊接、组装、调试等;(4)与部门员工沟通交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职业素养。
2. 实习收获(1)了解了散热器制造部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对整个散热器生产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2)学会了散热器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掌握了部分操作技能,如焊接、组装等;(3)通过与部门员工的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增强了自身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散热器设计中的关键技术、生产过程中的操作技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1. 主动请教:向部门的师傅和同事请教,他们丰富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2. 查阅资料: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加深对散热器的理解;3. 实践操作: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散热器制造部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时,我也学会了与同事沟通交流,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感谢散热器制造部给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
实验指导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专业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 (2)实验一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 (3)实验二空气加热器性能实验 (6)实验三空气处理过程实验 (10)实验四煤的工业分析 (12)实验五煤的发热量测定 (19)实验六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 (30)实验七制冷压缩机性能测定实验 (33)实验一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的关系。
实验装置:(见附图)三、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条件下测出散热器的散热量:Q =G C p t g - t h kj / h 1式中:G――热媒流量,kg / h ;Cp 水的比热,kj/kg・C;t g、t h ――供回水温度,C。
上式计算所得热量除以3 . 6即可换算成瓦[w]。
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在实验中应尽量减少室内温度波动。
水箱内的热水由循环水泵打入散热器,经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点,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h时的体积流量。
四、实验步骤:1、系统供水,注意供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2、打开泵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3、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4、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
使之流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需要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5、系统稳定后进行纪录并开始测定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回水温度tg与t h及室内温度均用数显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二L/1000 二L 10:(m3/h)式中:L ――转子流量计读值;I / h ;3Gt——温度为t h时水的体积流量m /hG =G t 't (k g / h)式中:G ――热媒流量;kg / h ;:?t——温度为th时水的密度;k g/m36、改变工况进行实验1)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流量不变。
实验十二 热水散热器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热水作热媒时散热器传热系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2、用实验方法求出以热水为热媒时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值,并找出它与传热温差⊿T 之间的关系K~⊿T 。
二、实验原理热水散热器热工性能是在根据ISO 标准制造的实验台上,按统一的测试条件对散热器进行性能测试。
(一) 散热器的散热量测试该实验台采用水冷却方式,散热器热媒为大气压下低于沸点的低温水,在稳定条件下,散热器散热量通过测量散热器进、出水温和水量计算得出,即,)(21T T C M Q S S S −=ρ (12-1)式中: Q ——散热器的散热量,W ;ρS ——水的密度,1000kg/m 3;C S ——水的比热,取常量4187J/kg ·℃;M S ——散热器的水流量,m 3/s ;T 1——散热器的进口温度,℃;T 2——散热器的出口温度,℃。
ISO 标准要求,热媒为低温热水时,至少要进行三个工况的测试,散热器进、出口热水平均温度取80℃±3℃、65℃±5℃、50℃±5℃。
每次测试在相同流量下进行,每一工况下测试时间不少于1h ,每次测试间隔时间不大于10min 。
(二) 散热器热工性能评定指标在规定条件下,测得散热器的散热量后,必须将结果整理成公式(12-2)的表达式,即B n pj B T T A T A Q )(−=∆= (12-2)式中: Q ——散热器的散热量,W ;T pj ——散热器的进、出口热水平均温度,℃;T pj取算术平均值:221TT Tpj +=;T n——测试室基准点空气温度,℃。
当散热器进、出口热水平均温度与基准点空气温度之差⊿T=64.5℃(即所谓的标准工况,对应进水温度95℃、回水温度70℃、室温18℃),由公式(12-2)计算得出的散热量即为标准散热量,用该标准散热量作为散热器的热工性能指标,来评价、对比散热器热工性能的优劣。
供暖散热器设计参数实验(精)供暖散热器设计参数实验Experiments on the design parameter of radiators提要为了建立我国散热器的设计参数选用标准,以我国常用的散热器为对象,以闭式小室检测室为主要实验手段,对设计常用的各种散热器选用参数(如不同热媒、流量、连接方式、表面状况、片数和长度等),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选用方法,并对闭式小室检测值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散热器标准散热器计算温差闭式小室标准流量Abstrac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standard for selecting radiator design parameters a research group made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commonly used radiators in closed test rooms,inquir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heating media, the water flow rate, the connection methods, the surface conditions, the number ofsections and the length of radiators conditions, the number of sections and the length of radiators on heat emission, which produced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for selecting and designing radiators. Introduces this research and some of its results.Keywords radiator standard heat-emission design temperature-difference closed radiator test room standard flow rate我国供暖散热器设计选用时所采用的各种数据和修正值,长期沿用原苏联的设计资料,为了能够适应我国散热器的设计工作的需要,提高热能的有效利用率,在研究我国供暖散热器工作特性的基础上,尽快编制出适应国情的散热器设计选用参数体系,是建筑发展的需要。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供热工程实验报告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独立本科段) 准考证号:010*********姓名:孙姿鑫助考院校: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实验一 热网水力工况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水力工况下热网水压图的变化情况,巩固热水网路水力工况计算的基本原理。
2.能够绘制各种不同工况下的水压图。
3.了解和掌握热网水力工况分析方法,验证热网水压图和水力工况的理论。
二、实验原理在室外热水网路中,水的流动状态大多处于阻力平方区。
流体的压力降与流量、阻抗的关系如下:流体压降与流量的关系 2SV P =∆ 2V S H H =∆并联管路流量分配关系 3213211:1:1::s s s V V V =水力失调度 正常变V V X =正常变P P ∆∆=正常变H H ∆∆= 式中 P ∆——管网计算管段的压力降,Pa ;H ∆——管网计算管段的水头损失,mH 2O ;V ——网路计算管段的水流量m 3/h ;S ——管路计算管段的阻力数,Pa/(m 3/h)2;H S ——管路计算管段的阻力数,mH2O/(m 3/h)2;变V — 工况变化后各用户的流量m 3/h ;正常V — 正常工况下各用户的流量m 3/h ;变P ∆,变H ∆— 工况变化后各用户资用压力;正常P ∆,正常H ∆— 正常工况下各用户的资用压力;三、实验设备及实验装置1、测压玻璃管2、阀门3、管网(以细水管代替暖气片)4、锅炉(模型)5、循环水泵6、补给水箱7、稳压罐8、膨胀水箱9、转子流量计图1 热网水力工况实验台示意图四、实验步骤1.运行初调节先打开系统中的手动放气阀,然后启动水泵。
待系统充满水,膨胀水箱水位到达所需的定压高度后,关闭阀门L,保持水箱水位稳定。
调节供水干管和各支管(代表用户)的阀门,使各节点之间有适当的压差,待系统稳定后记录各点的压力和流量,并依此绘制正常工况水压图。
2.节流总阀门缓慢关小供干管上的总阀门A,待系统稳定后,记录新工况下各点的压力和水流量,绘制新水压图,并与正常水压图进行比较。
空气—水热交换器性能计算报告前言:空气-水热交换器利用风扇驱动环境空气来冷却系统内的乙二醇-水混合液。
根据GE公司提供的参数,本文计算了该板翅式热交换器(结构尺寸最大为879mm ×460mm×58mm)的换热性能和流阻。
1 技术参数和技术要求1.1 技术参数要求热交换器热边出口温度60℃,冷边空气入口温度取45℃。
热边:乙二醇-水混合液,t1//=60℃ G1=37.85L/min(10gpm)冷边:环境空气,t2/=45℃ G2=0.85m3/s(1800ft3/min)1.2 技术要求换热量Q≥11kW,热边流阻不大于8.72kPa, 冷边流阻不大于74.7Pa。
2 计算数学模型分析该热交换器的计算,实际上是在结构尺寸基本给定情况下的校核计算。
根据已知的资料,该热交换器为热边两流程、冷边单流程纯叉流热交换器,去掉必要的结构尺寸,其芯体尺寸为750×396×58,如图1(a)所示。
这可看作是两个完全相同,热容比C*相等的的单程叉流热交换器芯体的组合,可折算为一个如图1(b)所示芯体进行计算。
L 1=1500mm L2=58mm Ln=198mm 隔板厚度δZU=0.4mm,热边封条宽度B1=4mm,冷边封条宽度B2=6mm。
图1 芯体示意图3 设计计算设计计算由热交换器的热力性能计算和流体阻力计算两部分组成。
3.1 热力性能计算热边(乙二醇-水混合液边)采用矩形锯齿形波纹板,波纹板的结构示意图见图2a,数据如下:b 1=3.5mm h1=3mm 切开长度ls=5mm δ1=0.15mm图2a 矩形锯齿波纹板示意图冷边(空气边)采用百叶窗式波纹板,波纹板的结构示意图见图2b,数据如下:p=4.7mm 2l0=9.3mm δ2=0.10mm百叶窗节距lp =1.1mm 百叶窗高度lh=0.54mm 百叶窗长度lj=7mm图2b 百叶窗式波纹板示意图计算热边层数N 1、冷边层数N 2由热交换器芯体结构可知,冷边层数N 2要比热边层数N 1多一层,即N 2=N 1+1,取隔板厚度为δZU =0.4mm ,(h 1+2×δZU )N 1+2l 0N 2=L n(3+2×0.4)N 1+9.3(N 1+1)=198 N 1=14 N 2=15则实际L n /=(3+2×0.4)×14+9.3×15=192.7 3.1.1 计算当量直径d e乙二醇-水边de 1:X 1=b 1-δ1=3.5-0.15=3.35mm Y 1=h 1-δ1=3-0.15=2.85mm则 d e1=2X 1Y 1/(X 1+Y 1)=2×3.35×2.85/(3.35+2.85) =3.080×10-3m 空气边d e2:21波高实长l =()2222027.43.9212221⎪⎭⎫ ⎝⎛+=⎪⎭⎫ ⎝⎛+P l =4.796mm则 d e2=4(Pl 0-2l δ2)/(P+4l )=4×(4.7×4.65-2×4.796×0.10)/(4.7+4×4.796) =3.499×10-3m 3.1.2 计算流体流通面积F fF 1f =N 1X 1Y 1(L 2-2×B 1)/b 1 (应考虑热边封条宽度) =14×3.35×2.85×(58-2×4)/3.5 =0.1910×10-2m 2F 2f =N 2(L 1-2×B 2)(2l 0-4l δL /P ) (应考虑冷边封条宽度) =15×(1500-2×6)(9.3-4×4.796×0.10/4.7) =0.1985m 23.1.3 计算迎风面积F yF 1y =L 2×L n /=58×192.7=0.0112m 2 F 2y =L 1×L n /=1500×192.7=0.2891m 23.1.4 计算孔度σσ1=F1f/F1y=0.1910×10-2/0.0112=0.171σ2=F2f/F2y=0.1983/0.2891=0.6873.1.5 共用主传热面积FzuF zu =2N1L1L2=2×14×1500×58=2.436m23.1.6 定性温度tf根据公式Q=Gm ·Cp·(t1/-t1//),其中:Q-要求的换热量,kcal/hGm-介质质量流量,kg/sCp-介质定压比热,kcal/(kg·℃)计算后取t1/=65℃ t2//=57℃则 tf1=(t1/+t1//)/2=62.5℃tf2=(t2/+t2//)/2=51℃3.1.7 查物性参数乙二醇-水边空气边C P1=0.8066kcal/(kg·℃) CP2=0.240kcal/(kg·℃)λ1=0.3975kcal/(m·h·℃)λ2=2.436×10-2kcal/(m·h·℃)ρ1=1.0325kg/L ρ2=1.0897kg/m3μ1=1.5255×10-4kg·s/m2μ2=2.005×10-6kg·s/m2Pr2=0.69783.1.8 水当量W,热容比C*,假设效率ηW 1=G1CP1=37.85L/min/60×1.0325kg/L×0.8066kcal/(kg·℃) =0.5254kcal/(s·℃)W 2=G2CP2=0.85m3/s×1.0897kg/m3×0.240kcal/(kg·℃) =0.2223kcal/(s·℃)C*=Wmin /Wmax=0.2223/0.5254 =0.4231则热交换器假设效率η0=456560652223.05254.0'2'1"1'1min1--⨯=--⋅ttttWW=0.59093.1.9 质量流速ωω1=G1/F1f=(37.85L/min×1.0325kg/L)/(60×0.1910×10-2m2) =341.01kg/m2·sω2=G2/F2f=0.85m3/s×1.0897kg/m3/(0.1985m2) =4.669kg/(m2·s)3.1.10 计算雷诺数Re、普郎特数PrRe1=ω1de1/(μ1g)=341.01kg/(m2.s)×3.080×10-3m/(1.5255×10-4kg.s/m2×9.81m/s2) =701.84Re2=ω2de2/(μ2g)=4.669kg/(m2.s)×3.50×10-3m/(2.005×10-6kg.s/m2×9.81m/s2) =830.82Pr1=μ1gCP1/λ1=(1.5255×10-4×9.81×0.8066)×3600/0.3975 =10.933.1.11 计算放热系数α和摩擦因子f乙二醇-水边为矩形锯齿形波纹板,根据资料[2]P173,对于Re≤1000,其准则方程适用于式(6-65)、(6-66):l 1/de1=1.623 a1*=b1/h1=1.167 de1=3.080 Re1=701.84f 1=7.661(l1/de1)-0.384a1*-0.092Re1-0.712=7.661×1.623-0.384×1.167-0.092×701.84-0.712 =0.0590j 1=0.483(l 1/de 1)-0.162a 1*-0.184Re 1-0.536=0.483×1.623-0.162×1.167-0.184×701.84-0.536 =0.0129则 α1=j 1ω1C P1/Pr 10.67 =0.0129×341.01×0.8066×3600/10.930.67=2581.17kcal/(m 2·h ·℃)空气边为百叶窗式波纹板,根据资料[3]P166,Davenport 公式:f 2=5.47Re 2P -0.72l h 0.37(l 2)0.23l P 0.2(ll j 2)0.89 (适用条件:70<Re 2=830.82<1000)=5.47×261.12-0.72×0.540.37×(2×4.796)0.23×1.10.2×(796.427⨯)0.89=0.1026j 2=0.249Re 2P -0.42l h 0.33()l 20.26(ll j 2)1.1 (适用条件:300<Re 2=830.82<4000==0.249×261.12-0.42×0.540.33×(2×4.796)0.26×(796.427⨯)1.1=0.0250式中Re 2P 以百叶窗的节距l P 为特征长度,即以l P 为当量直径:Re 2P =ω2l P /(μ2g)=4.669kg/(m 2.s)×1.1×10-3m/(2.005×10-6kg.s/m 2×9.81m/s 2) =261.12由努谢尔特数公式Nu=λαed 及柯尔朋(Colburn )公式j=Re Pr 31-Nu 得α2=313231222226978.082.8300250.010499.310436.2Pr Re d ----⨯⨯⨯⨯=∙j e λ =128.10kcal/(m 2·h ·℃)3.1.12 计算肋片效率乙二醇-水边为矩形锯齿形波纹板,计算m 时需考虑波纹板边缘暴露面积,由资料[2]P154式(6-15)(6-16):m 1=⎪⎭⎫ ⎝⎛+⨯⨯⨯=⎪⎪⎭⎫ ⎝⎛+-215.011015.018017.258121231111l f δδλα =443.77m -1l 1=3/2-0.15=1.35mmm 1l 1=473.77×1.35×10-3=0.599η1L =th(m 1l 1)/m 1l 1=th(0.659)/0.659=0.895空气边为百叶窗式波纹板,由资料[2]P154式(6-15)(6-16):m 2=3221010.018010.12822-⨯⨯⨯=δλαf =119.30m -1l 2=4.796-0.10=4.696mm m 2l 2=119.30×4.696×10-3=0.560η2L =th(m 2l 2)/m 2l 2=th(0.560)/0.560=0.907 3.1.13 肋片有效传热面积F LF 1L =2N 1(L 2-2B 1)L 1Y 1η1L /b 1 (应考虑冷边封条宽度) =2×14×(58-2×4)×1500×2.85×0.895/3.5 =1.5305m 2F 2L =N 2[(L 1-2B2)4lL 2×2/P]η2L (应考虑冷边封条宽度) =15×[58×(1500-2×6)×4×4.796×2/4.7]×0.907 =9.5852m 23.1.14 总有效传热面积F eF 1e =F zu +F 1L=2.436+1.5305=3.9665m 2 F 2e =F zu +F 2L=2.436+9.5852=12.0212m 2 3.1.15 计算KF 值,NTU 值 KF=0212.1210.1289665.317.25810212.1210.1289665.317.258122112211⨯+⨯⨯⨯⨯=+e e e e F F F F αααα=1338.58kcal/(h ·℃)NTU=KF/W min=1338.58kcal/(h ·℃)/(0.2223kcal/s ·℃×3600) =1.6733.1.16 计算效率η两边流体均不混合,按资料[2]P161式(6-35)计算ηi 值:ηi =1-exp {NTU 0.22[exp (-C *NTU 0.78)-1]/ C *}=1-exp {1.6730.22[exp (-0.4231×1.6730.78)-1]/0.4231} =0.71063.1.17 散热性能分析本文计算的效率值(0.7106)大于假设效率(0.5909)。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一、实验目的(一) 掌握热媒为水时散热器热工性能的实验方法。
(二) 通过热工性能实验确定散热器散热量或传热系数与计算温差的关系,并求出其金属热强度值。
二、实验原理(一) 散热器的散热量Q=a (t p -t a )n=a △t bW (1—1)式中 t p ——散热器进出口热媒平均温度,℃; t p =12(t g +t c )t g ——散热器进口处热媒温度,℃; t c ——散热器出口处热媒温度,℃;a 、b ——实验确定的系数,主要与散热器构造热媒参数及安装方式等有关;t a ——检测小室基准点空气温度,℃;(二) 热媒输入散热器热量Q=G (h g -h c ) W (1—2)式中 G ——散热器热媒平均质量流量,kg/s ; h g ——相应于热媒进口温度t g 的焓,j/kg ; h c ——相应于热媒出口温度t c 的焓,j/kg ;(三) 散热器传热系数K= aF△t n-1 W/m 2•℃ (1—3) 式中 F ——散热器散热面积,m 2。
(四) 散热器金属热强度g=Q△t •gW/kg •℃ (1—4) 式中 △t ——计算温度差,一般可取△t=64.5℃; g ——散热器质量,kg 。
(无水状态)由上可见,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测量的参数有t g 、t c 、t a 、G 、F 、g 。
三、实验装置散热器实验装置主要有下列各部分组成: (一) 风冷闭式检测小室空调系统如图1.1所示。
它主要由安装被检测散热器的闭式小室6及其套间5,用于维持小室空气温度稳定的空调系统(包括送回风系统、用于加热和冷却空气的电加热器系统和制冷系统等)组成。
图1.1风冷闭式检测小室空调系统1 风机2 风管3 电热器4 多叶送风口5 小室套间6 检测小室7 回风口8蒸发器 9 膨胀阀 10 压缩机 11 冷凝器 12 冷却塔 13 循环水泵 14 供水阀15 补水阀(二)散热器热媒循环系统如图1.2所示。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供热工程实验报告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独立本科段) 准考证号:010*********姓名:孙姿鑫助考院校: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室实验一 热网水力工况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不同水力工况下热网水压图的变化情况,巩固热水网路水力工况计算的基本原理。
2.能够绘制各种不同工况下的水压图。
3.了解和掌握热网水力工况分析方法,验证热网水压图和水力工况的理论。
二、实验原理在室外热水网路中,水的流动状态大多处于阻力平方区。
流体的压力降与流量、阻抗的关系如下:流体压降与流量的关系 2SV P =∆ 2V S H H =∆并联管路流量分配关系 3213211:1:1::s s s V V V =水力失调度 正常变V V X =正常变P P ∆∆=正常变H H ∆∆= 式中 P ∆——管网计算管段的压力降,Pa ;H ∆——管网计算管段的水头损失,mH 2O ;V ——网路计算管段的水流量m 3/h ;S ——管路计算管段的阻力数,Pa/(m 3/h)2;H S ——管路计算管段的阻力数,mH2O/(m 3/h)2;变V — 工况变化后各用户的流量m 3/h ;正常V — 正常工况下各用户的流量m 3/h ;变P ∆,变H ∆— 工况变化后各用户资用压力;正常P ∆,正常H ∆— 正常工况下各用户的资用压力;三、实验设备及实验装置1、测压玻璃管2、阀门3、管网(以细水管代替暖气片)4、锅炉(模型)5、循环水泵6、补给水箱7、稳压罐8、膨胀水箱9、转子流量计图1 热网水力工况实验台示意图四、实验步骤1.运行初调节先打开系统中的手动放气阀,然后启动水泵。
待系统充满水,膨胀水箱水位到达所需的定压高度后,关闭阀门L,保持水箱水位稳定。
调节供水干管和各支管(代表用户)的阀门,使各节点之间有适当的压差,待系统稳定后记录各点的压力和流量,并依此绘制正常工况水压图。
2.节流总阀门缓慢关小供干管上的总阀门A,待系统稳定后,记录新工况下各点的压力和水流量,绘制新水压图,并与正常水压图进行比较。
集成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测试报告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新能源与节能研究中心二00五年五月八日大连理工大学新能源与节能研究中心、及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受大连白云机电设备厂的委托,对该厂研制的两款用于台式机CPU冷却的集成热管散热器,在模拟风洞试验台上进行其传热性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该散热器的传热性能综合评价。
一、测试内容1.一定风速下,不同散热功率的CPU表面温度测试;2.一定风速下,不同散热功率的集成热管散热器传热热阻测试;3.一定风速下,不同散热功率的集成热管散热器温度场测试;4.不同风速对集成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影响试验;5.集成热管散热器与传统风冷散热器及市场上散热面积相当的SP-94热管散热器的传热性能对比试验。
二、测试样品实物照片1 :概念设计(未优化)集成热管实物照片3 :SP-94热管散热器实物照片2 :优化后集成热管实物照片4 :纯铜风冷散热器测试样品有:实物照片1——概念设计(未优化)集成热管实物照片2——优化后集成热管实物照片3——SP-94热管散热器实物照片4——纯铜风冷散热器其中概念设计(未优化)集成热管的几何参数如表1所示:表1 概念设计(未优化)集成热管的几何参数散热器长(mm)宽(mm)高(mm)翅片长度L(mm)翅片高度H(mm)翅片数量N翅片间距δ(mm)翅片厚度t(mm)75 45 75 45 10 240 1 0.08蒸发部蒸汽腔长(mm)蒸汽腔宽(mm)蒸汽腔高(mm)矩形截面热管长(mm)矩形截面热管宽(mm)矩形截面热管高(mm)矩形截面热管数目(N)散热器重量(g)75 45 7 65 2 45 5 268优化后集成热管的几何参数如表2所示:表2优化后集成热管的几何参数散热器长(mm)宽(mm)高(mm)翅片长度L(mm)翅片高度H(mm)翅片数量N翅片间距δ(mm)翅片厚度t(mm)74 35 70 35 10 240 15 0.08蒸发部分蒸汽腔长(mm)蒸汽腔宽(mm)蒸汽腔高(mm)矩形截面热管长(mm)矩形截面热管宽(mm)矩形截面热管高(mm)矩形截面热管数目(N)散热器重量(g)40 35 5.5 51 1.5 35 3 142三、实验设备和测试方法1.实验装置示意图2. 测试实验台实物照片3 . 实验设备1)台式计算机:用于温度、压力、流速的采集、处理2)多通道温度采集系统/1100:用于温度测试3)热线风速仪:用于空气的流速、压力测试4)标准铠装铜-康铜热电偶:用于温度测试5)模拟CPU的铜棒:用于模拟CPU发热6)WYK-303直流稳压电源:用于稳定电压7)接触式调压器:用于模拟发热体的功率调节8)3165电能分析仪:用于模拟发热体的功率测试9)风洞:用于模拟CPU散热风扇,产生风速可控的冷却空气。
散热分析报告1. 引言散热是电子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合理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降低设备温度,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报告将对散热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来改善散热效果。
2. 散热原理散热是通过将设备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来降低设备温度的过程。
热量传递的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热量通过固体材料的直接接触传递。
散热器通常使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如铝或铜来提高传导效率。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如空气)的对流传递。
散热器通常通过增加散热表面积和利用风扇来提高对流效率。
•辐射: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辐射传递。
散热器通常采用黑色表面和辐射翅片来提高辐射效率。
3. 散热问题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散热问题常常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3.1 设备布局不合理设备布局不合理会导致热量集中在某些部分,而其他部分的散热效果较差。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电子元件的布局,避免热量集中现象。
3.2 散热器设计不当散热器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散热效果。
如果散热器的表面积太小或散热翅片设计不合理,无法有效地提高对流和辐射效果,从而导致散热不畅。
3.3 环境温度过高环境温度过高会使散热效果降低。
在高温环境下,设备产生的热量很难被有效地传递给环境,从而导致设备温度升高。
4. 散热改善建议针对上述散热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善建议:4.1 设备布局优化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电子元件的布局,避免热量集中。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将产生大量热量的元件分散布置,避免产生热点。
•增加散热器与热源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传导效率。
4.2 散热器设计优化散热器的设计直接影响了散热效果。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加散热器的表面积和散热翅片数量,提高对流和辐射效果。
•选用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并保证散热器与热源之间的良好接触。
4.3 控制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环境温度:•通过增加通风口和风扇来增强空气对流,提高散热效果。
实验二散热器性能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
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
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热媒流量, kg/h;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
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
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六、实验内容及数据处理
七、思考题
1.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2.如何减小或避免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