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优秀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75.00 KB
- 文档页数:15
实验二散热器性能实验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1.水位指示管2.左散热器3. 左转子流量计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5. 温度压差巡检仪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三、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Q=GCP (tg-th) [kJ/h]式中:G——热媒流量, kg/h;CP——水的比热, kJ/Kg.℃;tg 、th——供回水温度,℃。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2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2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g时的体积流量。
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
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回水温度tg 与th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摘要:借鉴《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对散热器热工性能进行检测,建立散热器热工性能的数学模型,笔者将不确定度的来源加以判断,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得出散热器热工性能主要参数的不确定度。
关键词:散热器;数学模型;主要参数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所有电器化产品持续使用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长期如此,不仅会减短使用寿命,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散热器的好处就是帮助其吸收热量,然后将其散发出来,保证内部温度正常[1]。
对散热器不确定度进行检测,能客观地反映出检测水平的高低,为后人提供科学的指导,意义重大。
1.散热器检测方法通常情况下,散热器依据《采暖散热器散热量测定方法》检测其热工性能。
将其统一归置于标准热工小室中进行检测,3类工况在95℃、75℃、55℃的不同温度下,室温在18℃时,将其独立重复测试10次。
瞬时流量一般由电子天平及电子秒表测量而出,分别使用3个铂电阻温度计和数据采集器检测电阻值,计算出供水温度、室内温度及回水温度。
数据处理环节,根据3中不同工况,求出平均温差和散热器的热流量。
使用最小二乘拟合计算所得数据,最后用公式表述散热量与平均温差的关系,根据平均温差为64.5℃时,散热器金属强度与热流量。
2.数学模型2.1针对3种不同工况,分别测试10次,求出3组平均值,计算出最佳评估值,公式为:Rk,j,av= (1)Qm,j,av= (2)Rk,j,av表示第k个温度、第j种工况的平均电阻值,Rk,j,i表示第k个温度、第j种工况、第i次测量的电阻值,Qm,j,av表示第j种工况的热水平均质量流量,kg/hMj,i表示第j种工况、第i次测量热水质量,gtj,i表示第j种工况、第i次测量热水流量所用时间,s公式中的k=1~3,1表示供水温度,2表示回水温度,3表示室内温度。
2.2由法定测量机构提供的铂电阻测试结果,曲线拟合之后,拟合系数为LkMkNk。
将Rk,j,av代入其中得出温度的计算公式:(3)公式中,表示第j种工况测量的第k个温度,℃。
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是热质交换原理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包含了以下知识点:散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散热器压力损失与散热器流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为: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和温差△T的关系。
3、掌握散热器压力损失与散热器流量的关系。
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1、 1000U型压差计2、400暖气片3、450暖气片4、巡检仪5、地热式暖气、排管式暖气6、流量计三、实验原理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条件下测出散热器的散热量;Q=GC P(t g-t h) (kJ/h)式中:G—热媒流量,kg/h;Cp —水的比热,kJ/(kg·℃);t g、t h—供回水温度,℃。
上式计算所得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瓦[W],进而可以求得散热器的传热系数。
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在实验中应尽量减少室内温度波动。
水箱内的水由电加热器加热,经循环水泵打入转子流量计并由流量计供给两组不同的散热器,水箱内的水是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点上,经散热器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
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时的体积流量。
四、实验步骤1、系统供水,注意供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2、打开泵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3、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
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4、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
使之流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需要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即时排出,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5、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
散热器供水温度t g 与回水温度t h 及室内温度t 均用数显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
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 /1000=L ·10-3 (m 3/h)式中:L — 转子流量计读值,L/h ;Gt — 温度为t h 时水的体积流量,m ³/h ;G =G t ·ρt (kg/h)式中:G — 热媒流量,kg/h;t ρ — 温度为t h时的水的密度,kg/m ³;6.改变工况进行实验a 、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流量不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