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2 案例 香烟的迷思
- 格式:pptx
- 大小:712.04 KB
- 文档页数:51
公关大师博奈斯绿色香烟案例各位小伙伴!今天咱来聊聊公关大师博奈斯和那个超有意思的绿色香烟案例。
话说啊,在当时那个环境下,香烟这东西虽然不少人抽,但也面临着一些舆论压力,比如说对健康可能有影响啥的。
这时候呢,博奈斯就接到了一个任务,要给一款香烟做做公关,让它能在大众眼里形象好点儿。
博奈斯就琢磨啊,得搞出点新花样来。
你猜他想出啥招了?他盯上了绿色!对,就是绿色。
为啥是绿色呢?因为绿色在大家心里那可是代表着健康、自然、环保啊,就像咱们看到绿色的草地、绿色的树叶,就觉得特别清新,对吧?于是呢,他就把这款香烟包装成了绿色,然后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
他说这款绿色香烟啊,那可是用了特殊的原料,经过了精心的制作,抽起来不仅味道好,而且对身体的危害比其他香烟要小得多。
哇塞,这一说,可就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啊。
而且啊,博奈斯还没闲着。
他找了好多名人来代言这款绿色香烟,这些名人往那一站,拿着香烟一摆姿势,好多粉丝就跟着心动了。
再加上博奈斯组织了各种活动,比如说举办绿色香烟品鉴会啊,邀请大家来尝尝这独特的绿色香烟。
在品鉴会上,那场面,简直跟开派对似的,大家一边抽着烟,一边听着博奈斯夸这款烟有多好多好。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啊,这款绿色香烟的销量那是蹭蹭往上涨啊。
好多人本来对香烟有点顾虑的,一听说是绿色的,好像心里就踏实了不少,纷纷掏钱买。
博奈斯这一招,真的是把公关玩出了新高度啊!不过呢,咱现在回过头来看啊,这绿色香烟到底是不是真的就像宣传的那么健康,那还得打个问号。
但不管怎么说,博奈斯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见识到了公关的厉害,也给后来的公关人提供了不少思路呢!怎么样,这个案例是不是挺有趣的?。
烟草专卖制度的弊端及烟草行业政企分离的措施-行政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烟草专卖制度的沿革及特点20 世纪80 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加大对烟草行业的管理,这是我国政府确保我国的财政收入的一种措施。
在1982年,我国首次成立了中国的烟草总公司,并且颁布了《烟草专卖条例》的有关说明,之后一年,我国的烟草专卖局正式成立,1992 年我国正式施行的《烟草专卖法》和1997 年颁布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作为基本法律规范确定了我国的烟草专营制度。
在专卖体制下,烟草行业始终把加强计划管理、控制卷烟总量放在生产经营工作的首要位置,严加落实和执行。
这既是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本质规定,也是实现烟草行业平稳发展的客观要求。
但是随着入世后自由贸易规则的普遍推行,烟草专卖体制收到了来自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这种行业垄断不但会阻碍公平的市场竞争,更导致了行业整体竞争力较低、行业资产浪费和流失现象严重、经济效益与国际同行相比水平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烟草系统内企业过多的保护也阻碍了烟草行业市场化发展,烟草专卖专营制度和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大的改革方向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烟草专卖管理体制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无法实现市场需求与效益原则相结合,行政力量的干预使得市场机制失灵,从而导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分散、资产管理体制未理顺、效率偏低、现代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
我国烟草行业政企不分的最大特点即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其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对烟草市场的规制。
实行专卖制度,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而政府可以制定规制的不外乎立法或者规章、通知、命令等。
二是国家对烟草市场的干预。
垄断性、缺乏竞争保证了烟草业的稳定和国家队烟草业资源配置的绝对控制地位。
国家还通过立法使得国家的这种垄断性地位得以进一步强化。
政府通过立法将其自身意志上升为集团意志,有力的保证了其在烟草业的垄断性地位。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加深,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禁烟法律和规定,旨在减少吸烟人数,保护公众健康。
以下是一些主要国家的禁烟法律规定概述。
一、美国1. 美国联邦法律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烟草控制法案》(Tobacco Control Act)对烟草产品进行监管。
该法案于2009年通过,赋予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烟草产品的监管权力。
2. 州和地方法律美国各州和地方政府也有各自的禁烟法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州和地方禁烟规定:(1)加州:加州是最早实施全面禁烟的州之一。
1998年,加州通过了《加州烟草控制法案》,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包括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
(2)纽约州:纽约州于2003年实施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吸烟。
(3)芝加哥:芝加哥于2008年实施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吸烟。
二、加拿大1. 联邦法律加拿大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烟草制品法案》(Tobacco Products Act)对烟草产品进行监管。
该法案于2001年通过,旨在减少烟草消费,保护公众健康。
2. 省级法律加拿大各省也有各自的禁烟法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省级禁烟规定:(1)安大略省:安大略省于2005年实施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吸烟。
(2)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于2007年实施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吸烟。
1. 联邦法律英国政府主要通过《烟草控制法案》(Tobacco Control Act)对烟草产品进行监管。
该法案于2006年通过,旨在减少烟草消费,保护公众健康。
2. 地方法律英国各地方也有各自的禁烟法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地方禁烟规定:(1)伦敦:伦敦市于2007年实施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吸烟。
(2)苏格兰:苏格兰于2006年实施全面禁烟法律,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餐厅和酒吧吸烟。
www.globalsmokefreepartnership.org • www.tobaccofreecenter.org 有关有关禁禁烟的错误观念和事实 几十年来,烟草业一直宣传这样一种错误观念,即全面禁烟法律是没有必要的,难以实施,并且会破坏经济、侵犯个人自由、导致企业破产。事实上只有烟草业及其盟友才拒绝承认二手烟雾对健康有负面影响。为了批驳烟草公司及其盟友营造和鼓吹的这些错误观念,禁烟倡导者们必须了解有关禁烟政策的基本事实。
错误观念:“二手烟雾二手烟雾对对健康健康没有危害没有危害没有危害””。 事实事实::世界上每一个科研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及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二手烟雾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2,3。
美国卫生署长2006年发布的报告《非自愿接触烟草烟雾的健康后果》发现,二手烟雾接触会在不吸烟的儿童和成年人中引起疾病和过早死亡。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二手烟雾没有安全暴露水平4。
那些没有发现二手烟雾和疾病存在相关性的研究一般都是由烟草业资助的5。 烟草公司在世界每个地区都花钱雇用科学顾问对二手烟雾危害健康的科学证据进行攻击6。
错误观念:“没有没有必要进行禁烟必要进行禁烟立法。自愿自愿限制限制限制政政策会起作用会起作用””。 事实事实::烟草公司在禁烟立法之前宣传推广自愿限制政策的原因是:这种自愿政策根本无效。只有简洁、明确、可以实施并且全面的立法才能保障雇员和公众享受到无烟空气7。烟草业资助 “尊重选择”之类的计划,敦促公司企业允许在其公司场所吸烟8。
在英国,自愿禁烟法规实施五年多后,多数酒吧还是没有执行。无烟酒吧不到总数的1%,大多数餐馆都允许吸烟9。
错误观念:“禁烟法律不受欢迎烟法律不受欢迎。。多数人都不想要这样的法律多数人都不想要这样的法律””。 事实事实::事实正好相反。这些政策极受欢迎,而且在法律生效后更受欢迎。在北爱尔兰,91%的被调查者支持通过全面的禁烟法律10。在新西兰,成年人对禁烟酒吧和夜总会的支持率从2004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82%11。
控烟、体制、和谐、国际——中国烟草四大挑战面面观2013-5-3 11:21舆论控制:烟草行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烟草产业与生俱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与吸烟行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之间存在的张力,因为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而更显突出,烟草产业发展与烟草控制似乎已经成为无法调和的矛盾。
放眼世界,控制烟草流行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回望中国,公众对吸烟风险的认知警惕及对健康的关注追求、控烟履约的外向压力、国际控烟浪潮的冲击等等,都是推动中国控烟力度趋强的有效因素。
这对公共政策、行业发展规划以及消费者行为都造成极大影响,也从这些方面直接对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构成最大挑战。
案例1:控烟浪潮与烟草改革“黄金十年”控烟烟草流行,烟草行业不应置身事外。
国家层面的导向政策,地方政府的各类控烟立法执法,民间组织的尖锐抨击,客观上都给行业管理层带来冲击。
对比而言,全球烟草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卷烟产销量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反观国内烟草产销走势,2002年以来的10年正是中国烟草发展改革的“黄金十年”,产销量、经营效益等诸多指标节节攀升,欣喜之余必须直面控烟者的质疑和批评。
由此产生的倒逼压力已经传导至行业管理层,2013年表现最为突出。
今年行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全年卷烟产销安排5030万箱,全国烟叶收购计划必须控制在5000万担以内,这两项指标作为今年全行业工作的“政治红线”,任何单位都不得突破。
可以断定,未来几年,行业管理层必将继续保持谨慎态度,严控“两烟”增速,这既与市场容量有关,更与愈演愈烈的控烟浪潮关联。
案例2:“吸烟有害健康”与卷烟品牌突围烟草控制对于行业构成的深刻影响最终将延续到消费者的吸烟行为和心理底线。
雾霾沙尘、饮用水污染、苏丹红鸭蛋、孔雀绿鱼虾、三聚氰胺乳制品、瘦肉精、染色馒头……已经无数次挑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吸烟致病的警示图片虽未出现在国内烟草包装,但却无法阻止其进入公众视野,加之“有毒过滤嘴”、“重金属超标”、“减害降焦骗局”等负面舆论长期流传,“吸烟有害健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警语,而是深入公众内心的观念建构。
一、失败案例:亚都“收烟”的风波5月30日是世界禁烟日,颇具声势和规模的戒烟活动在全国各地接连举行。
黄浦江畔的上海外滩,由上海市吸烟与健康协会主办的万人戒烟签名活动如期举行。
政府官员,接受咨询的专家学者和闻讯而至的市民云集陈毅广场。
以生产空调换气机在市场上“闹腾”得颇为火爆的北京亚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斥资30万元,也介入了这次活动。
在活动的前一天,亚都公司在上海有影响的两家报纸上,以“亚都启事”为题打出广告:“请市民转告烟民———亚都义举,全价收烟。
”具体内容是,亚都公司按市价收集参加此次活动的烟民的已购香烟,并在公众的监督下集中销毁。
为使活动顺利圆满,亚都的工作人员兑换了用于收烟的5万元零币,购置了“销烟”用的大瓷缸、生石灰,并按当地商场的零售价格核准了烟价,可谓万事俱备。
上午10时,活动开始后,人群向亚都戒烟台前聚集并排起了长队。
队列中既有老者,也有时髦女郎,还有小孩,这与亚都人设想中的烟民形象相去甚远,更引人注目的是,排队中的许多人拎着成条的香烟,少者一两条,多者达20条,绝大多数还是价格不菲的“中华”、“红塔山”、“万宝路”等高档香烟。
但从外包装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烟。
精于计算的上海人让亚都的工作人员乱了阵脚。
收烟台前,为了鉴别烟的真假,吵嚷、争吵之声时有所闻。
为使活动得以进行,亚都公司临时决定,每人只限换一条,香烟是真是假也不再计较。
可烟民也有对策,让工作人员奈何不得。
下午2时,亚都公司的5万元现金已经用光,宣布活动结束。
尚在排队的数百名烟民不干了,他们把收烟台和10余名工作人员团团围住,纷纷指责亚都公司“说话不算数”、活动内容和广告不符云云,并对工作人员有撕扯、推搡的现象。
双方僵持了约半个小时,仍没有缓和的迹象。
为平息事态,尽早脱身,工作人员只得拿出200件文化衫免费发送,之后,在闻讯赶来的保安、巡警的协助下,工作人员才得以离开广场。
1.分析亚都“收烟”活动失败的原因。
答:公共关系不是一种盲目的、随意性的活动,而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1.1.1政府规制概念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也有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调节等,但“管制”常有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市场主体决策之意,“调节”一词也常有经常变动之意,“规制”有以规则、规章、法规、管理等,从市场主体外部进行规范和控制之意,因此用“规制”更为贴切。
所以,本研究采用“政府规制”一词。
国外学者对政府规制的定义: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日本学者金泽民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
梅尔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选择的限制。
这些定义都表明政府规制就是政府通过规制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需要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
政府管理市场有两种手段:即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
可见,政府规制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经济或管理经济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或调控宏观经济,其目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政策对纠正宏观市场失灵和防止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有易变性、相机抉择性和间接引导性。
政府规制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微观规制政策规范市场微观经济行为,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纠正市场微观失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依据法律和法规、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限制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市场主体是指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执行政府规制的机构及人员,市场主体是政府规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