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补充习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42 KB
- 文档页数:6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一、大意(略)寓意:《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随文练习一、1.(1)坐座(2)反返2.A(A项中的“度”,量度,动词,读。
B、C两项中的“度”指量度好的尺码,是名词,都读。
D项中的“度”,是“过”的意思,虽是动词,但它不是忖度、揣度、计算、推测的意思,所以也读)3.(1)它,指量度好的尺码(2)“何不试之以足”即“何不以足试之”,这里的“之”指履(3)往、到它,指量度好的尺码4.(1)等返回集市,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2)我宁可相信量度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因为墨守成规,不相信实际。
(大意如此)二、1.E(指示代词,这儿)2.C(他,而其他三句的“其”都是“他的”意思)3.(1)表示转折,却(2)表示承接,可不译(3)表示转折,却 4.(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像这样来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只要大意对)三、C问题探究一、大意:宋国有个种田人,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田中的树桩上,便毫不费力地将这只兔子捡回家,并从此放下手里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捡到兔子。
兔子不但没有得到,反而遭人耻笑。
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有不经过努力就希望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二、1.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
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只要大意如此)2.无论认为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负面影响,还是有正面影响,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
所举例子不受限制。
一、积累与运用(32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A.解.款(jiè)答.理(dā)迁徙.(xǐ)蜚.声文坛(fěi)B.雇.佣(gù)贵庚.(gēn)睾.丸(gǎo)风靡.一时(mǐ)C. 亏折.(shé)何妨.(fāng)畸.形(qí)没.齿不忘(mò)D.斡.旋(wò)会晤(wù)裨.益(bǐ)盛情难却.(qiè)2. 下列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A. 丹丹升起死不瞑目头晕目眩茫然若失B. 曲径通幽茶毒生灵绿草如茵雷霆万均C. 挥洒自如迎刃而解天衣无缝孜孜不倦D. 变幻莫测臭名昭著执迷不悟得天独厚3.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 粟裕到达的第二天,陶勇带部队后来居上....,也到了。
(《铁血N4A——重新崛起的新四军》)B. 黄霑生前没有立遗嘱,他死后到底留下多少身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消息说他遗产超过千万,但也有消息指出,他曾投资失利,又不会存钱,结果晚年负债,搞得两.袖清风...。
(《扬子晚报》2005年11月27日)C. 据悉,张导还是按照老规矩办事,尽管开机仪式比较隆重,但还是拒绝记者采访,看来来自全国的记者到时也只能是望尘莫及....了。
(《燕赵都市报》)D. 当讲解员小心翼翼....地为李放打开那些尘封了几十年的文物盒子时,他一脸疼惜地劝止说,别开别开,这样看看就够了。
(《扬子晚报》2005年9月21日)4. 对下面这句话的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2分)我们所说的两岸关系的坚冰能不能打破,打破的时机是不是恰当,关键在于我们双方能够坚守“九二共识”,积极顺应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和解、互信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共创和平,共同发展。
A.“恰当”改为“正确”B.“恰当”后面去掉逗号,加“的”字C.“在于”改为“是”D.“能够”和“积极”前面都加“是否”5. 将下面相关语句依次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夏天雨的飒爽,是因为它总与好风联系在一起。
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对待难的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我难人难我不畏难;小编整理了关于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语文七年级上册苏教版补充习题答案(一)安恩和奶牛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文章写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问津者不少,但安恩却拒不出售。
最后,人们气愤起来,安恩才说出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这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和同类相聚散心。
表现了安恩的淳朴和慈爱。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重视每个动物的情感需求。
随文练习一、省略二、可对调:①偎依—依偎②皱褶—褶皱④散发—发散⑥刷洗—洗刷不可对调:③僵硬⑤屠宰⑦羞怯⑧瑕疵三、七手八脚、七长八短、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扭八歪、七折八扣、七荤八素、七高八低、七七八八等四、1.看看 2.端详 3.瞅了瞅斜视张望问题探究一、1.第一种方式:先交代谁说话,再写说了什么。
如:可是他打断了她:“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第二种方式:在说的话中间交代说话人。
如:“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究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第三种方式:先写说的话,再交代是谁说话。
如:“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那人问道。
(“此外”的对话描写方法可由答题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作答)2.(1)可能是已经卖出,所以不再理睬别人。
(2)既然不卖,为什么要来这里?是因为你的奶牛好吗?实在不可思议。
(3)有可能她不是奶牛的主人(看看她的衣着),所以她没有权利卖。
(4)既然是你的,却又不肯卖,实在不可思议! 集市是做买卖的地方,买牛人对安恩带着奶牛到集市却不卖有很多猜测。
他的话都是根据安恩的回答而问的,完全符合正常的思维。
回答的内容只要能基本符合问话的大致思路即可。
3.回答“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时,安恩老太太内心平静,如实回答奶牛没有卖出,并表示不卖奶牛,以免对方再噜苏;回答“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时,她重复说“是”,并加上“当然”,内心颇为得意自负,为奶牛属于自己而自豪;听到对方责怪她“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她觉得受了侮辱,“气愤得说不出话”,为别人不理解她而痛苦。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的答案苏教版xx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练习就是考试。
我整理了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梦溪笔谈》二则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一、课文大意略。
随文练习一、1.A B B 2.D 一种 3.1D2B3C4A 4.C5.1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2十天后,子方虫全部被杀尽,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3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6.D详略错位7.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害虫,保护树木;蛇吃老鼠,减轻鼠害等。
二、1.A C A 2.1统治 2才,刚刚 3所以 4秘密地5赠送 6走,踩踏 3.1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2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连接,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4.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问题探究一、1.1制造方法技艺 2到,超过 2.1指代开宝寺塔 2指代塔不正的原因 3指代向西北微倾的开宝寺塔 4结构助词“的”3.1开宝寺塔是工匠总管预浩所建造的。
2宋朝以来,这样的木工就只有他一个人罢了,到现在木工还都学习预总管建筑方法。
或以他为榜样4.是指一个人。
“都匠”是“工匠总管”的意思。
5.是同一个人。
根据:两个人都是宋朝人,都精木工。
文中“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可见预浩与喻皓是同一个人。
古人的名字往往有同音替代现象。
二、1.作者的办法,是向当地老人请教。
这种调查研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当地的老人只能证明海市蜃楼现象的存在,而并不知其科学原因。
在今天,由于科学的发展,其秘密已被揭开了: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当空气各层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会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忙于采集的蜜蜂,无暇在人前高谈阔论。
我们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应有蜜蜂的精神。
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一)三峡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一、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县与湖北省宜昌市之间。
随文练习一、省略二、1.隐蔽弊端2.追溯塑料 3.漱口咳嗽 4.晨曦伏羲 5.湍急惴惴不安三、1.从,在,由;如果 2.长时间地;长度大 3.断,走不通;消失四、1.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峦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3.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
4.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衣裳。
五、表现“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六、例句: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七、C问题探究一、1.(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高猿长啸,空谷传响2.夏季,江水漫漫;春冬季,水清树茂;秋季,林间寂静,高猿长啸。
3.这首诗的一、二、四句与语段的第②段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诗的第三句与语段的第④段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诗中的“万重山”和语段的第①段相对应。
二、1.(1)取道,经过 (2)像屏障的山峰 (3)有的大约(表示约数) (4)形态容貌2.(1)陡峭 (2)消失3.D (略:稍微,略为)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西陵峡小卡片①B.隐蔽天日 C.林涧寒肃②B.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答案上册(二)在阿加西斯教授的实验室补充习题答案一、1. huāng táng 指行事比较离谱,不正常,不符合一般的规则。
七年级上学期为你打开一扇门【同步导练】一、pái huái chōng bì dàng qián quán 二、1.浏览2.洞开3.描绘。
三、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
四、1、聆听文学大师们的教诲;汲取丰富的营养;感受5000年的华夏文明。
2、建筑,领略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风采;音乐,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生命的真谛。
五、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3.“高智商”指拥有硕士,博士等高学位,“野蛮人”不读文学作品,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
4.“这”指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感情5.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开放探究不设统一答案。
要有作品内容,自身的阅读体会、阅读收获。
要扣住“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任何一点分析。
繁星【同步导练】一、(1)shà(2)zhǎ(3)mèi(4)zhuì(5)mó(6)mú(7)sì(8)shì二、巴金小说散文家春秋三、略。
四、一是星光和萤火虫发出的光都很微弱,二是船在海上航行,上下颠簸晃动,星星也跟着晃动,所以望星星会感到像飞舞的萤火虫。
五、(1)A B (2)C D E。
六、1、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
2、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3、并不矛盾。
“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母狼的智慧》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第一题答案毕淑敏写的《母狼的智慧》,着重从正面表现了狼的聪明和智慧;蒲松龄写的《狼》,既表现了狼的狡猾,又表现了狼的愚蠢。
随文练习第一题答案省略随文练习第二题答案1、表示想像2、表示比较随文练习第三题答案1、不能。
“咬”,含有伤害的意思,所以这里用“咬”不妥。
“衔”与“叼”同义,但“叼”比“衔”更形象化。
2、不能。
“抹”在这里读犿ò,涂上后再使平。
“抹平”写出了狼把骆驼粪堆在小狼身上,再把它擦平的过程,而“扫”不能表达这个过程。
随文练习第四题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把速跑的狼比做“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突出了狼跑的速度之快。
2、“惨白”原是用来描写人的面色的,现在用来形容月光,这是“词语的移用”,称之为“移就”,给月光抹上了感情色彩。
后面一个画线句是比喻,不仅描绘出沙丘的形状,而且写出了坟的色彩(银色),含有悲剧色彩。
3、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青烟悠悠升起的状态,为引起下文伏笔。
(“我”看到了白气,才循迹找到了小狼) 随文练习第五题答案这是多解题。
一种意见是:我赞同。
① 课文写了两个狼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中的狼,文中点明是“母狼”,而第一个故事只说是“狼”,没有肯定说是“母狼”。
据说,狼在繁殖期雌雄同居,共同抚养幼仔。
所以改为“狼的智慧”较好。
② 本文主要写狼的“母爱”,有了“母爱”,才能产生“智慧”,所以我赞成把题目改为“狼的母爱”。
另一种意见是:我不赞成改题目。
第一个故事中的狼,虽然没有点明是“母狼”,但小狼跟着它,故可以猜测它也是一只母狼。
课文当然写出了狼“把生存留给自己的孩子”的母爱,但更多的是写狼的智慧,如:写母狼怎样借助动物的胃,依靠水的浮力,带小狼过河。
母狼为了摆脱猎人的追捕,临危不乱,对地形的判断,对人的判断,对周围环境的利用,完全可以和人的智慧相提并论。
所以,我认为现在的题目很贴切,无须修改。
问题探究第一题答案1、借喻式。
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要多练、多思;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那边的风光。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苏教版(一)繁星预习提示一、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第二次“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第三次“如今在海上”。
这三次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随文练习一、昧,昏暗坠,掉下来二、1.静寂 2.微小 3.果然三、1.“好像”,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看到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做“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真切,富有情趣。
2.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只是感觉上仿佛回到了童年,所以用“觉得”两字。
这个词真切地写出了自己看繁星的感受。
3.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引人注意。
一个“跑”字,既写出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进,又表露了作者涌动的**。
“呢”字使句子口语化,且有惊叹好奇的意味。
四、CDE(“像”在有的句子里是比喻词,但有的句子里表示想像、猜测、判断,有的则表示比较)五、1.示例:我爱早晨,我也爱朝阳,我最爱美丽的朝霞。
2.示例:夏天的夜是深邃的,是神秘的,是引人遐想的。
六、并不矛盾。
前一句写“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后一句写“我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与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
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应,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想。
七、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八、D(这句紧接上句中的“观点片面,论据不足”)问题探究一、1.仰望星空(或“海上望星”) 2.排比触觉听觉幻觉3.E(“睡醒”误,应为“沉睡”)二、1.(1)因为作者与他们同样处在黑暗与孤独之中,处境相同,心情相同。
(2)这是一个暗喻,字面上说老音乐家的眼泪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其意思是说,美丽的星星是对老音乐家孤独之心的安慰。
2024秋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答案Word版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思考·探究·积累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课文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
1.春草图(草报春),2.春花图(花争春),3.春风图(风唱春),4.春雨图(雨润春),5.迎春图(人迎春)。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韵味,清新,活泼,优美。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与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参考“课文研读”的相关内容,可以欣赏课文中的一处描写,也可以欣赏一个段落。
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创见。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参考答案:第一问参见“问题探究”3中的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二问,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可以写一个比喻句,也可以写多个比喻句。
四朗读下列语句,注意重音和停连,并想象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
...,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1.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
“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
没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2.小草偷偷地...。
...,绿绿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2.“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
“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
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造成语言的抑扬顿挫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了,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灵活运用你的脑子,好好做七年级语文补充习题吧。
小编整理了关于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参考答案(一)春补充习题答案预习提示一、作者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随文练习一、C二、1.烘托拱门哄骗 2.锦绣绵绵棉花 3.赶趟儿淌水躺下 4.悄悄稍微树梢(不拘泥于这个答案)三、1.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
“高”用在各种物体、各种情况下均可。
2.“闹”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叫”只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也不浓。
3.“散”有分散的意思,比“开”字含义丰富。
4.“抚摸”,写出了温柔的感受,“吹”则表达不出来。
四、1.“近”准确地写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2.“钻”写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五、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多2.密亮细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树叶小草雨中的行人劳作的农民六、1.排比写草地上儿童的嬉戏,揭示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
2.拟人赋予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了。
3.比喻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色彩明丽的特点。
4.引用强调春天给予人们奋发向上的勇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动的力量。
七、示例:夏天像栀子花,带来满园醉人的清香,它盛开着。
夏天像蝉儿,热烈奔放的,唱着,飞着。
夏天像即将成熟的稻子,有着饱满的穗子,带给我们收获的希冀。
七年级语文上补充习题答案七年级语文上补充习题答案(一)
《论语》十二章补充习题答案
一、
1. 悦愉快
2. 惘迷惑
3. 怠疲倦
4. 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二、
1. 按时
2. 检查,反省
3. 规矩
4. 忍受
5. 粗粮
6. 改变,换
三、
1. 表转折,却
2. 代词,它。
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 哉:叹词,啊
4. 用在句末,了
四、
1. 30
2. 40
3. 50
4. 60
5. 70
6. 耄耋:80
7. 鲐背:90
8. 期颐:100
五、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
不是。
仁者需具备大智慧,人格魅力,慈爱之心。
二、
乐:就是以学习为乐,爱好学习。
启迪:人们只有真正的热爱学习,学习才能得到大智慧。
三、
1.
(1)教诲,教导
(2) 以……为耻
(3)通“志”,指记住
(4) 满足
(5) 启发
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举一反三
3.
(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
(3)知道怎样做符合道义却不能改变自己,有缺点不能及时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
4.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七年级语文上补充习题答案(二)
本命年的回想补充习题答案
预习提示
一、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杀牲禽 6.备糕点7.送灶王 8.换门神 9.除夕夜 10.拜新年
随文练习
一、省略
二、打更更新更迭更加更其更上一层楼中彩中标中伤中策中饭中断
三、腊月、蜡烛红薯、公署抠门、呕吐
四、1.形容过年的气氛被渲染到极为浓烈的程度。
(另说:这里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2.交好运。
3.由衰老恢复青春。
五、1.词语的移用(移就) “预热”原是机器加热的一个初始过程,这里用来写过年的起始阶段。
这样写生动形象,有可感性。
2.夸张形象地写出土炕热的程度。
3.拟人形象地写出辞旧迎新开始了。
4.对偶语言整齐简练,容易记忆。
六、1.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个节气,华夏文明扑面而来。
春节却是二十四节气之外最重要的节日,从而把春节衬托到更引人注目的地位。
七、1.刘绍棠《京门脸子》《柳敬亭说书》《蒲柳人家》《娥眉》《黄花闺女池塘》
2.自己生肖所在的年 1996 六十
八、B
问题探究
一、1.说明炒货种类多,分量大。
2.说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
3.段末一句“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属于侧面描写,其他都属正面描写,两者相结合把炒年货的热闹情景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而且也不乏幽默感。
二、1.为霜鬓的陌生客的愉快(和孩子气)所感染(打动),愿意为成全(帮助)别人而付出。
2.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3.(1)能删。
文章后面记叙的两件事,内容上有重复的地方(都有分享别人喜悦的内容),删去后事例更典型,文章更简洁。
(2)不能删。
本文多方面选材,能够紧扣题目中的“种种”,突出中心。
小卡片
示例:课文以主要的篇幅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
从春节的名称谈起,指出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预热,直至年根。
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七年级语文上补充习题答案(三)
秋颂补充习题答案
一、
澈酡慑
澹澹寥眷
二、
思想凄凉
震慑幽静
三、
1. 飒爽
2. 洒脱
1. 明澈
2. 透彻
四、
1. 秋叶图、秋林落日图、秋云图、秋风图、秋水图
2. 写“闲云”突出“闲”,写“野鹤”突出“逸”,“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所以写“闲云野鹤”正是歌颂秋色。
3. 倒数第二段将“秋之美”与“具有这份秋之美”的人联系起来,丰富了“秋颂”内涵,赋予“秋”以人的性情、品格、精神,使主题深化。
为人处事要明澈、洒脱、豁达。
五、
1. 冬天的雪不带一点尘埃,是最无瑕的雪。
那么悠然地缓缓飘过山林,对枯萎的树木不必有所担忧——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2. 春是苏醒的季节,是生长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却也是高雅的季节。
六、A
问题探究
一、
1. 第①段先写秋林的秀逸、孤傲的美,二第②段描写了落日下秋林艳丽、凄楚之美,而第③段在前一段的基调上写出秋院的寂寥之美。
2. 更加突出秋日闲云对尘间、俗世的淡然。
3. 表现出作者羡慕秋的洒脱和不加修饰的感情。
我们从中可以体悟到:为人处事不可过分计较,做人洒脱些,自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二、
1. 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
无需参预,不必留连。
2. 写路上“花花绿绿”更显得秋天街道的一丝丝热闹的感觉。
3. 和秋天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秋雨给人带来的安慰、成熟地独特感受。
4. “感叹”秋带去了树和叶的翠绿,“承诺”是秋会让生机盎然的春快点到来,“动力”是秋会竭尽所能为人们做到最好。
5. 结尾通过议论表明作者认为秋雨对天空和人们心头扫去雾霾的作用。
又通过抒情性的描写再次体现了作者对秋雨的赞美和喜爱。
小卡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不第后赋菊》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七年级语文上补充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