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7.12 MB
- 文档页数:14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和欧洲教学案(第二课时)————亚洲及欧洲的地形【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学习重点】亚洲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学习难点】欧洲的地形特征【教与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读图6-3“亚洲及欧洲地形分布”及图6-4“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较”,及课文完成①结合图6-3 图6-4,从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分析,亚洲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的大洲②结合图6-3,亚洲地面起伏,高低,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③亚洲地势中部,四周,以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山脉有、、④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由北向南依次是、、、,这些群岛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地壳活跃,位于火山地震带上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分析的?2、根据亚洲地形的分析方法,分析欧洲的地形特征(1)地形以为主,平均海拔世界最(2)地面起伏(3)地势高,低(4)以地貌为特色三、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小组交流后汇总并展示成果)四、教师精讲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四方面入手:①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②地势起伏状况③主要地形类型及特殊地形④地形分布五、课堂检测,升华提高1、填表对比亚、欧地形的主要特点地形分布特点2、下列属于欧洲的平原中,位于最东的是()A .西欧平原 B. 波德平原 C .东欧平原 D.西西伯利亚平原3、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是( )A. 喜马拉雅山脉 B .东非大裂谷 C .安第斯山脉 D .落基山脉4、下列对地理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A.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B.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C.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D.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5、欧洲地形以()为主A.山地B.丘陵C.平原D.高原、山地6、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的是()A.死海B.艾尔湖C.吐鲁番盆地D.地中海7、亚洲平均海拔仅次于()A.南极洲 B. 北美洲 C. 非洲 D. 南美洲8、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A .巴西高原 B.伊朗高原 C.墨西哥高原 D.青藏高原9、有关亚洲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中部高,四周低B.地形以平原为主C.平均海拔最高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10、“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听到《亚洲雄风》这首歌曲,我们脑海中会涌现出亚洲山河壮丽画卷。
亚洲及欧洲教案第二课时(湘教版)课题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法讨论、交流、互动教具地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情导入这二天天气怎么样?由天气导入当地的气候,然后提出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征的问题。
根据提问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学生自主学习和一、自主学习阶段:先看课本后独立完成黑板上板书的自学提纲里的问题(题目如下)(一)、读课本图1—7亚欧气候类型图,填答:1、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除哪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其中,以上气候类型中在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哪些?2、欧洲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哪些?其中哪些在欧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判断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认真学习,巩固记忆探究洲分布最广?(二)、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及成因:1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有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
原因: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洋,差异特别显著。
影响的主要因素为。
归纳气候特点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看欧洲气候图,观察最广的气候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
小组合作修改,归纳亚洲的气候主要特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五)、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气候深受洋的影响。
1、气候特点有哪些?是世界上的哪些气候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2、原因分析:①、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②、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③、大部分位于哪个范围?终年盛行来自洋的温暖湿润的。
④、沿岸有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⑤、山脉多走向,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湘教版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篇:湘教版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讲解法,讲授法进行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以及通过时区和日期变更的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区时和日期的计算教学难点:区时和日期的换算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知道了认识大洲首先要知道位置,分析大洲位置的方法上节课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是什么(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看)按照这个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欧洲的位置,因为欧洲和亚洲的大陆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根据地图册P7-8,利用讲过的方法描述欧洲地理位置[总结]1、海陆位置(按逆时针):欧洲北临北冰洋,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临北冰洋,西南部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南临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
欧洲轮廓破碎,是全球海岸线最曲折的一个大州。
2、经纬度位置(范围):经度范围9°W~66°E,纬度范围36°N~70°N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复习]半球划分的问题: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东西半球以20°W 和160°E经线圈为界。
0°经线,即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当初在1844年时,英国不遗余力地争取到了这条标志性的经线经过本国的首都,以此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
但我们现在来看这条东西经的分界线,经过欧洲西部、非洲西部,如果以0°和180°经线来划分东两两半球,那就都欧洲和非洲分碎了。
为了避免都欧洲和非洲分碎,分界线在0°和180°的基础上,都往西挪动了20°,以西经20°和东经160°来分东西两半球。
仁怀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科学案
共备时间: 2014 年 3月日审印人:
课题 6.1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课型
学习目标1、理解亚洲和欧洲的气候特征。
2、知道亚洲和欧洲主要的河流以及它们的水系特征。
3、知道亚洲的人口特点。
学习
流程
课前浏览学案,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注意发现问题,并做好记录
整体
分工
主要
方法
学习
流程
学习活动学法指导
四、复杂的亚洲气候:
知识点一:
1、亚洲面积广大,地跨、、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
外,其他主要气候类型都有分布。
2、亚洲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
西伯利亚东部,一年中有7个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东北部的小镇
,是北半球的。
3、亚洲各地距海远近不同,加上气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年降水量差异显著。
总体上看,亚洲气候的显著。
4、亚洲地处世界最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差异特别显著。
在
世界各大洲中,亚洲和的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教材助读自主学习。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参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把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亚洲和欧洲地域广阔,地理特征复杂,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认识。
此外,学生对人文地理现象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物,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联系。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地图、图表和实物,直观地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表、实物和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地图、图表、案例、实物等。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在同一时刻,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异。
2、了解地方时、世界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并能越过日界线计算时间。
4、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时区、时区差、日界线,初步懂得计算时区、日期的基本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1、时区的规定和计算2、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以及日界线两侧日期的换算。
导入新课:同学们(特别是男同学),在看NBA足球赛时,感觉上有没有时差不适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时区和日界线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结合教师演示,总结:【教师演示】教师拿一地球仪,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夜,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
例如: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这时太阳位置最高、是12点,这时看另一面的纽约正好处于黑夜。
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
1、什么是地方时?2、不同的地点地方时相同吗?3、世界时是怎样规定的?4、时区是怎样划分的?何为区时?5、北京时间怎样规定?1、国际日期变更线怎样规定?教师点拨:(一)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
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二)、①相邻的两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隔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
如果所求时间比已知时间要晚,就减去时区差;反之,就加上时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