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7.89 KB
- 文档页数:4
§6.1亚洲及欧洲(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2、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对比分析的能力。
重难点:1、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2、亚洲、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讲授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①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②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一、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1、指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让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颜色,根据高度表,判断出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原山地。
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征: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然后让学生分析,了解到亚洲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而且还拥有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①亚洲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哪里?②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③亚洲地势有何特征?通过提问总结出亚洲地势的特征:高,四周低。
[说明:这部分主要采用的是读图分析法,读懂地图的关键是弄明白图例,充分利用读图分析法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3、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请同学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说明这些群岛的特点(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些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说明:用上学期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亚洲及欧洲教案第二课时(湘教版)课题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难点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教法讨论、交流、互动教具地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情导入这二天天气怎么样?由天气导入当地的气候,然后提出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征的问题。
根据提问积极思考,并积极回答学生自主学习和一、自主学习阶段:先看课本后独立完成黑板上板书的自学提纲里的问题(题目如下)(一)、读课本图1—7亚欧气候类型图,填答:1、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除哪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其中,以上气候类型中在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哪些?2、欧洲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哪些?其中哪些在欧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判断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认真学习,巩固记忆探究洲分布最广?(二)、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及成因:1气候特点:(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有是什么?影响的因素有哪些?2气候的显著。
原因:地处世界最大的大陆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洋,差异特别显著。
影响的主要因素为。
归纳气候特点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看欧洲气候图,观察最广的气候然后小组内交流意见。
小组合作修改,归纳亚洲的气候主要特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五)、欧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气候深受洋的影响。
1、气候特点有哪些?是世界上的哪些气候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2、原因分析:①、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②、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海岸线最曲折的大洲)。
③、大部分位于哪个范围?终年盛行来自洋的温暖湿润的。
④、沿岸有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⑤、山脉多走向,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根底上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2、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
【学习重点】亚洲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气候【学习难点】通过对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描述总结出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从而在阅读资料和图的根底上,分析欧洲的地理位置、欧洲以平原为主的地形特征和海洋性特征显著的气候。
【学习过程】知识点一: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自主学习1、在地图册中,找出以下地形单元: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天山、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2、根据下表中各地的海拔高度计算出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对高度,并从中归纳亚洲地形的特征。
合作探究1、读P6的“世界大洲陆地海拔高度比拟〞图及“亚洲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图,归纳出亚洲地形特征之一。
2、读P2图1-1,依据地理方位说明亚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亚洲的地势有河特点?归纳:亚洲地形有三大特征,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法小结:地形特征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海拔和相对高度;〔2〕主要地形类型;〔3〕地形分布;〔4〕地势起伏状况。
学法迁移:欧洲的地形特征1、根据P2图1-1和P6图1-5、1-6,完成下表2、欧洲地形主要以那种地形为主?欧洲地形有何特征?3、欧洲北部和南部的广阔山区,主要是__________地形。
知识点二: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自主学习:读P7图1-7,完成以下问题。
1、亚洲有几种气候类型?找出亚洲没有的是哪些气候类型。
2、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哪种?说出它的分布范围。
3、图中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4、看看30°N附近地区的气候,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复杂多样、气候分布广、气候显著。
《亚洲及欧洲》第二课时参考教案教材分析:《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这部分教材内容是一个学习难点,是对知识点的补充,一是时区的规定和计算,另一个是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换算。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由于本节是难点部分,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用数轴图示法表示时区的计算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计算等方式来突破难点。
设计理念:阅读教材,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讲画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阅读图表和时区换算的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掌握时区的计算和日期的变更。
2、建立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流程:引入新课:趣味地理故事:《发生在日界线两边的故事》同学们,你能解开吕萨的疑惑吗?学习新课:一、阅读教材,掌握基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内容,并在书上标示出来,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组共同解决。
1、什么是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的地点往往有不同的地方时间?2、时区是如何划分的?时区与区时是同一概念吗?3、读“世界时区图”,填空:(1)相邻的两个时区相差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小时,东边的时间于西边的时间。
(2)我国东西跨5个时区。
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区的区时,即“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是如何规定的?5、仔细观察“世界时区图”,总结:从东12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一天,从西12区向西越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一天。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后,师生共同总结。
二、联系实际,巩固新知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问题:1、同学们,当北京敲响2010新年钟声时,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各是什么时间?北京:东8区伦敦:中时区纽约:西五区2、完成教材“活动”课后反思:时区和日界线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知识抽象,空间概念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读书,通过课堂检查,许多同学表示看不懂,接着我才用图解的方法,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去理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通过练习加深印象,许多同学掌握得不太好。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通过计算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的资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具
课件
学法教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板书设计61 亚洲与欧洲
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学过程时
间
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亚洲的自然环
境,谁说说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
括那些环境?那么人文环境又是一个怎
样的概念呢?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
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
习惯等。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6。
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
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①、
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
②、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③、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
其亚洲有几个?分别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6055亿)、(1295
亿)
(6个)、(国、印度、印度
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日本)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
洲、北美洲、大洋州)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
1.1《亚洲及欧洲》教案(第二课时)(湘教版七年级下)[教学目的]1.通过读图能分析亚欧两洲的地形特点,记住亚欧两洲的著名地形区并能在地图上熟悉其位置2.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地理资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掌握分析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地形特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两洲的地形特点、及主要的地形区的分布[教学课时]第2课时[教具准备]亚洲地形图图[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读图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一、亚、欧两洲的地形(1)亚洲的地形特征1、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2、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3、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4、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1)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3)中部低平(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5、学生完成P6表格【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三、亚、欧两洲的地形[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参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亚洲和欧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时内容是学生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把握,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亚洲和欧洲地域广阔,地理特征复杂,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演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的整体认识。
此外,学生对人文地理现象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物,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气候、资源、人口、经济、文化等地理特征;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联系。
2.针对重难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地图、图表和实物,直观地展示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现象和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表、实物和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地图、图表、案例、实物等。
亚洲及欧洲》(第 2 课时)
亢村一中综合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 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讲解法,讲授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以及通过时区和日期变更的推导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
教学过程:
[ 导入 ]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 知道了认识大洲首先要知道位置, 分析大洲位置的方 法上节课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是什么(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看)
按照这个方法, 我们一起来看看欧洲的位置, 因为欧洲和亚洲的大陆部分是连接在一起 的。
[ 合作探究 ] 学生分组,根据地图册 P7-8 ,利用讲过的方法描述欧洲地理位置
[ 总结 ] 1、海陆位置(按逆时针)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西临北 冰洋,西南部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南临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
欧洲轮廓破碎,是 全球海岸线最曲折的一个大州。
2、经纬度位置(范围):经度范围9° W66° E ,纬度范围 36° N 〜70°N
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 复习 ] 半球划分的问题:南北半球以赤道为界,东西半球以 0°经线,即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当初在
为西经。
但我们现在来看这条东西经的分界线, 经过欧洲西部、 非洲西部,如果以 0°和 经线来划分东两两半球,那就都欧洲和非洲分碎了。
为了避免都欧洲和非洲分碎,分界线在 0°和 180°的基础上,都往西挪动了 20 西经 20°和东经 160°来分东西两半球。
这样亚洲、非洲、欧洲和澳大利亚主要在东半球, 20°是西经,却在东半球,东经 160°到 180°的这 20°是东经,却在西半球。
也就是上学 期我们总结的: 经度小于 20°全在东半球, 经度大于 160°,全在西半球, 20°160°之间, 东经东半球西经西半球。
[ 过渡 ] 继续我们世界之旅的话题。
话说我们的这趟环球旅行, 比起当年的麦哲伦同志可要幸 福很多, 麦哲伦虽然完成了环绕地球一周的壮举, 但是他们却真实地丢失了一天时间。
他们 明明从出发那一天起, 每天都紧挨着记了日记, 但记的日记却少了一天。
他们大为惊奇自己 怎么丢失了这一天, 不可思议中便只有莫名其妙地去教堂进行忏悔, 祈求上帝对他们的宽恕。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的区时和日期的计算 教学难点:
区时和日期的换算
20°W 和160°E 经线圈为界。
1844
年时, 英国不遗余力地争取到了这条标志性的经线经过本国的首都,
以此向东为东经, 向西 180° ,以 而南北美洲主要在西半球。
只是大家感到比较困难的是要知道从 0°往西到西经 20 的这
其实原因很简单,学过今天的内容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喜欢足球的球迷,看欧洲、南美等足球比赛的现场直播, 窝里爬起来看。
有的文盲球迷就发牢骚了: 这些人怎么神经有问题呀, 半夜三更起来
踢足球? 这是他没学过地理, 咱们今天学完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是因为我国与欧洲、 南美等地的时 间是不同的。
[ 板书 ] 二、不同地区时间的计算
地球是一个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太阳东升西落, 东边地方总比西边地方先看到太 阳,即东边时间要比西边早看到日出。
就像亚洲, 东西跨度 160 多度,白令海峡日出的时候, 地中海地区还是满天星星还是昨天晚上呢。
[ 引导讨论 ] 带下面的问题问题去阅读材料第二段,了解什么是地方时(后学生回答)
[ 板书 ] 1、地方时 [讲解]简单地来说, 地方时就是地球上某地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 (正午) 定为当.地.的.12时,
出地平线当地..的 .6 时,落地平线当.地.的 .18 时等)。
这样一来世 界上不同
的地方, 各地的地方时就会不同, 因为各地日出时间是不一样的。
这样为了避免由 于时间带来的各种不便,就以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为标准, 开始划分时区,即时间的区域。
[ 板书 ] 2、时区的划分
(看 P4活动图讲)全球一共 24个时区。
因为地球自转一周约需 24小时,那么经度相差 15 度,就会有 1 小时的时差, 经度相同就没有时差。
先以 0度经线中央经线的东西各 7.5 度共
1 5度范围内为零时区,从零时区向东每跨 1 5度从东一区到东十二区,向西每跨 15度从西 一到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 7.5 度合在一起 15 度为一个时区, 叫东西十二区。
北京是东八区, 我国采用的时间就是东八区的区时, 我们称之为“北京时间”, 将北京 时间作为全国的统一时间。
要熬夜, 甚至凌晨从温暖的被
然后根据此推定一天的时间
[ 板书 ] 3、时区的计算
有了时区,世界各地的时间换算就简化为加减几个小时。
加减时差先要统一一个原则:
东.时.区.为.正.数.,.西.时.区.为.负.数.,.零.时.区.为
.0.,.东.加.西.减.,.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东.时.区.永.远.在.
西.时.区.的.东.面.。
. 大多少就加几个小时,小多少就减几个小时。
[活动]P4活动2,结合图1-2,先分析每个地点的时区数是正是负,再依据计算原则东加西
减。
[ 讲解 ] 莫斯科东三区( +3),北京东八区( +8),大阪( +9),多伦多(- 5),巴黎( 0),伊 斯坦布尔( +2),莫斯科下午 17:20 ,相差 5 个小时,北京在莫斯科东边,东加,加 5 个小
时即可,即 22:20 ;大阪自己算;多伦多,在西时区,相差(
+3)—(— 5)=8 个小时,西 减,减去 8个小时, 9:20 ;巴黎,零时区,与东三区差 3小时, 14:20;伊斯坦布尔自己算。
东越早,越往西越晚。
而地球是圆的,往东走到哪里算最早, 上规定:以 180 度经线为准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叫日界线。
[ 板书 ] 4、国际日期变更线
这条线西侧为东十二区, 它最早; 这条线东侧为西十二区,
减小 24,就减 24 小时,即减一天;反之,就加 24 小时,即加一天,所以自西向东越过日 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有了这条日界线, 就再也不会出现麦哲伦船队向西绕地球一周会丢掉一 天的情况了。
一位名叫汤姆的外国商人,于某年 4月 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
上机前 1 小时, 他去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换货币时, 遇到一位老太太, 手里拿着一张过期
兑奖日期是 4 月 9 日)的中奖彩票,捶胸顿足,非常难过。
这时,走来一位身穿笔挺西服 的中年人,他“关切”地对老太太说:“请不要伤心,我愿用 金为 8000 美元),您老同意吗?”老太
太一愣, 自忖这张废彩票反正已无任何价值, 就同意
了。
这件事令汤姆好不纳闷。
飞机起飞了, 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 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 客们请注意,现在
是4月9日10时4 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吕萨奇 怪,上机时明明是 4月1 0日,现在怎么变成 4月 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吕萨正想回
头与后排乘客对表, 一瞧, 咦,这不正是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吗?
3 小时,在东三区西面,西减,减去 我们每往东边走跨越一个时区就要将手表拔快一小时,
往西走就拔慢一小时。
这样越往 往西走哪里算最晚?于是国际 它最晚。
在东西十二区内部,
这两个半区往来要进行日期的变更:具体从东十二区( +12) 向东到西十二区( -12),数字
3000 美元买您这张废票(奖 亲爱的旅
吗?”“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 5000 美元。
”中年人得意地笑着说。
后来,那位中年人
复活了呢?原来,本次航班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飞越 更换日期, 4
月 10日变成 4月 9日,这样过期中奖彩票又可以兑换了。
所以,今天讲的时间和日期的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非常有意思的 板书设计 : 二、不同地区时间的计算
、时区的划分
、时间的计算:
原则: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零时区为零,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时区区时的简单计算, 象,学生在上课时有些地方比较难以理解, 尤其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块知识以及时间的计 算部分,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运用更加形象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在重点知识这一块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吕萨问:“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
4 月 9 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
果然拿着那张中奖彩票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换了
8000 美元的奖金。
那张中奖彩票怎么死而
180°经线附近的日界线时,需 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
由于内容较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