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公子--纳兰性德
- 格式:ppt
- 大小:9.54 MB
- 文档页数:51
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
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平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诗人。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纳兰性德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文学成就: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
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
[12]《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
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
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张恨水的《春明外史》更写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的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的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的。
”[12]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
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自在,号菱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词人。
他是浙江嘉兴人,是浙西山水世家纳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平经历纳兰性德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纳兰容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才华有很大的影响。
他从小就对文学充满了热情,立志成为一名杰出的词人。
在求学时期,纳兰性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在国子监期间,他接触到了当时最新的文学思潮和先进的文化观念,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纳兰性德的学业并不顺利。
由于他的放纵和桀骜不驯,他常常逃课、游玩。
这导致他最终被学校开除,使他无法完成学业。
尽管如此,纳兰性德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艺术,并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
二、文学成就纳兰性德以其出色的词作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词作描绘了人生百态,抒发了他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纳兰性德的词作涉及各个方面的主题,既有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汪小菡《十七岁》中有这样的一句词:“目断魂消,累床纡缩到天明。
”这句词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了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伤,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纳兰性德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并被后来的词人们广泛研究和传颂。
三、人生哲学纳兰性德的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活在当下”。
他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经历每一个情感的起伏。
他的词作中常常出现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首词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他的人生哲学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并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纳兰性德档案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
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
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
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不是人间富贵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纳兰性德:“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
”曹寅和纳兰性德一样,都是康熙皇帝的侍卫,两人年纪相仿,又都少年得志,格外亲近。
他的记述也自然有些可信度,一下子把一个面貌英俊、冷静威武的纳兰性德展现于世人眼前。
纳兰性德的武功和世家背景极有关系。
他出身于正黄旗叶赫那拉氏,那是清初最显赫的八大部族之一。
在尚武的满洲部族里,女子尚且学骑马,贵族家的男孩子就更不必说了。
纳兰性德从小在父辈的教导下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功夫,并善于搏击。
但是,有着地地道道满族血统的纳兰性德却对汉字、诗词感兴趣。
说起来,这还是源于家庭的影响。
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人如其名,才能如同一颗明珠般熠熠发光。
他颇有辩才,在平定三藩时因赞襄军务之功被康熙皇帝赏识,又精通满汉文,曾担任过弦文院学士,英武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
在父亲的影响下,汉家典籍成为纳兰性德儿时学习的重要方面。
天生一双慧眼的纳兰明珠还帮儿子找了一位启蒙老师,叫丁腹松。
腊月寒风降“冬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这一日,和往常并无分别,外面依旧是寒风刺骨,但明珠府上下却一片喜悦和焦灼,片刻之后,一个小男孩儿被抱了出来。
明珠看着这粉雕玉琢的婴儿,为其取名成德,小字成哥,一说冬郎。
冬郎其实是韩偓的小名,而韩偓自小便是一个神童,十岁即可赋诗作文,由此衍生出一个成语:雏凤声清。
虽然无法确认明珠是不是也给容若取了冬郎这个小字,可明珠对他寄予了厚望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而容若也终究没有辜负明珠的一番心思。
十岁裁诗,当真不逊色于韩偓。
康熙三年,正月十五元宵之夜,本该是满月流光之景,却偏生现了月蚀之象。
此景此象被当时刚满十岁的容若用他稚嫩的笔触记录了下来:瑶华映阙,烘散蓂墀雪。
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
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
——《清平乐·上元月蚀》这短短的一阕词,容若却用了“瑶华”、“蓂墀”、“清景”、“影娥”、“七宝”等典故,虽初出茅庐但用词老辣劲道,俨然是才华横溢的小神童,真正地成为了“冬郎”。
“冬郎”容若,他的一生中,因为名字,发生了太多的变故。
明珠起初为他取名成德,寓意“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可是康熙十四年,因为康熙立第二子为太子,由于太子乳名叫保成,为了避讳,容若不得不改名“成德”为“性德”,后太子改名为胤礽,“性德”才恢复为“成德”,时康熙十六年。
虽然“性德”这个名字只用了不到两年,但后世却永远记住了这个名字,以及与这个名字相关的一切。
哀感顽艳的多情公子——纳兰性德■ 文 清若纳兰性德(1655~1685),祖籍开原威远堡镇东北的叶赫河岸,满洲正黄旗人,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朝词人、学者。
纳喇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
原名纳兰成德,之后为避当时太子“保成”名讳,改名纳兰性德。
后太子改名为胤礽,又改回成德。
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终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资料在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
无论目前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
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
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
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
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
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
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
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
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
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
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
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
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
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
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
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
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