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 冷战局面的形成复习要点素材 川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1
杜鲁门主义英文: Truman Doctrine德文: Truman Doktrin1947年3月12日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2月21日,英国照会美国国务院,声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3月31日之后,英国无法再给希腊和土耳其以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援助。
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
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8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杜鲁门主义”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被学者认为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主义这是哈瑞·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御「极权政体」的观念,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其对全世界的影响相当于一八二三年宣布西半球不再受欧洲殖民主义支配的门l罗主义。
苏联认为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方面对苏联控制地区与苏俄扩张的一个公开威胁。
今天全世界面临的局势之严重,促使我不得不出席国会的两院联席会议。
这里将谈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问题。
我这想请你们考虑和决定现今情势中的一个局面,它是跟土耳其和希腊有关的。
美国业已接到希腊政府有关财政和经济援助的紧急要求……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数千武装人员恐怖活动的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北部边境,对抗政府的管辖……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自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援助。
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援助。
我们已经给予希腊某种救济和经援,可是还不够。
民主希腊没有别的国家可以求助了。
也没有别的国家愿意并能够为民主希腊政府提供所需要的支持……希腊的邻邦--土耳其,也值得我们关注。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P84-P89)
(一)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的背景
二战后欧亚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
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
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二)冷战信号的发出--“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三)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时间:1947年3月
(2)内容: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3)实质:其实质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④影响: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1)目的:它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2)作用: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3.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四)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组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
1。
铁幕演说"铁幕"降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著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装进攻意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Cold War)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市,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丘吉尔富尔顿演说(1946年3月5日)(节录)“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
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
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
放眼四顾,你不但觉得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也感到忧虑,恐怕以后的成就未必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对你我两国来说,现在都有一个机会在这里,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
如果拒绝、忽视、或糟蹋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后世长期的责备。
……“当美国的军事人员在立场严重的局势时,他们习惯于在他们的指令的头上写上‘全面战略概念’字样。
第四学习主题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崩溃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现;“冷战”的定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和实质;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冷战对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重点与难点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美苏冷战和美苏争霸的异同点。
导入1、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2、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
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
3、引用一个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和平之路。
战后,一张厚重的、隔断东西方的“铁幕”缓缓降临,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
明确“冷战”政策的概念。
一、冷战政策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战”政策?什么叫“遏制”?为什么它们要“遏制共产主义”?多媒体演示并引导学生看《世界政区图》,回忆二战后在欧洲、亚洲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
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害怕共产主义影响扩大,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等一系列手段,极力遏制共产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而没有采取直接军事行动呢?(提示学生结合二战后的世界形势思考此题,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了解什么是冷战;知道首先发出冷战信号的是丘吉尔以及其“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内容;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其影响;掌握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的探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认清美国是冷战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理和初步认识,引导学生从整体性、全局性的视角观察历史;运用对“冷战”局面形成的总体认识,客观评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通过分析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的影响,认识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重点: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难点: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目的。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二战的风云尘埃落定,人类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和平?战时的盟友何去何从?战后国际关系(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翻开战后初期的历史篇章,去学习“冷战”局面的形成。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战后的世界形势――冷战的背景“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丘吉尔把英国比作一头小毛驴,这反映了战后英国实力如何?对,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由于在战争中拼得太狠,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威风不再。
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情况怎样?②法国在战争中沦亡,饱受法西斯蹂躏,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德、意战败,自然不用说了。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欧洲战场胜利后,美国提出凭借其在二战后的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此计划。
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但事实上真正提出和策划该计划的是美国国务院的众多官员,特别是威廉·克莱顿和乔治·凯南。
重建计划最初于1947年7月在一个由欧洲各个国家普遍参加的会议上被提出。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20年的1300亿美元。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与马歇尔计划不无关系。
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
历史-资料-打印版
第十九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P126-P131)
1.出现
(1)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2)原因:两极格局崩溃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的力量不断增强,“一超多强”
的局面初步形成,世界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影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如科索沃战争。
(2)美国的霸权行径越来越多地受到多极力量的干预、制约和防范越来越强,这是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重要表现。
(3)在反恐、能源、环保和防止核扩散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美国也不得不与各大国协商、合作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这是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十五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二)主要表现: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三大技术的突破。
(三)核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P135-P143)
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快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3.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
(五)影响:推动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揭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帷幕。
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思维和交往方式,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第13课“冷战”局面的形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P84-P89)
(一)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的背景
二战后欧亚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体系。
面对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
和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美国采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二)冷战信号的发出--“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于1946年访问美国时,发表了以“铁幕”一词而闻名的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三)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1)时间:1947年3月
(2)内容: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杜鲁门主义。
(3)实质:其实质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干涉各国内政,以反苏反共为借口,掩盖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④影响:杜鲁门主义既是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1)目的:它以“复兴欧洲”为名,试图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2)作用: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各国政局的稳定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3.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美国和西欧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四)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组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同时也把“冷战”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