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尼采的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热风》阅读感想《热风》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杂文集,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在书中,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青年一代的鼓励。
“中国人倘能努力再古一点,也未必不能有古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希望,可惜时时遇着新潮流新空气激荡着,没有功夫了。
”这是鲁迅先生在书中的一句感慨,他对当时一些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态度表示不满。
然而,他也并非完全否定传统,而是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进步。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书中,鲁迅先生对几位朋友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 L 先生和那位主张“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的朋友。
这让我不禁思考起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接纳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书中提到的“爱国自大家”的观点感到震惊。
这些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时有耳闻,它们的逻辑似乎也很有说服力。
然而,鲁迅先生却以其独到的见解,深刻地剖析了这些观点的本质。
他认为,真正的爱国应该是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不是盲目地排外,或者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这种观点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鲁迅先生对尼采的欣赏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尼采是“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这种评价在当时可能是颇具争议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迅先生对尼采的欣赏,也反映了他对个性解放和自由意志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尊重个性,鼓励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然而,读得最不舒服的一篇大概是“生命的路”。
这篇文章似乎过于绝望,强调生命的路总是进步的,生命不怕死。
这让我感到鲁迅先生对现世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但仔细想来,这种绝望或许正是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鲁迅与尼采王汉清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
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
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烂发臭。
1840年,列强的枪炮使这个封建社会改变了古帝国的面目,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面对这康乾盛世之后的一蹶不振,中国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他们纷纷把视野扩展到西方,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
这些西方思潮冲击着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这种影响和渗透对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革命的展开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尼采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一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尼采(1844——1900)的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
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
他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的超人学说以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人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的天才,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他们使役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了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命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第七讲渊源学研究的一个个案: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我想简单地讲一讲五个问题:1、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2、鲁迅所接受的尼采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尼采对鲁迅作品产生的实际影响是什么?4、鲁迅的变异体现在哪些方面?5、鲁迅为什么接受尼采?一、鲁迅是如何评价尼采的?尼采著作近20种,鲁迅读过尼采的哪些著作,我们无从确知。
仅就其早年藏书而论,只有一本德文版《察拉图斯忒拉如是说》(即《苏鲁支语录》);从鲁迅著作中所引文字考察,也几乎都出于此书。
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以及关于尼采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的事情。
刘半农先生曾以“托尼哲学、魏晋文章”来概括鲁迅早期的思想,据刘自己说,当时鲁迅并没有对此表示反对意见;也就是默许了。
现代思想家和作家曹聚仁先生是鲁迅的好友之一,晚年在香港从事鲁迅作品研究,他认为:“鲁迅的观察深刻,与眼光远大,并不由于接受了唯物史观的论据,而是由于他的科学头脑及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
”(曹聚仁:《鲁迅评传》,第173页,香港新文化出版社1973年。
)看来,鲁迅和尼采之间的确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并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我们有必要以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的方法,对此加以认真的探讨。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是如何谈论尼采呢?(一)早期(即“五四”之前)主要是肯定的、赞许的,并引为同调。
主要有体现在三篇论文里:《文化偏至论》(1907)、《摩罗诗力说》(1907)、《破恶声论》(1908)。
从中我们可能看出,这时的鲁迅对尼采及其思想,首先是肯定的,赞许多于批评。
《文化偏至论》主要是为批评改良派与洋务派而作的一篇论文。
作者说欧洲人的思想,由“崇尚宗教”到崇尚“物质主义”,是存在严重的偏向的,并对此表示不满。
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他说:“德人尼采氏,则假察罗图斯德罗之言,吾行太远,了然失其侣,返而观夫今之世,文明之邦国矣,斑斓之社会矣。
特其为社会矣,无确固之崇信;众庶之于知识也,无作始之性质。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