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尼采
- 格式:pdf
- 大小:180.97 KB
- 文档页数:6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孤独的力量—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关怀孤独,古往今来, 是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及哲学家最爱的主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孤独已构成了一种文化, 艺术和哲学。
孤独是人格美的深沉体验, 孤独的灵魂关乎生命的存在。
它存在于人的生命并超越于人的生命。
它是一种生命的美学。
生命美学只与悲悯、仁慈、爱心密切相关。
对于那些灵魂高贵、精神健全的人来说;对于那些即使承受痛苦、磨难, 担当患难也始终洋溢着人的尊严、喜悦与高贵的人来说,对于那些由衷地爱人类、爱生活的人来说,孤独是他们最好的导师是他们人生前行的武器与力量,是他们思想火花的源泉, 更是思想的火把。
孤独不仅照亮了他们, 更是照亮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他们因孤独,而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留下了思想的巨大贡献。
本文从思想的浩瀚海洋里, 选取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鲁迅与尼采,并以孤独为切入点, 来对其生命体验作探讨与研究。
尼采曾被喻为从哲学王国里走来的诗人, 鲁迅曾被喻为从文学王国里走来的哲人。
他们生命体验最大的特征, 便是孤独。
尼采曾经高呼:“我期待一个人, 我寻找一个人, 我找到的始终是我自己, 而我不再期待我自己了! ”“我需要孤独,就是说我需要恢复, 需要回到我自己,回到自由的、轻扬的、爽朗的空气之呼吸……我的一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是一曲孤独之颂歌, 或者更明白地说, 一曲纯净之颂歌。
”尼采害怕孤独, 悲叹孤独, 同时又向往着孤独, 需要孤独。
他清楚地认清了, 孤独乃是真正的思想家的命运。
鲁迅在他的小说《孤独者》和《铸剑》里大量用了“黑”的颜色。
黑衣、黑须、黑眼睛、冒着的黑气, 这些意象将孤独表现得尤为浓烈和令人骇然。
犹如置身无边的冬夜, 那漫长的黑和冷,将孤独抛入灵魂的深渊,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种生命的庄严与肃穆。
鲁迅的一生皆在孤独中呐喊与彷徨。
他说, 他的哲学都在《野草》当中。
他即便是在孤独中彷徨, 生命也像野草一样勃勃地散发着力量。
鲁迅与尼采王汉清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
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
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烂发臭。
1840年,列强的枪炮使这个封建社会改变了古帝国的面目,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面对这康乾盛世之后的一蹶不振,中国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他们纷纷把视野扩展到西方,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
这些西方思潮冲击着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这种影响和渗透对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革命的展开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尼采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一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尼采(1844——1900)的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
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
他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的超人学说以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人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的天才,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他们使役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了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命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渊源学研究尼采对鲁迅作品的影响摘要:鲁迅20多篇杂文和10来封书信,都曾经谈到了尼采。
尼采对于鲁迅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本文分别从杂文、散文诗,以及小说方面来谈尼采对鲁迅的影响。
关键词:尼采、鲁迅、影响、作品、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鲁迅也以自己的批判救国。
现代诗人徐志摩与日本学者增田涉都曾提出:鲁迅是中国的尼采。
许多学者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与尼采的关系,由此可知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的确是存在许多尼采的影子。
鲁迅自己在《〈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译后附记》中也说,尼采的文章“太好”。
一般而言。
鲁迅杂文的语言简约严明、刚劲有力,同时又刚柔结合,优美深沉。
这与尼采的散文诗式的语言非常相似。
其次是体现在一种宏大的、不可阻挡的气势上。
尼采的著作往往以气势胜。
他自命“发着凌越千古的大声”。
他的苏鲁支竟“梦到立于天之涯,海之角,——地球之外面,手持天秤,秤量这世界”。
(《苏鲁支语录》第132页,生活书店1936年)鲁迅的杂文往往也有这样的特点。
那种说理与抒情时的锐不可挡的气势,如上述的凡有阻挡这前途者。
对敌对者充满蔑视、不屑与之辩的口吻,如《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扭住与之斗到底的勇力与韧劲,如《答国际文学社问》。
再次是体现在善于用反语式的讥讽等艺术手法上。
尼采《智识即罪恶》等,善于用“反语”、说反话,有阴沉的气象;鲁迅杂文外冷内热,讽刺中略带幽默,不无戏谑;更主要的是严肃、深邃、愤激之声。
在散文诗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意象上的相似。
《野草》中的《题辞》、《影的告别》、《求乞者》、《复仇》、《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墓碣文》等篇,在动物与植物意象都存在相似性。
《死火》与尼采的《在橄榄山上》在意境,也有某些方面相近。
其次,是思维方式的相似。
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论文学号20081071128姓名高秀红专业语文教育完成时间:2011年6月15日题目:浅谈在鲁迅作品中找尼采内容摘要被称为“中国的尼采”的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确实不难看出,他受尼采影响很深,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尼采痕迹,充斥着浓郁的尼采味。
如:他从尼采那里接受的“超人”说,则转化成自己作品中的阿Q、狂人、疯子、祥林嫂等。
在《影的告别》中“影”的形象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子》一章的意象也有相似之处。
关键词鲁迅尼采尼采情结尼采痕迹尼采味一、鲁迅的“尼采情节”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最早接触尼采思想是在留学日本期间(1902-1909)。
五四运动前后,他先后两次翻译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的序言,并在此期的杂文与书信中多次提到尼采。
1918年鲁迅用文言文翻译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题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全部10节中的前3节;1920年,他又用白话文将这篇序言全部译出。
鲁迅特意在第二次翻译后写了一个“附记”。
在“附记”里,鲁迅扼要介绍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特点,认为该书“并不能包括尼采思想的全体”,内容上“免不了矛盾和参差”,“用箴言集成,外观上常见矛盾,所以不容易了解”①,并表示:“译文不妥当处所很多,在将来译下去之后,再回上来改订。
”②“附记”的主体部分是逐节归纳该序言的思想内容,并对其中一些“含有意思的名词和隐晦的句子”做了简明的解释。
这篇“附记”是鲁迅一生中讨论尼采学说最集中的文字,值得关注。
1925年,鲁迅的杂文集《热风》出版之后,由于作者多次称引尼采的语句过阐发尼采的思想,时人便送给他“中国的尼采”这一称号。
这一称号究竟是谁最早提出,今已无从查考。
不过,曾任《新青年》编辑且与鲁迅颇有交情的刘半农给鲁迅一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的联语,则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据说鲁迅自己也认同这副联语的评价③。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超人”?尼采对此有自己的理解。
他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
其实,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都可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英雄。
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
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
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
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纵观尼采的哲学,主要有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
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
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真理或意义。
所谓的真理或意义本来就是一种幻觉。
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意图在生活中寻求点什么,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
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
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
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
这就是理论虚假。
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
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
尼采鲁迅思想之比较研究摘要:尼采对鲁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思想性格、情感方式、思维特征、艺术技巧,一直到个人好恶。
本文主要分析了鲁迅接受和扬弃尼采思想的主要原因和对鲁迅与尼采的思想精神性格气质等异同进行比较。
关键词:鲁迅;尼采;异同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02在鲁迅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尼采思想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鲁迅早期思想的性质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五四时期,刘半农说鲁迅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本人对这种评价也表示认可。
鲁迅逝世后,《鲁迅风》创刊号上发表的《鲁迅的杂文》一文认为,“鲁迅是由稽康的愤世,尼采的超人,配合着进化论,进而至于阶级的革命论的。
”巴人在《鲁迅与高尔基》一文中认为,“初期的鲁迅是以尼采思想为血肉。
”徐志摩在《热风》中,更是称鲁迅为中国的尼采。
尼采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和人生哲学家,其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七八十年代。
“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地一切偶像和传统,重新估定价值。
他的超人学说认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新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到达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天才,广大群众不过是他们役使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存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他认为这种趋向权力的冲动是唯一的基本冲动,由此而产生的思想行为都合理而伟大。
”而鲁迅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尼采面对19世纪弥漫整个欧洲社会精神领域消极沮丧沉闷的气氛,开始自己的思考。
而鲁迅也在中国所面临的危机面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开始对其表示怀疑。
受尼采“重新估价一切”口号的激励,鲁迅大胆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坚信必须首先彻底摧毁原有的腐而不朽、破而不败地传统文化体系,文化才能向前发展。
鲁迅与尼采王汉清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
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
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烂发臭。
1840年,列强的枪炮使这个封建社会改变了古帝国的面目,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面对这康乾盛世之后的一蹶不振,中国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他们纷纷把视野扩展到西方,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
这些西方思潮冲击着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这种影响和渗透对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革命的展开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尼采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一 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尼采(1844——1900)的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
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
他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的超人学说以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人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的天才,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他们使役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了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命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他认为这种趋向权力的冲动是唯一的基本冲动,由此产生的思想行为都合理而伟大。
尼采最后死于疯狂,他的著作中到处都是缺乏逻辑论证但却深邃而独特能够使人信服的比喻和象征,还有很多潜意识的难解的表述,也不乏狂人的梦呓。
他的学说丰富而纷乱,充满着复杂的矛盾,也包含着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也正是尼采在“五四”前后的中国产生很大影响的根据。
尼采最初是作为文学家被介绍到中国的。
他在中国文艺界的影响远比在哲学界要深得多,广得多、也早得多。
1900年王国维最初介绍尼采时,首先强调了他的“以旷世之文才鼓吹其学说”,指出尼采学说的目的是要“破坏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为“驰其负担”(指旧传统负担),“图一切价值之颠覆”并“肆其叛逆而不惮”,赞扬他“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力,其高掌远遮于精神长,固秦皇汉武之所北面而成吉思汗拿破伦之所望而却步者也”(见《静庵文集》)稍后,鲁迅在他写于日本的几篇文章中多次称道尼采是“个人主义之至杰雄者”,是“思虑学术老行”,“博大深邃、勇猛坚贞、纵忻性时人不惧”的“才士”。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辞《敬告青年》的第一条中就引用了尼采关于奴隶道德和贵族道德的论述,以为反抗封建统治的武器,1917年元旦,蔡元培在政学会欢迎会的演说中提到“迨至尼塞(德国之大文学家——原注),复发明强存之理弱者恐不能保存,亦积极进行,以强者相抵抗。
如此世界始能日趋进化”(载《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
1918年2月,陈独秀在《人生真义》中又再次强调尼采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天才,成功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
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话。
”显然,“五四”以前,尼采在中国已相当广泛地为人所知,他做为一个大文学家被介绍到中国,他的思想的传播为“五四”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大潮作了积极准备。
“五四”运动后,尼采的作品在文艺界更加广泛地得到了传播。
“五四”游行示威发生的那个月,傅斯年就在“新潮”杂志上提出了口号“我们须提着灯笼沿街寻超人,拿着棍子沿街打魔鬼。
”同年九月,田汉在“少年中国”上详细介绍了尼采早期的著作《悲剧之发生》,特别强调“人生越苦恼,所以我等越要有强国的意志”去进行战斗。
紧接着沈雁冰在《解放与改造》杂志上发表了尼采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最富于批判性的两章《新偶像》和《市场之蝇》的译稿,并在存言中盛赞尼采是大文豪,他的笔是锋快的,骇人的话,常见的。
就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也算是文学中少见之书。
(见《解放与改造》第一卷第二、七期)1920年初,他又写了全面介绍评论尼采思想的长篇专著《尼采的学说》在“学生杂志”第七期分四卷连载。
同年8月,《民锋》杂志出版了尼采专号,全面介绍、驳斥了尼采是欧战罪魁的说法。
九月,《新潮》二卷第五期发表了鲁迅翻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存言并附有鲁迅对存言各书的解释,指出“尼采的文章即太好,本书又同箴言集成,外观上常见矛盾,所以不容易理解”。
这一时期,鲁迅曾经在文章中多次引用尼采的文章或联系尼采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他对尼采思想和文章的采用,与1907年的采用相比较,已经有了极大的不同。
这时,郭沫若对尼采的学说和思想也是醉心的,他曾因上海一家外用书店竟然没有尼采的《看哪!这人》而大骂这家书店是《破纸篓》(见《沫若文集》第七卷399页)。
1923年,他翻译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全部和第二部的一部分,在《创造周报》上分三十九期连载。
“起初每礼拜译一篇,译得相当有趣”。
后来因感到反响寂寥而中途放弃。
但后来当他偶尔到江苏吴县东面的一个偏僻的小镇去参加一个小学教师的婚礼时,新娘的第一句话却是“我喜欢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为什么不把它译完呢?”可见反响并不寂寥。
所以郭沫若说“早晓得还有良才夫那样表着同情的人,我真是不应该把那项工作终止了。
”(见《沫若文集》第七卷第201、202页)1925年以后,由于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广大工农群众和很多知识分子都已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的革命道路,纷纷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尼采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至消亡。
正如郭沫若所说:“那时(指1926年)尼采老早离开我们的意识中心了”。
(同上)这时,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方向都已十分明朗,再停留于呼唤我们需要动的力,狂呼的力、冲撞的力、攻击的力、反抗的力、杀的力。
”(向培良《水平线下》,见《狂风》不定期第一期)就再也不能像“五四”时期那样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了。
因此,1925——1926年间,高长虹、向培良为核心的狂飙社以“尼采声”为其“进军的鼓角”,“教人们准备着(超人)的出现”,并常拟尼采的彼此都不能解的格言式的文章(鲁迅《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反响却真是空虚而寂寥了。
然而,他们所取于尼采的仍是扫荡一切旧的传统的束缚,为争取做一个强者而打倒一切障碍,这使他们从本质上不同于在四十年代初期鼓吹尼采思想的“战国策派”。
最后, 1930年,郁达夫在对旧势力的愤懑和因革命失败而产生的感伤颓丧之中翻译了尼采的情书七封,题名《超人的一面》赞赏了尼采的“洁身自好”,“孤独掘犟”(郁达夫《超人一面》见《断残集》)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氛围里,尼采仍以一个反抗者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但是,到了四十年代,由于整个世界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尼采却以完全不同的面貌在中国产生了全然不同的作用。
1940年前后,正值世界法西斯和国民党蒋介石反共反人民都极为猖狂时,尼采学说也已被纳粹分子利用改造,以作为他们的法西斯思想理论基础。
这时,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所谓战国策派。
他们奉尼采为当代“最前进的、最革命的、最富于理想的政治思想家。
他的著作是生命力饱涨的象征,是生命的顶峰”,“创造的纯火。
”在他们主办的《战国策》半月刊和《战国》周刊上陆续发表了《尼采的思想》、《尼采的政治思想》、《论英雄崇拜》、《再论英雄崇拜》、《德国民族的性格和思想》、《狂飙文学》、《民族文学运动》、《力》、《力人》等等,此外,还出版了《从叔本华到尼采》、《文学批评的新动向》、《时代之波》等专著,大力宣扬尼采思想,“尝试着运用尼采的这些思想来建立战国派的文艺理论。
”(欧阳凡海《什么是战国派的文艺》载《群众》1943年4月)俨然掀起了一阵尼采热潮。
尼采对他们来说,只是能顶礼膜拜的绝对偶象,也是维护反动统治、鼓吹战争、镇压群众的有力武器。
从以上简括的叙述中,可以看到尼采对中国现代文学确实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随时代和政治需要的不同而变化。
辛亥革命前,人们从尼采找到的是具有伟大意志和智力的“才士”,希冀雄杰的个人可以拯救中国的危亡。
“五四”前后,人们心目中的尼采是一个摧毁一切旧传统的光辉的偶像的破坏者,他帮助人们向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挑战,激励弱者自强不息(虽然这并非尼采本意)。
1927年前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进步思想界已经很少提到尼采。
到了四十年代,为适应法西斯统治的政治需要,尼采又在国统区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广为传播,这时对于尼采思想的介绍无论是目的、方法,还是社会的效果与“五四”时期截然不同。
可见一种外来思想能不能在本国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决定因素首先是这个国家内在的时代和政治的需要,全盘照搬或无条件移植都是不大可能的。
对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一个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的影响,同样是这样。
二 鲁迅思想中的尼采从思想上看鲁迅和尼采的联系是很明显的,把鲁迅仅仅说成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尊为“中国的尼采”显然是不对的。
但无视这种联系或把这种联系说成是出于鲁迅的错误或弱点或不幸,认为尼采对鲁迅只能有消极反动的影响,甚至把鲁迅与尼采分明一致的地方也说成是对尼采的批判,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早在1939年,唐就曾经说过:“我想,鲁迅是由嵇康的愤世,尼采的超人,配合着进化论,进而至于阶级革命的。
”(唐:《鲁迅的杂感》载《鲁迅风》创刊号)尼采对鲁迅思想上的影响,在“五四”前和“五四”后不完全相同。
“五四”以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中间的先进人物不能不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日趋没落。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尼采思想,乃至意志哲学,在日本学术界正磅礴着。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沫若文集》第12卷第535页)尼采对资本主义文明庸俗颓靡的批判和对于“创新”的执着的追求很快就引起了鲁迅的注意。
但是,当时的鲁迅并不是把尼采的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和接受的。
也不一定深深研究过尼采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作用,他只是“为我所用”地择取尼采思想中引起自己共鸣,符合自己意志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加以应用。
尼采的许多著作,特别是后来的《权力意志论》等可以肯定地说鲁迅并没有完全看过。
鲁迅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集中表现在《文化偏至论》中,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出吸取西方的物质文明是可以的,但如果把那些“已陈于殊方”的“迁流偏至之物”、“举而纳之中国”、“馨香顶礼”,则非常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