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 格式:pptx
- 大小:716.87 KB
- 文档页数:32
从鲁迅对尼采的接纳与疏离看鲁迅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口河北师范大学屈连胜摘要:鲁迅之所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巨人。
伟大的思想家.其中的一大原因是他能够辩证地对待中西文化.他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同时。
还能够认真地整理古籍并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面对西方文化.他绝不盲从.而是批判地吸收。
鲁迅思想是受过尼采深刻影响的.但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鲁迅却并没有被尼采盲目地牵着鼻予走。
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与尼采思想进行了有益的对接.寻求两者之间的最佳契舍点,对之进行了合理接纳。
对于尼采思想消极性的一面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鲁迅这种自觉地文化选择意识对我们当令这个较为浮躁的快餐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鲁迅;尼采;接纳;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批判;选择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化是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们共同的追求。
鲁迅早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主张.并初步阐明了接受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鲁迅一生思考的都是心性层面的问题,主张。
尊个性而张精神”,关注人性的健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
而作者笔下的林老板算是一个颇为正宗的小商人。
论才干.很有几分,要资产,也说得过去,他理应经得起较为频繁的一定的打击: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却难以立足。
只有如此构思和描写,作者才能尽可能在一个短篇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和揭示当时国民党地方当权者的赖取豪夺流氓无赖本质、日本军阀给别国人民造成灾难的普遍性以及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从而使作品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更大、更深远。
综观作品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在艺术构思上恰当地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
既遵循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又高度发挥了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说到《林家铺子》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清晰,这可说是由其跌宕起伏的构思派生出来的.二者实为一体;主要表现在书中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结及其意自显上。
浅析《秋夜》中的意象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野草》集中的《秋夜》一文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主义情感。
各种意象的塑造,表达不同的情感,而其对后世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秋夜》;意象前言鲁迅先生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先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其《野草》集中的《秋夜》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让人们领略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野草》共二十三篇,1924到1926年写于北京,后陆续发表于文学周刊《语丝》。
有人称:“《野草》为永远重现的梦魇”[1]377。
根据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在1929年对他不能写出《野草》式的作品而感到懊丧[2]23。
其中作为开首之篇的《秋夜》,可想而知在鲁迅的作品中有着多么特殊的地位。
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鲁迅先生绝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也包含对青年人的期望,希望他们不要鲁莽,要理性,沉着,像枣树一样,避免不必要的流血。
一、《秋夜》的创作背景(一)《秋夜》产生的语境1918年,鲁迅先生首次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重要影响,并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随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并成为主将。
1918到1926年间创作出版《呐喊》、《彷徨》、《坟》等专集,其中《阿Q正传》成为不朽的作品。
但随后1926年,因支持北京爱国运动,南下厦门。
(二)《秋夜》产生时的社会语境1924年的北京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3]181。
二十年代的中国是军阀纷争,民不聊生的时代。
连年的内战让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处于混乱的状态。
军阀政府的专制残酷,臭名昭著。
对于示威者他们毫不留情,残忍开枪杀害,不顾生命的年轻。
社会如同被乌云罩着,没有阳光,没有未来。
多么沉重而压抑。
鲁迅与尼采王汉清中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当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政权,以便使自己的皇位传至子孙万代,进行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各个方面的统治。
虽经二十几次王朝变易,但是一直没有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
直至清朝嘉庆年间,这潭死水日渐腐烂发臭。
1840年,列强的枪炮使这个封建社会改变了古帝国的面目,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面对这康乾盛世之后的一蹶不振,中国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为了挽救中国亡国灭种的危险,他们纷纷把视野扩展到西方,西方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停滞落后的中国。
这些西方思潮冲击着旧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这种影响和渗透对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革命的展开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对中国有影响的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尼采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一尼采在中国的影响尼采(1844——1900)的思想和著作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
巴黎公社革命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尼采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矛盾的。
他一方面要挽救资本主义的没落,一方面力图抵制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大发展。
他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重新估价一切”,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论。
他的超人学说以为由于社会的压迫和分工的琐细,人已经被歪曲变形、支离破碎,人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因此,必须超越这样的凡人(包括超越自身内部的平庸)成为健康的完整的人类,即超人。
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极少数的天才,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他们使役的工具。
因此,任何群众思想的觉悟和力量的发展都只能是超人成长的障碍和威胁。
尼采还提出了最坚强最高尚的生命意志不在微不足道的生命挣扎,而在战斗意志、权力意志。
《狂人日记》分析论文——第一声“呐喊”,革命的号角课堂报告:《风景》等姓名:刘浩波(HAOBO LIU)学生号:40838161 简介:《狂人日记》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1918年5月,《狂人日记》首发于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来被鲁迅收入《呐喊》短片小说集。
《狂人日记》描述了“我”是拥有被迫害妄想症的病人,整篇文章几乎都是“我”的内心独白,“我”被家人关起来,拒绝食用家人提供的饭菜、拒绝医生的医治,认为自己在被迫的情况下吃过人肉或者认定身边的人要吃自己。
鲁迅在整篇小说中,运用“我”——一个狂人,象征了一个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形象。
本文主要研究“我”与作者(鲁迅)之间存在的联系、《狂人日记》所运用的语言魅力以及划时代影响力和“我”在时代背景下所代表的形象,通过三个角度对《狂人日记》的分析来体现《狂人日记》在反封建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及影响。
“我”与鲁迅存在着很微妙的人物关系。
关联其一,在《呐喊》短篇小说集的自序中,鲁迅提到“赴某地后部矣”,后部指的是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证明“我”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在《狂人日记》中也写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这又一次说明了”我”虽然已经患有了被迫害妄想症,仍然秉持着研究事物的精神。
回观鲁迅,鲁迅也是一名知识分子,曾在民国时期于教育部担任职务,而在任职期间,鲁迅也曾带薪返乡有两个月时间左右,所以较闲的公务员是鲁迅与”我“的关联;关联其二,鲁迅原名周树人,众所周知,在鲁迅成文大文豪前,曾在日本留学,学习医术,而后在经历后,深刻认识到医治好人民的伤病并不能让那个时代懦弱的人们得到救赎,从而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的形式唤醒国人。
在《狂人日记》中,有趣的是”我“表现出了对医者的厌恶之情。
“老头子坐着,闭了眼,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1)鲁迅通过一段简单的描述,运用”鬼眼睛“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给读者展现出了一个在”我“严重形象鲜明的医者,一个宛如江湖骗子的医者,深刻表现出”我“对医者的厌恶。
国内当代文学中的耶稣与从小饱受基督教文化薰陶,熟读《圣经》的西方作家不同,中国现代作家因为时代的机遇,虽然也普遍地接触了《圣经》,但他们受到的主要是文学和精神_l:的影响,他们眼中的耶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之子”,而非无法理喻的“神之子”,即使是少数基督徒作家,也多是强调前者,而对后者少有探究。
于是,耶稣形象在现代文学作品里成为作家们自我思想的载体,他们对之进行r各有侧重的改造。
在鲁迅、茅盾等人那里,耶稣是一个孤独的先觉之士和社会改造家;在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耶稣成为作家孤苦情怀的告慰对象,阶级斗争先驱者;在冰心、许地山、老舍、巴金那里,我们又看到作为慰人心灵的博爱者,人格健全的典范,浪漫温和的革命者……一鲁迅与茅盾笔下耶稣形象之比较鲁迅和芋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个现实主义文学大家,他们笔下都出现r一个耶稣形象,耶稣身上的宗教的神性的内容也都被抹煞,成为一个完全站在现实泥土之上的象征体。
比较而言,鲁迅笔下的耶稣形象带着强烈的个性主义特征,含有鲜明的自我色彩,是一个被庸众虐杀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象征,身上具有反抗性与革命性,这些都在<复仇》(其二)的“人之子”耶稣和《药》中对耶稣多有借喻之处的夏瑜身上有所表现。
而茅盾笔下的耶稣形象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内涵和更明显的政治因素,表达的是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讽喻,反映出茅盾对耶稣更理性的改造和借鉴,这些在他的早期翻译作品如《耶稣与强盗》及其创作《耶稣之死》里表现出来。
从这两位作家对耶稣形象把握的异同,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文学创作的取向的异同。
鲁迅对世界三大宗教都有系统的研究,强调宗教慰藉人灵,泽育艺术的作用,对《圣经》文学极为赞赏,甚至在鲁迅的作品里,也时不时飘逸着宗教薰染卜的轻烟细缕。
在《摩罗诗力说》、《无花的蔷薇)、《华盖集•题论》等作品中多次表示对三大宗教创始人的赞赏,称他们为伟大的人物。
鲁迅是在洞察民族性和人性状态的基础上,来观照来自西方文化的耶稣形象并对之进行重塑性的取臂的,相对来说,他更加注玉的是这个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