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本分析

这是学?所接触到的第?篇真正意义上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字:导与趣。

所谓“导”,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法,了解最基础的常识,从?培养最主要的学习习惯。所谓“趣”,需要将?章上出情趣来,让学?意识到???并?难懂、难学,只要发现了其中的兴趣就能主动地学习。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将学习的?法分为最基础的两条:?是依据注释解读?本;?是在翻译中牢记译(翻译)、留(专业名词、?名等不?翻译)、调(为保持语句通畅可调换顺序)、增(补充语句中的省略部分)四字。同时,我补充了《世说新语》的创作背景(魏晋?唐的?阀制度),同时还将?中?些有趣的故事按照难易程度依次呈现在课堂中,让学?们发现故事蕴涵的趣味。接下来,再通过朗读体现出不同?物的不同?情,从?亲身地体会这些简单?字背后的情感。

?、教学?标:

1、初步掌握??学习基本?法,通读全?。

2、结合《世说新语》编写背景,了解?章特点。

3、品读?章描写?法,分析?物个性。

三、教学准备:

《世说新语》相关篇章

四、教学过程:

1、导?:

《世说新语》简介,强调其因为语?凝炼、?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说的源头之?。

《世说新语》编写背景:东汉末年兴起了品评?物的??,后来发展成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出身官僚世家的名??然成为别?的关注与仰慕的对象,他们的?活逸事常常被?们记录下来,这些?事也往往能够体现出?物的性格,与他们后来的作为息息相关。这些故事最终在南朝刘宋时期被刘义庆编辑成书,就是这本《世说新语》。

?故事:王羲之坦腹东床,王敦??崇家的豪厕??羞?。

郗太傅在京?,遣??与王丞相书,求?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归,?(报告)郗?:“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矜持(庄重),唯有?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于是,就)嫁?与焉。

?崇厕常有?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之属,?不毕备。?与新?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将军往,脱故?,着新?,神?傲然。群婢相谓?:“此客必能作贼。”

2、初读课?

联系书下注释,翻译?本(先读?篇课?及注释,学?讨论?师指导再回答)提示:

1、翻译时依照四字:

译(?中主要字词全要翻译,最简单的?法就是增字组词或以近义词替换:如寒雪?——寒冷的下雪天、讲论——讲解谈论、便怒——就发怒)

留(专有名词或?名不?翻译,如谢太傅、胡?、?奕、左将军王凝之、陈太

丘、元?)。

调(为语句通畅要在翻译时调换语句:谢太傅寒雪?内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聚集在?起,元???不顾——元?头也不回地?进了家?)增(补充词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兄?奕?——她是太傅的?哥谢?奕的??;过中不?——过了中午友?还没来;?中不?——你到了中午还没来。)

2、强调关键字词:字词活?(???中?些字词的?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字词活?):寒雪?——在寒冷的下雪天(名作状)、期——约定(名作动)、时——当时(名作状)还有?些词语在???中经常出现,也需要我们熟记:然:……的样?;乃:才;相委?去:?,表承接。

(先讲解基本?法,在学?依次翻译全?时以?法来指导?章并与翻译结合)

3、细读?本描写,把握?物形象:

【1】?中写了?个?物?在?中找出能够表现出他们个性的词语。

谢太傅:欣然、?笑乐

提示:谢安是以喜怒不形于??著称的,在?次与友?出海时忽遇?浪,?家都惊慌失措?他却安然不动。在淝?之战后战报送?,他看完后依然平静地与客?下棋,?家追问他战况时他才说了句“??辈?破贼”。

但为什么听到?句话就会“?笑乐”呢?他这个表?不?吗?

(他与友?、同僚在?起是很注重形象的,淝?之战后他的?情其实很激动,以?于?过?槛时?鞋的?都折断了。但与家??侄在?起不再拘束了,显得?常和蔼可亲)

谢朗:差可拟提示:“撒盐”的?喻不好吗?

(雪骤,雪下?时的确如同盐向地下洒?样)并且他能在诸多兄弟姐妹中率先说出,也有不凡的才华。但却显得很谦虚。

谢道韫:未若提示:“未若”,展现了谢道韫的?信。

【2】为什么谢道韫如此?信,这个?喻有什么不凡之处?请?家?较?下两个?喻的不同。

提示:?扬、轻盈的姿态,形态优美?有诗意;引发对春天的畅想,更有神韵。

补充资料:

(1)后?多以花喻雪,?家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怪得北?急,前庭如?辉。天?宁许巧,剪?作花?。

——《惊雪》(唐·陆畅)新年都未有芳华,??初惊?草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花。

——《春雪》(唐·韩愈) (以花喻雪,都引发了?们对春天的期望)

(2)苏轼在他的词中,两个?喻都?过:

使君留客醉恹恹。?晶盐,为谁甜??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故??似雪,虽可爱,有?嫌。(《江城?·?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去年相送,馀杭?外,?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还家。《少年游·润州作,代?寄远》

在他的词中,将雪?作杨花时依然将之春天联系,??盐来?喻时却另辟蹊径,从味道??,表现对友?的独特情感。

【3】在古代,奉?“???才就是德”,谢道韫敢于与兄弟相争,展示??的才华,表现出了谢家什么样的家族氛围?

(同辈间的和睦?氛)

谢太傅“?笑乐”,还有什么含义?

(对?侄才华的赞许,为同辈间的关系??兴)

补充材料:

谢安对于?侄的教育,?法?常平和。谢朗曾经有?度很?囊,爱不释?。谢安没有强迫他放弃,?是与他以?囊为注下赌,他赢了就?刻把?囊烧毁,以此来教育谢朗。

【4】为什么在?章的最后列举了谢道韫的?亲与丈夫的身份?

提示:古代??地位不?,主要靠??的家世来彰显身份。此处的列举表现了作者对她的赞许。

补充资料:

但谢道韫婚后的?活其实并不幸福,因为王凝之信奉五??道,最后竟然在敌?逼近时还?以为能请下神兵助战,结果与??全部战死。因此谢道韫在婚后郁郁不乐,谢太傅询问她时,只说了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她对??晚年家?皆尽的?活已经有所预料了。

王凝之谢夫?既往王?,?薄(轻视)凝之。既还谢家,意?不说(通“悦”)。太傅慰释之?:“王郎,逸少之?,?身亦不恶,汝何以(为什么)恨乃尔?”答?:“??,叔?则有阿?中郎,群从兄弟(堂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5这位才?的??是不幸的,但却被后?铭记,?们就以“咏絮才”来赞美??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

【1】在?中找出能表现友?性格的词语:

便怒(暴躁易怒)下?引之(直爽坦诚,知错能改)

补充资料:

当时??夫都赞许喜怒不形于?、镇定平和的个性,?鄙视这种急躁的?。王述虽然做了许多?事,并且官职很?,但平时?活中却显得急躁易怒。有次吃鸡蛋,因为鸡蛋圆滑不好夹,就?怒,拿起鸡蛋咬破后?鞋跟来踩,被??夫传为笑谈。后来他任会稽太守时因家丧?在家守孝,王羲之接任其职,?年多时间过他的家??不?。

【2】元?的回答有什么特点?

提示:元?为什么要先说友??信,再指责他?礼,顺序可颠倒吗?

(友?责骂陈太丘的原因,就是说他?信。因此元?先指出其不守信在先,再指责他?礼就显得有理有?)

【3】从中可以发现元?的个性有什么特点?

(清醒机智)

补充资料:

当时??常尊重家族?辈,在别??前直呼对??辈的姓名,即使只是说到名字中的字也是极其?礼的事。?晋时,江南著名的才?陆机、陆云?京城洛阳时,就遇到了北??族卢志这样的挑衅。

卢志于(在)众坐问陆?衡(陆机的字):“陆逊、陆抗(陆机的祖?、?亲,均是东吴名将)是君何物?”答?:“如卿于(与)卢毓、卢珽(卢志的祖?、?亲的名字)。”??(陆机弟弟陆云的字)失?(脸?)。既出户(?),谓(对……说)兄?:“何?如此,彼容不相知也。”?衡正??:“我?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敢尔!”陆机的回答是以其?之道还其?之身,也可以说有理有节。不过当时他已经是天下闻名的名?,但元?只有七岁,其机智更令赞叹。

【4】“元???不顾”是否也失礼了?

(友?失礼在先,且元?也不愿掩饰??内?的愤怒,表现出他耿直的??)

4、归纳?本特点:

开头所说的“语?凝炼,?物形象鲜明”具体如何体现?

(通过简明的语?、神态描写,展现出?物的个性特征)

五、教后记:

在这次教学中,我把基础知识学习的内容交给学?完成,让学?经过讨论再依次翻译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除了强调学?应当?好书下的注释外,还将他们的翻译与提出的翻译四个?法联系。从后?的作业来看,?多数学?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问题。

课中引?了不少《世说新语》的相关故事,但我只把《谢夫??薄凝之》及《陆机答卢志》这两篇故事的原?结合注释呈现给学?,其余故事?多由我来复述故事。我只是希望给学?打开?扇窗,让他们能够从这则?故事中看到当时?物的?采。因此,在教学时也会适当增加?些与?物有关的背景介绍。

在朗读中,要求学?读出不同?物的语?与情感,学?在学习过后,能够?较好地把握语调及语速的变化。我觉得,能够把学习后的变化读出来,就可以了。

8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及其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摹景状物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并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1.分析理解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深入体会元方批评父友无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二、走近作者,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喜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关于背景,鲁迅曾指出:“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义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形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

《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2.了解《世说新语》。 3.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5、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6、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7、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咏雪》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2.了解《世说新语》、谢安及谢道韫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咏雪》,直至背诵。 重点难点 1 .重点: (1)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2.难点:明确文言文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 中舞。 另外,纪晓岚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说的是谁? 学生回答:雪教师:你会将雪花比喻成什么?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看看古代的少年才女是如何咏雪的?教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文言文的学习要点及方法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谈谈这篇文章跟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回答,由此引出文言文学习要点,教师补充总结并板书) (大屏幕出示)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然、为、焉、以、因、于、与、则、者、之、诸 (3)能够正确断句。 (4)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两位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师补充)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刘义庆编著。该书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儿女:子侄辈,现代专指儿子和女儿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 空中撒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 2、把握重点语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重点把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五、三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本文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参考: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3、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个最为贴切、生动、新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世语新说〉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1、学习要专心,观察事物要细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分析: 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两则 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教学《咏雪》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

2020年《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优秀教案 ①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家应该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吧。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教师精讲点拨。 (1)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聚会的?(轻松,温馨)从哪里看出来?(内集,欣然,大笑) ⑵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谢安的话,如果你是谢安,你会说出什么话来?把雪比作“柳絮因风起”和“撒盐空中”哪一个更好?(前者较有韵味)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⑷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5)重点分析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又: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也有不同解释:

部编版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人物的智慧。 3、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的文言词语与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咏雪》 一、自学指导(一)(时间:3分钟) 1、读准字音。 2、读出情感,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读出性别、老少的区别。(分男女朗读) 二、当堂测试:(时间:5分钟) 1、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2、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今义:子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 差:差不多拟:相比 三、自学指导(二)(6分钟)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2、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3、归纳文章的主题。 1、明确: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2、明确: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明确: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四、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五、作业: 1、 背诵《咏雪》; 2、 《动态》课内作业部分。 板书设计: 外在之形 内在之神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咏雪

一、导入 我国乃礼仪之邦,在生活中,我们讲礼仪,那我们礼仪吗?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和这方面有关的一则古代的故事。 二、疏通课文 自学指导(一)(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借助字典,初步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明确:显示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1)与友期行:约定。 (2)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3)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4)相委而去:委,丢弃;去,离开。 (5)下车引之:拉。 (7)入门不顾:回头看。 (8)去后乃至:才。 (9)之:下车引之代词,代指元方。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当堂训练(时间:5分钟) 朗读课文,并复述课文,补充课文省略部分。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友)去,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重点字词)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划线字注译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臵。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因:凭借。 乐:形容高兴的样子。 即:是。 之:的

1、译文: 2、划线字解释: 内集:。 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骤:,。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即"",宾语。解释为。何,,意为;似。胡儿:即,字,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 差可拟:。差,。 拟:。 未若:。 因:。 乐:。 即:。 之:。

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划线字注译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不至:没有到来。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戏:玩耍。 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待:等待。 久:很长时间。 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教学内容 世说新语两则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 4 课时 第 1 4 课时 课 型 普通课 教学目标 1. 借 助工具书认知生字词并理解其意。 2.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3.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外,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 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的评价。 3. 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 入门不顾” ,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疏通背诵课文,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准备 课本、教 辅资料、教案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让你们背了一首曹操的《龟虽寿》都会背了吧?(会),我们通过那首诗可以感受的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曹操晚年之后,将他的位子传给了曹丕,但是这个曹丕呢并非善类,他即位后一直对才华横溢的弟弟心怀忌恨,更想借机杀了他,所以就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一首诗,不然就砍了他,最终 同样,今天我们再来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少年,下面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大声诵读课文(板书) 二.走进作者及作品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 ,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世说新语》原为8 卷,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 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 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本书所记大多是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其事,语言简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咏雪》选 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三.诵读课文,理解重要字词 1. 老师范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句子的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达到熟练程度。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点。 3.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并提出,教师引导点拨其意,并初步疏通所在句子的意思。 “内集”、“俄而 、“欣然”、“何所似”、“差”、“拟”、“未若”、“因”四 疏通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在理解所有字词含义的基础上,学生默读课文,尝试自己疏通句意。老师点拨。 第二课时 一. 检查诵读、词义及翻译。 二.归纳总结 1. 古今异义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w ww.5 Y K https://www.doczj.com/doc/9916200730.html, 22、《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归纳主旨。重点讲解文中的疑难字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期行》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诞生过无数著名的传世名作。而古代小说又是其中最灿烂的一个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说呢?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才产生的,古代小说的源头在哪里?六朝时期风行一时的笔记体小说就是古典小说的摇篮。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简介《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 二、示标: 1、朗读课文,正确译讲课文。 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正确道理。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一 内容:生字词,课文。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把握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读课文: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

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1.5《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 教材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讲述七岁少年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做人要守信用,否则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意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传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掌握文意,引导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读通读懂,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的情感;合作交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她有什么特点?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我们今天还要学习里面的一则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1)关注下列词语的读音 与友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友人惭太丘舍去尊君在不 (2)读准节奏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结合注释,疏通课文 疏通课文,并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 (1)一些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世说新语2则

5 世说新语二则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能辨析一些形近字、反义词和近义词。 2.阅读浅易得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能借住注释工具理解基本内容。 3.了解古代机智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和词语,了解它们的意义、用法以及让学生积累相关联的词语。 2.诵读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词语 三、教学难点 1.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四、教学准备 练习册 PPT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提问)同学们都应该听说过《司马光砸缸》这个小故事,其实除了司马光,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生1:...... 生2:...... 师:你认识中的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1:...... 生2:...... ...... 师:…… (二)新课 环节一:学习生字和词语。 1.学生初识,并试读,抽读,纠错。 2.学生教读,教师纠错,学生边读边记。 3.师教识生字词语:书写、形近字、组词、释义、造句。

①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②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③讲论文义(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④俄而(不久,一会儿) ⑤欣然(高兴的样子) ⑥未若(不如,不及)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明确: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明确:“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丰富,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4.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目标导学三:想象拓展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明确:“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2.尝试运用比喻、想象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颗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

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 咏雪 1.以下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俄而雪骤(zhòu) B、未假设柳絮因风起(xù) C、即公大兄无奕女(yì) D、白雪纷纷何所似(shì)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__ (4)未假设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 ◆课内精读 阅读?咏雪?,回答以下问题。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以下问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①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②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假设。虎熟视久之,

至以首抵触,庶几③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④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苏轼?东坡全集?) [注] ①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②浣衣:洗衣服。③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儿。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④意:估计,推断。 7.解释以下加点词语。(2分) (1)虎熟视久之()(2)虎亦卒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教师详解详析 1.[解析] D〝似〞应读〝sì〞。 2.(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急。(3)大体。(4)不如,不及。 3.南朝宋刘义庆 4.[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骤〞〝欣然〞等词语。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

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25、??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出示目标 1、疏通字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谢太傅对两种咏雪佳句的评价。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二、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今作3卷),按事情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述汉末到东晋时期许多上层人物的言谈和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 (二)朗读课文,翻译理解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ù差.可拟.chànǐ柳絮.xù撒.盐空中sǎ雪骤.zhòu无奕.女yì 2、听读课文,掌握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探究课文,把握形象 小组讨论: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三种理解:一种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二种认为是“笑”前者,“乐”后者;三种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没有具体的交代,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其他喻体:“鹅毛”“飞花”“梨花”“蒲公英的孩子”“翩翩起舞的蝴蝶”等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4、写出你所知道的咏雪的名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渭 5、背诵课文 三、当堂训练

5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5.《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树立起学生对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学会朗读文言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理解、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2、通过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能赏析文中简练生动的语言,用自己的观点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形成语感。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自学: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三、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完美版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语句,理解文意。结合文中人物“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透过联想,获得体验。 2.掌握通解文言文的方法,自主学习,发挥联想,注重体验,强调积累。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语句,对文中“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 【教学难点】 对文中人物“咏雪”的语句进行品味,通过联想,获得体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猜谜导入 教师吟诵纪晓岚的《咏雪》,让学生猜测诗中写的是什么事物?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是的,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三读”通“文” 1.一读:阅读课下注释和手中的相关资料,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二读: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并且描摹人物拟诗的语气。 3.三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七绝”通“意” 教师导学: 老师读完文章后,颇有心得,不禁诗上心头,为文章缀写一首“七绝”。 谢宅寒日齐聚会, 群子赏雪共拟句。 似是无奕女才气, 其然更有佳句在。 (教师引导以“七绝”为线索,理解文章的内容。) 1.谢宅寒日齐聚会。 教师提示问题: (1)谢太傅一家在“寒日”内聚集做什么? (2)你能够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家族?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引导。 2.群子赏雪共拟句。 教师提示问题: (1)学生谈自己对“胡儿”和“无奕女”两句诗的理解。 (2)你能不能也以“雪”为喻,用一段文字描绘这“冬之灵”的美妙。(学生先自己写,然后交流。)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阅读练习及答案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 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⑴差可拟:⑵因风起: ⑶尊君在不:⑷相委而去: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⑵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1.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12.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⑴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批驳友人的?(2分) ⑵元方自己的行为与他的言语之间有没有矛盾之处?(2分)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9.(4分)⑴差,大致、差不多。⑵因,凭借。⑶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⑷委,丢下、舍弃。 10.(4分)参考答案:⑴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和侄儿侄女们谈论诗文。⑵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您没有来,就是没有信用。 11.(3分)参考答案:B。参见教参“问题研究”部分。 12.(4分)参考答案:⑴(2分)元方从友人“无信”“无礼”两方面批驳友人。 ⑵(2分)可以说不矛盾。“元方十年七岁”,因为生友人的气而“入门不顾”,体现了孩童的单纯而非言行不一;可以说矛盾。元方对惭愧的友人“入门不顾”,也是“无礼”的行为,一方面职责友人的“无礼”,一方面自己行为“无礼”,是言行不一的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