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前后期词风
- 格式:docx
- 大小:17.39 KB
- 文档页数:7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母王氏也善诗文。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2)正文...............................................................3—6 参考文献 (7)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论文摘要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她在中国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五十一岁时,李清照作《金石录后序》,详述乱前的幸福生活,及乱离中颠沛流离奔波之苦。
她晚年流浪江南,死时年岁不可考,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词人。
她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负有才名,诗、词、散文皆出色,尤以词最为擅长,属于婉约派词人,词作中偶亦兼有豪放派之长。
于两宋词坛独树一帜,成就超过晏几道、秦观等。
词中勇于揭露妇女内心世界。
在崇奉礼教信条,限制女性思想、扼杀女性才能的宋代,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摆脱妇女的自卑感。
遂有“无顾藉”、“无检操”之讥,然而直抒胸臆,自是其价值所在。
李清照词作的特色是“委婉含蓄”。
但这“委婉含蓄”的特色具体的体现在她的前后词作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究其原因,是时代的变化,转折点是靖康之难和宋室的南渡。
国家的民族的灾难与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紧密地联系为一体。
因此在她的前期作品中反映出“清丽婉转”的风格特点,后期的风格则明显的表现为“沉哀凄苦”。
一.惜春伤春,清丽婉转的记录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闺情相思与悠闲生活。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比较明萌萌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婉约之宗”。
李清照的人生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词人心境的不同,词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词风多为明朗美好、清新自然,偶有相思之愁;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在颠沛流离之间,她的心中更多的是凄苦与孤寂,词中也流露着哀怨与悲怆。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人生经历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北宋末年表面繁华、危机四伏,南宋初年动乱不已、偏安江左,而她恰经历了这一切,多舛的命运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的词风。
北宋于1126-1127年发生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江苏杭州)。
南渡前,安定幸福的生活使她善用活泼的语言,表达少女时期的闲愁。
与丈夫短暂的离别,其词中也表现出些许相思的苦涩。
靖康之难,李清照与千千万万民众卷入离乱之中,战火改变了她的生活,加之其丈夫去世,她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了“飘流遂与流入伍”的难民,凄苦深沉、低回婉转也变成了后期其词的主旋律。
国土沦丧、家破人亡——宋室南渡对她的词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椅梅回首,却把青梅嗅”1.闲趣之风抒烂漫情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恪藏书甚富。
过人的天赋和家庭的熏陶使少女时期的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能随意自如。
从小生活在宽松明朗的氛围中,她的性格中也就有了一般“大家闺秀”没有的开朗率真,这个时期她的词中尽是生活中的闲趣。
以一首《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词人为回忆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
“常”字有两种解释:一为将“常”理解为时常、经常,整句便可作“时常记起在日暮时分”之解;另一种则认为“常”与“尝”通用,即曾经,作者忆起曾经的一次游玩经历。
笔者采用第二种解释,李清照记起曾经的一次愉悦的游玩经历。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浅析卢欣彦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摘 要: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通过其词创作展示出来的,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界在分析李清照的词创作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南渡为界,把她的词创作分为了前后两期。
前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多对贵族女性的闺阁生活进行描写,带着充满诗意的离愁别绪和自由快乐。
而她的后期词作中,由于人生发生巨大变故,词的内容往往同孤苦漂泊、国破家亡有关,更多的体现出了凄婉悲怆的情绪。
本文就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风格进行了阐述,并就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特点;转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84-02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每首词都可以称得上是精品,以南渡前后为界限,词的风格截然不同。
李清照感情敏感而细腻,她创作出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1]李清照(1084―1156),号易安居士,齐鲁人,被称为“千古才女第一人”,一人撑起古代文坛女子的半边天,她的一生跨越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是宋词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她著有词集《漱玉词》,她的作品《词论》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不朽名作。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菲当时担任礼部高官,如我们今天的文化部司长一职。
她的母亲也是能文善诗,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李清照从小就显示了惊人的才华,李清照早期生活的环境是优裕开明的,因此创作出了简洁明丽,充满着愉悦情趣的作品,《如梦令》《怨王孙》《浣溪沙》等,词人的作品创作与生活状态息息相关,后又与丈夫赵明诚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她在这一阶段的生活也是比较幸福的。
随着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难导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开始辗转漂泊于江南一带,国破家亡,丈夫的离去,给李清照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数十年收集起来的金石书画也几乎全部遗失,心血几近毁于一旦,这又给李清照的感情上雪上加霜,这一切都是造成她的词风的转变重要因素,或展露一代红颜的家国情怀,典型如铿锵《乌江》,“江山留于后人愁”《题八永楼》;或细述寂寞与哀愁,如《临江仙》,《忆秦娥》等等;或追忆梦中的失乐园,如《蝶恋花•上巳召亲族》……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她的性格也在这些艰难困苦锻炼出来,从一个天真明媚的闺阁少女成为富有家国情怀忧郁落寞的垂暮妇人,半喜半忧,却也是一个人完整一生最真实的概况,成就了她在填词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浅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赵蓉【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处在一个风云不定的时代,南渡前的短暂安定生活,金兵南下的动荡岁月,都在作者的词作中得到体现;前后期作者生活的巨大转折是作者词风前后迥异的客观原因。
从她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生活的大动乱的年代,而这样的艰难岁月也必然影响作者词风的改变。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轻盈清婉、后期、沉痛哀伤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是颇具影响的大词家之一。
她的诗、词、文、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女性的真挚情怀,凭借一支笔,“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 [1]据记载,李清照本有《漱玉词》 6 卷(或作三卷),但已经散失,后经人重新编辑,得词约八十首,但其中也夹杂了他人的作品,目前可以确认是李清照所写的有四十余首。
李清照以女子敏感细腻的心,感悟着生命流逝的无奈,体味着人生的离愁别恨,承受着乱世的黍离之苦,并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化愁为美,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词作珍品。
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为喜,后半生为悲,南渡像一条分水岭将其生活轨迹划得清晰如水。
她的词也应以她南渡的这条人生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而安定,词作多描写闺情,流露出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展现出女词人多愁善感的个性和真挚细腻的情感。
在李清照前期描写男女相思离别之情的词中,表露出的女性情感往往热烈而恬静,微妙而直率,朴素而深刻,而这些离愁别怨的苦涩中又夹杂着一丝思念的甜蜜,体现出一种细腻的儿女柔情。
所以,词中透露出的愁是清新凄婉,朦胧淡约的。
李清照后期的词多写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情境,词风由前期的轻盈清婉转向了沉痛哀伤,词中的愁也由前期的闲愁升华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内容,儿女情长的闲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丧失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的失望破灭等交织而成的愁,这种愁是复杂的,是沉痛凄厉、深刻感人的。
xx 前后词风的转变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甚至很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与之相比也比不上她。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举家南渡为界形成鲜明对照。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富足而又美满。
而南渡后,李清照举家南渡,而丈夫也在乱世中去死,生活的各种不顺,使她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痛苦而又辛劳。
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也必然使她的词的风格也跟着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词的内容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通过对鸥鹭的描写,将自己当时愉快的心情明显表现出来,并把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而后期李清照多描写自己长期流亡漂泊生活的感受,同时这一时期的词也流露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即自己的愁。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晚风、淡酒、雁、黄花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凄凉冷清的景象,咏叹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内心苦闷,同时,通过比兴的手法,流露出她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仇恨,含蓄而又悠长。
其次,从词的语言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语言清新自然,清丽明快,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用“红”、“青”等鲜艳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初夏风光美景图,在轻快的节拍中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她愿意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后期词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有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失,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 纵观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主要通过⽩描、夸张等⼿法描写了词⼈少⼥时期的欢快⾃由⽣活,以及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意,表现了她对⾃然的热爱、爱情的向往和离别的苦恼;后期词作主要通过对⽐联想的⼿法、家常⼝语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凄清孤寂之苦。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Array 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篇1 在中国古代⽂学史上,由于封建制度对妇⼥的歧视,⼥性作家并不多见。
在这⼗分鲜见的⼥性作家中,宋代词⼈李清照显得尤为耀眼。
李清照出⽣于济南的⼀个仕宦家庭,从⼩就受到⽂学的熏陶。
她是⼀个天才的词⼈,她的⼀⽣就像⼀⾸回肠荡⽓的词作,前半⽣风和⽇丽、⽆忧⽆虑,后半⽣凄风苦⾬,孤独艰⾟。
她⼀⽣⽆⼉⽆⼥,但她给后⼈留下了60余⾸脍炙⼈⼝的词作。
李清照词作的风格,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作,风格清新、⾃然,语⾔活泼、天真,表现了⼀个青春少⼥对⽣活的热爱,⼀个妙龄⼥⼦对未来爱情的向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
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前期词的风格特点 (⼀)以通俗易懂的⽩描⼿法抒写真性情。
李清照前期⽣活⽆忧⽆虑,⽣活环境舒适优越,家庭完整幸福,所以其前期作品风格⽐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之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描⼿法描写了她早期少⼥时代欢快的⽣活。
情趣盎然,境界迷⼈,寥寥数语,给⼈以美的享受。
透过这⾸词作,我们看到了⼀位⽆拘⽆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形象。
(⼆)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
在中外⽂学史上,⽂⼈描写爱情⽣活是⼀个永恒的主题,作为⼥性作家的李清照也不例外。
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美好的夫妻⽣活之后,⽣活中免不了短暂分离,描写夫妻⽣活的离愁别绪⾃然进⼊了李清照的词作中。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和词人,她的词风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体验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达了她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从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到中年时的世故和沧桑,随之她的词风也发生了转变。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环境也影响了她的词风。
她的早年婚姻不幸,丈夫去世后,她经历了丧偶之痛,这种变故和不幸使她的词作表现出更多的忧伤和无奈情感。
此外,她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压力也对她的词风产生了影响。
3.创作技巧的改变:随着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李清照的词作技巧也发生了改变。
她从早年的模仿和跟随先辈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
她的词作风格趋向于清新、细腻,具有个人特色,并且更加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构建。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情感体验的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创作技巧的改变。
这些因素使得她的词作从一开始的少女情怀到后来的成熟和沧桑,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
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
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
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
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
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
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她的词风秀媚动人,表达了她作为女性的婉约柔美和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也有所不同,南渡前的词作更为豪放激昂,而南渡后的词作则更为婉约含蓄。
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个时期的词作风格进行分析。
首先是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是指南宋初年政治上的一次大变革,这对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较为豪放激昂,这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她的词作充满了激情和豪气,表现出她的个性和对现实的反抗。
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表现出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而“微云孤鹤,伴我终老”则表达了对孤独和终老的无奈和苦闷。
在这些词作中,李清照表现了对于生活的热情和个性的追求,展现出了她对于南宋变革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感慨。
2014年2月(中)146科教导刊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邹晶丽(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铁岭112000)摘要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素来被奉为“婉约派”的正宗。
她的词作,以曲折细腻见长,能把一些非常纤细的事物或感情,通过高妙的艺术手法加以再现,不但以豪放见长的词人望尘莫及,便是一般婉约为宗的能手也相形见绌。
有人称道她的“宠柳娇花”、“绿肥红瘦”,也有人赏识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固然是警策的句子,标举出来,未尝不可以看出她的功力。
但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涵咏百代,彪炳千秋,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她创作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清丽明快凄丽沉郁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Differ 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 Term of Li QingzhaoZOU Jingli(Tieling Normal College,Tieling,Liaoning 112000)Abs tra c tSong poetess Li Qingzhao,in literary history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a "graceful faction"authentic.Her wor-ds made to the delicate twists known,can some very fine things or feelings,to be reproduced by sublime artistic,not only to catch poet known for bold,grac eful as is generally the experts were also dwarfs.Some praised her "beautiful","Green ma-nure red thin ",it was also appreciated her "curtain westerly,thinner than yellow."These of course are inspiring sentences,standard lift out,something that can not see her skill.But Qingzhao able Han Yong EMI,shine through the ages,with a monu-mental artistic charm,because she has created hi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Key words Li Qingzhao;style;elegant and bright;desolate melancholy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比较首先,以描写少女乐事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与后期叙述词人凄苦心境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略加分析。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善良,自弹琴写诗,为后人赞誉。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体风格也有所变化,今文就试论其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期,她的词作平淡中见精湛,词风清新脱俗,与词人辈出的北宋词坛有所区别。
她的词不仅形式简练清丽,而且含意深刻,具有诗意。
其词多为抒发哀思,感慨生命短暂,以及对生活的感知。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惜时感怀,抒发诗人的感叹之情。
这首词意境表现深刻,诗人真实感情,引人深思。
又如《如梦令》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歌咏的领域是追遥挽回不可目睹的青春,所脱发出深深的思恋之情,令人感伤。
李清照南渡后期,词偏重于描写个人情感、生活喜悦和家国情怀,语言热烈、朴实、自由。
如《声声慢》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都门桥下游冶处,爱君刘阮故相逢。
” 委婉的描写情意,以及对故人深挚的思念,词情酸婉。
这首词体现出了词人的朦胧美和花间派的特色。
又如《如夜雨声》中“断不信韶华红粉,空负年华,偷将烟火寄微茫。
”以简单的笔法,铺陈出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激昂的心情,风格自然而然。
这首词写尽了她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深深关切。
总的来说,李清照南渡前期的词,意境深远,感情浓郁,词体清新脱俗,具有诗性;南渡后期的词,语言热烈自由,追求朦胧美,突显个人情感以及家国情怀,不仅具有词人的风范,还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李清照南渡前后,不断地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李清照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如下是关于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李清照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苦难。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李清照南渡之后词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题材与思想内容上由“闺中闲吟”变为“国破家亡之泣”(一)南渡之前1.少女时代李清照前期的词中,少女情怀洒脱,如《浣溪沙·闺情》:“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格调轻快,一片天真烂漫。
又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明丽少女内心的些许苦闷。
2.婚姻美满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成婚,琴瑟谐和,夫唱妇和,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此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执着。
婚后有相聚时的甜蜜,亦有小别离的呢喃,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其脍炙人口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以萧瑟、凄凉的秋景起兴,形象委婉地抒发了思念丈夫的绵绵之情。
这首词问世后,一直为人赞叹不已。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记载:“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 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词风 遭遇 转变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亲李格非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 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短短三十三个字,讲述词人回忆起那次去溪亭玩的经历。那天玩得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醉了,等兴头过去,才发现天色已晚。急忙把船往回划,谁知却认错路了。船被划到了密密层层开满藕花的水面深处。大家着急着把船划得飞快,想赶快回去,结果惊飞了一滩鸥鹭。这是她自由烂漫的闺中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她活泼洒脱的形象。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紧接着,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又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束缚轻视的一面,这源于她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响约重来。”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李清照自己的心境的大胆描写,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是对封建时代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反叛,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人格模式的冲击,具有积极的反封建意义。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少女的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二、李清照后期凄凉悲苦生活中的词 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王室无力抵挡金人势力,全面溃退,徽、钦二宗被掳,北宋政权灭亡。这时李清照携带她和丈夫辛苦收集的文物字画南逃。然而,赵明诚染病不治而亡,这对无依无靠的李清照无疑是晴天霹雳。人生一连串的打击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国破、家亡、夫丧的痛苦让她一个人承受。这种痛苦较之于前期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愁思要沉痛得多。如果说伤离怨别只是一种生离之愁个人之愁的话,那么,南渡后的痛苦则是一种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国家不幸交织于一处的愁思。这一切却须她一个人默默地咀嚼承受。所以,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 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其主基调是抒写这种愁思。在词中,她的形象是孤独无依、又要保持个性、志趣的嫠妇。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在敏锐地体会天气、气候、时间的细微变化。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清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背弃的天涯沦落之悲。孤独使她能够敏感地抓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起伏以及外在的身体感受。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情景婉绝,浑然一体。在《念奴娇》(南渡前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得以体现出她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敏锐捕捉,“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关着。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词人对环境变换的敏锐贯穿其前后期的作品,说明了“敏感”是她性格特点中的一部分,且并没有因她坎坷的经历而发生根本改变。 《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一首抒发昔盛今衰的词。金灿灿的落日, 象一团熔化了的黄金。深沉的暮云, 如同相合的白玉。烟染新柳, 笛吹梅怨, 春意是那样的浓郁。元霄佳节到了, 女友们驾着香车宝马, 来邀自己出去观灯。而她却以“转眼难道没有风雨” 作借口, 谢绝了酒朋诗友的邀请——“ 人在何处”——尽管天气融合,佳节可赏, 可是我现在在什么地方呢?我是流落他乡的人啊!哪有心思玩赏呢?下片起首六句, 忆旧。回想当年, 中原繁盛时期,自己颇多闲暇之趣, 也很重视元霄节。那时,自己戴上嵌镶着翠鸟羽毛的帽子, 插着“拈金”装饰的“雪柳”,向人们夸耀自己打扮得多漂亮。“如今”开始转写今日的衰败境况——现在,自己憔悴不堪,头发蓬乱, 两鬓微霜, 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隔着帘子,听听别人的欢歌笑语。一个在“中州盛日”多暇,“偏重三五”的贵妇人,如今竟然憔悴得忧悉“风雨”,“怕在夜间出去”,只好隔着帘儿,“听人笑语”。这种判若两人的心理变化,正是那个动乱的年代,给作者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个人的历时变化,寄寓着国家盛衰的沉痛感慨。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想要诉说苦衷,眼泪却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太多的忧愁。此词写于作者晚年避难金华期间。通观全词,处处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上片极言眼前暮春的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 再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词人个人的心路历程: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词中都隐隐可见。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苦之感和永国之忧,感慨深沉。上片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赵明诚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踏雪寻梅折梅插鬓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醉”字,不仅是酒醉,更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之后生活的坎坷使她屡处忧患,饱尝人世的艰辛,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插梅与挼梅,醉赏梅花与泪洒梅花,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斑白,与上片第二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照。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