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改
- 格式:docx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9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李清照的词风为何从婉约到沉郁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前期词风婉约细腻,后期则转向沉郁悲怆。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
早期的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和睦,她的词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少女情怀和夫妻间的恩爱为主,充满了轻松、欢快和浪漫的氛围。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活泼、自由的生活场景,词风清新婉约,充满了灵动之美。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
这一重大的历史变故,彻底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逃亡的过程中,她历经了颠沛流离、亲人离散的痛苦。
国家的破碎、民族的灾难,使得李清照的内心充满了悲愤和忧伤。
此时,她的词作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抒发,而是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苦难的同情。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整首词以悲秋为背景,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色和自己孤独凄凉的处境,抒发了作者饱经忧患、家破人亡后的悲痛之情。
词风沉郁顿挫,充满了无尽的哀愁和伤感。
除了时代的巨变,个人生活的不幸也对李清照的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但赵明诚在南渡途中病逝,这给李清照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失去了挚爱之人,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痛苦。
在《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中,李清照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和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那种沉重的忧愁溢于言表。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作者:陈丽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7期内容摘要:李清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创词“别是一家”,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词悠闲风雅,后期词凄婉悲怆。
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原因有五个方面,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靖康之难使她一下子国破家亡:她颠沛流离异乡,丈夫亡故,生活情感孤苦无依,促使她词风的转变,在婉约中又添豪迈奔放,词境开阔,格调凄婉悲怆。
李清照后期的辛酸苦难与她早年的美满幸福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因此,李清照创造出别具一格且流芳千古的易安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差异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
著有词集《漱玉词》。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继承并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①,李清照以词的杰出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②,并且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很多不同。
1.悠闲风雅的前期词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她贵族少女、少妇的幸福生活,也有伤春,别情之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
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幽居离别的相思之苦。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沉醉不知归路”流连忘返的活泼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归舟惊起水鸟,粉红的藕花上飞翔着雪白的鸥鹭,画面色彩明丽而富有生趣,令人感受到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表现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则是李清照抒写闺情的名篇。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词作以其清雅豪放、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于世。
她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更是引人关注。
本文将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探讨她在南渡前后的生活变迁和情感体验对她词作风格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李清照南渡前后生活环境的变迁来解读她词作风格的变化。
李清照是北方人,她的词作大多在北方创作,南渡后,她的创作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方的气候、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都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种环境的变迁不仅对李清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也对她的词作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渡前的李清照,其词作以豪放洒脱、抒情慷慨为主。
她的词作大多描绘北方的风土人情,表现了她豪放奔放、率真直接的性格特点。
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以及《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内心深处的热情和豪放。
此时的李清照擅长以率真直接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她的词作风格鲜明而直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渡后的李清照,其词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南渡后的李清照深受南方文化的影响,她的词作更加注重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她的词作开始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浣溪沙》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及《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对自然景物的深刻体验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此时的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变得更加细腻和含蓄,情感更加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印象。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词作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她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对人生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使她的词作更多地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例如《声声慢》中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及《浣溪沙》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词句都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
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1/ 6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出生于宋朝末期。
她主要创作于南宋,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闻名,因此又称为“宋派诗体”。
该诗风具有流畅、活泼、洒脱、气韵悠扬的特点,
抒情思路以并重对仗著称。
并且她的前期诗歌更多地抒发空灵浪漫的情怀,后期诗歌则多
以抒情的表达更加深入。
李清照的前期诗作主要体现了自我表达的情怀,以及浪漫歌颂的语言风格。
她追求心
灵的自由,主张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行为,描述脱离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里任心所欲,
强调情怀、内心的展现。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痴缠的思恋几乎可以感
受其不舍的心境。
李清照的后期诗作逐渐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整个生活当中的眼泪和欢乐,强调追
求爱情的真实性,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感受。
它将情感和现实生活深深结合起来,描述出
弥留之情及小情小致的抒情效果。
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把感情世界与现实世
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出思念、深情、牵挂的情愫。
和前期诗作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诗作更加抒情,表达的深情更甚,意境也更加沉重。
她借助比喻的手法,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从而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凝重、醉
人的感受。
《声声慢》以一种凄惨悲凉并又叹息不已的语调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绪,
表达出无情家国和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之间的矛盾。
总之,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表现了有着巨大变化的文体特点,也一直影响着现当今
中国文学发展。
在语言上,抒情型的语言更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全面展示她的诗歌成就,给后世的文字创作带来灵感。
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生平跨越了南北宋两个时期,其中,南渡成为了她人生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南渡前后,李清照的词作在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用词差异,揭示其词风转变的内在动因和深层含义,以期对李清照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南渡事件对她的影响。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从用词选择、意象构造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其词风的转变及其原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挖掘李清照南渡后词作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社会意义,以揭示其词作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用词对比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这一研究对于理解李清照文学创作和宋代词坛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李清照南渡前词作风格分析李清照,这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宋代女词人,其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清丽,深受后人喜爱。
南渡前,她的生活相对安逸,主要居住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她的词作多反映闺中生活、离愁别绪以及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快,情感细腻。
南渡前的李清照词作,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著称。
她的词作中,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爱情、生活的感悟。
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溪亭日暮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展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还表现出对离愁别绪的深刻体会。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成绩等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年月摘要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现存诗词虽然仅有50阕左右,但是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显著的地位。
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历经了两宋时期的巨变,以靖康之难为界就不难发现她的词有了显著地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前后期生活的坎坷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前后期词风上的差异。
究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的风格的变化绝对不仅仅是偶然, 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而了解到因为李清照历经的颠沛流离和各种磨难,使得她的词突破了前期的闺怨和思念的桎梏,超越了文学史上其她女性,使得后期的词变得豪迈奔放、词境开阔在文学史上流芳千古。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原因目录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转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4)(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4)二、前后期词风差异的表现 (6)(一)南渡前词风差异 (6)1、李家有女初长成 (6)2、初为人妇的幸福 (7)(二)南渡后词风差异 (8)(三)前后期词风差异的比较 (11)三、变化原因的具体分析 (12)(一):主观原因的影响 (12)1、家庭环境的因素 (12)2、个人天赋的影响 (12)3、个人性格的重要性 (13)(二)客观原因的影响 (13)1、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13)2、年龄渐长对个体心境的影响 (14)四、简要的人物评价 (15)(一)在文学上的历史成就 (15)(二)李清照诗词对中国文学的时代意义 (16)参考文献: (18)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的比较一、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落于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才媛李清照的一生及其词风转变[摘要]李清照犹如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她的词作展示了词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道路,反映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制度。
品味李清照的词可以更好的了解、认识封建社会的兴衰历程,这才是李清照词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艺术风格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长廊中,从来都是以男性创作作为光芒和主流的。
女性的才情犹如巨岩之下的弱草,很难占据重要的地位,女性作品也如沧海一粟,无法与男性文学相媲美,女性文学永远是非主流文学,其创作﹑流传是十分少的。
然而,仍有一晕光芒,透巨岩而发出光芒,为人们所品味﹑所称颂。
李清照,这个敏感而细腻的女性作家,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为后人所欣赏,甚至有些词还流入民间,为人们所传唱。
李清照平生词作的风格,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靖康之难(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作为界线,这时她44岁,从此,她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承受了国难家亡,饱经人生重重的苦难,尝遍人世的种种辛酸,在历尽沧桑之后,她将深切的哀吟化作凄美的词章,流给后人以永恒的追忆。
所以,李清照一生词的词风,概括说来,可以讲成是由绮罗香泽转而哀怨﹑愤懑。
一、李清照前期词作涉及的内容、艺术风格和产生这种词风的原因李清照,生于公元1084年,卒于公元1151年。
她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的色彩,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出生的时候正是北宋统一中原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平和的稳定时期,虽然北宋政府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方式,每年给辽国和西夏送去货币﹑布匹和宋朝的珍奇异宝,维持着和平的关系,但是这使得各种矛盾得以调和,社会较为安定。
词人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祥和的社会环境中,又加上她出生在一个位高权重的官宦家庭中,她的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充满阳光的,因此,李清照早期的词清新秀丽,活泼潇洒,即使词中反映出的愁绪,也只是伤春悲秋,哀叹容颜易逝的闲愁。
李清照早期多是描绘无虑多姿的少女生活和歌颂美好大自然的欢乐之作。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
著有词集《漱玉词》。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继承并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①,李清照以词的杰出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②,并且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很多不同。
1.悠闲风雅的前期词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她贵族少女、少妇的幸福生活,也有伤春,别情之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
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幽居离别的相思之苦。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沉醉不知归路”流连忘返的活泼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归舟惊起水鸟,粉红的藕花上飞翔着雪白的鸥鹭,画面色彩明丽而富有生趣,令人感受到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表现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则是李清照抒写闺情的名篇。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思离愁,竟然使女主人公感到时光难熬,怅然若失,乃至到了“人比黄花瘦”的地步。
这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作品,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
一个“瘦”字传神地写出了词人憔悴形象和凄苦的心境。
2.凄婉悲怆的后期词李清照后期的词写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颠沛流离的苦痛,词的主要内容也多抒写她对国家的忧思和生活沦落的痛苦,心境凄凉而孤寂,其中融入了极深的爱国之情,词风凄婉悲怆。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
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文学样式。
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
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
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
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
因为她“能够直抒胸臆,写真情实感”。
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鸥鹭”,自然流畅的画面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1、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2、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风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她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李清照的词风在早期被认为比较豪放洒脱,主题多为爱情和自然。
这与她自幼受到的良好教育和开放的家庭环境有关,使得她对于自由和激情的表达有较高的追求。
同时,宋代社会相对宽容开明,文化繁荣,也为她的豪放词风提供了舞台。
然而,后来李清照的词风逐渐转向忧郁和哀怨。
这一变化与她个人的悲剧经历和社会动荡有关。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贬官后去世,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伤痛,也导致了她诗词创作的转变。
同时,她生活的时期正是宋朝的北宋末年,外侵频繁,国破家亡的危机感使得她的词句透露出更多的忧愤和哀伤。
不同的情绪和主题变化也反映了李清照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于生活和情感的体验与认知。
从豪放奔放到忧郁哀怨,她在词中展现了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方式,使得她的词作更富有变化和韵味。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和词人,她的词风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体验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达了她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从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到中年时的世故和沧桑,随之她的词风也发生了转变。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环境也影响了她的词风。
她的早年婚姻不幸,丈夫去世后,她经历了丧偶之痛,这种变故和不幸使她的词作表现出更多的忧伤和无奈情感。
此外,她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压力也对她的词风产生了影响。
3.创作技巧的改变:随着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李清照的词作技巧也发生了改变。
她从早年的模仿和跟随先辈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
她的词作风格趋向于清新、细腻,具有个人特色,并且更加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构建。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情感体验的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创作技巧的改变。
这些因素使得她的词作从一开始的少女情怀到后来的成熟和沧桑,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
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
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
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
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
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
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有着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一、情感表达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表现出的情感较为单纯,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她年少时的热情与浪漫。
例如《如梦令》,其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不归十日心两忙”等句子中,透露出了年少时的轻狂与忧愁。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更趋复杂,通常是情感的交织与矛盾,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
例如《声声慢》,其中“深院静,小窗深掩,人去音还在。
偏宜秋色起于南楼”等句子,显现了李清照深情与无奈的心境。
二、意境描写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意境多以清新优美为主,展现出她灵秀的文学天分。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却多以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意义为特点。
如《一剪梅》中以一剪梅为意象,抒发出李清照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概,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担忧。
因此,相较于前期的清新和稚嫩,后期的词作更显她深邃的思考。
三、艺术手法的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也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语言简洁,转折自然,韵味深长,具有唯美与柔韧的艺术风格。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雨蒙蒙的心境,饱含意境。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变得工于心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更能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如《声声慢》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其中“杨柳堆烟”、“玉勒雕鞍”等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让词作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较清新、浪漫,而后期词作则较深邃、复杂。
在艺术手法运用以及意境描写上也有明显差异。
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年月摘要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现存诗词虽然仅有50阕左右,但是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显着的地位。
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历经了两宋时期的巨变,以靖康之难为界就不难发现她的词有了显着地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前后期生活的坎坷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前后期词风上的差异。
究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的风格的变化绝对不仅仅是偶然, 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而了解到因为李清照历经的颠沛流离和各种磨难,使得她的词突破了前期的闺怨和思念的桎梏,超越了文学史上其她女性,使得后期的词变得豪迈奔放、词境开阔在文学史上流芳千古。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原因目录(一) .....................................................................................................(三)前后期词风差异的比较 (11)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的比较一、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落于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丰富,擅长词章,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里,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慧,年少便能做得一首好文章,就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也曾极力称赞她。
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朱弁《风月堂诗话》。
《说郛》第四十六卷--《瑞桂堂暇录》称先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其文“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本文主要引证史据和现存的诗词做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李清照的生平。
力求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方法看待人物,进一步对她的前后期的诗词进行鉴赏,在鉴赏中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从而得出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并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李清照少女时代随父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京城的繁华盛世无异于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以《如梦令》和《点绛唇》为例,此时李清照的词风轻松活波,语调明白晓畅,既反映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反映了对爱情的向往。
宋微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此时两家均在朝廷当中出任重位,然而新婚初期夫妇二人的生活较为清贫拮据,其后赵明诚进入仕途两人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是经常需要出仕宦游,此时李清照的生活安静和谐、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思念和甜蜜,以《减字木兰花》和《一剪梅》为例,此时李清照的笔调较为细腻,多数表达了闺阁之情和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写,在总体上并无较大的变化,和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加成熟。
但是随着朝廷和国事这样的美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列入元佑党籍不得在朝廷任职,随后政变越演越重甚至牵扯到李清照身上,迫使夫妇两人在青州居住。
宋钦宗靖康元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南侵俘虏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北宋朝廷崩溃,康王赵构南下建朝。
此时李清照清醒的认识到了朝廷的覆灭,对于赵构的一味苟且偷安十分的不满,作《绝句》借吊项羽之意表达了对南宋的统治者进行了嘲讽。
而后赵明诚在路途中感疾而亡,此时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北宋的崩溃和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加上亡夫之痛和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她陷入了生活的绝境当中。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因为生活的窘迫和生活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当婚后张汝舟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所藏书籍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已经所剩无几顿时恶相露出,和李清照发生多次口角甚至对她拳脚相加,随后李清照发现了张汝舟的勾当告发了官吏但是自己也受到刑罚,随后在亲友的大力营救下方得出狱,此时李清照的悲痛之伤又增加了一层,但是生活有压迫也必然会有反抗,李清照这时开始从个人的悲痛之情转变到国家身上,曾作《打马图经》借博弈之事讽刺南宋统治者,此时已于李清照的晚年时期,词风与少女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题材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转变为深闺生活和家破国亡,也从一个单单表述闺阁之情到关心国事政治,词风也从前期的委婉细腻转变到了较为豪迈奔放。
本文在简述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后主要对于她不同的时期的所作的词结合当时她所处的背景进行详细的鉴赏,力求反映一个真实的形象;并且找出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具体不同的体现。
最终分析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
二、前后期词风差异的表现(一)南渡前词风差异1、李家有女初长成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在朝中任高官,母亲博雅能文,贤良淑得。
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背景使得她自小聪慧博得父母喜爱,后来随父亲生活在汴京,繁华的京城开拓了她的眼界和胸襟使得她在少女时期便形成了自己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和率真的性格。
因此,少女时期的词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轻快明亮。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用“藕花”、“鸥鹭”、“日暮”这几种看见的客观景物勾勒了一幅荷花日暮图,又使用了“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描述了一个少女和朋友玩耍的太尽兴了最后因为醉酒乘舟回家的时候不知道回家的路,无意当中误入了一片荷塘深处惊醒了在此栖息的鸥鹭。
简单明了的笔调渲染了一个迷离灵动的愉悦氛围,同时勾勒一位少女的天真活泼、顽皮率真的形象。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发现李清照描绘的情景简单自然表达了感情也自然纯真。
古代女子的束缚较为严重,但是在宋代商品经济有了初期的萌芽,商品经济也催生了较为宽松地社会环境。
少女时期总是免不了对爱情的憧憬和期望,这也是李清照少女时期作品的一个方面。
例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更多的侧重了心理的描写,把一个青春期是懵懂女孩遇见客人时的羞涩、敏感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的整体上可以看出是清晨词人穿着轻薄的外衣在自家的后院上慵懒的荡秋千,而整篇词中只有“浓雾”、和“花瘦”是现实当中的景象,可以想象在清晨,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上遗留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可看出这句词乃暗指了自己年龄的美好和朝气。
词的上片其它部分描述了一个烂漫天真的少女神态,在下片则描写了少女见到客人来访时的各种状态,“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几个词则恰如其分的描写一个女子惊慌失措的动作了羞涩的心理活动,刚刚见到客人时候惊慌失措就悄悄地溜走了,“和羞走”则真实的描述了此刻少女的内心是羞涩和躁动的,而“倚门回首”就更加明确的说明了其实少女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悄悄地靠着门偷偷地回望客人的容貌,“却把青梅嗅”既是描述了当客人发现少女的时候她羞涩、偷偷地低下头假装是在嗅青梅的芳香,而“青梅”在古代具有丰富的意向既是象征了爱情和婚姻,又是表达了青春期的不成熟和青涩、美好。
整首词典型的反映了少女时期初涉爱情的心理,想见又不敢见、想听又不敢听,表面上如无其事,实则心理非常的紧张、躁动、好奇、不安。
这首词虽属于闺阁词中的一首,但是欣赏的价值并不低,让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少女的情怀的懵懂和无知,青春年少的美好。
真实自然的做到了“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
[1]2、初为人妇的幸福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是门当户对、志趣相投,双方婚后虽然生活的相对清贫但是相敬如宾、感情深笃。
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也成为了李清照创作灵感的源泉,留下许多佳作被后人所鉴赏。
例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作是一首典型的闺阁词,字面上简单明了。
主要描述了一个少女在丈夫面前搔首弄姿的一副娇羞样子。
上片明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花朵的喜爱之情,“春欲放”生动的写了一朵花含苞待放的美丽,“泪染轻匀,犹带彤霞露痕”则是详细的描写了担上花的美丽,花朵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好像女子的泪珠一样惹人怜爱,朝霞好像披在花朵的外衣上。
下阕用花比做人,明确的道出了自己真正的心意。
买完花往头上戴的时候心里犹豫不决担心自己的面容没有花好,表面上是郎在猜测自己,实则是自己在揣测郎的心理,戴完花之后想让郎把自己和花的容颜比较,实际上是想让郎夸自己漂亮。
整体上描述了沉溺在爱情当中的女子的娇羞、憨厚的样子,笔调简单明了具有较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后来赵明诚出任仕途,虽然两人的生活较为富裕了但是俩人经常分别两地,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在通讯尚且不发达的古代俩人只得鸿雁传书互相传递相思之情,而在这期间不乏许多经典佳作,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据记载这首词是先生在重阳佳节写给丈夫的,包含了对丈夫的浓浓思念和对团聚的渴望之情。
上片基本上交代了人物所处的地点、环境、时间,“红藕香残玉簟秋”说明了在荷花凋谢的秋天,竹席嫌凉的寒秋,这不仅仅是对当时环境的真实描写,也是烘托了一种荒凉的氛围为后文作者的孤愁之情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独上兰舟”更是进一步的说明了当时孑然一身,而“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更像是一个久居闺阁的女子自己问自己时候的好奇与期冀。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又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与丈夫团圆时候的设想和对自己的安慰。
下片写了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与上片当中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对应,暗含了人生、年华、爱情、离别,给人一种凄凉无奈之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感情,即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也从侧面说明了夫妇两人心心相印、感情深厚,她想到此时丈夫身处异地一定也是思念着自己。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描述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表面上不再皱眉头好像没事了但是却成了一桩心事。
纵观全篇李清照用极其细腻的笔调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着作还有许多,例如《醉花阴》、《小重山》、《凤凰台上忆吹箫》等,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李清照在希望与焦灼的等待之中。
但是整体上并没有改变风格,只是从少女时期自然流畅发展到清丽深婉。
而词作的题材多为闺阁内容,同时夹杂了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
(二)南渡后词风差异1.国破家亡的惨遇这样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一连串的打击便接踵而来。
起初父亲被卷入朝廷内部的矛盾中,被列入元佑党籍不得在汴京任职,此后赵明诚一家又被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中,李清照和赵明诚被迫屏居青州,在这段时间了李清照协助赵明诚大体上完成了着名的《金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