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转变及其原因(改)
- 格式:docx
- 大小:166.33 KB
- 文档页数:18
摘要:赵明诚“天台之遇”[1]后,李清照的词风与前期迥然不同,从前期幸福甜蜜的“闺思闲愁”发展到后期孤独凄苦的“苦寂悲愁”。
爱情、婚姻、社会变故等因素对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499(2009)02-0066-04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方波唐碧珍(永城职业学院河南永城476600)*[收稿日期]2008-11-27**[作者简介]方波(1972—),男,四川绵阳人,永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当代民族文学。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亡国之恨、飘零之苦的迥然不同的特色。
对李清照词分期的观点主要有传统的“二期说”和陈祖美的“三期说”。
占主流地位的传统“二期说”以“南渡”为界把李词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
此种划分过于强调社会变化对人物词风的影响,而忽视人物情感因素的变化对人物词作的影响,因而存在很大缺陷。
陈祖美先生则提出了“三期说”,以赵明诚“天台之遇”、“南渡”为界,把李词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即以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时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2]。
但是,我们注意到,赵明诚“天台之遇”后李清照爱恋情感严重受挫,其词作在表现自己内心寂寞凄苦方面具有前后的一贯性。
如果硬以“南渡”为界把这种情感受挫的一贯性人为地分隔开,则显然不甚妥当。
因此本人一反传统“二期说”和陈祖美的“三期说”,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二期说”,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并通过对“天台之遇”后李清照遭遇的情感变故、婚姻变故、社会变化等对其影响详加考察,初步探讨李词风格变化的原因。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在题材、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有很大不同。
李清照的词风为何变化多端李清照,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女词人,其词作风格多样,变化多端,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生阅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词风的这种多变性呢?首先,时代的变迁是影响李清照词风变化的重要因素。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
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多以清新明快、婉约细腻的风格为主,描绘了少女时期的天真无邪和婚后的甜蜜生活。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动地展现了少女游玩的欢乐场景,充满了活泼与朝气。
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给李清照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一时期,她的词作风格转为沉郁悲怆,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故土的思念,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她内心的愁苦和孤独。
其次,个人经历的起伏也是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关键原因。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包括婚姻的变故、家庭的兴衰等。
她早年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夫妻生活幸福美满,这在她早期的词作中有所体现,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展现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亲昵。
然而,后来赵明诚的离世使她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她的词作也随之变得哀怨凄凉,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中的“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表达了对亡夫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哀伤。
再者,李清照自身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促使了她词风的多样化。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浅谈人生经历对李清照词风的影响摘要:文学创作的一个最表层的来源就是现实生活,离开现实生活,作家就不可能写出作品,因为无从下笔。
而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个人气质、人格追求,以及在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宋词是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唐诗后又一个高峰,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在其中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清照的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内容与她的生活经历忧戚相关。
本文将对她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分别进行品读赏析,以分析其人生遭遇对她心境、写作题材以及词风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遭遇转变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亲藏书甚富,由于家庭的原因,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词。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
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一、李清照前期幸福美满生活中的词易安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李清照置身于文化气氛浓厚的书香门第,耳濡目染父母的人格教育与开明教育,使得她幼年起就活泼自由、率真坚强。
她并不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勤于女红、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是遨游在书海中,不仅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基底,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修养和气度。
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及成因作者:陈丽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2年第07期内容摘要:李清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创词“别是一家”,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
前期词悠闲风雅,后期词凄婉悲怆。
造成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的原因有五个方面,而最主要的原因是靖康之难使她一下子国破家亡:她颠沛流离异乡,丈夫亡故,生活情感孤苦无依,促使她词风的转变,在婉约中又添豪迈奔放,词境开阔,格调凄婉悲怆。
李清照后期的辛酸苦难与她早年的美满幸福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因此,李清照创造出别具一格且流芳千古的易安词。
关键词:李清照词风差异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交替时期,从现存作品看,她的创作成就主要是词。
著有词集《漱玉词》。
李清照的词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她继承并发展了婉约词的技巧,被称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创词“别是一家”①,李清照以词的杰出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②,并且对后世词人有深远影响。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差异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1127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都有很多不同。
1.悠闲风雅的前期词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表现她贵族少女、少妇的幸福生活,也有伤春,别情之作,表现出悠闲风雅的情调。
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幽居离别的相思之苦。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用白描手法描写了“沉醉不知归路”流连忘返的活泼少女的形象;描绘了归舟惊起水鸟,粉红的藕花上飞翔着雪白的鸥鹭,画面色彩明丽而富有生趣,令人感受到词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表现出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醉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则是李清照抒写闺情的名篇。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前期和后期词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扩展资料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创作风格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xx 前后词风的转变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甚至很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与之相比也比不上她。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举家南渡为界形成鲜明对照。
南渡以前,李清照过的是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富足而又美满。
而南渡后,李清照举家南渡,而丈夫也在乱世中去死,生活的各种不顺,使她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痛苦而又辛劳。
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也必然使她的词的风格也跟着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从词的内容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通过对鸥鹭的描写,将自己当时愉快的心情明显表现出来,并把一幅无忧无虑的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而后期李清照多描写自己长期流亡漂泊生活的感受,同时这一时期的词也流露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即自己的愁。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通过对晚风、淡酒、雁、黄花等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凄凉冷清的景象,咏叹了个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内心苦闷,同时,通过比兴的手法,流露出她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战乱的仇恨,含蓄而又悠长。
其次,从词的语言来看,前期李清照的语言清新自然,清丽明快,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劲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用“红”、“青”等鲜艳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初夏风光美景图,在轻快的节拍中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也表现了她愿意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023年度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及词风前后的变化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表现出当时社会变革和文艺风尚的特点,同时也突显了她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和词风前后的变化两方面为读者做出简要的阐述。
一、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很强的女性气质和表现力,她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形象描写,用声情并茂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体验。
同时,她的词作在语言风格和结构上也比较独特,具有很强的自我风格。
1. 语言风格在读李清照的词时,你会发现她的词作语言韵律优美,凤鸣虽美不如无声,提笔难入万重山,这些美妙的句子容易让人陶醉其中。
李清照善于用寓言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色彩和独特的音乐性,她的词作展现出一种红尘中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感情的追求。
2. 结构特点李清照的词结构特点比较明显,首先她的词作多是由四句组成,其次,她在词中采用了大量的换景手法,善于将词的不同部分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美感。
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见绿杨阴里,有人散乱如麻”和“入时、相帖皆错、荒烟依旧平楚”,这两句词语虽然看似离散,但是却能够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感。
二、李清照词风前后的变化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李清照的词风也有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宋代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1. 早期词风李清照诞生在男权社会中,她的早期词风也受到了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
在此阶段,她的词多半表现出对人生苦难和荒唐的感叹,饱含着对世态炎凉的绝望和无奈,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见绿杨阴里,有人散乱如麻”,这种对人生的悲凉的描写,反映了她个人对于社会形态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 中期词风随着宋朝时期史蒂芬氏人物的崛起和市井文化的发展,李清照的词风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
她的词作呈现出更浓烈的个性和女性情感,比如《声声慢》中的“千万恨,恨极在、成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了李清照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审美情趣,并在宋代女词人的词作中独领风骚。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特点的变化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词的情感变化,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经历和词的创作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本文针对前后期词情感表达的变化而做出一些探讨。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前期的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次所少有的贞刚之气。
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
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
前期词主要写她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感情。
1、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时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著名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
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
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3)词中“花”的意象与前期相比,已没有了“清露洗、苹花、门草”、“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
这里有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有少女思春的情怀,笔调自然清新,同时也没了爱情甜蜜与离愁的深婉。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减字木兰花》),“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丑奴儿》)、“花自飘零水自流”,此“花”亦非彼“花”,望着堆积地的黄色,只是靠在窗户旁独自坐到天黑,“怎生得黑”,这一“黑”字,且“是个险韵,极其难押,而这里却押得既稳妥,又自然”。
突出词人的凄苦,心情就像这“黑”字意象,沉暗苦闷,此时的感情被刻画地入木三分。
“梧桐”两句暗用的《》“秋雨梧桐叶落时”之意,冷风裹着细雨,一点一滴的打在枯黄的“梧桐”上,说不尽的凄凉忧愁,结句一个“愁”字,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无限痛苦的沉郁之情。
前期“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反映了李清照内心世界难以言说的愁苦。
李清照还善于改变她的风格,表达悠长不尽的情感。
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及手法结合在一起”①用白描化的叙述语言,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更能衬托她的“愁苦”之情,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开头用叙述白描化的言语,写眼前所见:狂风把花朵吹落满地,一片残花败柳的狼藉景象。
次句写词人日落时分,头还没有梳理,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的“起来自梳头”语意相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痛,深浅不同。
接着用含蓄委婉的手法真写一切愁苦的由来,都是“物是人非”,想诉说但泪水却止不住的先流了下来,愁苦之情难于言表。
词人也虚拟了想去“荡舟”的愿望,好像又回到了前期的荡舟“争渡,惊起一滩鹭”的情景。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前期词风——三月新枝,烂漫无邪李清照少女时喜欢喝酒,喝醉之后看细雨斜风,也喜欢乘船采莲花,于是便有了这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跟大多数少女一样,李清照前期的词非常质朴清新,也喜欢柔美。
在每个朝代的时候都会有惊艳的女子,会被后人尊崇,留下千古姓名,但李清照却喜欢在不同的环境中留下千古之音,把自己的心绪用诗词表达出来。
少女时李清照的词,把自己的欢喜与爱意都表达其中,喝一壶酒便趁着酒意看世间风景,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时她的词更多是山水自然,山光水色并不见悲秋凄凉,也不见憔悴愁绪。
后期词风——寒潭秋水,清冽悲凉李清照后期的词风多为凄凉、悲痛、愤慨、沉郁,李清照在经历与丈夫悲欢离合之后,同时目睹大宋败落,心生愁绪,便借菊抒情写下了《多丽·咏白菊》:“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
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菊花被风雨无情的摧毁,在夜晚被摧折,没有人能够爱怜。
人情冷暖,但没有必要更多的去留恋,就像是大宋的朝堂,飘摇不定。
在古代动荡不安的朝代,李清照面对朝廷的动荡和家庭的转变,词风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的词虽依然悲哀悲郁,但又有了更多的豪迈奔放、沉郁之风。
李清照面对丈夫的背叛,词中又多了几分哀怨。
于是写下了《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字一句中都是哀怨。
旧愁新愁让李清照更加消瘦。
面对祖国的支离破散,李清照也心生愤慨,这时李清照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让婉约派的女子,有了如此舍生忘死的气概。
晚年的李清照依然对赵明诚心生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总是不能得偿所愿。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善良,自弹琴写诗,为后人赞誉。
李清照南渡前后,其词体风格也有所变化,今文就试论其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期,她的词作平淡中见精湛,词风清新脱俗,与词人辈出的北宋词坛有所区别。
她的词不仅形式简练清丽,而且含意深刻,具有诗意。
其词多为抒发哀思,感慨生命短暂,以及对生活的感知。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惜时感怀,抒发诗人的感叹之情。
这首词意境表现深刻,诗人真实感情,引人深思。
又如《如梦令》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歌咏的领域是追遥挽回不可目睹的青春,所脱发出深深的思恋之情,令人感伤。
李清照南渡后期,词偏重于描写个人情感、生活喜悦和家国情怀,语言热烈、朴实、自由。
如《声声慢》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都门桥下游冶处,爱君刘阮故相逢。
” 委婉的描写情意,以及对故人深挚的思念,词情酸婉。
这首词体现出了词人的朦胧美和花间派的特色。
又如《如夜雨声》中“断不信韶华红粉,空负年华,偷将烟火寄微茫。
”以简单的笔法,铺陈出作者浓郁的情感和激昂的心情,风格自然而然。
这首词写尽了她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深深关切。
总的来说,李清照南渡前期的词,意境深远,感情浓郁,词体清新脱俗,具有诗性;南渡后期的词,语言热烈自由,追求朦胧美,突显个人情感以及家国情怀,不仅具有词人的风范,还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可以说,李清照南渡前后,不断地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是李清照不可缺少的艺术瑰宝。
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 二〇一 年 月
成绩 等级 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 摘要
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现存诗词虽然仅有50阕左右,但是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显著的地位。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历经了两宋时期的巨变,以靖康之难为界就不难发现她的词有了显著地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前后期生活的坎坷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前后期词风上的差异。究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的风格的变化绝对不仅仅是偶然, 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而了解到因为李清照历经的颠沛流离和各种磨难,使得她的词突破了前期的闺怨和思念的桎梏,超越了文学史上其她女性,使得后期的词变得豪迈奔放、词境开阔在文学史上流芳千古。 关键词:李清照 前后期 原因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3 目录 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转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 4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4 二、前后期词风差异的表现 ........................................................................................................... 6 (一) 南渡前词风差异 ............................................................................................................. 6
1、李家有女初长成 ......................................................................................................... 6
2、初为人妇的幸福 ......................................................................................................... 7 (二)南渡后词风差异 ........................................................................................................... 8 (三)前后期词风差异的比较………………………………………………………………11 三、变化原因的具体分析 ............................................................................................................. 12 (一):主观原因的影响 ....................................................................................................... 12
1、家庭环境的因素 ....................................................................................................... 12
2、个人天赋的影响 ....................................................................................................... 12 3、个人性格的重要性 ................................................................................................... 13 (二) 客观原因的影响 ................................................................................................. 13 1、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 13
2、年龄渐长对个体心境的影响 ................................................................................... 14 四、简要的人物评价 ..................................................................................................................... 15 (一)在文学上的历史成就 ................................................................................................. 15 (二)李清照诗词对中国文学的时代意义 ......................................................................... 16
参考文献: ..................................................................................................................... 18 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4 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的比较 一、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落于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丰富,擅长词章,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李清照自幼生活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里,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慧,年少便能做得一首好文章,就连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也曾极力称赞她。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朱弁《风月堂诗话》。《说郛》第四十六卷--《瑞桂堂暇录》称先生“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其文“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本文主要引证史据和现存的诗词做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李清照的生平。力求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方法看待人物,进一步对她的前后期的诗词进行鉴赏,在鉴赏中分析李清照词风的转变从而得出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的原因。并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李清照少女时代随父亲生活在繁华的汴京,京城的繁华盛世无异于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以《如梦令》和《点绛唇》为例,此时李清照的词风轻松活波,语调明白晓畅,既反映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反映了对爱情的向往。宋微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此时两家均在朝廷当中出任重位,然而新婚初期夫妇二人的生活较为清贫拮据,其后赵明诚进入仕途两人的生活有了起色,但是经常需要出仕宦游,此时李清照的生活安静和谐、充满了幸福和欢乐、思念和甜蜜,以《减字木兰花》和《一剪梅》为例,此时李清照的笔调较为细腻,多数表达了闺阁之情和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描写,在总体上并无较大的变化,和少女时代的作品相比更加成熟。但是随着朝廷和国事西安思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5 这样的美好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 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朝廷任职,随后政变越演越重甚至牵扯到李清照身上,迫使夫妇两人在青州居住。宋钦宗靖康元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南侵俘虏钦宗父子,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北宋朝廷崩溃,康王赵构南下建朝。此时李清照清醒的认识到了朝廷的覆灭,对于赵构的一味苟且偷安十分的不满,作《绝句》借吊项羽之意表达了对南宋的统治者进行了嘲讽。而后赵明诚在路途中感疾而亡,此时李清照已经经历了北宋的崩溃和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加上亡夫之痛和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得她陷入了生活的绝境当中。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因为生活的窘迫和生活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当婚后张汝舟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所藏书籍在颠沛流离的途中已经所剩无几顿时恶相露出,和李清照发生多次口角甚至对她拳脚相加,随后李清照发现了张汝舟的勾当告发了官吏但是自己也受到刑罚,随后在亲友的大力营救下方得出狱,此时李清照的悲痛之伤又增加了一层,但是生活有压迫也必然会有反抗,李清照这时开始从个人的悲痛之情转变到国家身上,曾作《打马图经》借博弈之事讽刺南宋统治者,此时已于李清照的晚年时期,词风与少女时代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题材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转变为深闺生活和家破国亡,也从一个单单表述闺阁之情到关心国事政治,词风也从前期的委婉细腻转变到了较为豪迈奔放。 本文在简述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后主要对于她不同的时期的所作的词结合当时她所处的背景进行详细的鉴赏,力求反映一个真实的形象;并且找出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具体不同的体现。最终分析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