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6.08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验证分离规律。
二、实验原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所在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杂种后代性状分离的基础。
水稻的种子胚乳糯性和非糯性、玉米的籽粒黄色和白色等均各为一对相对性状,一般由单基因控制。
例如:水稻种子非糯性(WxWx)品种与糯性(wxwx)品种杂交,其F1的种子表现为非糯性的杂合体(Wxwx)。
当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形成含有基因Wx 或wx的花粉粒。
具有非糯性基因Wx,能产生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具有糯性基因wx。
能产生支链淀粉,遇碘液呈棕色。
这两种花粉粒在数量上的理论比例为1:1。
F1的雌雄配子受精,形成F2的表现型也是两种,其比例为3:1。
对所观察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一般用X2测验进行验证。
三、实验材料水稻(Oryza sativa):胚乳淀粉糯性×非糯性F1植株的花粉和F2种子。
玉米(Zea mays):籽粒甜×非甜F1植株的花粉、F1自交的果穗和测交的果穗。
四、实验用具、药品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镊子;1%碘-碘化钾溶液五、实验步骤(一)水稻1、观察水稻花粉粒从固定的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一小花,拨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或解剖针)将花粉粒压出。
加1滴1%碘-碘化钾液染色,盖上盖玻片。
在低倍镜下观察F1花粉的颜色分离。
记录10个视野下糯性与非糯性花粉粒数。
2、观察水稻F种子胚乳性质的分离2取糯性×非糯性杂种F1植株成熟的稻穗,晒干,脱粒,剥去颖壳。
用目测法检测糯性与非糯性的米粒数。
一般非糯性的米粒透明,有光泽,而糯性的米粒则呈乳白色,无光泽。
如用肉眼难以区分,则可对各米粒的胚乳加1滴1%碘-碘化钾液区分,根据其棕色和蓝色的反应,分析记录糯性和非糯性的子粒数。
(二)玉米1、观察玉米花粉粒从糯性×非糯性的F1植株上取1枚花药(于开花前一天把将要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保存备用),按观察水稻花粉粒的步骤观察。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对相对性状的规律(基因互作)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对相对性状的规律(基因互作)基因互作是指⼏对等位基因之间通过相互作⽤影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常见类型有互补,抑制,上位性等。
基因互作的各种类型中,杂种后代表现型及⽐例虽然偏离正常的孟德尔遗传,但基因的传递规律仍遵循⾃由组合定律。
基因互作的模型及⽐例互作类型F2⽐例测交⽐例隐性上位9:3:41:1:2显性上位12:3:12:1:1积加作⽤9:6:11:2:1累加作⽤1:4:6:4:11:2:1重叠作⽤15:13:1显性互补9:71:3抑制作⽤13:31:3上位性隐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性状时,其中⼀对基因的隐性状态对另⼀对基因起遮盖作⽤。
由显显:显隐:隐显:隐隐 = 9:3:3:1推算,假如第⼀对等位基因的隐性上位,那么隐显、隐隐表现为同⼀种性状,因此F2分离⽐9:3:4。
例⼦⽟⽶胚乳蛋⽩质层颜⾊遗传:有⾊(C)/⽆⾊(c);紫⾊(P)/红⾊(p)。
P红⾊(CCpp)×⽩⾊(ccPP)↓F1紫⾊(C_P_)↓⊗F29紫⾊(C_P_)3红⾊(C_pp)4⽩⾊(3ccP_+1ccpp)其中cc对P/p有隐性上位作⽤。
例题(2010全国新课标⾼考,32)某种⾃花受粉植物的花⾊分为⽩⾊、红⾊和紫⾊。
现有4个纯合品种:I个紫⾊(紫)、1个红⾊(红)、2个⽩⾊(⽩甲和⽩⼄)。
⽤这4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实验1:紫×红,F1表现为紫,F2表现为3紫:1红;实验2:红×⽩甲,F1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实验3:⽩甲×⽩⼄,F1表现为⽩,F2表现为⽩;实验4:⽩⼄×紫,F1表现为紫,F2表现为9紫:3红:4⽩。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1)上述花⾊遗传所遵循的遗传定律是 ⾃由组合定律 。
(2)写出实验1(紫×红)的遗传图解(若花⾊由⼀对等位基因控制,⽤A、a表⽰,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表⽰,以此类推)。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内容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讲述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同样是从遗传性状研究出发来揭示遗传的规律.由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讲述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某种程度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拓展,秉承了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由于孟德尔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到两对相对性状,解释过程较为繁琐,同时,又与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减数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大大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实施本小节内容的教学时,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化无形为有形,重现试验过程,突破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过程、科学的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应用及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解遗传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所学知识加以扩展、深化、综合和提高。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基因分离定律的研究思想和方法能进行一些探究活动,通过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性目标〕1.准确描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解释、进行验证,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2.利用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解答遗传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态度性目标〕1.通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体验孟德尔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的态度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借助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确立科学发现的一般程序和科学思想方法,形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养成探索和创新意识。
〔技能性目标〕1.准确运用生物学术语、图解解释遗传学现象,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专业班级:2014级生物技术(1)班学号::王堽实验一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目的1、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2、了解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掌握分析人类性状的方法;3、学会对遗传学数据的处理;4、验证人类的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二、原理人类性状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表现的总和,如人的身高,眼皮单双,头发直卷,血型等。
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种子形状、花色、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character)。
豌豆花色的紫色和白色、种子的皱和圆、高茎和矮茎;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人类眼睑有单眼睑和双眼睑;番茄成熟果实的红果与黄果.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
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遗传分析genetic analysis 亦称基因分析,是测定有关某一遗传性状的基因数目、基因性质、属于哪一连锁群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座位等的过程。
如果认定某个突变型是基因突变的产物,此时可先将它与野生型杂交,如果从杂种F2代,或是直到F3前后,能够有效地研究该突变性状的遗传动态,那么突变基因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性质乃至数量等等都可以估算出来。
【生物】高考生物:遗传的两大基本规律总结(考前看看)分离定律和自由自合定律规律总结一、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
二、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建立在减数分裂基础之上的,两大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三、一对相对性状(用A、a表示)遗传的各种杂交情况及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列表如下,务必熟记。
后代相交方式以及子代表现情况。
四、运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问题1、思路: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X E X e XAABbX e Y 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分离定律:AaXAA; BbXBb; X E X e XX e Y。
2、概率的计算方法先求出每一对分离定律的概率,再相乘,如计算AaBbX E X e XAABbX e Y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bbX E X e 的个体在后代中所占的比例,AabbX E X e=1/2AaX 1/4bbX1/4X E X e=1/32。
3、用分离定律可以解决自由组合的下列问题(1)配子类型及概率的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为2X2X2=8,产生配子AbC的比例为AbC=1/2AX 1/2bX 1/2C=1/8(2)配子间的结合方式问题如AaBbCcXAABbCc杂交中,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种数先求出AaBbCc和448匕金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
AaBbCc产生8种配子,AABbCc产生4 种配子。
再求出两亲本配子间的结合方式。
由于两性配子间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AaBbCc和AABbCc配子间有8X 4=32种。
(3)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如AaBbCc和AABbCc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有多少种,比例是多少。
可以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XAA-后代有2种基因型(1 Aa: 1 AA)BbXBbf后代有3种基因型(R8: 2Bb: 1bb)CcXCcf后代有3种基因型(1翼:2 Cc: 1cc)因而AaBbCcXAABbCc杂交后,后代中有2X3X3=18种基因型。
9331——例析基因⾃由组合定律的⼏种变式9:3:3:1——例析基因⾃由组合定律的⼏种变式遗传题在⾼考中占有很⼤的⽐重,也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学⽣对正常的遗传问题⽐较熟悉,对数据的运⽤处理也得⼼应⼿。
但对于孟德尔⽐率9:3:3:1 偏离问题的解决略显不⾜,常常出现差错,对此作⼀些探讨。
⼀、显性基因的互补作⽤导致的变式⽐两对独⽴的⾮等位基因,当显性基因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种性状的出现,单独存在时,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能表现另⼀种性状。
从⽽出现9:3:3:1偏离,常见的变式⽐有9:7等形式。
例1:(2005年⽯家庄理综)甜豌⾖的紫花对⽩花是⼀对相对性状,由⾮同源染⾊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 和B)时,花中的紫⾊素才能合成。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花甜豌⾖间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B、 AaBb的紫花甜豌⾖⾃交,后代中表现型⽐例为9:3:3:1C、若杂交后代性分离⽐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D、紫花甜豌⾖⾃交,后代中紫花和⽩花的⽐例是3:1或9:7或1:0跟踪练习1:某豌⾖的花⾊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只有A 和B同时存在时才是红花,已知两⽩花品种甲、⼄杂交,F1都是红花,F1⾃交所得F2代红花与⽩花的⽐例是9:7。
试分析回答:(1)根据题意推断出两亲本⽩花的基因型:。
(2)从F2代的性状分离⽐可知A和a;B和b位于对同源染⾊体。
(3)F2代中红花的基因型有种。
纯种⽩花的基因型有种。
(4)从F1代开始要得到能稳定遗传的红花品种应连续⾃交代。
⼆、显性基因的积加作⽤导致的变式⽐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表现相似的性状,⽆显性基因时表达出⼜⼀种性状来。
常见的变式⽐有9:6:1等形式。
例2:某植物的花⾊有两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现有纯合蓝⾊品种与纯合红⾊品种杂交,F1都是蓝⾊,F1⾃交所得F2为9蓝:6紫:1红。
生物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果蝇是研究遗传学问题的良好材料,请回答:(1)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对其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________条染色体。
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当染色体第二次移向细胞两极时,细胞中有________个着丝点。
(2)红眼(A)、正常刚毛(B)和灰身(D)的果蝇经过人工诱变可以产生基因突变的个体。
下图表示该突变个体的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及其上的相关基因。
①人工诱变的物理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种)。
②若只研究眼色,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F1果蝇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
③基因型为ddX b X b和DDX B Y的果蝇杂交得F1,求F1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请以遗传图解简要说明。
(3)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即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8(2)①各种射线辐射,高热、低温、超声波或次声波等(酌情给分)②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只写1个且对给1分)③P:黑身、异常刚毛雌果蝇灰身、正常刚毛雄果蝇P、配子、F1、×箭头均标明清楚(1分);亲本、配子、F1的基因型写对(1~2个1分、全对2分),亲本、配子、F1的表现型写对(1~2个1分、全对2分);F1的比例(1分)(3)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解析】(1)果蝇是雌雄异体的动物,对其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5条染色体;在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当染色体第二次(减Ⅱ)移向细胞两极时,由于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共有8个着丝点。
(2)①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包括各种射线(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高热、低温、超声波或次声波等。
②若只研究眼色,白眼雌果蝇X b X b与红眼雄果蝇X B Y杂交,F1果蝇表现型是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
③基因型为ddX b X b和DDX B Y的果蝇杂交得F1,求F1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可画出遗传图解,见答案。
自由组合定律中9: 3: 3: 1的变式剖析山东省诸城市第一中学隋焕龙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产生F1, F i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通常情况下子代产生比例为9: 3: 3: 1的四种表现型,而在自然界中实在是无奇不有,出现了一系列有违常规的表现型及比值,但实际上他们的基因也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而近几年各地高考遗传模块也重点瞄准了这些地方出题,且分值较高难度较大,所以该点既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难点。
这些有违常规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导致的,另一方面是一些基因致死导致的。
1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会出现基因多效效应,表现为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体多数性状是许多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多基因控制的,是这些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1互补基因导致出现新的性状。
即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新的性状,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基因即为互补基因。
1.1.1鸡冠形状的遗传,子二代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大体接近9: 3: 3: 1遗传学家在研究鸡冠的形状遗传时发现,如果把豌豆冠的鸡跟玫瑰冠的鸡交配,F1的鸡冠是胡桃冠,不同于任何一个亲体,F1个体相互交配,得到 F2的鸡冠有胡桃冠、豌豆冠、玫瑰冠、单冠,他们之间大体上接近9: 3: 3: 1 ,出现了两种新性状分别是胡桃冠和单冠。
原因解析:假定控制玫瑰冠的基因是 R控制豌豆冠的基因是 P,且都是显性。
控制玫瑰冠的基因型是RRPP ,控制豌豆冠的基因型是rrPP,前者产生的配子是RP,后者产生的配子是rP,这两种配子结合,得到的 F1是RrPp,由于P与R的互补作用出现了胡桃冠。
子一代的公鸡和母鸡都产生 RP、RP、rP、rp四种比例相同的配子,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出现四种表型及比例:9胡桃冠(R _P_): 3豌豆冠(rrP _): 3玫瑰冠(R-PP): 1单冠(rrpp), P与r的互补作用出现了单冠。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的判断一、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的判断1、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但亲本皆为纯合子,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
2、若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但亲本皆为野生型(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若已知果蝇的直毛和非直毛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和非直毛雌,雄果蝇各一只,你能否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说明推导过程.3、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例题:已知果蝇的直毛与非直毛是一对等位基因,若实验室有纯合的直毛和非直毛雌,雄果蝇亲本,你能否通过一代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请说明推导过程.(4)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组合选多对果蝇。
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那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这两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
(只写子一代性状表现和相应的推测结论)(二)、判断常染色体上还是同源区段上:有若干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果蝇,其中雌性个体为隐性,雄性个体为显性,均为纯合(注:X A Y、X a Y均视为纯合),已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如图Ⅱ一2区段)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如图Ⅰ区段),请补充下列实验方案以确定该基因的位置。
(1)取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交配,观察其后代表现型。
若,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
(2) 若后代中无论雌雄均为显性,则再选取后代中雌、雄个体分别交配,若,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一对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的分离比问题某些生物的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遗传时仍遵守自由组合定律。
但f1(双杂)自交后代表现型却出现了很多特殊的性状分离比,这些分离比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情况(以f1为aabb为例)。
一、解题要求: p aabb╳aabb↓f1 aabb自交或↓相互交配f2 9a_b_:3a_bb:3aab_:1aabb1aabb1aabb1aabb1aabb2aabb2aabb 2aabb2aabb1aabb二、常见题型1、当双显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性状,其余为另一种性状,则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7。
即9a_b_ : 3a_bb + 3aab_ + 1aabb。
例1:甜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a 、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b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其它情况开白花,则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b).a 15:1b 9:7c 10:6d 13:32、当双显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性状,某对基因隐性纯合时为一种性状,其余的为另种性状,则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 :3 :4。
即9a_b_ : 3a_bb : 3aab_ + 1aabb。
例2:天竺鼠的毛色由两对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色体上,现有一群基因型为bbcc天竺鼠,已知b决定黑色、b 决定褐色毛,c决定毛色存在,c决定毛色不存在(即白色),则这群天竺鼠的子代中,黑色:褐色:白色的理论值为(a).a 9:3:4b 9:4:3c 9:1:6d 9:6:13、当双显基因同时出现时为一种性状,都为隐性时为一种性状,其余的为另一种性状,则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9 :6 :1。
即9a_b_ : 3a_bb + 3aab_ : 1aabb。
例3:萝卜的根形是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有纯合圆形块根作亲本杂交,f1全为扁形快根,f1自交后代f2中扁形块根:圆形块根:长形块根=9:6:1,则f2的圆形块根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a).a2/3 b 6/16c 8/9 d 3/164、当只要有一个显基因出现为一种性状,都为隐性时为一种性状,,则f1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5 :1。
伴性遗传中的特殊问题一、伴性遗传中的致死问题【考题范例】某雌雄异株的草本植物,控制植株绿色和金黄色的基因(A 、a)只位于X 染色体上。
以下是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完成的几组杂交实验结果:A .植株绿色对金黄色为显性B .A 和a 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 .第1、2组无雌株最可能的原因是金黄色雄株的X a 型精子不能成活D .第3组F 1中的绿色雌株与绿色雄株杂交,子代中无金黄色植株产生[审答提示] (1)利用第1组的杂交法或第3组的性状分离法确定显隐性;(2)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基因所在位置。
解析:选D 。
从第3组亲本都是绿色植株,子代中有金黄色植株出现,可推出绿色对金黄色为显性。
A 和a 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2组中无雌株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亲本雄株中含X a 的精子不能成活。
第3组的F 1中绿色雌株的基因型为X A X A 、X A X a ,绿色雄株的基因型是X A Y ,所以它们杂交后代中会有金黄色雄株产生。
【备考锦囊】1.配子致死型某些致死基因可导致雄配子死亡,从而使后代只出现某一性别的子代。
所以若后代出现单一性别的问题,应考虑“雄配子致死”问题。
如剪秋罗植物叶型遗传:2.个体致死型某两种配子结合会导致个体死亡,有胚胎致死、幼年死亡和成年死亡等几种情况。
如下图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使雄性个体致死:X A X a× X A Y正常♀↓正常♂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正常♀正常♀正常♂ 死亡♂【应考提升】1.女娄菜是雌雄异株XY型性别决定的被子植物。
女娄菜的宽叶(X B)对窄叶(X b)是显性。
研究发现,窄叶型含X b的花粉粒死亡。
若要证明含X b的花粉粒死亡,而且子代的表现型都是宽叶型,则应选择的亲本进行杂交组合是( )A.X B X B×X b Y B.X b X b×X B YC.X B X b×X b Y D.X B X b×X B Y解析:选A。
专业班级:2014级生物技术(1)班学号:20140322142姓名:王堽实验一人类性状的遗传分析一、目的1、了解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布情况;2、了解人类性状的遗传规律,掌握分析人类性状的方法;3、学会对遗传学数据的处理;4、验证人类的性状是否由一对基因控制,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二、原理人类性状是人体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征表现的总和,如人的身高,眼皮单双,头发直卷,血型等。
性状(character):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豌豆的种子形状、花色、子叶颜色、豆荚形状、豆荚(未成熟的)颜色、花序着生部位和株高等性状,就是7个不同的单位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relativecharacter)。
豌豆花色的紫色和白色、种子的皱和圆、高茎和矮茎;绵羊的毛色有白毛与黑毛;人类眼睑有单眼睑和双眼睑;番茄成熟果实的红果与黄果.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不同个体在单位性状上常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例如,豌豆花色有红色和白色,种子形状有圆和皱、小麦的抗锈病与易染锈病、大麦的耐旱性与非耐旱性、人的眼睛不同颜色和不同肤色等。
遗传学中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孟德尔在研究单位性状的遗传时,就是用具有明显差异的相对性状来进行杂交试验的,只有这样,后代才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而找出差异,并发现遗传规律。
遗传分析 genetic analysis 亦称基因分析,是测定有关某一遗传性状的基因数目、基因性质、属于哪一连锁群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座位等的过程。
如果认定某个突变型是基因突变的产物,此时可先将它与野生型杂交,如果从杂种F2代,或是直到F3前后,能够有效地研究该突变性状的遗传动态,那么突变基因对于野生型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性质乃至数量等等都可以估算出来。